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那是1999年7月初的中午,晉西北革命老區編輯部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信,負責人郝文俊迫不及待的拆開,是北京晉綏老同志方彥寄來的,信的主要內容是:

“旱苗逢春雨。”編輯部所有的人欣喜若狂、沸騰了。他們像孩子盼過年一樣,一天一天地數著、一天一天地盼著,一面及時將這個消息向時任忻州地委秘書長姜新文作了彙報,姜新文秘書長了解情況後安排時任秘書科長任鴻賓負責接待。

7月25日一大早,編輯部張敏君、毛應厚、趙宵雲、梁娟、盧慧琴、白海濱不約而同地來到忻州賓館,找到了剛剛下車被接到忻州賓館的晉綏老同志們。那個時候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熱情高漲、不求回報,那些晉綏老同志們更平易近人、不顧年老體邁,儘管接待的地委同志們說:“老領導們一夜坐車沒有休息好,先讓他們休息休息”。但老同志們理解這些年輕人的心情,都說:“沒事沒事”。方彥第一句話就是:“哪個是郝文俊”?

郝文俊走上前去,高大的方彥像抱孩子一樣倆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很久很久,直到郝文俊流出了熱淚。方彥拍著郝文俊的肩膀說:“郝文俊,你們好樣的。我代表我們一行感謝你們,你們在做著一件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好事、實事,一定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

就這樣,晉綏老同志們沒有休息,與編輯部的年輕人們熱情的交談著、相互詢問著。一見如故的情景把在場的人們都帶入境界,聆聽著這些晉綏老同志們當年在忻縣(時稱)寺坪等戰鬥的經歷。就這樣他們一同尋訪了寬攤、寺坪、楊胡、溫村、官莊、三交等村莊。牧雲山是忻州田家堰村人、趙軍是溫村趙夢周女兒、段興華是石家莊村人,可他們都遵守地方的安排,沒有一個提出走到家門口了要回老家看看、沒有一個提出路過奇村溫泉進去洗洗溫泉澡的特殊要求,他們沒有去忻州的旅遊景點,他們更多的是在這些村的每一個角落或疑似、或沉思。看見遺留的石碾子石磨時他們滔滔不絕,看見小山坡他們為犧牲在這裡的戰友落下眼淚。他們對老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他們對老區有著一種更高的厚望。方彥對寺坪村的每一個地方是那麼的熟悉、趙軍在自己的老家找到當年的婦女隊員、段興華在後河堡想起在靜樂縣戰鬥英雄尢美富,當即委託郝文俊幫助打聽尢美富的下落。

懷著這種激情,晉西北革命老區編輯部座談會開的很成功,達到了預期效果。晉綏老同志牧雲山與忻州書法家陳巨鎖現場書法助興。

7月30日,晉綏老同志們要回京了。時任忻州地委秘書長姜新文等到車站送行、編輯部的同志們到車站送行。依依不捨的情景,感動了整個站臺,方彥、趙軍、段興華等上了列車又下來,與郝文俊、毛應厚、盧慧琴又一次緊緊的擁抱,並重復囑咐姜新文秘書長等領導一定要扶持編輯部同志們!

白浩然、梁哲波、牧雲山等晉綏老同志們此次的忻州訪問、座談,從此更加鼓勵與促進了編輯部年輕人們的正能量之熱情和不圖名利之熱心;從此徹底改變了郝文俊等人的命運,在搶救、挖掘晉綏抗戰革命資料艱辛的紅色文化堅守上,至今整整走了二十年。

從《晉西北簡報》到《晉綏晚訊》再到後來的《晉綏特刊》,從開始的五十份到一百份到一千份再到三千份最多時達到六千份,封封寄贈到全國各地晉綏老同志們及其部分子女的手中。靠這辛勤的耕耘,他們認識了曾經在晉西北、晉綏這片土地上戰鬥、工作、生活過的老同志們。同時,在時任山西省委副書記鄭社奎、時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劉蔭超的支持下,展開了《晉西北革命老區》一書的編撰工作。

在1999年秋天的最後一場小雨下成冬天的最初一場雪後,郝文俊、張敏君、盧慧琴、郝麗娜踏上了忻州開往北京的列車。這是晉西北革命老區編輯部自籌奔赴全國各地搶救、挖掘晉綏抗戰資料的第一次第一站,也是郝文俊們的第一次出遠門。初冬的北京吹拂著幾分寒冷,可第一次來到北京的郝文俊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他們撥通了段興華、牧雲山、方彥一直等候著的電話,牧雲山、段興華帶著他們找到了方彥和紀希晨,在中國老年報社進行了座談,並由紀希晨老同志請客吃了北京烤鴨。

傍晚,北京的長安街在燈光的炫耀下,如同傾倒的黃桔汁杯,金黃的燈光下段興華帶著郝文俊們在找便宜住的地方。來回足足走了有十里路了,走的郝麗娜腳都麻了,悄悄地問盧慧琴:“咱們找的這幾個老同志,是不是官不大?你看他們住的家很普通很簡單,段老的褲子還有補丁呢。”盧慧琴笑著回答道:“她們是老思想、老傳統,自己捨不得花,資助別人可大氣哩”。段興華帶著他們還在找,儘管郝文俊多次說:“段老,別找了,我們帶錢著呢,無所謂。”可段老總是笑哈哈地說:“不是有所謂無所謂的事,也不是誰出錢不出錢的事,我們儘管生活好了,但要養成時時處處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況且,你們徵集資料,路還很長,節約下來好走的更遠”。

最後,終於在長安街找到一個地下旅館,每位30元住了下來。時間都快23點了,段老臨走還一再吩咐:“不要亂扔東西、遵守旅館規定,明早來家裡吃飯,我等你們的”。

這以後的以後,牧雲山、方彥、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的家就成了晉西北革命老區編輯部同志們來北京的驛站,這些晉綏老人就成了郝文俊他們的依託和親人。在他們的幫助下,編輯部的同志們順利走訪了、認識了全國各地三千多位晉綏抗戰老同志。

然而,歲月無情,在這近幾年間,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他們將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晉西北老區,一一離開了我們。特別是段老,走的那麼突然、那麼幹淨,就連去逝的消息都沒告訴任何人。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他們悄悄地永遠地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崇高的風範和光輝的榜樣,留下了永無止境鼓勵與力量,更留下了許多許多的思念。

今天,晉西北革命老區編輯部在你們的扶持下,深化為山西省晉綏邊區歷史文化研究會,又加入了許多富有正義感的仁人志士,共同繼續堅守在這個紅色文化上,認認真真講述著晉綏邊區全面的抗戰場面和英烈故事,努力弘揚和傳承著晉綏精神,為愛國主義教育仍然奉獻著。

段老、紀老、趙老、牧老、方老,你們安息吧。你們捐贈給我們的珍貴資料、紅色書籍,我們一一在我們自己的晉綏文史館裡保存著、展覽著,學術研究著。我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遺願,把你們心牽關注的晉西北家鄉老區建設好、發展好!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2011年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紀希晨同志:原名紀松曉,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伊川縣莘營村。1937年15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改名紀希晨,即追求真理、嚮往延安和光明的意思。同年,歷經坎坷到達延安。在陝北公學、中央青委安吳堡戰時青訓班、中央黨校學習。1940年調延安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工作,任指導員、人事科長。1941年至1944年任陝北神府縣抗日青年救國會主席,並榮獲中央晉綏分局授予的邊區甲等模範稱號。

1944年,風華正茂的紀希晨同志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憑藉自身的機敏、勇敢與無畏,歷任《抗戰日報》、《晉綏日報》隨軍記者、新華社特派記者、新華社綏蒙分社、雁門分社負責記者,晉綏新聞幹訓班主任。1949年隨劉鄧大軍進軍西南,任西南區新華日報編輯部城市組長、工會主席、成都辦事處主任。

毛澤東1948年4月日在山西興縣蔡家崖村親切會見《晉綏日報》社編輯人員,並發表了《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紀希晨同志坐在毛主席的身邊,一字一句地記錄並整理了這次歷史性談話,發表在《晉綏日報》創辦的《新聞戰線》創刊號上。後來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這是他一生的榮耀。

1951年初,作為新聞界代表,紀希晨同志參加了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在一次大型慰問活動中,經歷了敵機6小時的反覆轟炸。劫後餘生,又再度赴朝採訪,於槍彈嗚嘯的作戰前線採寫出長篇報告文學《戰鬥的春天》。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1953年起,紀希晨同志先後任人民日報西南四川記者站負責記者;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四川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編輯、記者,無愧為一位從風煙戰火的洗禮與政治風浪的跌宕中成長起來的高級記者。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紀希晨同志的採訪對象,上及國家領導,下至平民百姓,主體都是於社會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和事。他的新聞導向始終是以正 義戰勝邪惡、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他懷著追尋歷史真實的強烈意識,撰寫了《“二月逆流”始末記》;在他200多萬字的通訊報告文集 《時代的足跡》中,也盡顯他深入 田間、茅屋、廠礦、草原…體察民間真情,不畏“右傾”帽子,忍辱負重,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報道原則。

他,是一位善於點滴積累珍貴一手史料的記者;他,是一位可以穩健把握重大題材的新聞人。他以對歷史、對逝者、對後來人高度負責的態度,歷經十數載,完成了紀實“文化大革命”的二卷本專著《史無前例的年代》。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他從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採訪和一篇又一篇傳播全國的新聞報道中凝練、萃取而成《新聞--時代的鏡子》,集成了他昇華到理論高度的新聞採訪寫作寶貴經驗。

在紀希晨同志的回憶錄《奔騰的歲月》裡,可以看到他在文化與思想意識的動盪之中,堅定的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筆下的人與事;他的人生經歷又一次見證了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在世事的風雨中就難有堅定的腳步;沒有堅強的意志,在關隘與困苦中就無法突破和取勝。他對新聞事業的熱情完全融入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思、所想所為。新聞工作的特性要求編輯、記者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他的通訊報道亦多是在徹夜無眠,抬頭已見晨曦微露時寫就的。他已將自己從事的新聞事業與生命價值同合而一。

2016年7月8日22時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2017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2017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懷念晉綏老同志段興華、紀希晨、趙軍、牧雲山、方彥


(郝洪振 張愛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