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嗎?

趙曉


不管明成祖朱棣怎樣摸黑,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無法抹掉的,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他爺爺的能力,朱元璋已經為他能當穩皇帝做足了工作,可以說朱允炆只要什麼不動,他的皇位就穩如泰山。無奈熊孩子自以為高明,偏要把朱元璋苦心布的局全盤推翻,背道而馳自己胡搞瞎搞,如果不輸才叫沒天理。具體方面除了削藩,朱允炆另一個大錯是激烈變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貶抑武將勳臣,以至多數地方武臣對這場皇族內鬥持冷眼觀望態度。所以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臺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

因為朱棣殺進皇宮,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這個故事主要來源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我一直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不過最近一則消息,讓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說成為熱搜。楚天都市報7月18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范志毅 實習生龍代思劉藝)7月18日,湖北省圖書館書香四溢,座無虛席。備受各地譜牒文化愛好者關注的湖北省第十屆曬譜節,在湖北省圖書館隆重舉行。在這次曬譜裡,其中,十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是分別修於1981年和2012年的兩部《讓氏家譜》。明建文帝,即朱元璋之孫朱允炆,在燕王朱棣叛亂後的失蹤之謎,在這兩部家譜之中得到了解答。據譜中記載,讓氏始祖讓鑾,實際上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其在燕王朱棣叛亂之時,自地道逃出,匿居民間,以“讓”、“鑾”二字喻義遜位,改名易姓。建文帝雲遊四海,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晚年定居湖北,在此留下一支後人,即讓氏一脈。曾任中央圖書館特藏組主任、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處長、副院長的著名圖書文獻學專家昌彼得先生,為1981年編修的《讓氏家譜》作序。在序中,他充分論述了讓氏始祖即建文帝朱允炆的理由,並對本譜做出了“一般家譜中所僅見者”的高度評價。

如果這部家譜是真的,那麼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說就為建文帝下落找到鐵定證據,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后的,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有個明史愛好者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說不定在建文帝逃跑過程中曾經結過婚,還是希望朱家大房血脈在自己手裡丟了,因為爺爺教給國家已經不可能再奪回,所以做一點傳宗接代時期還是理所當然。

不過民間謠傳更神乎,故事杜撰活靈活現。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繼承了祖業。不過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因為老朱對自己四兒子朱棣的凶神惡煞是知道,給自己孫子一天活路,也是他老人家考慮周到。不過,明史沒有記載,只能是後來清人一種杜撰而已。

不過,朱棣趕走侄子,他上臺的永樂時期官方歷史掩蓋了建文的年號而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這個時期曾經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革除”時期。建文的年號遲至1595年10月才被萬曆皇帝恢復,那是作為編纂明王朝歷史的流產的計劃的一部分提出來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後的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朱允炆的廟號為”惠宗”,諡號為”讓皇帝”。

這剛好與讓氏家譜關聯了起來,讓我們看看這部家譜留給我們的一些證據:

湖北武昌讓氏家譜

姓氏由來: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宮時逃亡而出。其後,滇、黔、巴、蜀間,皆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世遂以帝為遜國雲。遜者,讓也,讓之肇姓,實取義於此。

昭穆:

老字派,「文斯有凝興宗慶」;

新字派,「德可延世澤勤必振家聲」。

郡望堂號:江夏郡

姓氏家譜:讓氏家譜

歷史名人:讓鑾, 讓廉

如果這部家譜是真的,那麼建文帝下落就十分清楚了。宜昌往事群歐陽老師一直堅定認為,家譜是正史以外可信度最高資料。去年他傾其所有花了十萬購買大量家譜。值得我們後生學習,不僅僅要從正史裡找歷史,還有在家譜中挖掘歷史真相。這也是治史一種重要的方法!


宋朝茶樓一夥計


建文帝朱允炆有沒有死?當然死了。只不過是不是死在靖難之役中,野史和民間傳說都眾說紛紜。

(影視作品中的朱允炆)

按照正史記載,朱棣破城的時候,朱允炆傷心欲絕,就把周圍的人都趕走了,然後把宮門一關,放了一把火。朱棣一看,哎呦喂,咋燒起來了?快快快,都救火去!

但是跑到地方已經晚了,都燒的面目全非了。從灰燼中扒拉出一具屍體,這就是朱允炆,太可憐,用天子之禮埋了他吧。

那朱允炆到底是不是燒死了?不知道,朱棣不會把事兒說這麼明白的。不過簡單推測一下,朱允炆從靖難之役中活下來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是朱棣不可能放過他。

朱棣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實際上想幹嘛大家都明白。要想當上大老闆,就必須保證原來的老闆徹底掛掉。

這是第一目標,也肯定是朱棣心心念著的事情。當時的真實情況雖然我們不知道了,但朱棣一定做了周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秘密安排一支“斬首小隊”,就是為了取朱允炆的命。

那萬一如傳言所說的,朱允炆幸運的逃了出去呢?

雖然那時候沒有天網攝像頭啥的,但是人口流動性是很差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原住地過上一輩子。當地的捕快們上街溜一圈,就知道誰是老住戶,誰是新來的。

(傳言“紅崖天書”也是朱允炆留下的)

如果朱允炆沒死,朱棣必然會大規模的搜捕,只要有一點線索,他都必死無疑。

那傳說中的當和尚呢?和尚不是普通人,目標更大!不是說剃個光頭就是和尚了,那必須要是合法的,官府認可的。

朱棣只要派人在各地寺廟一查,誰是新來的,很快就能查出來。所以只能是做個雲遊和尚,還只能是走山間小路才行。但是,人是需要吃喝的,再回到大規模搜查這個前提,只要你出現在了陌生的地方,很快就會被舉報的。

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就是朱允炆去了海外,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他……這個太扯了。去海外其實目標更大,真要想去找,鄭和沒有必要跑這麼多趟,一次就夠了,畢竟那時候想在海外生存下去,目標也是蠻大的。

根據很大網友和學者的推測,朱允炆就算不是被燒死了,也可能是被亂兵砍死。朱棣必須要除掉這個心頭大患,但是呢,又不能明著說自己把皇上給咔嚓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宣稱朱允炆自殺了,為了處理那些流言蜚語,還裝模作樣的大規模搜尋一下,就是要給天下人看:我找了啊,這麼多年了,沒找著啊!

有人說後來胡濙找到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表示自己只想做個老百姓,不會找麻煩的。於是胡濙回來告訴朱棣,他們還密談了很久,朱棣最終不再尋找朱允炆了。

(朱棣)

就算真的朱允炆只想做老百姓,朱棣就能放過他?太理想化了。朱允炆就是一面旗子,他說自己以後就躺在地上了,沒人看見他。但是你能保證不會有別的人扛著這面旗造反?

朱棣再笨都會明白,朱允炆的身份太敏感,絕不能活著。

不過朱允炆穿越時空的說法,還是蠻有意思的……


七追風


14世紀末,燕王朱棣發動軍事叛亂,打著“清君側”名義起兵,史稱“靖難之役”。自此之後,建文帝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鬥爭。

在戰爭初期,燕王在兵力上沒有優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而建文帝卻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隨著戰爭時間的繼續,朝廷指揮不當等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使許多將領投靠了燕王。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到達南京城下,後來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皇宮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他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但建文帝的下落始終不能確定。當時官方的記載也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建文帝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有傳言說,建文帝逃離京城後,千方百計躲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地區。誠心修佛,度過餘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當年建文帝是如何輾轉流亡到了貴州的,已經難以查起。據說,今天貴陽市區內的“太慈橋”,原名叫“太子橋”。傳說建文帝逃亡到了今天的省會貴陽過城南小車河時,見當地百姓正在修建石橋,因河水湍急,幾次都沒能成功,於是建文帝參與出謀劃策,終於將石橋修建起來。事後老百姓得知他就是建文帝,故將石橋命名為“太子橋”,再後來為他隱瞞行蹤,又改稱“太慈橋”。如今在貴州長順縣白雲山一帶,當地民眾已經有傳統風俗,即每年春季,所有人上山,聚集到白雲寺,燒香祭祀。祭祀的正是“建文老祖”。

倘若這一切是真的,則可以猜測,當年朱允炆正是從這太子橋過河南下,到花溪,經青巖,再到惠水,最後轉到長順白雲山之寺廟裡出家而終老的。


參考文獻: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明實錄》,民國29年影印版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周文博


季我努學社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死了嗎?現在問任何一個人包括所謂的《明史》專家,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明史》當中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根據《明史》記載: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當中用了九個字來說建文帝,“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當時朱棣的燕兵進攻南京,建文帝的叔叔谷王和將軍李景隆叛變,把城門打開,放燕兵進來。當時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燕王朱棣只在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皇后的屍體,然後厚葬。

不過《明史》還有記載,說建文帝從地道逃走,公元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有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建文帝。也就是說,建文帝很可能從宮中的地道逃走,然後流落民間做了和尚。

從朱棣繼位以後,包括鄭和七次下西洋都與尋找建文帝有關。至於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誰也不知道。不過大多人傾向於建文帝逃走了,反正不是穿越到了現代。而我個人也傾向於逃出了宮中,應該是在民間藏了起來,安然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他真的死了,朱棣可能不會遷都,也不會大張旗鼓的讓鄭和下西洋,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正因為建文帝沒死,朱棣做上皇帝的位置,讓他寢食難安,總想辦法把建文帝找出來殺掉。萬一某天,建文帝活著,回來奪位就麻煩了。但是,直到朱棣去世也沒有找到建文帝,正因為如此,有人說他可能死了,所以找不到。

就算建文帝當時沒死,也不可能再起兵造反。燕王都已經佔領了京城,建文帝沒有兵權,造反也就死路一條,所以不如隱姓埋名,安享晚年,何樂而不為。


孟子說史


朱棣起兵造反,從北平打到南京,建文帝被迫逃走,流落在雲貴川的深山廟宇當了和尚。因死者替身的手指上有戒子致朱棣起了疑心,派出鄭和等人在國內外到處尋訪,名為追查張三峰下落,實則追捕他的侄子朱允紋。至今很多廟宇都傳言有過建文帝的足跡,沒有被燒死而逃走應該是真的。明英宗正統時有一和尚自稱是建文帝,正說明朱允紋沒有死!?


在九九


實際上建文帝死還是沒死真的沒那麼重要,關鍵是朱棣他是怎麼考慮的,如果朱棣已經掃平了餘孽鞏固了皇位,那麼建文帝最好是死了。如果朱棣沒有鞏固或者還有朱棣不知道的餘孽,那麼引蛇出洞的做法就是建文帝沒死,最後來個一網打盡。講真的建文帝真死還是假死真的沒有什麼,只要他消失在皇宮中,那麼他就不再是皇帝,只是一個叫朱允文的人或者鬼,無關大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