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

微笑轉身不見你


漢昭烈帝劉備乃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皇親國戚。他一生一志願恢復漢室,一統中原。死後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輔助劉禪,想完成先帝的醫院。從千古明篇《出師表》我們便可見。諸葛亮要北伐的決心。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蹴,今天……。只是感天動地啊。


中華智謀大全


初中時,和兩個死黨玩紅警,三個人對戰。我的操作比較差,所以搶到手的礦很少,採礦車也少。所以開局我的實力最弱。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三個人拼命採礦,拼命造坦克,誰也不做第一個開打的。後來我發現,我的錢壓根不夠用,我造一輛戰車的時間,別人可以造三輛四輛。

以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打亂他們的節奏。於是我開始不斷在他們家門口襲擾。逼他們有戰損,最好造成大混戰。

蜀國面對的局勢就是這樣,如果大家都相安無事,憑蜀國的資源和位置就已經決定它的發展潛力遠不如魏吳。三國之間誰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難道諸葛亮不動手,魏吳就和你友好相處,永不侵犯了。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等人家準備好了,屠刀隨時就砍來了,趁著自己還活著,還能支撐大局,還有能力北伐,等到自己死了,蜀漢還有誰,蜀漢的人才資源更少得可憐?

蜀漢基業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第一代核心集團經歷千辛萬苦才建立,可現在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你說他忍心最後這基業敗在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那個千古傳頌的諸葛武候了。

越是弱小越不能坐以待斃,越是弱小越不能安居一隅。除非當朝者壓根就是不思進取,那就另當別論。


高高在下喲


一個原因。

失去荊州之後 蜀漢實際就是一個地方的州級割據政權。東是擁有強大水軍的東吳,向北是曹魏家,向西向南都是野人高山。按照道理來說,蜀漢就應該積蓄力量,發展經濟,恢復人口,為將來做打算。

可問題是,蜀漢是一個跛足政權。

益州之地,政權核心的荊襄士子,以諸葛亮為首,但人口稀少。蜀漢政權的同盟軍東州派,有三萬戶。

東州派核心人員吳懿:

諸葛亮:

但這兩派加起來,人口人才依舊不是蜀漢本地世家對手。如果努力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只會讓本地世家奪取政權,殺光外來戶。

所以,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佔據政治話語權,時刻控制大半軍隊在手,佔有最多份額的行政開支,手上有錢、有糧、有軍隊、有官職,自就不怕本地世家造反(同時也防備劉禪對自己下手)。


四川達州


你好很簡單,這是季漢政權的立國之本。

這裡要說明一下中國古代政權法理上的取得。新政權取代舊政權必須要有大義名分,合法來源。

我們覺得曹操是亂臣賊子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正史中曹魏一直是正統,其來源自漢獻帝封魏公國至魏王國,又履行了禪讓程序,這可都是漢獻帝一步步冊封禪讓的,具有無可比擬的合法性。

大家想一下關羽的官職,關羽在蜀漢不管做了什麼位置都以漢壽亭侯的爵位自豪,為啥,那是漢獻帝冊封的,是合法的。加上曹魏佔據了

中國當時的絕大部分核心地帶。

因此曹魏為天下正朔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反觀季漢政權,自劉備進位漢中王就是自封的,又是偏居西南一隅。

那麼怎樣說明自己是合法的呢,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承認曹魏禪讓的合法性,那就必須不斷攻伐魏國,以此收攏天下人心,證實自己的合法性,因此伐魏是季漢立國之本。

是宣示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徑。往具體層面講,劉備能夠收攏這麼多謀臣猛將在身邊也是以此為旗。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曹魏佔天時,孫吳佔地利,劉備占人和,不北伐,人和也就沒了,更無法與魏吳爭鋒。

諸葛亮對此認識很清楚,所以才在後出師表裡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耶]




民間小俗事


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我看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北伐是劉備未完成的遺願。劉備一輩子都想要統一中國,將破敗不堪的大漢王朝重新收拾起來,可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這個夢想,所以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頭號軍事和合夥人,當然要幫助劉備完成夢想,即使失敗再多次也不可惜,為了主公的大業必須要努力。這也是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恩情。

其次,當時已經跟孫吳重新聯盟,是不可能去攻打孫吳的,為了保證南方的穩定,蜀漢跟孫吳都沒有互相傷害過。他們都在北伐,只不過孫權是有心無力,打了兩次以後,發現完全打不過,就這麼放棄了,而諸葛亮一直在打,一直打到了他去世為止。其實北伐就是他一生的事業,他必須要為之而奮鬥一生。既然南方不能打仗了,那就必須要往北拓展,這才是實現人生目標的一步。

再次,諸葛亮主要還是希望軍權一直在自己的手裡。當時劉禪非常聽諸葛亮的話,所以為了化解權力的爭奪問題,諸葛亮必須要緊緊抓住權力,不能因為權力的鬥爭,讓這個國家分崩,荊州派李嚴當然要鬥爭啊,不過沒有軍隊作為支撐,李嚴最後迎來的,只有失敗。李嚴失敗以後,益州這邊人的利益核心徹底被擊碎,從此諸葛亮徹底掌握了整個蜀漢政權的所有大權。其實權力未必是個好東西,諸葛亮忠心耿耿,為了劉禪嘔心瀝血,最後五十多歲就被活活累死了。還不如做一個閒散的釣魚翁,逍遙自在過一輩子來的舒服快活。要比北伐快樂的多。


陌上花77178705


讀者您好,對於蜀漢為什麼一定要北伐,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實力。

我們知道,蜀漢在三國裡實力是最弱的,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所說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乃存亡之秋也。”這裡諸葛亮並非是誇大其詞,而且對事實的準確評判。

為什麼說蜀漢政權最弱呢,首先蜀漢政權建立者不得人心

。劉備從荊州進入成都,奪取地方政權的方式並不合乎情理。類似於強奪,實際上就把他平日標榜自己“漢室後裔”的正統性降低了,拉低到與其他異性諸侯同等地位。當地百姓清醒地認識到劉備政權與此前入主蜀地的其他政權並無二致。

其次,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轉移政權內部各方勢力的矛盾。蜀漢政權從諸葛亮到姜維,一直貫徹北伐的軍事策略,目的就是通過樹立假想敵曹魏,一致對外,達到國內團結的實際目的。另一方面,北伐需要耗費鉅額軍費,而出資者多數是地方富豪,太平時期他們不會主動捐資出力,而戰爭會有輸和贏,蜀漢政權一旦失敗,他們的財富也將付之一炬,因此,他們會不留餘力的支持北伐。

最後為什麼是北伐而不是東伐孫吳?第一是因為蜀漢與曹魏在地理上聯繫更緊密,而且漢中乃蜀漢咽喉,一旦丟失,後果很嚴重。其次,孫吳有長江之險,而蜀漢政權並不擅長水戰,所以只能北伐。其實,劉備用自己命殞白帝城的行為已經詮釋了為什麼只能北伐。

以上就是蜀漢為什麼一定要北伐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咩咩的老幹部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

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能實現嗎?……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麼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可能長久嗎?

難於判斷的,是戰事。……凡事都是這樣,難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預見的。


中行偃1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有趣的靈魂獵手


一、調和內部矛盾。用戰爭來調和國家內部矛盾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這的確是諸葛亮的計謀。因為在劉備為關羽報仇失敗後,國力一下銳減,成為三國裡國力最空虛的一個。而在劉備去世劉禪這個智商餘額不夠的人上位後,蜀漢的的一些將領和朝臣的內部矛盾一下爆發出來,如果蜀漢閉門修養的話,很可能這些人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內鬥,這樣更糟糕。

於是諸葛亮就主張北伐,帶領蜀漢的將領們一致對外,這樣他們就顧不上內鬥了,有效化解了內部爭鬥。

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要光復漢室。曹魏一直都被叫做漢賊,而曹丕已經稱帝,如果蜀漢不北伐,豈不是等於默認曹魏的地位,默認於漢賊平分天下,這讓一直支持漢室宗親、遺老怎麼看,所以這也是必須北伐的原因之一。

三、為了國土和民生而北伐。蜀漢國土面積小,而且蜀地農業發展很不好。於是為了富庶的地盤也得北伐,不然等上幾年都不用東吳和曹魏來打了,自己就把自己拖垮了。而曹魏在中原富庶地區,這正是蜀漢需要的,所以這也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

蜀漢的接連幾次北伐在諸葛亮的主持下都是保底的戰爭,也就是不會講國家拖垮。幾次北伐下來諸葛亮實現了法治,也調和了內部矛盾,還拖慢了曹魏的發展,哪怕他死後也不用擔心瞬間滅國


感興趣的野史


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攝取了李嚴的兵權,荊州勢力獨佔蜀漢所有權力,破壞了劉備建立的蜀漢內部各勢力的勢力均衡,年輕的皇帝劉禪完全喪失了所有權力,被諸葛亮控制在宮庭中,一切國家事務鹹決於亮。非荊州勢力的不滿,人心離散,使得諸葛亮難以穩定內政,所以益州疲憊,只能通過對外戰爭,強聚人心,以維持其本人對蜀漢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