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歷經兩年陳丹青的綜藝《局部》第三季重新迴歸,這部綜藝在豆瓣再次獲得了9.6的高分。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從古今中外各類藝術,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再到意大利散落各處的溼壁畫…


三季以來,陳丹青帶我們看到了很多被埋沒的佳作,更展示了他對藝術的思考。


說到《局部》就不得不提陳丹青

畫家、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員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初識陳丹青,是在讀起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時,聽課學生陳丹青在與木心的這場長達五年的文學遠征中整理記錄聽課筆記,共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這是一個多麼認真的人。或許正是因為他的認真,才能有如此真誠的作品。


陳丹青,無論畫風還是文風,都具有一種有呀而樸素、睿智而率真的氣質,洋溢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就像《局部》帶給人的感受。我們可以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氣氛中接受藝術的洗禮。


“《局部》就是給不畫畫的人看的”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短小,每集20分鐘不到

白話,不高深不做作,少有專業名詞,對我等普通觀眾友好

隨意,沒有時間線,也沒有什麼框架,東拉西扯說到哪是哪。


以往的美術節目,基本都是製作人和專家站在“我知道”的高地上,教育科普觀眾。

但《局部》的好,在於陳丹青放低了姿態,他願意站在“不知道”的平地上,和觀眾分享他對作品的第一感知。


陳丹青常說:“這是我胡說的”“我也不知道”“我瞎說的”...... 這不僅僅是一種自謙,也是尊重藝術,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在藝術中有不同的解讀,陳丹青只是想告訴大家,自己在節目裡的言論不過是一通胡扯,不必全信。


《局部》的開端:一場關於少年的勝利


整個《局部》系列節目的首期節目,陳丹青給觀眾帶來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千里江山圖》局部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千里江山圖 》局部


今天呢,我就單單是講宋徽宗年代一幅畫,一個人,就是,王希孟二十米長的手卷《千里江山圖》。今天關於這幅畫,我只講一個點,就是。王希孟在畫的時候,只有十八歲。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賦了。他降生在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他在黃金時代只有十八歲。他在十八歲上,又有一個宋徽宗親自給他調教。如此這般,我想他也鬧不清怎麼畫出這幅偉大的畫卷。十八歲乾的事,多半其實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說法,那是上帝讓他幹了這件事情。


我們在想象中國古典畫家的時候,都是白鬍子老人。明清文人畫,確立了山水畫中的老人符號。晚清民初的黃賓虹、 齊白石、張大千,又坐實了這類符號的單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陳丹青從天才王希孟的十八歲出發,為我們展現了這部古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一部神來佳作。這個"局部"的角度,使我們意識到原來古代畫家的形象不只是那些白鬚老者,還有這位天才少年,而這位少年的形象在陳丹青的講述中,已經活靈活現呈現在每個人的想象之中了。


偉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局部》第三季從籌備到播出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2017年主講人陳丹青在佛羅倫薩停留三個月,走訪意大利各處教堂,最終為《局部》第三季確定了主題:偉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藝復興溼壁畫。《局部》第三季近距離拍攝的壁畫畫面讓人感到十分震撼,猶如身臨其境,而陳丹青的講解則憑藉其獨到的見解帶領讀者穿行於文藝復興那個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陳丹青在《局部》第三季中曾言“《局部》不是上課,不賣知識,《局部》是觀景器,我帶大家去沒去過的地方,看沒看過的畫。”《局部》第三季所做的,就是替觀眾走訪這些在地圖角落中隱藏的地區,通過現代化的拍攝方式,將溼壁畫直觀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局部》:一場不講美術史的“胡扯”


什麼是美?怎樣定義美?如何欣賞美?這些問題,都在《局部》呈現出的每一幅溼壁畫中找到了答案。《局部》在展現一個時代的藝術的同時,也在向觀眾傳達著對於美的理解和嚮往。我們即將走上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