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六)

二十.工分

在生产队干活,天天都得给每个出勤社员记上工分。

工分是队里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计算单位。这种工分制度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广泛采用的,目前国内仍有个别村队保留着。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社员劳动报酬总额决定于他本人参加集体生产所得的工分和工分值的高低。平时,社员通过生产劳动,以工分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年终决算时,根据生产队当年的总收入及其分配比例,确定工分值,计算出家庭及个人的年收入。这是当时的一种分配形式。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六)

工分记载的是社员的劳动量。一个参加劳动的人称之为劳动力,如按男女分,男的成年整劳力一天是10分工,女的成年整劳力是8分工;按年龄分,18岁以上的为整劳力,10分工或8分工;不足18岁的为半劳力,工分依次递增。

半劳力,男的从4分开始,女的从3分开始,依次往上,随着年龄增长,男女分别加到10分或8分。这主要是为十三四岁就参加劳动的未成年人,或在上中小学的学生在暑期和忙假时参与劳动而特地制定的。

农村小孩子一般十三四岁就开始干些辅助劳动了。有时还真得很需要他们,比如在农忙捆麦把子、稻把子时,要把割下的散在地上的麦子或稻子一把一把收拢起来,送到负责捆把子的男劳力手中,这活儿不太累,但需要人手多,否则捆把子的就要停工待料了。小孩子就跟着妇女,也包括我们这些还干不了重活的知青一起干。而这时男劳力主要是负责把麦把子或稻把子挑往场上去。

队里的孩子一般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回家干活了,很少再去读中学的。插队5年,只有江世甫是66届金寨一中初中毕业的,另外老田家、老潘家两个孩子读到白大中学高中毕业,这便是90多人的生产队里,中学以上文化学历的比例:不到3%。

男劳力的10分工也是有不成文的考核指标的:能使牛耕田犁地,能挑100斤以上担子,能拿下队里插秧、割稻、扬场等各项活计,是全能型的农民。至于标准的掌握,就看你在活计中是否能跟上队,各项环节是否能做到位。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六)

从第3年开始,队里让我担任记分员,配合资深的评分员潘乾望,负责全队出工人员的工分记录。

在全队集中一处干活的时候,工分很容易记载,按着花名册,挨个报名,报个到,按分数底数记分便是。

关键是对迟到、早退的要酌情扣分,主要听评分员的意见,但我得注意这一点,以便向评分员反馈报告,当然也有社员会自觉报一下迟到情况。一般迟到10~15分钟就要扣0.5分,明显带有惩罚性了。

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队长出工前大嗓门高喊几声“斗了"(斗了即是干了的意思),预示着一天劳作的开始。

队长的号令基本能传遍各庄,社员们便分别从各个庄子三三两两向头天队长派活的场地走去,稀稀拉拉,稍微拖点距离也不会太在意,只有家里有急事耽误了才会迟到。如果真因有事一时脱不开身,干脆等到中间息晌后,再来参加上午或下午的后半晌,少个四分之一的工分。但在那时,社员们一般不会轻易舍弃1分工、半分工,因此出工很少有迟到、请假、缺工的。

到农忙季节,干活的会分配到各处干各种活,如有的在东边的坡地除草,有的在西边的田里耘秧;有的在南边收割稻子,有的在北边把头天割下的稻子挑到村中的场上。有时一圈跑下来都有一两里路,我就得一摊子一摊子地找人、核对、记分,不能落下哪个人。基本上从下午息晌后便开始自主安排了,一处处走下去给社员记工分。较之繁重忙碌的农活,我在记分时相对来说要轻松许多,少了一些劳累。

生产队一个月晚上开一次会,各家各户出席1人,除了队长、会计讲一些事外,我要在会上通报每个社员的工分月度和累计总分情况,让社员们周知。好在社员们都很信任我,干了两年,也没遇到什么麻烦和问题。

统计则在每旬用2个小时,即一晌的时间完成。平时倒好统计,男劳力都是10分,小计100分;女劳力都是8分,小计80分,再加上之前的合计数,便很快统计出来了。

遇到农忙时则复杂得多,有早晨起来加班拔秧的,有晚上加班打场压场翻场的,有加班单项或全都干的,有特殊农活如使喚耕牛耕田犁地的要另外加2分的,等等。还有更复杂的是到公社交公粮卖余粮论斗计算,男女都一样,一斗27斤为1分,小孩子从2斗挑起为2分;我们知青一般挑3斗81斤,计3分;女同胞有挑3斗的,也有挑4斗108斤的;壮劳力挑5斗即135斤,计5分;而朱邦兴、江世甫能挑6斗162斤,计6分。都须一一记录在案,与其他常规农活合并计分。

这里还得说一下队里小段包工的事。如今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大包干“血手印”。实际上在大包干之前,早已有一种小包干,也叫小段包工在基层悄悄实行着。

在"双抢“、“三夏"(有时还叫“四夏”,除夏收、夏种、夏管外,还要按照指标完成夏征任务,即交公粮卖余粮,将打下的小麦及时送往公社粮站),因要赶农时,农活实在太杂太多太重,劳动力严重不足,队里便采取了小段包工的办法。

对割麦、割稻、插秧这些集中且计量简便显现的农活,以四五户一个自然庄的男女老少劳力为单位,分成3~4个小组作业。在对田块的工作量早已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再加码40~50%的工作量,同时按加班20%计工分,小段包工,干完即止。

划片包干后打破了“大锅饭”,效率奇高,任务虽加大了,但有时还能提前时间收工;有时会延迟一些,组长即让各家的主妇提前半小时收工回家烧饭,因小组里的人都沾亲带故的,回家就能吃上饭,大家当然乐意,很人性化。小段包工使总体效率大大提高,最关键的是抓住了农时,保证了“双抢"“三夏”繁重活儿的按时完成。

工分记录社员的工作量,但往往也不是绝对平衡的。农忙时要干10小时以上,冬季农闲时昼短夜长,有时只干五六小时。遇到下大雨暴雨时,只要不赶时令就草草提前收工了,都记满分10分工或8分工。我曾与队长闲聊过,这似乎不太合理,尤其是冬季是否可以少记一些工分。队长说,大家都一样,也就公平了,社员们能够理解,无所谓的。

后来我也明白了,这里实际上有个机制问题:农忙时除非生病受伤是不准请事假的;农闲时允许请假,但社员想想活儿又不重,请假了有点吃亏。于是一方面无形中巩固了集体生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无形中也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了,没事你也别瞎跑。

工分作为劳动收入的报酬,平时只记录,不变现,只有秋后队里结算出来,将工分折算成现金,扣除分给各家的粮食、柴草、鱼肉等一干实物,才算得出盈亏帐。有盈余的则分发现金,有亏损的则及时补交,对特殊困难户只能先挂在帐上再说,谓之“分红”。

由于经济收入不多,工分值(10分工)一直在4角多点,有一年粮食大丰收,工分值升至6角,那是很稀罕的,插队5年也就遇到这么一次。(未完待续)

知青时代的那些事(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