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其他朝代沒有這樣劃分?

肥城猩猩哥


唐代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高峰期,不僅是因為在唐朝時期中國的影響力遠達海外,更是因為唐代的內政民生髮展也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在文學和歷史學的分類上,唐朝被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種分法主要是為了彰顯各個時代不同的特點。

所根據的來源則是元代楊士弘的《唐音》和明代高棅的《唐詩品彙》。其他的統一王朝一般只有三個階段,比如清朝就只有清初,清中期和晚清三個階段。採用四個階段描述唐朝主要還是因為唐朝中間的變化實在太過特殊,尤其是開元盛世被視為歷史之最。這樣一來,三段式就已經不足以突出其特點所以採用了四分法。以唐高祖武德年間至唐玄宗登基作為初唐,開元盛世至代宗大曆年間作為盛唐。代宗大曆初到文宗大和末作為中唐,文宗之後作為晚唐。這樣劃分的原因主要如下:

唐朝是歷史上唯一一箇中間被其它政權取代而最後又復興的國家。武則天登基改唐建周,李唐王朝從法理意義上講已經滅亡。雖然大臣還是唐朝的大臣,皇子還是唐朝的皇子,但畢竟政權發生了轉移,宗廟發生了變更。所以,這一段時期就以硬性條件將唐朝歷史從中分為兩段。

一般來說,王朝變更後,即使是先王朝復國成功,也只能像漢朝一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段各自表述。但是,武則天臨死時宣佈廢除大周國號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仍然以皇后的身份入繼宗廟。那麼武周的朝代就人為地被廢除了,中宗李顯成功彌合了武周前後的大唐法統,整個唐朝史又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如何表述就要花費一些功夫了。最後,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將這一時期劃歸為初唐,將其視為皇朝發展的築基階段,不再強行進行分割。將武周時期視為上承貞觀,下起開元的重要過渡階段加以論述。

本來完全可以把武周和之後的唐朝時代劃歸為中唐。可是初、中、晚的劃分體系意味著建國、興盛、衰亡三個過程。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確實開始衰落,可是通過郭子儀的再造唐朝,唐王朝有一度重新煥發了生機。這樣就不宜用安史之亂來劃分中唐和晚唐,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結合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文史學界將這一階段稱為盛唐,以代宗元年作為劃分盛唐和中唐的轉折點,這樣處理更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當時的實際情況。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實際上,每個朝代都被分為了初期、中期、晚期,比如明朝,從朱元璋建立之初,到明宣宗時期,共5朝,就是明初;再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去世,也就是1582年,共8朝,為明中期;張居正死,明朝開始走下坡路,知道歪脖帝崇禎自縊,明朝滅亡,為明晚期。

初、中、晚三個時期的劃分,也是一個朝代興亡的見證,一般來說,初期就是建國之初,國力是呈上升趨勢的;中期就是這個朝代的鼎盛時期;晚期則是走下坡路到滅亡的時期,由興而盛,由盛而衰,週而復始。


別具一格的唐朝

唐朝有多強呢,外戚、宦官、權臣、藩鎮、奪權等等,這些對於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是絕症,染上其中一條,必死無疑,強如兩漢,分別亡於外戚和宦官,只有唐朝,從建國之初就搞出個玄武門奪權的事,中間還有武則天,到中晚期有各地藩鎮,可以說唐朝從一開始就在犯病,一直到滅亡,把所有的絕症輪著得了個遍,但他愣是續了近300年的命,還搞出個所有朝代的巔峰時期——盛唐!

這也是唐朝別具一格之初,除了初中晚三個時期,中間還被插入了一個盛唐,每個朝代都有鼎盛時期,但是盛唐太過璀璨,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發展,都是我國曆史上不可超越的巔峰,其他朝代再怎麼昌盛,也摸不到盛唐的腳底板。

史學和文學對盛唐的定義

有一點頗值得注意,唐朝這四個時期的劃分,從歷史和文化的定義各有不同。

文學上,盛唐是指唐詩的巔峰時期:

這個概念是由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彙·總序》中提出的,也就是唐玄宗即位的713年開始,到唐代宗766年止,時間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已(或說到杜甫去世),相比初、中、晚三個時期,盛唐是最短的,在唐詩的成就上卻是最高的。

這一時期的詩歌,熱情奔放,每一個字都透露著那個時代獨有的自信,那是融入一個時代血液裡的“盛唐之音”。

其中不僅有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也有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派”,還有王昌齡、岑參、高適、王之渙所代表的“邊塞詩人”,不客氣地說,這個時代的詩人,隨便拎一個出來放到其他朝代,都是執牛耳的存在。

“盛唐之音”的消亡,是隨著詩聖杜甫的去世,從此江湖上只有盛唐的傳說。

史學上,盛唐是指唐朝國力的鼎盛時期:

持續時間就比較長了,唐高宗被評為具有“貞觀遺風”,所以史學上的盛唐,也從他開創“永徽之治”(650年)開始,中間經歷了唐玄宗最為鼎盛的時期,到唐憲宗“元和中興”(820年)為止,這一時期的唐朝,政治清明、文化發達、邊疆穩固、國富民強,雖然經歷了安史之亂,讓國力有所下降,但藩鎮割據還沒有被擺到桌面上來,唐朝還有能力守住國家。


重回漢唐

我們常說,要重回漢唐,不僅是因為這兩個朝代,是中華民族國力最鼎盛的時期,更是因為這兩朝的文化和精神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發光發亮,所謂重回漢唐,不是說我們要發明時光機,回到過去,而是要重塑那個時代的輝煌,找回那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液中的自信啊!

當我們的女媧、盤古能像哆啦A夢和鋼鐵俠一樣影響著整個世界上的年輕一代的時候,就是我們重回漢唐的時候!



也可自話


熟悉中國歷史的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著所謂“草創-鼎盛-衰落(部分王朝會出現所謂‘中興’)-亡國模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百年魔咒”。中國歷史上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也鮮有能夠延續超過三百年的王朝。諸如兩漢、兩宋等號稱超過三百年的王朝,實際上此漢、此宋也早已不是彼漢、彼宋了……



唐王朝雖然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亦未能免俗,國祚二百八十九年,終亡於權臣朱溫之手。提問者所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實就是對應了前面說到的“草創-鼎盛-衰落-亡國模式”。初唐是草創階段、盛唐是鼎盛階段、中唐是衰落階段、晚唐是亡國階段,在中唐衰落階段一度還曾經出現過所謂“中興”——“大中之治”,但無非是“迴光返照”而已,已經無法挽回唐王朝走向滅亡的命運。



草創階段——初唐

初唐時期始於武德元年,是年唐高祖李淵廢隋恭帝楊侑、正式開元建國。彼時唐王朝的根基尚未穩固,國家也尚未完全一統,剛剛立國的唐王朝處於典型的草創階段。



關於草創階段的唐王朝自何時進入鼎盛階段的盛唐時期一直存在爭議。有一種比較小眾的說法,說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代表著唐王朝綜合國力走向巔峰的開始。並由此認為,自唐太宗平定東突厥起,唐王朝進入了鼎盛階段,即盛唐時期。個人認為,這種說得有待商榷。唐太宗平定東突厥的確是唐王朝軍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似乎更加側重於武力方面。甚至貞觀後期唐太宗被異族尊為為“天可汗”,似乎更多地也還是倚仗武力,並沒有那麼“以德服人”。



自唐太宗辭世、唐高宗李治即位開始,雖然唐王朝的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但是也進入了一個內亂頻發期,各股政治勢力展開了角逐,甚至還出現了改朝換代!中國古代的所謂“盛世”並沒有一個統一量化標準,但有一點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國內政治平穩、沒有大規模內亂。很顯然,在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之亂前,唐王朝還不具備“盛世”的條件,或者說只短暫出現過暫時的“盛世”,即人們常說的“貞觀之治”,還不足以被稱為鼎盛階段!個人認為,初唐時期的終結點應當是先天二年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亂。



鼎盛階段——盛唐

先天二年,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亂,同年底改元開元。自開元元年起,唐王朝進入了一個長時間穩定期。唐玄宗靠著曾祖父唐太宗、祖父唐高宗和祖母武則天攢下的老底,加之政策和用人得當,將唐王朝的綜合國力推向了巔峰,開創了所謂“開元盛世”,唐王朝正式進入鼎盛階段,即盛唐時期。一時間,萬邦進貢、萬國來朝!



天寶時期,唐玄宗開始沉迷於自己的所謂巨大功績,變得自負、偏執,開始近小人、遠賢臣,政策失誤頻出,唐王朝的綜合國力也隨之下降。但是,因為底子厚、基數大,開寶時期勉強還是可以算作盛世的尾巴。盛唐時期終結於何時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安史之亂。藩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唐王朝陷入長期戰爭,綜合國力一落千丈,連唐玄宗本人也不得不逃往蜀地避難。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就此終結,隨即進入到衰落階段——中唐時期。



衰落階段——中唐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時為皇太子的唐肅宗李亨在靈武自立稱帝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王朝進入至德元年。自至德元年起,唐王朝的綜合國力每況愈下,藩鎮割據、宦官與權臣亂政……唐王朝正式進入衰落期,即中唐時期。



這段時期內,唐王朝的綜合國力雖然在下降,皇權也越來越遭到掣肘,但是藩鎮、宦官、權臣與皇帝之間基本上還是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誰也滅不了誰,誰也無法絕對控制誰。與此同時,國內也還算平穩,並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的民變。



說到中唐就不能不說一說號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唐宣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將藩鎮、宦官、權臣基本限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唐王朝的經濟形勢也大有好轉,呈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史稱“大中之治”。這是唐王朝臨終前的最後一次掙扎,也被後人稱為是唐王朝的“迴光返照”。



只可惜,唐宣宗再有能耐,也經不起後世不肖子孫的瞎折騰!僅僅一代,唐宣宗的兒子唐懿宗李漼就把“大中之治”攢下的家底敗了個近乎精光!唐懿宗去世之後,唐王朝正式步入江河日下的亡國階段——晚唐時期。



亡國階段——晚唐

在敗光了老爹唐宣宗攢下的家底之後,唐懿宗也撒手人寰了,他年僅十二歲的兒子李儇繼承了皇位,即後來被人們稱為“馬球皇帝”的唐僖宗,這對於本就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無異於是雪上加霜。乾符五年,黃巢帶頭舉起了反旗,發動了大規模民變。後來,黃巢大軍甚至還一度攻入了唐王朝的都城長安,黃巢在長安立國稱帝!雖然唐王朝最終平定了黃巢的叛亂,但唐王朝這艘破船也已經是千瘡百孔、即將沉沒了……



天祐元年,權臣朱溫弒殺唐昭宗李曄,立其子李柷為君,史稱唐哀帝。唐哀帝即位後,不但手裡沒有任何權力,連皇帝登基改元的形式朱溫都懶得做了,唐哀帝一直沿用了天祐年號,直到被朱溫廢黜,彼時的唐王朝早已名存實亡……天祐四年,朱溫廢唐哀帝為濟陰王,唐亡。



綜上所述,所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就是唐王朝由興轉盛、由盛轉衰,直到滅亡的全過程。之所以有這樣的劃分,主要還是後世史家研究的需要。當然。這與中國古代王朝興衰規律也正好是一致的。之所以其他王朝沒有沒人為劃分為初、盛、中、晚只是因為其他王朝的興衰發展沒有唐王朝那麼典型,鼎盛不明顯、速興速亡……等等等等。其實,其他不少朝代也存在類似的劃分,只不過略有區別而已。如清王朝就被人為分為了清初、清朝中期、晚清。


農民工歪說歷史


唐朝的分期有四種不同劃分標準:

1、政治標準,以唐玄宗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為標準分為前期、後期;

2、經濟標準,以唐德宗供應780年兩稅法頒佈為標準分為前期、後期;

3、文學標準,以唐詩不同階段(元朝楊士宏《唐音》、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為標準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階級標準,以范文瀾《趙國通史簡編》“統治階級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為標準分為進步主導的唐高祖至唐玄宗開元29年(618——741年)的前期、中央集權VS地方割據的中期、宦官VS士族的後期。

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武將開疆闢土建功立業,文臣穩定朝廷,是唐朝的鼎盛時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歷8年的安史之亂,導致藩鎮割據,國力衰退,從原來的對外擴張的蓬勃開放,轉向內部爭鬥的內縮型發展。


兩稅法前後的唐朝

北朝時期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買賣兼併,讓所有人都有田地耕種,本質上是國家對土地所有權的限制。

唐朝前期實施的租庸調製,本質上是對北朝均田制的發展和改歷:從均田制存粹的以戶為標準,發展為以丁口為標準。

兩稅制一改均田制、租庸調製下的實物交易為主的賦稅制度,變成以貨幣交易為主的賦稅制度。均田制、租庸調製是以戶口分配土地、權力和義務,兩稅制是以土地、房屋等資產來分配權利、義務。

兩稅制實施後,放鬆了人們對土地的依附關係,讓人們有能力出走更遠,而非在均田制下以土地耕種時間來決定出走範圍,於是才有招募制軍隊的盛行。

兩稅制後,各王朝的土地制度和財稅制度基本是以兩稅制為基礎。

唐詩不同階段的唐朝

元朝人楊士宏按照唐朝詩人在唐詩中所表達的精神不同,將唐朝分為:

進取的初唐:唐高祖——唐睿宗;

盛世的盛唐:唐玄宗——唐肅宗;

掙扎的中唐:唐代宗——唐文宗;

沒落的晚唐:唐武宗——唐哀宗。

楊士宏將所有唐朝詩人都按照他們的出生日期這個階段劃分歸入相應的階段,只有3個人例外:李白、杜甫、韓愈。

階級鬥爭下的唐朝

范文瀾在其《中國通史簡編》將唐朝按照階級鬥爭劃分為:

前期:唐高祖到唐玄宗29年,618-741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和進步傾向的矛盾”,但進步傾向佔據主導優勢,因此唐朝能夠強盛;

中期:唐玄宗天寶元年到唐憲宗元和15年,742—820年,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但中央集權勢力佔據優勢,因此能夠保持形式上的統一;

後期:唐穆宗長慶元年到唐哀帝天佑4年,821—807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的矛盾”,宦官勢力佔據優勢,最後在宦官和士族內鬥相互玩完、農民起義削弱下,地方割據成為唯一勢力,唐朝滅亡,進入以地方割據唯一的時代——五代十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其實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唐詩的四個分期和發展階段,出自明代高棅《唐詩品彙·總序》。在介紹唐詩的時候,一般會把作者所處的時代,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進行劃分,比如初唐四傑等。

歷史學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作為分界線,把唐代社會歷史分為前後兩大時期。然而,一方面,唐詩的發展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詩作為展現唐代詩人心靈奧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發展又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盛衰有著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詩史學者根據唐詩發展的特殊情況,習慣上把唐詩的發展分為這四個時期。

初唐,大體上是指唐代開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稱武德至開元初)之間,即公元618年—712年。初唐時國力強盛,有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等,唐朝威名遠播。初唐詩人代表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

盛唐, 指玄宗開元元年至代宗大曆元年約五十年,即公元713年—766年。此時的中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盛唐後期雖然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但中央還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盛唐詩人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等;

中唐,代宗大曆初至文宗大和末即公元767—835年,共六十四年。這時候的唐朝已經開始有著內外兩大矛盾,但還沒有到農民起義的程度。中唐詩人代表:白居易、元稹等;

晚唐,文宗開成元年至唐朝滅亡,即公元836年—907年,唐朝進入了晚唐時代。黃巢之亂以後,唐王朝逐漸沒落,各藩鎮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晚唐詩人代表:李商隱等。

歡迎採納,謝謝!


對話歷史


將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文學上的劃分,更準確地說是唐詩上的劃分,而不是歷史學上的劃分。

根據現存的文獻可知,這種劃分方法最早出自於南宋嚴羽所著之《滄浪詞話》,當時提出了“盛唐”和“晚唐”的說法,元代楊士弘的《唐音》一書則正式提出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說法,明代高棅所著之《唐詩品彙》一書將其進一步總結為:“至於聲律興象,文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

(唐太宗畫像)

那麼,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在時間上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呢?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盛唐是指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中唐是指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至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晚唐是指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唐玄宗畫像)

在史學界一般沒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說法,但是唐詩有“四唐”之說,之所以有這種劃分法,除了與詩歌的創作年代有關以外,還與這一時期詩文的風格、辭藻、聲律有關,然而,文學上的變化,並不能完全反映時代的變化,所以,歷史學上沒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說法。

(杜甫畫像)

史學界一般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唐前期和唐後期,其他的朝代也是這個分法,有“晚宋”、“晚明”、“晚清”、“宋前期”、“宋後期”、“明初”、“清初”的說法,只有唐代是個例外,唐代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主要是因為唐詩。


騰飛說史


首先我們要了解唐王朝建立之初宏大的歷史背景。

唐初

唐朝繼承的制度和疆土是隋留下的。在唐朝初年,以關隴集團為首的世族門閥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隨著科舉制的不斷推行。世族門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盛唐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李治提供了深厚的國力基礎。

積極對外進行擴張,其中包括李靖徵突厥,蘇烈滅百濟。

到了李治,武則天,李隆基早年時期,外部沒有壓力,哪怕武則天代唐建周,和李唐宗室發生權利鬥爭,甚至是戰爭。但國家整體還算平穩

中唐

節度使本來作為臨時性的地方軍事主官,在李隆基一朝由四鎮增加至十鎮。節度使本身握有節制,度支,按察三種職能,即軍,財,政。在地方上,每個節度使都管轄這幾個州郡。節度使逐漸脫離中央控制,進而威脅中央權利。即安史之亂為案例

晚唐

安史之亂後,唐皇室的威望大損。地方節度使依然對中央陽奉陰違。為了制衡地方,皇帝才是採用宦官抑制地方節度使。但收效甚微。

以李亨為例,李亨在馬嵬鼓動禁軍兵變。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但他身邊缺乏可以信重之人,他選擇了支持和護送他即位宦官李輔國。李輔國因此加殿中監,兵部尚書。再後來李亨駕崩,李輔國力保李豫即位,並將有心染指皇位的越王李系殺死,囚禁了意圖控制朝政的張皇后。

立帝,殺王,囚後。可見李輔國的權勢。此後的宦官如出一轍,“天下事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耳”控制著中央朝政。

在地方上,和節度使互相勾結。

唐順宗時期,曾想改變這一局面,認命劉禹錫,柳宗元意圖廢置宦官,收回節度使任免之權。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聯合劍南節度使韋皋,河東節度使裴鈞,廢順宗,立其子即位,並將改革派悉數貶黜。

這種情況直到朱溫大殺宦官才結束,當然,唐王朝那時也快亡了。


不吃都胖的Sindy


眾所周知,書本上習慣將唐代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這是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的劃分,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獨一無二,其他朝代不是沒有分期,像西漢與東漢,西晉和東晉,北宋與南宋,這種劃分都是和政治因素相關,比如東漢是因為王莽亂政,光武中興,為區別劉邦的漢朝而稱東漢,東晉和南宋是因為國土淪陷,朝廷南遷所以命名東晉南宋以示區別。而唐朝,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雖然有藩鎮割據之禍,但是從名義上,他們畢竟屬於朝廷,因此無法以其他朝代的分期來進行劃分。之所以從文學史進行劃分,是因為唐代詩歌成就之高,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唐詩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後人就根據此階段性特點,將唐詩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時期的初唐,詩歌成熟的盛唐,風格轉變的中唐,詩風衰落的晚唐,以此劃分,唐詩發展脈絡就一覽無餘,四個時期的詩歌成就都很不俗,下面筆者將分述之。

一、萬物萌動的初唐

唐高祖李淵戎馬一生,建立了唐朝,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取得了皇位,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百年基業打下了良好鋪墊,而唐詩在這個時期,同樣處於草創階段,新體詩正蓄積著力量,等待一個噴發的時機。貞觀一朝,朝野之間仍然被齊梁時期宮體詩的香豔所薰染,但宮體詩到底是在慢慢走向衰落,在初唐詩壇讓人窒息的陰霾之中,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橫空出世,它血洗了當時軟弱無力的宮體詩風,為唐朝詩壇帶來了狂風暴雨,風雨過後,唐詩開始以飛快的速度湧動著,生長著。在朝則有沈佺期,宋之問之流,雖然內容上仍免不了酬唱歌頌之流,但在形式上已出現了五律七律等新體詩的萌芽;在民間則有四傑,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他們的詩歌則更多地有一種慷慨情懷和自負氣概,貞觀時期詩壇那股綺靡之風,已被盪滌地不剩幾分,此時期的詩壇,仍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渴望著一個開創者的出現。

在這樣的呼喚之下,陳子昂出現了,他從遙遠的蜀中走出,身負著揚雄司馬相如的自負氣概,他不滿當時詩壇的萎靡,決心改變這場風氣,於是他舉起建安的大旗,渴望用三曹的雄健慷慨來蕩清當時的萎靡綺麗,他倡揚古體詩,決心以古改今,一卷《感遇》,成為了一杆旗幟,唐朝的詩人們紛紛開始了變革與創新。

在初唐這幾十年,沈宋,王楊等人完善了律詩,推動了唐代新體詩的形成;盧駱,張若虛,劉希夷等人發展了歌行體,開創了"盛唐氣象;陳子昂則倡揚復古,古詩在他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至此,唐朝詩歌的幾種主要形式已經準備待續,等待著一個或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將他們發揚光大。因此,這個時期被稱作初唐,即唐詩的初步準備,醞釀發展時期。

二、七彩的盛唐

一般認為,盛唐的開端是"開元盛世",將杜甫的逝去視為盛唐的結束。這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卻成為了中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時期,這個時期,有浪漫主義詩派的李白,現實主義詩派的杜甫,邊塞詩派高適岑森,山水詩派王維,田園詩派孟浩然,他們的詩歌風格萬千,共同構築了七彩的盛唐。

唐詩在經過了初唐時期幾十年的準備之後,在盛唐終於成熟,並在李白杜甫等人手中走向頂峰。先說李白,初唐時期在盧駱手中的歌行體,在陳子昂手中的古體詩,終於在李白手中達到了鼎盛,同時唐代詩歌的另一代表性題材—--絕句也在李白手中煥發光彩,此外李白還學習鮑照等人,開創了屬於自己風格的樂府詩,拋開律詩,李白可以說是唐詩的集大成者,他和杜甫加起來就是盛唐詩壇的代表。

李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巔峰和落幕,這個時代是由《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所開創,南北朝的鮑照,謝朓,初唐的四傑,陳子昂所繼承發展,一直到李白手中達到頂峰並走向沒落。而杜甫則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開端,這個時代是由南北朝時期的宮體詩所開創,初唐的沈宋等人所完善,杜甫則將之發揚光大,它就是唐代的律詩,也稱新體詩,然而杜甫和其詩在當時並不受重視,那個時代流行的是李白,是高岑,是王維,因此杜甫只能自嘆"獨立蒼茫自詠詩",直到中唐白居易以後,杜甫才被人所發掘,開始顯現出它的價值,並影響了此後的所有詩人。

杜甫生逢"安史"前後,一生顛沛流離,其詩歌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民生活,他與李白,高適等盛唐大詩人為友,並見證了他們的逝去,同時,他也見證了玄宗晚年的驕奢,肅宗的昏聵,看到了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由統一走向分裂,他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因此,我們將杜甫的死去視為盛唐的結束,在他之後的李益,韓愈,白居易等人,詩風已經脫離了盛唐詩人的慷慨之氣,走向低沉,陰冷或是直白淺顯,這便是盛唐的落幕,中唐的開端。

盛唐時期是唐詩最亮眼的時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時期,李杜兩人正是這個時期的代表,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此前所有的詩歌風格在這裡走向輝煌或是走向衰落,這也是一個慷慨豪邁的時期,唐朝人的自信開朗在這個時期顯露無遺。此後的中唐雖一度中興,但也無復盛唐的慷慨氣概,晚唐更是衰弱無力,這正是盛唐和初唐中唐晚唐相區別的地方。


三、 兩極分化的中唐

中唐與此前不同之處,在於這時期的詩壇是兩極分化的面貌,一極是以淺顯直白為特色的"元白詩派";另一極是以雄奇怪異為特色的"韓孟詩派"。中唐的開始,是所謂的"大曆詩風",這是由一群仕途失意,對現實絕望的士子創造的詩風,風格較為清冷淒涼,帶有對時代的哀嘆和對自身的不平。自此盛唐和中唐便劃清了界限,"大曆十才子"之後就是孟郊為首的早期"苦吟"詩派,這是"韓孟詩派"的一個分支,也是唐詩的一個異變。"韓孟詩派"的領導者韓愈,主張"不平則鳴""筆補造化",重視詩人情感的發揮和天賦才能的顯現,這與盛唐的慷慨之氣有所聯繫,但是"韓孟"不同於盛唐詩風之處,在於它以"雄奇怪異"為代表風格,如李賀的詭異,孟郊的苦吟,都是以盛唐詩風截然不同的風格,正是中唐特色。

"元白詩派"則與"韓孟詩派"恰恰相反,他們主張的是詩歌要反映現實,語言要直白易懂,可以作為其代表的是白居易早年的"諷喻詩"和晚年的"閒適詩",正代表了其詩派的主張:諷喻,在於揭露時弊,指斥君王;閒適,在於樂天知命,寄意山水。在詩歌技巧和語言方面,則主張"重寫實,尚通俗",與"韓孟"的雄奇怪異截然相反,由此可見中唐詩派的兩極,互為相反,共同撐起了中唐詩壇。

四、 悲嘆末代的晚唐

一般認為的晚唐,是"黃巢起義"到朱溫滅唐這段時期,這個時期,唐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皇帝被宦官挾持,國家四分五裂,士人看不見建功立業的希望,整個朝代籠罩著末代的淒涼氣氛,詩人們多在詩歌中尋求理想寄託,訴說現實苦痛。盛唐的慷慨大氣已經蕩然無存,中唐的復古中興也看不到希望,於是只剩下死氣沉沉,但是在這一潭死水之中,存留著杜牧李商隱兩位大詩人,使得晚唐能夠與初唐盛唐中唐分庭抗禮,成為唐詩魅力不可或許的一環。

晚唐詩壇,主要有以下幾個代表詩人或詩派,一是以杜牧為首的詠史懷古派,二是以賈島姚合為代表的"苦吟"詩派,三是以溫庭筠為首的豔麗詩派,四是以皮日休陸龜蒙為代表的隱逸詩派,五是李商隱,他以對心靈世界的開拓而獨樹一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商隱,沒有李商隱,就無所謂晚唐詩壇。李商隱最讓人熟知的,是他的無題系列詩,在這一系列的詩中,他訴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理想的追尋,並深入開掘了自己的心靈世界,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情愫。他的風格,概括起來,就是悽豔渾融,與那個處於風雨飄搖的晚唐社會正好相稱。於是總結晚唐的詩風,要麼醉生夢死,要麼自悲自嘆,要麼懷戀歷史,沒有進取,沒有積極,沒有慷慨,只有消沉,一味的消沉。唐詩至此走向衰落。


總結唐朝的四個分期,初唐時期,詩歌如初生之春,萬物萌生;盛唐時期,詩歌如熾烈之夏,光芒萬丈;中唐時期,詩歌如蕭瑟之秋,走向沒落;晚唐時期,詩歌如寂靜之冬,孤獨寂靜。每個朝代都要經歷盛衰變遷,詩歌同樣如此,不同的是,唐朝的每個時期,都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唐朝政治的統一,使得它沒有漢朝,晉朝,宋朝這樣的南北,東西之分,但是詩歌風格的階段性變遷,使得它具有和其他朝代不同的分期,這或許也是唐朝魅力之所在。


一往文學


唐朝建立後,尤其在初期,中央政治局勢其實並不穩定,每一次政權轉移,都面臨著殘酷的政治鬥爭。

不僅皇后干政,連公主也要干政。到了後期,宦官、方鎮坐大,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時刻伴隨左右,使得整個唐王朝充滿了血腥的爭權奪位的氣息。

不過就在如此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唐朝的發展並未受到多少干擾,而是循著事物運行的規律,堅定的向前走著,並且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時代。

近三百年的唐王朝歷史之中,可以大致劃分出四個時期,即初唐時期,盛唐時期,中唐時期,晚唐時期。

初唐時期從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兩代的辛苦經營,國家漸漸穩定,經濟開始好轉,如初升的太陽,開始放出萬丈光芒。

盛唐時期始於唐高宗李治登基後,經過武則天,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時期,國家邊疆穩固,國泰民安,經濟極大的發展,如太陽正午,對內對外影響力達到了最高。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好景不長。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內亂。經過八年的戰爭,唐軍雖然贏得勝利,可是國家再不復往日強盛。唐王朝如西斜的太陽,逐漸向衰落走去。所以人們將唐代宗至唐文宗這一時期,稱作中唐時期。

而晚唐時期則是唐文宗到哀帝這個時期,方鎮崛起,宦官當政,唐朝如太陽落山,徹底陷入了黑暗之中。


煮酒君


其他朝代也有的,至少初,中,晚上是有的。

初唐,是大唐整個朝代的開始之時。盛唐是大唐在整個歷史上鼎盛的時候,中唐是整個唐朝中間時間段。晚唐是整個唐朝最後一個時間。

中國之前的朝代,每個朝代都有興亡,他就有朝代初期,朝代的中期,朝代的晚期。

至於鼎盛時候,有的朝代出現過值得後世稱讚的盛世,鼎盛時候,有的就沒有。沒有的話就有這個。

初,中,晚卻是有的,比如。西漢初期,西漢中期,西漢末期。

北宋初期,北宋中期,北宋晚期。

大明初期,大明中後期。

這樣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