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真正窮過餓過的人,才能理解棋呆子餓狼撲食的吃相

阿城《棋王》:真正窮過餓過的人,才能理解棋呆子餓狼撲食的吃相

阿城的《棋王》被譽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講述了一個外號叫“棋呆子”的窮小子王一生,對象棋很有天賦和實力,經常找人下棋切磋,後來獨自單挑九個象棋高手並取得了最終勝利的故事。這部作品最經典的部分是對棋道的見解,以及對吃的描寫,特別是王一生在火車上吃東西的細節描寫,讓人拍案叫絕,口裡生津。

王一生的出場是個“棋呆子”形象,一見到人就拉著下棋,一旦下棋,便不管不顧,世間一切與他無關。這樣的人,無論是誰,總是容易被別人另眼相看。而王一生在吃的方面更呆,他總是對“我”是否超過24小時沒有吃東西刨根問底,吃起飯來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阿城的文字簡潔而精準,直白不諱地寫出了王一生對吃的渴望和對飢餓的恐懼。文中寫道:

“拿到飯後,(他)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舔了,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他)迅速將那個乾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的一聲兒嚥下去,喉結慢慢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

阿城《棋王》:真正窮過餓過的人,才能理解棋呆子餓狼撲食的吃相

看到這兒,我想起周星馳《武狀元蘇乞兒》的一個片段,蘇燦一夜之間從富公子變成乞丐,淪落到被人逼吃狗飯的地步,卻意外發現狗飯好吃,開心地與父親“一人一半”分吃狗飯中的“雞排”。狗飯好吃嗎,自然沒人願意吃狗東西,蘇燦說的“好吃”,是對惡人的諷刺,但何嘗又不是餓壞了的原因?!這句話因而有了半真半假的意味,更令人動容。

阿城《棋王》:真正窮過餓過的人,才能理解棋呆子餓狼撲食的吃相

小時候看過一個動畫片,一個貪吃的傢伙聽說有人能做出美味無比的雞鵝,便跋山涉水去找那位美食家,美食家嫌他平時欺壓百姓,故意讓他幹各種體力活,始終不給他吃的。最後那人筋疲力盡,實在撐不住了,美食家便給了他一碗青菜,他連聲稱讚“雞鵝”的美味,把碗底都舔了個乾淨。而當“美食家”告訴他秘訣,他才知道,原來“雞鵝”就是“飢餓”。

這兩個片段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因為我看到過真正貧窮和飢餓的人。還是小時候,村裡某戶人家家徒四壁,沒有米沒有菜,沒有柴火取暖,甚至沒有床鋪睡覺,只能睡在稻草堆上,他們只能靠親戚和鄰居幫助才能捱過每一天,兩個孩子是真正意義上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至於我自己,曾經與家人很長一段時間都吃不到白米飯,我們吃的是一種大小不一、口感乾燥的叫不出名字的飯,那是窮人吃不起圓潤爆滿的大米的標誌。以前的農村,大多數窮人吃的就是這種米。

阿城《棋王》:真正窮過餓過的人,才能理解棋呆子餓狼撲食的吃相

阿城在文章末尾說: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有人說《棋王》的主旨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我也認為人需要有精神追求,但我看完這部作品的第一反應是,從前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每日為“今天吃什麼”在勞碌奔波,他們的世界只有“吃是為了活著”,沒有“活著不是為了吃”,他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只是拼命活著,他們無暇享受,也無從享受,更無心思考。我並不認為他們“不太像人”,反而覺得他們太是人了,世界上這樣的人佔多數,窮人數不清。

從王一生身上,我看到太多影子,包括自己的影子,他那餓狼撲食近乎“殘忍”的吃相,只有真正窮過、真正餓過的人才真正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