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在中國歷史上,前後有七個王朝(政權)以漢為國號,為方便區辨,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長河往回漫遊一番,從創始人、世代、存續時間、都城、疆域區劃、國號根源、歷史價值等幾個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1

若不文勝秦皇,焉能武比唐宗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大風歌》


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退場僅僅4年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興起了。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在山東定陶的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建國號漢,史稱西漢。西漢是繼秦朝以後再度實現大一統的王朝,與後來的東漢合稱漢朝。


長安是西漢都城,繞渭水南岸而建,有8條縱街、9條橫街,城內有9市、160閭里,面積大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古羅馬城的三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都市。長安城外,渭河北岸的高地上,營建有7個陵邑,相當於今天的衛星城,用於緩解都城的人口壓力,可見當時長安是何等的繁榮。


西漢王朝歷12位帝王,享國祚210年。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末帝劉嬰禪位,西漢從歷史舞臺退場。


經過歷代帝王尤其是漢武帝的開拓,西漢疆域最盛時東起庫頁島及日本海沿岸,兼併朝鮮,西逾蔥嶺,西南抵近青藏高原,南據越南,北至貝加爾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帝國人口由1300萬逐步增加至6300餘萬。與秦朝不同,西漢地方上是諸侯與郡縣並存的體制,七國之亂後,諸侯的權力被大幅消減,中央集權得以確立。大體上,西漢約有20個王國,82個郡,郡的長官由郡守改稱太守。在郡縣二級制的基礎上,漢武帝於公元前106年分天下為13個監察區,稱十三州或十三刺史部,監察長官稱刺史。這種以中央官員監察地方的辦法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可謂影響深遠。


漢王朝國號的來源,緣由有二。一則劉邦在公元前206年獲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為漢王,得到了漢中巴蜀地區,這便是後來奪取天下的根據;二則在古語中,天上的銀河稱作漢,漢中的原義就是漢水流經之地,天上有天漢,地上有漢水,以漢配天,大美之名。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西漢時期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漢承秦制,中央設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作為三公,輔助皇帝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丞相統管九卿和十三曹等,這套體系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國家通過察舉和徵召選用官吏,律法上創制了完備的《九章律》。軍事上,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後來組建職業軍團,地方上有預備役部隊。經濟上,得益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鐵器運用於農業生產,牛耕方式得到普及,加之與民休養的國策,農業生產發展迅速,手工業領先世界,絲綢之路打通以後,東西方貿易往來十分熱絡。


可以說,西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從西漢開始,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正式形成,王朝的璀璨,使“漢”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之一。


2

可贊光武中興,又延國祚二百


光武誅莽復中興,漢為東漢炎運熾。

明章二帝世所稱,至於靈獻漢祚替。

——陳普《歷代傳授歌》


大一統的漢朝被中斷17年後,迎來中興。


公元25年,西漢宗室後裔劉秀在擊敗各方勢力後,於洛陽稱帝建國,國號漢,史稱東漢。


東漢的都城洛陽雖不如西漢長安城壯麗,但面積也遠超同時期的歐洲城市,城內分南北二宮。


東漢歷8代14帝,享國祚196年。公元220年,東漢末帝劉協禪位於曹丕,東漢亡,漢朝也徹底走到盡頭。


東漢疆域總體上與西漢相當,略有收縮,東北放棄了玄菟郡,對朝鮮的管控逐漸放鬆,西南進佔到緬甸東部,北面退到陰山南部,人口峰值達到6500萬。東漢末期,作為監察區的州有了固定的治所,長官長駐地方,演變成了行政區,監察的刺史也變成了軍政大權合一的州牧,郡縣二級制過渡到州郡縣三級制,對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影響深遠。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東漢時期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劉秀本為西漢高祖九世孫,為表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性,沿用漢國號,西漢東漢確係一脈相承。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的劉秀


相比西漢時期,東漢官制上削弱三公權力,將權力歸於尚書檯和六曹機構,這便是後世“三省六部制”的淵藪。軍事上,漢靈帝時,設西園八校尉,統領都城駐軍,主官則為宦官,這便是後世宦官統兵的開端。經濟上,得益於冶鐵技術的進步,鐵製犁鏵得到普及,農業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民間開始普遍採用水力機械水碓舂米;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愈演愈烈,田莊式大規模生產經營方式比較普遍;南方地區,尤其是浙江、江蘇一帶加速開發,人口劇增。文化上儒學繼續深入發展,讖緯迷信風行於朝野上下。科技上有明顯進步,蔡倫改進造紙原料和生產技術,使得紙張走入千家萬戶成為可能;張衡製造了渾天儀與地動儀,寫下天文鉅著《靈憲》,成為世界上科學揭示月食成因第一人;醫學上,華佗為後世留下五禽戲,張仲景則留下鉅著《傷寒雜病論》。


總而言之,東漢在文化、科技、外交、軍事上頗為成功,但高層的決策者們似乎忽略了土地兼併的危機,沒有進行強有力的干預,為此付出的代價便是民間的起義和王朝的衰亡。


3

好在聯吳抗魏,敗於人才難繼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堅。

士不遇患難,智慮何由全。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

一為三國雄,一稱五霸賢。

苟不辨菽麥,何足攬大權。

至今巴蜀人,嘆息後主禪。

——楊基《感懷》


當漢朝在中央舞臺退場僅僅1年,劉備便穿著漢朝的衣冠在巴蜀之地登臺了。


公元219年,通過激烈的軍事鬥爭,劉備集團取得漢中,稱漢中王。公元221年,曹丕建立魏國,自稱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為了再次延續漢祚,在成都稱帝建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季漢。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上,很多人稱這個政權為蜀國,但正如曹魏不能簡稱為曹國,東吳不能簡稱為東國,蜀漢也不能簡稱為蜀國。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蜀漢歷2代2帝,存續43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景谷道奇襲成功,兵至成都,劉禪開城投降,劉氏的漢國、漢朝的餘脈從此退場。


北有實力雄厚的曹魏,東有國險民附的孫吳,蜀漢在北伐、東討的過程中往往遇到極大的阻礙,向西和西南方向的開拓卻收效明顯。疆域最盛時,蜀漢北據漢中,南包雲貴,東抵巫峽,西達緬甸,擁有今天四川、貴州大部分地區,雲南全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北部,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轄境劃為益州、涼州、庲降都督3州,大約22郡、139縣,統治人口峰值約400萬。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蜀漢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劉備以漢為國號,對應其恢復漢室的政治目標,以漢之名,也在很大程度上掩蓋其作為區域性政權的侷限性,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


蜀漢奪取益州後,在諸葛亮的主導下進行了法治革新,採取了一種法家和儒家糅合混雜的治理理念和措施,官制上大體承襲漢制,與魏、吳不約而合地發展出了中央高級文官出鎮軍事要衝的制度。軍事上,蜀漢建立了幾支著名的特別作戰部隊,戰力旺盛,前期常常佔據主動,北伐、東討,給魏、吳政權以極大壓力,後期因為宦官和武將失和,逐漸歸於保守防禦。經濟上,蜀漢擁有川西平原和漢中盆地,農業技術成熟,生產便利,加上鼓勵耕植、大興屯田、重視工商的政策,境內社會經濟漸漸繁榮,蜀漢專門設置錦官管理蜀錦生產,成都因而得名“錦官城”“錦城”。為了強化與漢中軍事基地的聯繫,蜀漢大力修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金牛道,在白水關至成都一線廣設郵驛站舍,為四川的郵驛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4

只道革成建漢,誰言同室操戈


魚鳧開國險,花月錦城香。

巨石當門觀,奇書刻渺茫。

江流人事勝,臺榭霸圖荒。

萬里滄浪客,題詩問草堂。

——吳偉業《成都》


蜀漢退場43年後,又一個以漢之名的政權在巴蜀之地登場。


公元304年,從父輩手中接過反晉大旗的巴氐族首領李雄率軍攻入成都,自稱“成都王”。公元306年,李雄稱帝建國,國號成。公元338年,成國漢王李壽在內部權力競爭中勝出,廢掉成國皇帝李期,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漢,這個先曰“成”後曰“漢”的政權,史稱“成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六國之一。


成漢歷5位國主,末代君主為李勢,公元347年,東晉權臣桓溫進犯,李勢投降,成漢亡,政權存續41年。


成漢以成都為都城,東守三峽,南兼僰、爨,西盡岷、邛,北據南鄭,大略有今四川中部、東部,陝西西南部,貴州東北部。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成漢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李壽本為成國之漢王,封地為漢中郡,發跡後便以漢為國號,另外,劉備的滅亡不過40年,在巴蜀地區仍有影響力,以反晉起義而建國於蜀漢舊地的李氏,也有攀附前朝的取向,意在為政權披上一層薄薄的正統外衣。


從成漢立國始,統治階層內部紛爭不斷,加上連年征戰,境內民力疲敝。成漢為了剝削民間財富,鑄造和濫發一種分量不足的小型錢幣,為掩人耳目,錢幣不以重量記名,代之以年號冠名,名曰“漢興錢”,這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推廣發行的年號錢,也是古代貨幣演化史的分水嶺之一。


5

但且安居南粵,莫言逐鹿中原


漢皇有道伏羌胡,南粵何知擅一隅。

萬里出師將問罪,不因大海富明珠。

——唐順之《南征歌》


成漢散場570年後,又一個以漢之名的政權在中國南方登臺亮相。


公元917年,五代後梁王朝的南海王劉陟斷絕與宗主後梁的朝貢關係,於番禺(今廣州)建國,國號越,改番禺為興王府。對名號極度迷戀的劉陟,隨即改名為劉巖、劉龔,最後定名為劉龑,公元918年,劉龑改國號為漢,這個先稱“越”後稱“漢”的政權,史稱“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


南漢歷4位帝王,存續54年,公元971年,北宋大軍進至廣州,南漢末帝劉鋹投降,南漢亡。


南漢疆域最盛時,實際佔據今廣東,廣西大部,湖南東南部,海南,越南北部,雲南、貴州各一部,統治人口峰值近百萬。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南漢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劉龑以漢為國號,原因無外乎三點。一是劉龑籍貫為彭城,彭城在南北朝時出過南朝宋帝劉裕,劉裕自稱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王劉交之後,劉龑趁機自認是漢室和南朝宋室的兩朝皇裔,據此附會前朝;二是劉龑不滿足於偏居一隅,以漢為號,意在向世人宣示自己有一統中原的偉大志向;三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大批士人南遷嶺南,劉龑在政治上有意起用這些士人,以漢為號也能照顧這些士人的民族情緒,吸引他們加入政權效力驅馳。


南漢在政治上,前期重用士人文官出鎮各地,較好的解決了地方割據問題,保證了境內總體安定,後來逐漸重用宦官領兵和參政,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失和。


總的來說,南漢歷代統治者比較沉迷聲色犬馬,沒有表現出進取中原的志向。南漢還有宦官統領軍隊的習慣,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象部隊,戰象數量接近一千頭,還組建有海軍和一支叫做媚川都的海上特種部隊,海軍戰時作戰,平日則出海採珍珠。外交上,南漢是當時越南地區各小國的宗主國,接受朝貢和進行封賜。


在南漢治下,境內民族融合進一步加速,為北宋統一嶺南地區掃清了文化認同和制度建設上的障礙。


6

任你攀附前朝,終是東施效顰


五代乏真主,奸雄紛僭偽。

橫磨闊刀劍,白弱相篡弒。

——陶弼《兵器》


南漢登臺演出才一半,中原地區又登臺一個漢室。


公元947年,契丹大軍攻入開封,俘虜後晉皇帝石重貴,後晉滅亡。隨即,隔岸觀火的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即皇帝位於晉陽(今太原),契丹撤出以後,劉知遠以開封立國,國號“漢”,又被稱作“後漢”,是五代十國的五代之一。


後漢是五代中最短命的中原王朝,歷2代2帝,存續不過4年。公元950年,後漢大將郭威為自保,率軍攻入開封,殺末帝劉承祐,隨即黃袍加身,後漢散場。


後漢實際控制的疆土有今天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大部分地區,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區劃為方鎮、州府軍監、縣軍監三級。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五代後漢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後漢高祖劉知遠本是沙陀部人,定居太原後,自姓劉,自認為是東漢明帝第八子淮陽王之後,以漢為國號,也是攀附漢朝之舉,另外,當契丹橫行中原之後,建立一個漢姓政權,也呼應了漢族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


後漢皇帝無法真正掌控朝政,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將失和,以致內部紛亂不斷,國運迅速耗盡。

7

若不承繼後漢,哪成十國絕唱

驅馬覺漸遠,回頭長路塵。

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當漢朝謝幕731年、蜀漢離席688年、成漢消逝604年、後漢閉幕1年、南漢還在南方舞臺表演之際,中國北方登臺了最後一個以漢之名的政權。


公元951年,郭威攻滅後漢,建立五代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後周”,同年,後漢宗室成員劉崇於晉陽(今太原)建國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歷史上的7次以“漢”之名:除了兩漢與蜀漢,一個比一個命短

五代北漢全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漢歷4位帝王,存續不過29年。公元979年,北宋大軍包圍晉陽,北漢末帝劉繼元投降,北漢亡,晉陽這座古代名城隨即被趙光義下令摧毀。北漢的滅亡也意味著五代十國的歷史徹底終結。


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居於中國北方的政權,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疆域狹小,只擁有今山西中部、北部,陝西、河北一部。


劉崇以漢為國號,主要是在政治上繼承後漢,延續後漢國祚,同時揭示後周政權的非法性。


北漢在外交上以遼國為宗主,奉遼國皇帝為叔皇帝,在遼國的支持下,勉強維持,代價則是向遼國輸送供奉,其實就是保護費,故而境內賦稅沉重,經濟凋敝,人口大量逃亡。


因西漢王朝的強盛與偉大,歷史上的追隨者數次以“漢”之名建立政權。當然,事實也證明,歷史上真正能夠有所開創的,一般不會徒追其名。不然,中國古代王朝就不會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名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