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錢讓員工當股東,虧了算公司賺了歸個人

【越商】

1.1987年900元能幹啥?他選擇在豬舍裡建工廠 | 諸暨教父姚新義小傳(一)

2.別人不敢做的就是機會,他成了截止閥老大 | 諸暨教父姚新義小傳(二)

3.出錢讓員工當股東,虧了算公司賺了歸個人 | 諸暨教父姚新義小傳(三)


上回我們說到,姚新義抓住機會以極大的勇氣切入製冷配件領域,使盾安成了全球第一的截止閥供應商。

如果說,業務是公司的第一推動力,那麼組織架構則是公司前進的保障。

在上世紀90年代,企業家們更多關注的還是業務,對公司組織的研究和實踐才剛剛開始。但姚新義似乎對於“先進”有一種天生的敏銳,並且敢於把對新事物的追求付諸實踐。這份精神,體現在產品上,就是敢於向高技術產品進軍,體現在管理上,則是敢於實施新的管理模式。

一次,姚新義跟幾位同是做企業的老朋友吃飯。席間,突然一人發出感慨:“這年頭,怎麼都是大學生給中學生拎包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朋友的話引起了姚新義對公司管理和人才戰略的思考:盾安要發展,必須依靠高素質的人才,但是自己這個老闆連中學畢業證都沒拿到,憑什麼讓大學生來給自己打工,並且心甘情願留下來呢?

姚新義的答案是:不能真的讓人才來給自己“拎包”,而要讓他們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是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

出錢讓員工當股東,虧了算公司賺了歸個人 | 諸暨教父姚新義小傳

在當時,即使是引領民營經濟大潮的浙江省,只有“萬向”一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可想而知,姚新義的這個想法有多麼超前。在盾安,這個想法自然也受到了抵制。

盾安的高層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聽說老闆想進行股份制改造,並且想讓他們掏錢入股時,心裡就犯了嘀咕,於是他們對老闆說:“現在公司剛剛引進了許多大學生,他們哪有錢來買買股份啊,恐怕推行起來會有難度。”

姚新義想想,好像也的確是這麼回事,這個計劃就暫時擱置了。不過,這個念頭始終盤踞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姚新義沒有放棄,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轉眼到了世紀之交,姚新義覺得,內外部的條件都已經成熟了。

外部,股份制改造已經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一些先行的民營企業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

內部,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層級越來越多,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驅動企業的發展,必須用新的辦法來激勵員工。

於是,姚新義舊事重提。這一次,他有備而來,意志堅定。

跟之前的想法一樣,這次他依然要求所有參股員工必須實實在在拿錢來買股份。他說:“我絕不幹送股的事,在我看來,送的東西不值錢。不值錢,怎會受到員工的珍惜?”

但是,員工仍有顧慮,擔心企業就是為了圈錢。

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1999年下半年,姚新義召集全體有參股資格的人開會,他告訴大家,盾安效益很好,一年的利潤已經達到2000萬元左右,所以根本不缺錢。實行股份制改造,是希望大家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把這個企業管得更好,能夠更有競爭力。

不光是耍嘴皮子,還有實實在在的政策。

對於一時拿不出錢的員工,盾安同意個人只需出15%的錢,剩餘的85%的錢由企業出,算是企業借給個人的,員工只需按銀行利率付利息給企業就可以。

更具有衝擊力的是,姚新義還親口承諾:“賺了歸你們,賠了歸我。

賠了,你們就承擔所出的那15%錢,剩下的85%我來賠。如果賺了,全部還是歸你的。”

這一下子就讓大家吃了定心丸,盾安的股份制改造順利實施,盾安最一次提速。

出錢讓員工當股東,虧了算公司賺了歸個人 | 諸暨教父姚新義小傳

盾安集團

2001年,盾安的利潤比上年翻番,達到了近4000萬元。

當一沓沓分紅的鈔票拿在手上時,很多員工才真正明白“打工仔”變成“老闆”的意義。

2004年,“盾安環境”掛牌上市。

一開始參與股改的人,很多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

當然盾安也從這樣的改革裡獲益良多,參與股改的絕大多數人都留在了盾安,成了盾安集團發展的中堅力量。


《姚新義:理性打造盾安王國》(《浙商》2008年 第5期 | 蘇旭)

《創業,一場錘鍊品性的人生馬拉松》(《中國青年報》)


感謝您閱讀老越作品,“越來了”專注越文化研究與普及,每週分享紹興的美食美器、名人越企、逸史趣聞等等,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一起追尋“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