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滋啦記事

我不知道到底怎麼寫出那三個字,反正按照發音來寫就至少有兩三種版本,要麼是“油滋啦”,或者“肉知啦”,再或者“肉滋啦”,總之,如果給這種非主流美食下一個定義的話,我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豬肉最外層那兩三指甚至三四指寬的白色的脂肪部分在鐵鍋裡經過高溫煎烤之後所剩下來的塊狀的偶爾帶些星星點點瘦肉的油渣的俗稱!

別瞧不起它,這東西在我的缺肉少油的童年簡直算是人間美味!

每天中午放學回家,我穿過每一條窄小的巷子裡的時候,我的鼻子都能夠準確地搶先聞到這種熱鍋耗豬油的奇特香味,並且進而會準確定位到到底是哪一戶人家的哪一口鍋灶。那時候,家家炊煙裊裊,我們飢腸轆轆。我聞著這種豬油的香氣,一路上似乎對將要到來的午餐有了無限多美好的嚮往和想象,雖然大多數時候,我們家的午餐和豬肉豬油甚至肉類毫無瓜葛,絕無一星半點的聯繫。

我們家終於也要耗豬油了!我看著那一塊顏色鮮明的豬肉,白花花的是油脂,紅亮亮的是瘦肉。我對瘦肉不是很期待,因為肉做熟需要一些時間,反而是耗豬油卻無比簡單省事兒。

切成一塊兒塊兒的白白的豬油就要被放進燒得很熱的鐵鍋裡了。這些白白的油脂麻將塊在鐵鍋邊緣輕快地劃過,隨後,滋啦滋啦的聲音就會伴著一股股青煙響起來,當然,還有誘人的撲鼻的香氣一瞬間也會野蠻地闖進每一個鼻孔。

白色的油脂塊最終會變成紅黑色的皺巴巴的油渣,它們被撈出來,放在碗裡備用,可以炒菜,可以拌包子餃子餡,這東西都算是一個好調料。當然,我們小孩子會有更解饞更流行更經典的吃法。

最經典的一種吃法就是把剛剛出鍋的還冒著熱氣的大白饅頭一分為二,趕緊挖一勺子油渣,平鋪在掰開的一片饅頭上,然後把兩片合上,用點力氣摁扁了,直到那些油渣都有油脂滲透進饅頭裡,接下來,就是分享美味的時刻了。

這種吃法的美味對於少年的我來說,具有無與倫比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殺傷力,若干年後,當我第一次吃完一個美式快餐裡的所謂至尊漢堡的時候,我對這種西方人的主食嗤之以鼻,並進而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資本主義勞苦大眾們無比同情,那時的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夠天天吃上這玩意兒,我們偉大祖國那就算實現四個現代化了!

我後來讀到了莫言的一篇散文,他說自己少年時候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夠天天吃上白麵餃子!我讀到這裡,不禁啞然失笑,這和我吃自制饅頭裹油渣的少年理想何其相似,又何其渺小!

現在的我早已不敢吃這東西了,膽固醇含量太高,太膩,可是,我有時候還會懷念起那時候的饅頭裹油滋啦,我的耳朵彷彿聽到了“滋啦滋啦滋啦”的響聲,眼睛彷彿看見了鐵鍋裡冒起的青煙,而嘴巴里,竟然已經不爭氣地湧出了口水來…………

油滋啦記事


油滋啦記事


油滋啦記事


油滋啦記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