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孩子厭學,不喜歡閱讀

一、厭學、學習能力差或者是陷入了“閱讀的馬太效應”

杜杜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非常地厭學,每次都不願意去學校,學校每次佈置作業以後,杜杜都要跟父母談條件才開始寫作業,而且每次做作業的過程總是東摸摸西摸摸,做的作業也常常是一塌糊塗。

老師每次講的很簡單的習題或者重點知識,全班同學都清楚了,但是杜杜還是理解不了,學起來非常的吃力,而且不管老師怎麼講,他總是答非所問。

學校佈置的課外閱讀,每次爸媽都把書本準備好好地放在桌子上,但是杜杜連翻都不翻,成績也一直在班上倒數,這讓爸媽很是頭疼。

跟杜杜同一個年級的雷雷就跟杜杜的情況剛好相反。雷雷從小就很愛學習,尤其喜愛閱讀,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業然後再去看電視玩其他的。

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能很快地理解,並且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得很快。老師佈置的課外閱讀和延展作業,基本不用爸媽說,他就會提前閱讀,有時候還會在書上寫閱讀心得。每次都被老師作為優秀讀書筆記來點評。延展作業也每次都能得到老師的好評。雷雷平時在年級裡的成績都名列前茅,爸媽基本不用操心雷雷的學習。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杜杜跟雷雷的學習情況

同一年級的杜杜跟雷雷,杜杜的學習能力差,雷雷的學習能力強。觀察以後發現雷雷在他很小的時候爸媽就開始給雷雷做早期閱讀,他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所以學習能力強,理解知識快速高效。

而杜杜因為從小一直是爺爺奶奶帶大,小時候根本沒有做過早期閱讀,沒有養成好閱讀習慣,所以學習能力很差,課程知識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杜杜跟雷雷他們在閱讀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就是因為閱讀的馬太效應造成的。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反映的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以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而“閱讀上的馬太效應”這一術語是由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來的,斯坦諾維奇認為:早期閱讀能力強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也更強。早期閱讀能力差的孩子學習能力也相對較差。如果孩子在頭3-4年沒有養成閱讀能力,會造成長期的學習不同知識的困難。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二、早期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後期的學習能力也更強

第一:早期閱讀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係、發展的基本規律的把握,是人們可以成功完成活動的心理條件。

閱讀能力是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孩子讀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孩子的這些能力越強,他就更喜歡閱讀、讀得也更快。因為隨著知識積累的增多,他對信息的加工、提取和儲存就更快,對事物的規律把握能力也就更強,自然也就能進一步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


第二:早期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形成閱讀“正循環”

斯坦諾維奇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小時候喜歡讀書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能力也更強。相反,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幾年裡,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那麼以後會造成長期的閱讀困難和學習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早期的閱讀能力培養得越好,孩子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就會越好,就更容易理解有意義的信息,孩子閱讀的本領也越大。

這個時候你就會給他拿更難的書看,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說明都不在是天書,都成了他可以理解得有意義的信息,這麼一來,又進一步刺激了大腦的發展,使閱讀能力變的更強,所以這是一個閱讀的正循環。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爸爸從小就訓練卡卡的閱讀能力,當他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拿卡片給他看,剛開始卡卡有很多都看不懂,每次都去問爸爸,只要每掌握一個爸爸就給卡卡鼓勵。

當爸爸給的所有卡片都認識以後,爸爸就開始教卡卡看繪本,也同樣還是會有很多看不懂,但是已經比最開始看卡片的時候認識的字多了。

後面讀的多了,卡卡就開始慢慢自己能理解一些了,走在路上的時候也經常一起玩猜字遊戲,爸爸還把家裡的那些說明書都拿出來給卡卡去看,這樣他又進一步的掌握了更多的詞彙。後面看著爸爸在看報紙的時候,卡卡也可以自如的翻看裡面的信息了。


第三:早期學習閱讀,投資回報比最高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曾經基於“佩裡實驗”提出過著名的“赫克曼曲線”。他認為越早對孩子進行教育,回報率越高。

當時,實驗組共招收了123名3-4歲兒童作為實驗對象,把同等智力水平的孩子隨機地分為兩組。

一組為實驗組,對他們進行學前教育(這裡的學前教育不是指大資金的投入,而是注重孩子以閱讀學習能力培養的“軟實力”為主),並作家訪。另一組為對比組,沒有對他們進行學前教育與家庭訪問。對兩組孩子持續跟蹤直至成年後,他們發現: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赫克曼曲線”早期教育的投資回報比

0-3歲早期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為1:18

3-4 歲下降為 1:7

小學下降一倍,為1:3

大學下降更厲害,直接跌落為1 :1

無論是在智力發展、學習成績、精神發育水平、文化教育水平還是經濟獨立狀況、犯罪概率等方面,實驗組地孩子在其日後的發展上都遠遠勝過對比組。

所以,越早對孩子進行閱讀培養,孩子在日後的學習成績、智力發展上就會越好。而這些在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智慧中也得到過印證,比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5個方法幫助孩子快速培養閱讀力

1.瞭解孩子的“學習通道”,幫助孩子培養閱讀興趣。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說過,“天才的秘密在於強烈的興趣與愛好。”閱讀也是一樣的,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首先得讓孩子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要讓孩子感興趣就要首先清楚孩子喜歡哪一種閱讀方式,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起到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想要知道孩子喜歡哪一種閱讀方式,首先要知道孩子在接收信息時屬於哪個類型。有的孩子習慣於用身體的某種感官系統去感受世界,有的孩子習慣用眼睛去洞察這個世界,有的孩子靠耳朵來聆聽這個世界。瞭解並確定孩子感知世界的首要類型,才能找到提高孩子閱讀興趣的突破口。

陸惠萍老師在《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這本書中提到,每個人對外接收信息的最佳感、知、覺系統,也稱為先天學習管道,可分為三種類型:體覺型、聽覺型、視覺型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奔跑的孩子

體覺型:體覺型的孩子平時表現為善於體覺學習,喜歡觸摸所見事物、身體敏捷、靜不下來、坐不住,較活潑;多用身體記憶;應用操作來理解,運動神經發達、操作能力強。

這類孩子在培養閱讀興趣的時候一定不能死板地要求孩子一本正經地坐在椅子上看書,體覺型的孩子精力充沛,可以多互動,做筆記,還有用實驗的方式來讓孩子感受書籍和知識的魅力,多使用身體記憶來幫助孩子理解,提高閱讀興趣。


聽覺型:語言理解能力好、語音記憶強,容易受聲音的影響,喜歡邊聽課邊音樂邊做事。

在培養聽覺型孩子地閱讀興趣的時候,因為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刺激聽覺最能促進其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朗誦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方法。同時也可以把孩子要學的變成一些有聲書,多聽演講等來提高閱讀的興趣。


視覺型:這一類型的孩子,用眼睛看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文字、圖片、或圖畫等視覺媒體是最喜歡的訊息接收模式。

在培養視覺型孩子閱讀興趣的時候,可以採用色彩鮮豔視覺衝擊力強的繪本圖片或是視頻引導孩子去探索讓孩子養成對閱讀的興趣。


2.利用“讀寫萌發”概念培養孩子的識讀能力

讀寫萌發是指孩子在幼兒時期還沒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前自然顯現出的讀寫理解行為。

它強調,家長要激發孩子內在的讀寫需求。同時還要給孩子創造更加真實、自然、完整、有意義的情境來促進孩子讀寫能力方面的發展。這個概念最先開始由新西蘭的教育家瑪麗.克萊提出。

從讀的方面來講:孩子在幼兒時期就會識別麥當勞櫃檯上的菜單,點自己喜歡的雞塊;會識別男女洗手間的標識。

從寫的方面來講:孩子在幼兒時期會先從塗鴉開始,再逐步發展到具體的圖畫;部分發展較快的孩子,會在所畫的圖旁,寫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些都是孩子早期讀寫萌發的行為。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所以,家長可以這樣做: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然發展的氛圍。讓幼兒瞭解文字的奧秘,感受文字可以帶來知識和快樂,選擇幼兒文學作品,包括故事和詩歌,進行讀寫萌發整合學習嘗試。

小魚兒很不喜歡閱讀,每次看不了幾頁書就跑出去玩手機了,要不就跟爸媽談條件。爸媽為了讓他養成識讀的能力,專門闢出了一個用於給小魚兒閱讀的空間。

這個空間裡面有小魚兒最喜歡的恐龍軟枕,還有他喜歡的卡車圖片。小魚兒的爸媽每次都拿出一些作品大聲朗讀給小魚兒聽,開始他很排斥,多嘗試幾次以後小魚兒覺得這種識讀的方式很有趣慢慢地就會主動參與進來了。

每次結束後爸媽都會要求小魚兒寫日記,有時候小魚兒不會寫的字,爸媽就要他用表演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後爸媽用文字幫他記錄下來。不知不覺中小魚兒就記錄了3本日記本。而且識讀的字數也多了很多。

3.利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來幫助孩子提高閱讀效率

很多孩子不願意閱讀書籍是因為閱讀花費了很多時間,閱讀了以後也常常不能將書中的內容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漸漸地不喜歡讀書了。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閱讀效率。

什麼是“蔥鮪火鍋式”筆記?

“蔥鮪火鍋”=蔥+魚肉

“蔥鮪火鍋式”筆記=摘抄+評論

這個概念出自於日本作家奧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蔥鮪火鍋

具體要怎麼做?

“蔥鮪火鍋式”筆記要點:

前面只做基礎地記錄,重點放在摘抄和評論。

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

評論: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

摘抄用“O”表示,自己的感想標記“*”,以此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之前。

“O”後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也就是原本客觀的記錄作者的內容。

“*”後面則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看到不同的符號就能知道後面的是自己的感想還在作者的表述,這種區分方法很明確。

當然,這裡所用的符號代表,家長在引導孩子做筆記的時候可以靈活運用,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所喜歡的符號,這樣子更具獨特性,也會加深孩子在閱讀上的興趣和對所獲取知識的印象。

在教孩子們用蔥鮪火鍋法做筆記輔助閱讀的時候,最核心的重點要放在“摘抄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文章”和“寫主觀評論”。

因為即使作者書寫得很客觀,但是如果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沒有把眼前的信息與自己的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那麼再讀多少次也不會有自己的感想,讀很多遍也記不住。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蔥鮪火鍋筆記樣式

有些家長擔心說孩子還不會寫字,或者文字的儲備不多,寫不了主觀評論,其實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發散思維,用思維導圖或者是塗塗畫畫的方式總之是孩子能接受又喜歡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感想就可以,不一定要拘泥於形式。

這樣做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一邊在閱讀的時候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和總結的能力,讓孩子在不斷地獲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增強閱讀的興趣。


4.幫助孩子調用"情緒腦",削弱閱讀畏難情緒

美國腦行為研究室主任保羅•麥克萊恩認為:人的大腦分為了三個層次:爬行腦、哺乳腦(也被稱作情緒腦)、智腦。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等長大了,自然就會愛上閱讀愛上學習,其實不然,孩子在小時候的行為多由情緒腦控制,當出現了孩子不理解或者是閱讀起來有困難的書籍時就會出現畏難情緒。但孩子通常是不知道這些是畏難情緒的,他會用憤怒、發脾氣等方式來表達。

而用來控制畏難情緒的理智腦要到長大後孩子有了自己的認知能力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在閱讀上出現畏難情緒,家長沒有及時的引導,孩子是沒有辦法養成良好地閱讀習慣的。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大腦的功能劃分

如何調用理智腦,這個時候家長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這些情緒。比如詢問孩子的感受,擁抱孩子。這些都能讓孩子感覺他的情緒是被家長接受的。等孩子冷靜下來以後我們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比如朗誦、講故事、表演等再一次打開之前讓孩子看的書籍。孩子就不會在排斥了。

丁丁小時候在閱讀的時候經常發脾氣,看不懂或理解不了的時候還會把書丟掉。丁丁爸媽在他鬧情緒的時候就會用正向的情緒去引導他。

比如:丁丁的爸爸會第一時間認同接納孩子出現的這些情緒,告訴他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而且會擁抱和親吻丁丁,每當這個時候丁丁立馬就會冷靜下來。

當丁丁冷靜下來以後再閱讀上遇到困難和不解時就引導他深入地去思考內化那些知識。

慢慢地丁丁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他的閱讀積極性越來越高了,畏難情緒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最終養成了每天都會閱讀的好習慣。


5.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運用高科技產品給孩子增加閱讀樂趣

小藍媽媽覺得電子產品會讓小藍上癮,影響她的學習,所以把家裡電腦、ipad、手機等都收起來完全不讓小藍接觸。小藍每次想上網查資料或是看些跟學習相關的信息都不行,導致小藍每次知道信息都比別的孩子要慢,每次大家都在講某件新鮮事的時候,小藍還是一臉茫然,漸漸地其他的孩子都不怎麼願意跟小藍玩了。

第一、正確看待電子產品,不要把它當成“洪水猛獸”

很多家長把電子產品當成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這樣的態度會刺激孩子,把他們推向電子產品。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心理擺效應,指當人們由於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而引發的心裡,像鐘擺一樣,向兩極擺動。

父母如果對於孩子看電子產品的表現出極端的態度,完全杜絕孩子去去接觸,這個時候其實孩子心裡會出現極端的心理狀態,他們覺得父母反對的東西自己一定要去嘗試,父母越反對,他們越積極。

所以,如果孩子是正常使用電子產品,家長完全可以同意孩子的需求,稍加引導,既不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想要玩電子產品的慾望,也不會因為沒有答應孩子的需求產生兩個極端。


第二、適度引導,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愛上閱讀的“助力器”

現代社會為了讓孩子跟上時代,完全杜絕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電子產品如果用好了,會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多益處,並且能夠開拓孩子的眼界。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就可以在iPad、電視上認字,算算術,聽歌謠,學英語。有很多吸引孩子的程序,讓孩子最初的學習在笑聲中開始。

孩子上了小學,也可以通過ipad、電視、多媒體來看動畫片,背單詞,還能找到不少有聲書,還有些針對學校內容的輔助學習工具,都是非常好的資源。

孩子不愛讀書,或是中了閱讀的馬太效應,學會這幾招讓他愛上學習

電子產品

孩子再大了,很多學習的資料可以通過電腦網絡來查找,網絡上各種眼界大開的紀錄片也可以讓孩子坐地日行八萬裡。等孩子有了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後,也可以通過手機等各種通訊工具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既鍛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增長了孩子的見識。

如果父母引導得當,這些電子產品都可以成為孩子愛上閱讀的助力器。

小杰在看書的時候看到了關於恐龍的一些知識,然後他很不理解, 動物園也看不到,就去問爸媽,他的爸媽這個時候也講不清楚,所以就在手機上給他找到了關於恐龍的視頻和圖畫還有記錄片,他看完了以後不僅瞭解了整個恐龍族群的發展和滅絕,還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恐龍都瞭解得很清楚。在科技大賽的時候還因為製作的恐龍模型而獲得了獎勵。


總結:培養孩子的閱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父母長期持續地帶孩子去做,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有閱讀和學習能力,都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引導。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和閱讀,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