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南音文章」整弦排場(文/陳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文:陳瑜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南音(泉州弦管)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因繼承唐宋以來的音樂傳統而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2009年,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整弦排場是一種較為正式隆重的弦管演奏形式,常用於宗教民俗活動以及館閣樂社交流互訪。演奏時講究排場,隆重時常佈置華麗講究的演出舞臺。整弦排場的奏唱內容嚴格遵循相同的管門和門頭(滾門),撩拍由慢到快的規律安排曲目,弦管界稱為“排門頭”。所演奏的指套、曲以及譜的整套曲目,須為同一管門。轉換同一管門的不同門頭(滾門)的曲牌時,須以“過枝曲”連接過渡。該形式規模較大,內容豐富,保留了宋元以來按照宮調選擇曲牌演唱的古老傳統,具有重要音樂價值。具體演奏程序如下:

排場演奏遵循“和指”(序部)、“唱曲”(身部)、“煞譜”(尾部)的程序演奏。序部演奏指套,即起始合奏一套或一折“指”,先和噯仔指,再和簫指,由經驗豐富的“枝頭”(俗稱“起曲頭”)司拍。

身部唱曲,所唱曲目的管門和門頭(滾門)與指套的管門和滾門相同。如指套演奏四空管的“二調”,隨後所演唱曲的門頭也須為“二調”。若轉換到其他滾門時,則須演唱一首“二調過長滾”的過枝曲作為過渡聯接。同時,唱曲遵循由慢到快的節拍原則,由七撩拍的曲先唱起、過到三撩拍、再到一二拍、疊拍、慢尾等,形成由長拍到短拍循序漸進的架構。曲與曲之間不得間斷,由“過枝曲”銜接上下滾門,一氣呵成。全場奏唱曲目不能有所重複。

尾部演奏譜,所演奏曲目的管門與指套和曲的管門保持一致,此後方可結束全場。

挖掘和復原弦管古樂整弦排場形式,對於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四十年代末,泉州城區、安溪湖頭、晉江深滬等地仍有整弦排場舉行,但因弦管文化的日漸式微,這種傳統演奏形式在實際音樂生活中已不多見。

近年來陸續發現並出版的曲譜文獻推動了弦管界對此種形式的關注,以國家級傳承人晉江蘇統謀和安溪陳練為代表的南音傳承人先後舉辦相關活動,讓世人得以窺見弦管整弦排場這一獨特的形式與面貌,意義非凡。

恰逢泉州弦管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本次整弦排場弦管古樂會集泉州弦管界集體之力,力求恢復古樂傳統,重現昔日盛況,促進切磋交流,以期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