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為何一直想獨立?

邱名幸子


這就得說說歷史原因了。

實際上,早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開始,英格蘭和蘇格蘭這兩個王國,其實就已經擁有了共同的君主。

而這還得從著名的英格蘭女皇伊麗莎白一世說起,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終身未嫁,因此也被稱為“童貞女王”,但她卻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英國。她在位期間,英國海軍打敗了號稱“無敵艦隊”的西班牙艦隊,從此奠定了英國海洋霸主的地位,開創了英國的“黃金時代”。

然而,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嫁,因此在最終的皇位繼承人選擇方面,就變得十分尷尬。最終,伊麗莎白一世選擇了她的侄孫,當時的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位。

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後,詹姆士六世自封為大不列顛王國,並將自己改稱為詹姆斯一世。從此,英格蘭和蘇格蘭便擁有了共同的君主。所以說,今天的英國,實際上從400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雛形。而之後的1707年,又通過了《聯合法案》,正式宣告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成立大不列顛王國。

由於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成為一國,並非通過戰爭兼併和民族融合的方式,而是通過皇室聯姻和國家協議走到一起的。因此,此後的蘇格蘭雖然併入到英國,但卻仍舊保持自身民族的獨立性,並且享有極高的自治權。在英國的國家體系中,蘇格蘭屬於聯邦的主體,除軍事和外交得聽聯合王國外,其在內政,立法,稅收等方面,卻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利。另外,蘇格蘭人還一直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

蘇格蘭與英國之間所存在的不穩定性,在英國皇家艦隊縱橫全世界的黃金時代,被隱藏起來。當時的蘇格蘭人固然以成為英國人而自豪。但是,伴隨著英國綜合國力的下滑,伴隨著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逐步被邊緣化,伴隨著英國經濟的不斷疲軟,蘇格蘭的獨立傾向便開始越演越烈。

而這種情況,實際上並非英國特有,而是在其他歐洲國家中都有體現。比如西班牙,其加泰羅尼亞地區的獨立傾向也是十分強烈......

如今,英國外相亨特又在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殊不知自己國內也是隨時都有分崩離析的危險。再說,就憑今天英國這種國力,還敢叫囂,實在是有些夜郎自大之感。

英國,這個曾經的海洋霸主,而今居然連建造航母都離不開中國造,建造補給艦都要靠韓國造,實在悲哀可憐;關鍵是都已沒落成這德行了,英國人居然還無恥的擺出“大英帝國”的姿態出來,對他國內政指手畫腳,更是可笑之極!



這些歷史要讀


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名稱實際上是並不存在的,英國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除了孤懸海外的北愛爾蘭之外,大不列顛島上面又被分為三大塊,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其中主體部分是英格蘭,英格蘭佔據了整個英國人口以及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蘇格蘭雖然與英格蘭同屬英國,但是蘇格蘭卻一直存在著很強的獨立意識,蘇格蘭之所以尋求獨立,這與英格蘭和蘇格蘭在歷史上的關係相關。值得一提的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在國際上也是以兩個獨立的身份來組織足球隊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除了英格蘭足球隊之外,還有一個蘇格蘭隊。

蘇格蘭追求獨立的歷史也絕不是一天兩天了,雖然2014年的蘇格蘭公投最終以留在英國結束,但是卻反映出了蘇格蘭地區的強大的獨立的呼聲。公元1707年,蘇格蘭被併入英聯合王國,而英格蘭之所以要吞併蘇格蘭,實則與17世紀初以來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危機有很大關係,17世紀初,由於雙方都產生了王室危機,因此形成了兩國共享一個國王的狀態,在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期間,英格蘭軍隊也曾經企圖通過武裝吞併的方式佔領蘇格蘭,但是並未獲得成功。此後數十年,英格蘭一直試圖與蘇格蘭合併,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8世紀初,英格蘭議會通過《外國人法案》,以封鎖港口為手段來威脅蘇格蘭就範,蘇格蘭貴族基於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最終同意與英格蘭簽署《聯合法案》,但是很明顯,這種法案的簽訂是被迫的。因此也為日後的蘇格蘭獨立埋下了很深的隱患。

雖然與英格蘭合併了,但是蘇格蘭在卻依然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英國政府在19世紀末還成立了專門的“蘇格蘭部”來負責蘇格蘭事務。20世紀初,由於日不落帝國的實力逐漸衰微,同時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思潮也深深影響了蘇格蘭民眾,所以蘇格蘭獨立意識開始高漲。在與英國政府博弈的過程中,蘇格蘭取得了發行貨幣的權力,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力等等。

2007年,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在蘇格蘭議會選舉中擊敗了親英格蘭的工黨,首次獲得了蘇格蘭的組閣權。蘇格蘭民族黨上臺後,一直致力於推動蘇格蘭獨立,在與英國政府經歷了反覆的交涉和博弈後,蘇格蘭於2014年9月舉行了第一次獨立公投。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又火起來,恐怕跟現在世界盃有關,你會發現根本沒有英國隊這麼一說,居然叫英格蘭隊,然後再一查,竟然還有個蘇格蘭隊,英格蘭與蘇格蘭不都是英國一部分嗎?咋這麼多隊伍?難道蘇格蘭成為獨立主權國家了?呵呵,蘇格蘭現在倒還不是主權國家,但是人家非常想與英格蘭分家,自己獨立出來。

在一個小島上住著,那麼點地方,咋還鬧獨立玩?這就說來話長了,其實歷史上,歐陸西北邊陲的不列顛島上並不統一。早在盛極一時的羅馬時代,羅馬勢力最遠也就達到不列顛東南地區,一下幹翻了本地還在蠻荒時代的凱爾特人,也就是後來叫作英格蘭的地方。再往北,地形複雜,且民風彪悍,羅馬軍隊推進不過去,所以北邊的蘇格蘭依然遺世獨立,不僅如此,還時不時的侵犯羅馬帝國邊界,為此,羅馬帝國也無可奈何,只能修建哈德良長牆將蘇格蘭擋在外面了事,意思是,哥們,你過你的,我過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好吧?說到這,注意到沒有,蘇格蘭早於英格蘭而存在,而那時的英格蘭只是羅馬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後來羅馬衰亡,再後來羅馬帝國崩潰,於是不列顛東南地帶權力真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填補了這一空白,不大地方竟然出現N個小王國,還是那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了,就要統一了,於是乎,829年,英格蘭實現統一。

後來一位叫威廉的征服者又循著羅馬人的腳步,從歐陸踏上英格蘭,這次比較猛,不僅幹翻英格蘭自封國王,還直接拿下蘇格蘭王國。蘇格蘭國王表示臣服。咋個臣服,咋個友好?通婚大招使出來,看見沒,這招在東西方通用,而且屢試不爽。雖然後來時不時的打一仗,但是通婚依舊繼續。不過整體上是英格蘭壓著蘇格蘭打,和平時期也是比蘇格蘭高一頭,所以蘇格蘭十分不服氣。

終於到了有一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英格蘭國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沒有子嗣,於是遠方親戚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這份家業,自此,一個國王統治了兩個王國,他國還能繼承本國國王,成為兩個王國的國王,這在咱們看來有點新鮮,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子滴。

於是兩個王國不斷融合,也鬧過矛盾。最終1707年,英格蘭趁著蘇格蘭國內危機,在威逼和利誘之下,讓蘇格蘭統一雙方合併。當然,為了照顧彼此的面子,不再稱蘇格蘭王國,也不叫英格蘭王國,直接叫大不列顛王國,不過這個大不列顛真不大,就那麼個島子。於是大不列顛王國滾雪球式的發展,最終成就了雄霸全球的大英帝國,不過人們光知道英國了,蘇格蘭沒人知道了,蘇格蘭人估計心裡也彆扭。

時光荏苒,不覺百年,轉眼間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歐陸上,德意志帝國崩解,俄羅斯帝國倒臺,奧匈帝國碎裂,形成了很多新的民族國家,比如匈牙利、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很多,不一一列舉,這下可刺激到了蘇格蘭民眾,他們能獨立,我們為啥不能,我們可不想跟著英帝國鬧事,自己過挺好的。於是乎,蘇格蘭民族意識覺醒,鬧起了獨立,蘇格蘭民族黨應聲成立。不過,馬上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格蘭人很給大英帝國面子,雖然嚷嚷獨立,但是在帝國遭難時,不能後面捅一刀,忍了吧,過後再說。就這樣,英國終於扛過了二戰,但是我們都知道,二戰之後,大英帝國蕩然,只好以鬆散的英聯邦代之。

民族意識這玩意,一旦覺醒,很難消除,又到了和平年代,既然沒事兒了,那蘇格蘭又開始和英國談分家的事兒,倫敦政府沒辦法,只好哄著蘇格蘭,甚至用更高的補貼留人,弄的英格蘭人民也很鬱悶,表示:你蘇格蘭不獨立,我英格蘭獨立好吧?我們的錢憑啥讓你白花?

蘇格蘭人更不是弱,說,得了吧,北海油田在我們蘇格蘭,現在被你們倫敦控制,我們獨立了就全歸我了,要知道現在因為我們的油田,整個英國才成為歐洲第三大產油國,僅次於俄羅斯和挪威,怎麼是我們花你們錢?

不過人家這獨立運動比較溫和,不玩硬的,就是嚷嚷,走和平道路,終於,積極支持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在2012年成為蘇格蘭地區的執政黨,緊接著在2014年推動獨立公投,可惜,55%的人覺得還是留在英國好,不過看見沒有,已經有45%的人贊成了,照這麼玩下去,超過半數是遲早的事。

尤其是,英國嚷嚷著脫歐,不想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並且還真通過了,其實這主要是英格蘭地區民眾的意願,蘇格蘭可不願意離開歐盟,那好,你英格蘭想保持與歐盟的距離,我蘇格蘭為啥不能和你保持距離?所以說,英國政府這麼一鬧騰,反倒激發了蘇格蘭人的獨立意識。於是乎,第二次獨立公投呼之欲出,時間就在今年年底,最晚也晚不過2019年,不信咱打賭,您看賭點啥?如果沒發生,您來找我,在留言處吐槽吧~

說了這麼多,恐怕沒人看到這啊,呵呵,希望有人能看到這吧

我是北玄武,歡迎關注,都看到末尾了,說明你我有緣,還不關注下~


北玄武


自發展過的民族來看,英格蘭與蘇格蘭絕對不同。英倫三島的土著是凱爾特人,公元前一世紀末,羅馬帝國想吞併英格蘭,但是凱爾特人憑藉著蘇格蘭的艱險山勢把希臘援軍擋在了蘇格蘭高地以南。

後來,羅馬帝國分裂,佔據英格蘭的人成為了日耳曼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但他們從來沒有併入過蘇格蘭。所以,英格蘭被不同人統治過,但蘇格蘭人則比較純正。

蘇格蘭與英格蘭已經合併三百餘年,三百年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算是很長,但是對於一個國家、民族而言,就不算太長了。

我們不妨把時間線拉長到一千年,就可以看到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確是有難以解開的恩怨情仇。

在歷史上,蘇格蘭曾經長期是一個主權國家。說到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戰爭,總能讓人想起那部著名的影片《勇敢的心》,片中梅爾吉卜森所扮演的威廉華萊士,其實就是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電影勇敢的心)

在威廉華萊士時代,蘇格蘭遭受了英格蘭入侵,華萊士便挺身而出,成為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重要領袖,多次率領蘇格蘭軍隊對抗英軍。1305年,華萊士被英軍俘虜後,遭受酷刑而死,死後身體被肢解,分別被送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四方, 頭顱還被懸掛在了倫敦橋上,以此來威懾蘇格蘭人。

華萊士死後,蘇格蘭的獨立戰爭也並未中止:

  • 1314年9月18日,在羅伯特布魯斯的率領下,蘇格蘭軍大敗英軍之後,取得了獨立戰爭至關重要的一場勝利。

  • 1328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與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簽訂了《北安普敦條約》,並且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地位。

後來英格蘭與蘇格蘭之所以能合併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室之間的通婚。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居然成了英格蘭的國王,就出現兩個王國擁護同一個國王的現象。

這種情況為之後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合併打下基礎。到了1707年,由於蘇格蘭遭遇了罕見的異常天氣和大饑荒,出於經濟原因,蘇格蘭最終選擇與英格蘭合併。

然而,三百年來,蘇格蘭獨立的呼聲始終不斷。

  • 1934年,蘇格蘭民族黨宣佈成立。

  • 1974年,蘇格蘭民族黨首次在議會中奪得了11個議席。

  • 1999年,蘇格蘭和威爾士恢復了地方議會。

  • 2011年,蘇格蘭民族黨在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勝利,取得了就獨立舉行全民公決的授權。

2014年9月18日,也就是在布魯斯率蘇格蘭軍打敗英格蘭侵略者的700週年紀念日,在這個極為特殊的日子裡,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

公投最終的結果,55%的人願意留在英國,45%的人願意獨立。公投的結果,雖然暫時避免了蘇格蘭從英國分裂出去。但是45%的人支持獨立,可以看出其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料想得到,獨立派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蘇格蘭獨立的問題,始終會是英國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

有句老話叫做“樹大分椏”,蘇格蘭與英格蘭本身就不是親兄弟,彼此之間貌合神離,更何況又有人干擾呢,所以蘇格蘭不停鬧騰獨立也是正常。


大國布衣


說到北海,你會想到哪裡?熟悉我國地理的人可能會提到廣西的北海市,熟悉歷史的人可能會提到貝加爾湖(古稱北海),熟悉歐洲地理的人可能會提到大西洋的邊緣海——北海。

作為海洋的北海位於歐洲西北部,介於大不列顛島、斯堪的亞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荷蘭低地之間。如果以沿岸國家論,北海西有英國,東北有挪威,東有丹麥,東南有德國、荷蘭、比利時。北海的形狀略呈豎起來的長方形,東、西寬640多公里,南、北長960多公里,面積57萬多平方公里。
如果說北海與其他海洋有什麼不同的話,北海的沿海國全部都是發達國家,這一點在世界海洋中是比較少見的。

比如英國人均GDP約3.8萬美元,挪威人均GDP約8.2萬美元,丹麥人均GDP約5.8萬美元,德國人均GDP4萬多美元,荷蘭人均GDP約5.36萬美元,比利時人均GDP約4.6萬美元。
你可能發現了,在這六個北海沿海國家中,挪威的人均GDP是最高的。在你的印象中,挪威沒有什麼工業,也沒有什麼國際一線企業,挪威的人均GDP為何如此之高?原因並不複雜,北海豐富的石油資源為挪威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其實在早期,北海沿岸各國並不是很重視北海油田,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從波斯灣進口石油。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波斯灣的阿拉伯產油國對歐洲各國支持以色列不滿,對歐洲國家進行石油禁運。歐洲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離開石油,無法從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只能開發北海油田了。

北海有多少石油資源?英國於1978年對英國一側的大陸架進行石油勘探,發現原油儲量高達23億噸至45噸。挪威在六十多年前還不相信北海有石油,但在1969年,挪威在斯塔萬格以西300多公里的海域發現了石油,從而拉開了挪威開發北海石油的大幕。挪威本來是一個漁業國,經濟較為落後。挪威現在能成為發達國家,離開北海石油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因為挪威的石油儲量有七成以上在北海,所以挪威人將北海石油稱為“上帝的賜福”。
北海石油對英國來說同樣非常重要,有了北海油田,英國就不需要再對波斯灣那些產油國家“低三下四”。波斯灣由於石油的原因,形勢不是很穩定,經常鬧出點大動靜。波斯灣一旦不穩定,石油價格就會上漲,就會嚴重影響到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有了北海油田,受到波斯灣局勢不穩的影響就較小,這可以讓英國更從容地在中東進行戰略佈局。

英國通過北海油田賺了很多錢,但英國內部有一個地方的人卻對英國非常不滿,認為英國無權開採北海油田。哪裡的人這麼硬氣?正是英國的蘇格蘭地區。
英國由四個部分組成,除了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其餘三個都在大不列顛島上。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的南部,北部就是蘇格蘭。
蘇格蘭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英格蘭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蘇格蘭的經濟不如英格蘭發達,你看蘇格蘭較大的城市只有愛丁堡、格拉斯哥、阿伯丁等。英格蘭的大城市有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考文垂、利茲、謝菲爾德,你只要關注英超就非常熟悉。

不過呢,蘇格蘭始終認為英格蘭能這麼發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格蘭“偷走”了本該由蘇格蘭享用的石油紅利。英國是石油大國,但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有約九成都位於蘇格蘭。英國的能源供應有將近一半來自蘇格蘭北海附近的油田。蘇格蘭東部城市,位於北海西北海岸的阿伯丁,因為駐有很多國際大型石油公司,稱為歐洲石油之都。
蘇格蘭始終有脫離英國獨立成為國家的傾向,這種底氣就來自豐富的北海石油資源。前幾年,有一家能源服務公司認為蘇格蘭附近海域的石油儲量高達150億至165億桶(約7桶為1噸),但蘇格蘭卻認為這個數據偏低了,他們提供的數據是約240億桶。

英國的財政很大一部分來自蘇格蘭北海海域的石油,而蘇格蘭又認為英國沒權利這麼做,蘇格蘭與英國的矛盾非常突出。這個很好理解,面對北海這個儲量巨大的石油倉庫,誰將其掌握在手中,誰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金錢。
除了能源,北海在全球的戰略地位同樣非常重要。篇幅有限,只舉一個例子。

圖-英國街頭
俄羅斯的海岸線雖長卻多位於內海,比如俄羅斯西北海岸位於波羅的海東岸。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要進入大西洋,出了丹麥與瑞典、挪威之間的海峽後,必須進入北海。即使俄羅斯的艦隊從北冰洋的摩爾曼斯克港出發,如果去地中海或南大西洋的,一般也要走北海南端的英吉利海峽。這就意味著作為北約盟主的美國只要守住北海,就能最大限度地破壞俄羅斯的全球戰略。

地圖帝


我們都知道,英國是由幾部分組成,分別是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在這幾部分之中,蘇格蘭是最特殊的,因為它總是要鬧獨立,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統一不好嗎?

其實蘇格蘭之所以要鬧獨立,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和英格蘭人並非同一祖先,而且在歷史上兩個民族的矛盾還很深。公元一世紀之前,大不列顛這個地方是凱爾特人的天下,或者說他們是這塊地的真正主人。後來羅馬帝國軍隊進入到了這裡,並把凱爾特人趕到了北方。家園被奪,他們當然不服,便經常騷擾羅馬軍隊,最後為了擋住他們,羅馬軍隊甚至還修建了一座長城作為防禦工具。

5世紀時羅馬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軍隊撤離後凱爾特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土,沒想到不久日耳曼人來了。日耳曼人將凱爾特人趕到了北方,他們便在此定居了下來,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的融合,英格蘭

人便出現了。

事情還不算完,幾百年後歐洲大陸日耳曼人的另一個分支——諾曼人也來了,就這樣打打殺殺好不熱鬧。16世紀時這片地區就被分成了幾部分,而英格蘭人卻嘲笑蘇格蘭人是鄉巴佬,就這樣矛盾來越來越大。

其實蘇格蘭要獨立於英國建立自己民族的國家並不新鮮,我們看歐洲地圖就知道,面積不大,卻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國家,他們總想著自己民族就應該自己做主。



老許說事



請看上面的英國地圖。英國分四大塊組成:北愛爾蘭、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屬於愛爾蘭的一部分留在英國,愛爾蘭一直希望北愛迴歸;蘇格蘭一直鬧獨立。蘇格蘭一直想獨立原因有三:一、石油資源;二、歷史原因;三、現實原因。

資源之爭:為伊(石油、天然氣)消得人憔悴。

蘇格蘭在英國享有高度自治權,但無外交決策權和軍隊擁有權。蘇格蘭與英國政府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巨大分歧。特別是在石油分配利益上分歧明顯。

位於蘇格蘭區域內的“北海油田"石油產量高,油質佳,是英國財政的一塊肥肉。北海石油、天然氣產區,蘊藏有400億桶優質原油。從上世紀80年代開採至今,已經為英國政府提供了1600億英鎊的財政收入。英國因為有了北海油氣田,成了歐洲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主張獨立的蘇格蘭人士認為,如果蘇格蘭獲得獨立,石油丶天然氣的收入就不會被英國政府統收統分。而可以擁有95%的油田和60%的氣田份額,蘇格蘭就會進入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行列。


歷史原因:難忘刀光劍影時。

蘇格蘭與英格蘭歷史上本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國家。蘇格蘭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獨立800年。1296年,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發動戰爭佔領,反抗從未停歇。1328年重獲獨立,後來又分分合合300多年。直到1707年,蘇格蘭並再次併入英格蘭聯合王國。17世紀初,兩國都產生了王室危機,形成兩國共享一個君主的狀態。在此期間,英國多次試圖吞併蘇格蘭,均告失敗。18世紀初,英格蘭人通過《外國人法案》以封鎖港口逼迫蘇格蘭人自動加入英格蘭,英國人通過簽署《聯合法案》使吞併合法化。

19世紀末期,英國政府專門成立了“蘇格蘭部",具體負責蘇格蘭事務。蘇格蘭不僅享有高度自治權,同時享有文化丶宗教、習俗自由以及貨幣發行權丶民族語言使用權。2014年9月,蘇格蘭還舉行了獨立公投,當時還沒有脫歐之事發生,投票結果48%的人希望獨立,52%的人希望繼續留在英國。




蘇格蘭的獨立遊行

現實原因:衣帶漸寬人不悔。




隨著英國的日漸沒落,脫歐困撓英國,蘇格蘭人不僅不希望脫離歐盟,更希望儘快加入歐元區。文化認知和現實需求的差異,與英國政府的對立情緒更加突出。加上蘇格蘭獨立黨派的推動,蘇格蘭的獨立之路更加迫切。


老狼48440790


去年的英國“脫歐”在國際社會輿論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而蘇格蘭人民由於對英國這次公投的結果不滿,再次開始了新的獨立公投。仔細觀察,人們會驚奇的發現蘇格蘭雖然名義上屬於大不列顛,但是它有著獨立的政府,獨立的議會,甚至可以單獨派出球隊參加歐洲盃與世界盃,那麼,已經具有如此自治權力的蘇格蘭人為什麼還要追求獨立呢?
蘇格蘭公投的標語


從羅馬開始的糾纏


歷史上的蘇格蘭曾經長時間獨立於英格蘭之外,具有自己的文化屬性。這就要從大不列顛島上最早的居民凱爾特人說起,他們曾經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這片樂土之上。然而,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的入侵打斷了這片平靜,已經征服了高盧(今法國)的凱撒率軍度過諾曼底海峽,將羅馬的軍隊與移民帶到了島上,但是凱爾特人並沒有完全屈服,他們撤退到半島的北部繼續抵抗,羅馬人終究沒能將他們徹底征服,只能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作為文明與野蠻的邊界,自此,長城南北的土地上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文明。

哈德良長城


為自由而戰的“華萊士們”


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南部英格蘭地區成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七國爭霸之地,在北方,傳說中的國王肯尼思一世在公元843年建立了獨立的蘇格蘭王國。但是英格蘭的統治者從諾曼王朝(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建立的王朝)開始就不斷介入蘇格蘭的王位繼承,並通過聯姻將英格蘭的文化滲透到蘇格蘭社會中。直到英國著名的長腿愛德華時期(13世紀下半葉),英王趁蘇格蘭發生王位繼承糾紛的機會發兵佔領了蘇格蘭。而那位神奇的民族英雄威廉姆華萊士正是在此時掀起了蘇格蘭人民的起義,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後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羅伯特卻在1314年的班克圖本戰役取得了勝利,蘇格蘭人在2014年進行獨立公投便是為了紀念這一史詩性的獨立戰役。

威廉姆·華萊士的影視形象


陰差陽錯的“統一”


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征服在戰場上沒有取得勝利,卻因為一場奇特的王位繼承而成功。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落到了她的遠方表侄女的兒子詹姆斯六世身上,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在倫敦登基,成為了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正式開始,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從此形成共主聯邦,雖然是兩套完全獨立的行政體系,但是元首卻是同一個人。光榮革命之後,兩國的議會達成協議,共同去除獨立的國號,改成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如此,兩國終於正式合併,但是在兩地區仍然相互獨立的存在著,很多蘇格蘭人對這種合併心懷不滿,因而追求獨立成為了蘇格蘭始終存在的政治導向。

斯圖亞特王朝的徽章

歷史研習社


總體上來講蘇格蘭鬧獨立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同時也許也是政治家目光短淺的問題。

歷史上蘇格蘭的確並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早在1320年的時候,一幫蘇格蘭貴族就曾經致信給羅馬教皇,“只要我們有一口氣在,哪怕僅有100人,我們在任何條件下都不願接受英格蘭統治。”但是在在18、19世紀的時候,蘇格蘭人一直都是生活困苦。不僅精神上受壓,蘇格蘭的經濟發展也不平等。去工業化之後,政治家為迎合大眾,變得更加激進。

所以,獨立情緒抬頭受到三個地方因素影響。首先,1979-1981年蘇格蘭有1/5的勞動力失業,儘管英格蘭北部境遇相同,蘇格蘭人認為撒切爾夫人率先在蘇格蘭推行“人頭稅”別有用心。其次,1960年代末,北海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石油。獨立主義者相信擺脫英國會讓他們日子更好過。第三個因素是分權,中央政府早就讓蘇格蘭擁有了很大的自治權。新幹涉主義外交和自由市場政策讓工黨影響力銷蝕。蘇格蘭民族黨因此坐大。

蘇格蘭獨立後可能會更富有、更民主。根據一些民調來看,很多人都是哪邊能讓他們每年多賺500英鎊,他們就投哪邊的票。英格蘭反駁說,獨立不僅讓蘇格蘭,也讓整個英國受損。比如外交、國防、情報機構、國際影響力等。但蘇格蘭人不介意。他們最大的賭注是石油。獨立後蘇格蘭人均收入2萬英鎊,僅次於倫敦和東南部地區。但蘇格蘭也許也很快會貧窮下去:一方面是地區的老齡化問題嚴重,此外就是當地的經濟結構單一,還揹著大量的債務。


國家人文歷史


單飛如果能過得更好,幹嘛在一起受委屈?蘇格蘭雖表面上是英國的一部分,但蘇格蘭人向來都很不喜歡被人稱作“英國人”,即便是自我介紹對內對外也都是自稱“蘇格蘭人”。長久以來,蘇格蘭都希望離開英國自己單飛,尤其是近年來英國脫歐更加催化了這種積累了數百年的願望。

無論是從文化宗教還是血緣歷史來看,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都存在著過於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甚至是不相容的那種。當年兩者結合只不過是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擬人化來說感情基礎非常薄弱。如今,蘇格蘭在石油利益、脫歐等各種問題上與英格蘭存在很大分歧,兩者矛盾越來越多,自然想離開了。


在公元9世紀英格蘭王國正式形成前100年左右,蘇格蘭王國已經提前確立。同處並不算大的大不列顛島,蘇格蘭與英格蘭一直都同時存在,雙方屢屢發生衝突戰爭,卻誰也無法徹底征服誰。蘇格蘭相對弱小,所以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交好來遏制英格蘭,雙方的關係保持著非常微妙的平衡,蘇格蘭王國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過去。

今天的英格蘭人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後裔,而蘇格蘭人則與愛爾蘭人更加接近,都是凱爾特人的後代,同時融合了一部分維京人與日耳曼人的血統,兩者壓根兒不是同族。蘇格蘭人信奉天主教,而英格蘭不僅主要信奉新教,而是更規定王室成員如果嫁娶天主教徒要被逐出王室。論文化傳統、論風俗宗教,蘇格蘭與英格蘭都區別太明顯。


一般來說,如果兩個實體結合,或者是一方很強主動並了弱勢一方,或者是一方太弱主動歸附於強勢一方,可蘇格蘭跟英格蘭卻都不是。蘇格蘭王國原本好好的,可英格蘭都鐸王朝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絕嗣,被迫傳位給了與其有親緣關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詹姆斯六世入英格蘭為王稱詹姆斯一世,同時擁有英格蘭與蘇格蘭兩個王國的王位,建立“不列顛王國”,從此雙方結成共主聯邦。

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安妮女王時代,雙方通過聯合法案讓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併為完整的王國。不過,蘇格蘭依舊保留著自己的議會、司法系統等,各種風俗文化習慣等都得以保留,其議會保持著相對自主,甚至蘇格蘭的稅率、教育系統等也不同於英格蘭,在英國內部,兩者儼然是不同的國度。


上世紀北海英國水域發現了大量石油以後,英國成為歐洲僅次於俄羅斯與挪威的第三大石油產地,石油自給率猛然提高。然而蘇格蘭人對此非常不滿,因為英國石油資源超過87%都分佈於蘇格蘭管轄海域,但蘇格蘭所獲得的實際石油收益卻寥寥無幾。蘇格蘭人認為英格蘭人掠取了本應該屬於蘇格蘭的大量利益,這也是現代引起蘇格蘭求去之心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不是一家人進了一家門,當真能“湊合過唄還能離咋滴?”當然不可能,蘇格蘭加入聯合王國後一直都保持著自主性,而且其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即便脫離英國仍能過得非常富有瀟灑,所以有足夠的本錢也有恃無恐。尤其是英國近些年因為脫歐問題糾纏不清,蘇格蘭怕英國脫歐殃及自身,更不願意跟著英國,所以直接稱一旦英國脫歐那麼蘇格蘭就脫英。

於心,歷史文化等與英格蘭差異太大的蘇格蘭人終究不認同自己是英國人;於利,跟著英國的確讓蘇格蘭人覺得很受傷,自然覺得還是分開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