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茶點是搭配茶一起享用的小食,而茶食,則是把茗茶製成點心等食物,讓人可以真正來“吃茶”。在茶學界,除了含茶點心外,只要是用茶和其他食物製成的菜餚,都可以稱為茶食。

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圖片來自攝圖網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宴會叫做“茗宴”,民間也將它稱作“茶筵”。在茗宴上,主人以茶代酒款待來賓,亦會佈置茶食供大家享用。

茶食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古代吃茶法的一種延伸。“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那時,人們就已經有了咀嚼茶的習慣。到了春秋,茶開始普及並進入尋常百姓家,《晏子春秋》裡記錄著,當時人們吃脫殼的粟飯,用各種烤禽、肉蛋類和茶葉菜作為菜餚。楚王是有名的愛好細腰,相傳楚人那時候會吃茶的殘葉,試圖達到細腰作用來迎合楚王。

到了三國時期,人們除了直接煮茶,還試著往茶中添加一些佐料,如蔥、姜、橘子皮等,來讓茶擁有更加豐富多變的滋味。在傳說中,張飛曾在烏頭遭遇瘴氣,幸而得到一位老人幫忙,用生米、生薑、茶葉煮了“三生湯”才得救。這三生湯,也就是如今的擂茶。

兩晉時期,社會上崇茶之風逐漸盛行,開始出現以茶代酒來請客的習俗。南北朝《吳興記》一書中,出現了關於茶宴的最早記錄。那時起,茶開始和佛教有了密切聯繫,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在茶傳入日本後,茶禪一味一直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

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圖片來自攝圖網

到了唐宋,各種以茶葉為主料的菜餚開始廣泛製造,比如茶香豆腐、茶葉蛋等都是那時的產物。宋代的茶館和茶室非常興旺,在街上隨處可尋,在裡面不僅可以品茗,還可以品嚐茶食,如茶葉蛋、粥茶、肉羹茶等等茶食都有售賣。

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圖片來自攝圖網

不僅是普通的宋人愛茶,就連宋徽宗皇帝也對茶非常喜愛、頗有研究,他還親自寫了一本專著,名叫《大觀茶論》,書中對於茶的製作、烹煮等環節都有涉及。到了元朝,光是在《飲膳正要》一書中涉及的茶食,就約有20種左右。再到明清,茶食菜單繼續豐富著:太和蘸雞、龍井蝦仁等,直至如今它們還都是現代人餐桌上常見的菜。

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圖片來自攝圖網

清代吃貨袁枚也在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名菜茶葉蒸鹿尾:“尹文端公品味,以鹿尾為第一……餘嘗得極大者,用茶葉包而蒸之,味果不同。其最佳處的尾上一道漿耳。”用茶葉包裹了鹿尾再蒸,可以去掉單單通過沖洗無法完全去除的腥氣,其味更好。乾隆時期,在一些宮廷宴會上,幾乎都有茶和茶食的身影。

到了科技水平發達,生活條件提高的現代,人們自然在茶和茶食的研究上更樂於下功夫。各種放入了茶葉的糕點點心等新食品,還有跟茶相關的新菜色都在不斷被髮明出來。以茶入菜需要考驗廚師的功力和經驗,把茶和食材共同烹飪時,既要留下茶的香氣,又要不敗原材料的味道。譬如在著名菜餚茶皇乳鴿中,適合的茶葉就是鐵觀音茶。鐵觀音茶既甘醇又清香,還帶著天然的花香氣,加熱後可以讓茶香充分泡出,適合燉煮等烹飪方法。

綠茶則適合和口味清淡的菜餚搭配,比如龍井蝦仁中,綠茶的味道就比較清新淡雅。紅茶適合於口味和色澤都比較重的菜餚搭配。紅茶本身口味比較苦澀,它的去腥解膩作用更加明顯。而烏龍茶香氣濃郁又爽口,適合和油膩的菜餚搭配。

凍頂茶鵝一菜正是利用了烏龍茶的特點,讓成品鵝肉非但不膩,還有著茶味的清爽氣。

把茶做進食物裡,“吃茶”也可以享用茶的好味道

圖片來自攝圖網

現代除了沿襲古人把茶用在烹飪中的智慧外,還廣泛的把茶用在飲料、糖果、糕點的裡面。

各種常見的茶都可以在茶飲料貨架買到,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茉莉花茶等等。而茶加入了傳統的糕點點心之後,茶獨特的香味可以緩解一些食物原本的油膩,吃起來更有一番好味。把茶添加進糖果也是如此,糖原本的甜加入了茶的味道之後,便清爽易入口了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