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引言:

戰國末年,七雄之一的韓國已日漸衰落,可與她西面接壤的秦國卻越來越強大,吞併六國之心日趨明顯。與秦國接壤且弱小的韓國,成了首當其衝的目標。

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弱小的韓國

要說韓國軍隊的戰鬥力本來是很強的,因為韓國的武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有"天下寶劍韓為眾"以及"強弓勁弩皆在韓"的說法。只是,對於國與國之間來說,戰爭打的是國力,拼的是經濟。在兩個國家強弱差距過大的情況下,武器的優勢和士兵的驍勇基本沒有作用。

到公元前249年,韓國在秦國大將蒙驁率領的秦軍的攻擊下,幾無還手之力,只好主動向秦獻出成皋(今河南滎陽縣境內)和鞏(河南鞏縣西南),秦國就在這兩個地方設置了三川郡。這樣一來,秦國的國界就推進到大梁了。

此時的韓國,在強秦的打擊下,國內呈現出一片凋敝的景象。時為韓國君主的韓惠王,真是傷透了腦筋,他要以怎樣怎樣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境呢?

秦國來了個年輕人,開始了宏偉的水利計劃——修建"鄭國渠"

公元前247年,秦國的都城來了一個風塵僕僕的年輕人,叫鄭國,來自韓國。鄭國的故國是鄭國,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滅亡。鄭國叫鄭國,應該是想向秦王證明,自己是不忘故國,對韓國那是極為不爽的。

鄭國給秦國帶來了一個前景極為美好的水利計劃,引涇河水灌溉時常乾旱的關中地帶。關中平原,原是涇河與渭河沖積形成的湖泊沼澤區域,後經河水長年衝擊的泥沙堆積和風吹來的黃沙覆蓋,形成的高地。這個過程,使得土地鹽鹼化嚴重。秦國人守著大塊的土地,卻不適於耕作,且時有乾旱發生,糧食收成並不樂觀。

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鄭國 塑像

鄭國向秦國提出的計劃就是引涇河水入關中平原,以灌溉田地。同時,富含泥沙的涇河水,也能增加土地的肥力,真的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那麼,鄭國的計劃,秦國採納了嗎?秦國前代的王,其實早有這樣的想法,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完成這項工作。當時的秦王贏政才13歲,剛剛繼承了王位,朝政還把持在呂不韋手中。做為外來戶的呂不韋也正想做出一番大成就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接受了鄭國的建議,由鄭國主導開始了這項宏大的工程。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元年,這項水利工程在鄭國的主導下修建。十年後,渠道建成,從此,關中變成了沃野千里,水旱從心,再無"凶年"。秦國也變得更加富強,加快了統一六國的進程。泰國威信鄭國對此做出的貢獻,就將這個渠道命名為鄭國渠。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鄭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來到秦國,提出這樣的計劃?

從上面的文字中,我們看到,鄭國提出的修建的鄭國渠,為關中八百里秦川農業勞作,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也使秦國變得更富裕和強大。秦國在後勤保障更為充足的情況下,更快的吞併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可以說,秦王朝的建立,鄭國立下汗馬功勞。

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鄭國渠 遺址

可是,鄭國這樣的功臣,卻差點被秦王殺死,甚至於讓秦國準備驅逐所有在秦國的外國(六國)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鄭國遊說秦國修建"鄭國渠",本意並不是要為秦國造福,而是受韓惠王的指使,想讓秦國將國力消耗在渠道的修建上,拖垮秦國("疲秦"),達到救韓的目的。

戰國時期,人口並不多,各個諸侯國並沒有常備的軍隊。國內的青壯年平時是農民,戰時拿起武器就是士兵。鄭國提出的修渠計劃是個長達數十年的,標準的大工程(實際也修建了十年)。實施這個工程,秦國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都會被動用來參與其中,同時還會耗費大量的財力,這樣一來,秦國自然就沒有精力來攻打六國。特別是韓國,韓國就能贏得保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鄭國,按今天的說法,那就是間諜一個。

公元前239年,秦王贏政21歲,開始親政。公元前237年,秦王發現了鄭國的最初的意圖,非常生氣,意欲殺掉鄭國。同時,這件事也讓秦王贏政開始不相信外國人,準備將秦國境內的外國人都驅逐出去。當時,從楚國的上蔡來到秦國,想施展一番抱負的李斯,也在將驅逐之列,情急之下,他寫下了著名的《諫逐客書》,向秦王力陳秦國曆代客卿給秦國帶來的好處,指出如果秦王驅逐客卿弊大於利。

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秦始皇 塑像(西安 秦始皇陵)

而臨死亡的鄭國也巧妙地為自己辯解,說,我當初確實是來做間諜的,但如果秦國按我的方法將渠道修建成功,確確實實會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好處。就算是因為修建渠道讓秦國暫時不能攻打韓國,也不過是讓韓國再存活數年,可對於秦國來說,卻是千秋萬代的功勞。

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史記·河渠書》)

鄭國雲"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漢書·溝洫志》)

秦王聽了後,覺得是這個道理,再加上也認同李斯《諫逐客書》所陳述理由,於是收回了成命。

後來,渠道修成後的情況也證明,秦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如果當初殺了鄭國,就沒有人來指導完成餘下的工程,這項巨大的工程就會變成爛尾工程,那麼秦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就打了水漂。更別說,建成後旱澇保收的福利了。

鄭國渠在修建的過程中,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由於渠道的主要作用是灌溉,是實用的工程,它修到那裡,那裡的農業生產就會上一個臺階。也就是說,它一邊修建,一邊就在發揮作用。農業收成增加,很快就抵消了修渠所消耗的財力物力,秦國自然也就不會被拖垮,反而變得更富裕了。

鄭國渠: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結果弄巧成拙

鄭國渠 遺址

韓惠王本想的"疲秦",結果卻給秦國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鄭國渠建成後只隔了幾年(公元前230年),秦國就突然襲擊,以絕對優勢兵力,消滅了韓國。

結語:韓國給秦國下的圈套,最終也沒能讓它逃脫滅亡的命運,反而弄巧成拙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值得我們引為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