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引言:

战国末年,七雄之一的韩国已日渐衰落,可与她西面接壤的秦国却越来越强大,吞并六国之心日趋明显。与秦国接壤且弱小的韩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弱小的韩国

要说韩国军队的战斗力本来是很强的,因为韩国的武器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有"天下宝剑韩为众"以及"强弓劲弩皆在韩"的说法。只是,对于国与国之间来说,战争打的是国力,拼的是经济。在两个国家强弱差距过大的情况下,武器的优势和士兵的骁勇基本没有作用。

到公元前249年,韩国在秦国大将蒙骜率领的秦军的攻击下,几无还手之力,只好主动向秦献出成皋(今河南荥阳县境内)和巩(河南巩县西南),秦国就在这两个地方设置了三川郡。这样一来,秦国的国界就推进到大梁了。

此时的韩国,在强秦的打击下,国内呈现出一片凋敝的景象。时为韩国君主的韩惠王,真是伤透了脑筋,他要以怎样怎样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呢?

秦国来了个年轻人,开始了宏伟的水利计划——修建"郑国渠"

公元前247年,秦国的都城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叫郑国,来自韩国。郑国的故国是郑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灭亡。郑国叫郑国,应该是想向秦王证明,自己是不忘故国,对韩国那是极为不爽的。

郑国给秦国带来了一个前景极为美好的水利计划,引泾河水灌溉时常干旱的关中地带。关中平原,原是泾河与渭河冲积形成的湖泊沼泽区域,后经河水长年冲击的泥沙堆积和风吹来的黄沙覆盖,形成的高地。这个过程,使得土地盐碱化严重。秦国人守着大块的土地,却不适于耕作,且时有干旱发生,粮食收成并不乐观。

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郑国 塑像

郑国向秦国提出的计划就是引泾河水入关中平原,以灌溉田地。同时,富含泥沙的泾河水,也能增加土地的肥力,真的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么,郑国的计划,秦国采纳了吗?秦国前代的王,其实早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完成这项工作。当时的秦王赢政才13岁,刚刚继承了王位,朝政还把持在吕不韦手中。做为外来户的吕不韦也正想做出一番大成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就接受了郑国的建议,由郑国主导开始了这项宏大的工程。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这项水利工程在郑国的主导下修建。十年后,渠道建成,从此,关中变成了沃野千里,水旱从心,再无"凶年"。秦国也变得更加富强,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泰国威信郑国对此做出的贡献,就将这个渠道命名为郑国渠。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郑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提出这样的计划?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看到,郑国提出的修建的郑国渠,为关中八百里秦川农业劳作,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也使秦国变得更富裕和强大。秦国在后勤保障更为充足的情况下,更快的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可以说,秦王朝的建立,郑国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郑国渠 遗址

可是,郑国这样的功臣,却差点被秦王杀死,甚至于让秦国准备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外国(六国)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郑国游说秦国修建"郑国渠",本意并不是要为秦国造福,而是受韩惠王的指使,想让秦国将国力消耗在渠道的修建上,拖垮秦国("疲秦"),达到救韩的目的。

战国时期,人口并不多,各个诸侯国并没有常备的军队。国内的青壮年平时是农民,战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郑国提出的修渠计划是个长达数十年的,标准的大工程(实际也修建了十年)。实施这个工程,秦国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会被动用来参与其中,同时还会耗费大量的财力,这样一来,秦国自然就没有精力来攻打六国。特别是韩国,韩国就能赢得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郑国,按今天的说法,那就是间谍一个。

公元前239年,秦王赢政21岁,开始亲政。公元前237年,秦王发现了郑国的最初的意图,非常生气,意欲杀掉郑国。同时,这件事也让秦王赢政开始不相信外国人,准备将秦国境内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去。当时,从楚国的上蔡来到秦国,想施展一番抱负的李斯,也在将驱逐之列,情急之下,他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向秦王力陈秦国历代客卿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指出如果秦王驱逐客卿弊大于利。

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秦始皇 塑像(西安 秦始皇陵)

而临死亡的郑国也巧妙地为自己辩解,说,我当初确实是来做间谍的,但如果秦国按我的方法将渠道修建成功,确确实实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好处。就算是因为修建渠道让秦国暂时不能攻打韩国,也不过是让韩国再存活数年,可对于秦国来说,却是千秋万代的功劳。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史记·河渠书》)

郑国云"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汉书·沟洫志》)

秦王听了后,觉得是这个道理,再加上也认同李斯《谏逐客书》所陈述理由,于是收回了成命。

后来,渠道修成后的情况也证明,秦王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如果当初杀了郑国,就没有人来指导完成余下的工程,这项巨大的工程就会变成烂尾工程,那么秦国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就打了水漂。更别说,建成后旱涝保收的福利了。

郑国渠在修建的过程中,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由于渠道的主要作用是灌溉,是实用的工程,它修到那里,那里的农业生产就会上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它一边修建,一边就在发挥作用。农业收成增加,很快就抵消了修渠所消耗的财力物力,秦国自然也就不会被拖垮,反而变得更富裕了。

郑国渠: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结果弄巧成拙

郑国渠 遗址

韩惠王本想的"疲秦",结果却给秦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郑国渠建成后只隔了几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就突然袭击,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了韩国。

结语:韩国给秦国下的圈套,最终也没能让它逃脱灭亡的命运,反而弄巧成拙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