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如何打仗的?有一種說法是他總能做到殺敵很多,傷亡極少,是真的嗎?

歷史總探長


不僅他手底下死的人特別少,而且帶領的人也特別少。

說起來的話,霍去病使用士兵的特點,那就是兵不在多貴,在精將不在多貴在勇。

衛青和霍去病都十分明白一個道理,和匈奴人打仗並不是說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補擠越多,而且指揮起來更加困難,而且人員多了以後,質量層次不齊,一旦在戰場上面發生什麼突發情況,很有可能優秀的士兵會被那些脆弱的時並帶著走,甚至因此喪了性命,這一點在戰場上面屢見不鮮。

在這之後,多次遠距離的突襲和長距離的長途奔襲所消耗的補起,所需要承擔的費用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人數越少越好。

霍去病第一次打仗那事,率領幾百個騎兵實施的一場突襲戰,第一次的戰鬥員往往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所以個人覺得霍去病應該是經過第一次戰爭之後,得出來一個結論,兵不在,多貴在精,率領著數量較少的士兵,也可以對敵人的心臟史詩雷霆一擊。在大漠這片土地上,很多原先的戰爭定律已經不能夠使用了。

所以我們看到霍去病使用人的時候,(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挑選方式極為嚴格,他的人裡面甚至包括了大量的匈奴人,他本人也是那種和士兵同吃同住,並且和兇猛人一起認真研究匈奴人的習性和居住的方式。

當然,霍去病也有一個好舅舅,也就是大將軍衛青,更有漢武帝對他的鼎力支持,所以優秀的士兵質量比較好一點的戰馬和軍械,糧草,都被運輸到了霍去病的軍營裡面,霍去病的軍隊也成為整個大漢王朝的精華,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驃騎大將軍在這之後如此難以獲得。

當然,即便在優秀的裝備,再優秀的軍隊,放在一個庸才手裡面,仍然還有可能全軍覆沒,所以霍去病的軍隊能夠獲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和較少的損失,這和霍去病本人優秀的軍事能力,軍事素養有關。

在大漠之上,很少有人能夠像霍去病那樣做到敏銳的洞察出匈奴人究竟位於何方,這一點可以算得上是霍去病本人一種特有的能力,在這之前。中原文明多次想要進兵大漠,但是都被匈奴人的來去無蹤給擋住了,唯獨霍去病這一回,能夠清晰地找到匈奴人究竟位於何方,並且帥的優秀的士兵和戰鬥力屬於巔峰的匈奴人完成一場生死對決。

所以說不世出的衛霍,也是漢武帝能夠成功的完成進攻匈奴,拿下匈奴王庭,封狼居胥,這樣一個傳奇的歷史成就,雖然經過文景之治,再加上漢武帝的鼎力相助,整個大漢王朝可以將舉國之力投入到對於匈奴人的作戰裡面,但是就好像一大湖的水一樣,你如果用手去捧的話,你沒有辦法掌控多少,當你擁有某樣東西去掌控水的流動的話,你才能夠完整地使用這一大湖的水。

在這之後,尤其是衛青,霍去病相繼離世以後,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戰爭,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失去了這兩位常勝將軍,漢武帝有一種有力無處使的感覺。


漩渦鳴人yy


霍去病有一個特點,他的匈奴手下很多。

對,就是俘獲的匈奴人,後來就都成了他的兵。

很多人可能十九歲還在上學,而十九歲的霍去病已經領導了兩次河西之戰。

但你如果瞭解史料的話,你就會驚訝的發現,其實霍去病當年率軍出征的成員裡,包括校尉等高級軍官,幾乎全是匈奴人。

最著名的有高不識,僕多,趙破奴等。

首先高不識和僕多是校尉,趙破奴是司馬,都是霍去病軍中的高級將領,而且還都是匈奴人,尤其高不識,曾經還是匈奴句王,後來歸附大漢,和趙破奴等人一起跟隨霍去病徵討匈奴。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這種幾乎全是由匈奴人組成的指揮陣容,必然對匈奴人自身極為了解,這也是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問題中所說為何霍去病打仗總是殺敵很多,而自己的部隊卻傷亡很少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高不識,第一次河西之戰,就幫助霍去病一舉俘獲匈奴於耆王及王子以下11人,兵眾1768人,可謂是一等一的軍功。

那麼反過來說,能夠領導如此一幫原本隸屬匈奴的外族高級將領,還能讓他們發揮出自身巨大的作用,僅為十九歲的霍去病,就真的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軍事天才。


錢品聚


霍去病是如何打仗的?有一種說法是他總能做到殺敵很多,傷亡極少,是真的嗎?

現在大多數人在19歲的時候都還在上學,而古時候霍去病在19歲的時候,就已經親自領導了兩次的河西之戰。有人可能會質疑,怎麼可能會有人在19歲的時候就已經領軍出戰了?

這是因為霍去病確實就是這麼一個天生打仗的料子,他從小過去並就精通兵法,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戰神,而且他每次作戰都是以少勝多。也正是因為從古至今都流傳著他擁有著天才般的戰爭頭腦,再加上有關於他的戰役都是以少勝多,所以現在都流傳著他在打仗的時候,總能夠做到用很少的傷亡數來換取極多的殺敵數。

但是這種說法在現實中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古代以少勝多的例子頂多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是要是說到傷敵一千自損兩百這種戰役幾乎是不存在的。霍去病確實是帶兵打戰非常厲害,他手底下的士兵也個個英勇善戰,但是在戰場上兩軍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不會存在巨大的差異,霍去病所帶領的軍隊傷亡人數確實是會少,但是還達不到極少的程度。

一、兩次河西之戰獲得重大勝利,但是傷亡不在少數

就以霍去病的兩次河西之戰為例,確實在他的帶領下匈奴人的傷亡慘重,僅僅在第1次河西之戰當中就斬殺了8000匈奴人,隨後在第二次的河西之戰中就殲滅匈奴3萬餘人。因此整個河西之戰在霍去病的帶領下,總共消滅的匈奴人數多達4萬多人。

不可否認霍去病在作戰上真的是擁有著極強的天賦,但是殲滅4萬多匈奴人的代價不可能不存在。在第一次河西之戰當中,霍去病首先是直接面對匈奴人軍隊的正前方竟發起了進攻,如此橫衝直撞地直接進攻敵人的正方,自己的軍隊不可能傷亡極小。

再加上後來在返回的途中又遭到了匈奴人的反擊,因此在這次反擊當中過去被所領導的軍隊傷亡人數急劇上升。由此可見,在第1次戰役當中,他領導的軍隊傷亡人數絕對不少。

在第二次河西之戰當中,霍去病的目的和第一次就截然不同。在第一次戰役中,他進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試探匈奴人的實力,而第二次卻是真正地要將匈奴所佔領的土地給拿下。

因此,在第二次戰役中,霍去病遭遇到了匈奴人主力軍的圍困,整個軍隊在整體情況下也是傷亡慘重,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以霍去病勝出而告終。由此可見,雖然霍去病在這兩場戰爭當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他付出的代價其實也是不小的。

二、總是以少勝多,原因有三方面

那麼這裡我們就會很好奇一個問題,為什麼霍去病總是可以以多勝少呢?從整個歷史情況上來看,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霍去病手下的部隊基本上都是經過層層挑選,雖然沒有達到千里挑一的程度,但是大多都已經達到了百裡挑一的程度。這就導致了霍去病手底下的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整體的戰鬥素質確實非常高的。

這種少而精的部隊又有另一個優點,那就是這些精兵可以配備上最精良的裝備,使得他們的戰鬥力最大化,因此他們整體的軍隊實力在戰場上可以發揮到極致。

第二個方面在於漢武帝是十分看重霍去病的。這就給了霍去病在作戰中另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後備的運輸。因為有著漢武帝的喜愛,所以他的軍隊所擁有的後備運輸部隊的運作速度,比普通部隊快得多。

霍去病的部隊在兩次河西之戰中能夠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後備運輸系統能夠及時運作,他們的糧食以及武器裝備的補充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第三個方面就在於霍去病自身。雖然他在整個軍營當中聲望非常高,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而感到自大,反而會將更多的精力用在關愛自己的士兵身上。

就比如在河西之戰當中,因為接連獲得勝利,漢武帝從千里之外獎賞十幾車的酒肉給他們軍隊。但是在這些酒樓到霍去病所在的軍隊的時候,他卻下令將這些酒肉就地扔掉。

這是因為他考慮到了在經過長時間的運輸當中,這些酒肉其實很多都已經變質。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很好地保存肉制食物的措施,因此他為了防止士兵吃了這些變質的肉食而患上疾病,所以就將這些酒肉都給扔掉了。

由此可見,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下,再加上霍去病自身精通兵法、愛護士兵。這在匈奴作戰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戰爭肯定都有損傷,但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的存在,可以更大程度地緩解自己士兵的傷亡情況。


元哥說歷史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在我很小的時候,當時電視上還在播《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我第一次在裡面認識了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其中最讓我佩服的就是霍去病了。他是一位少年將軍,但是建功立業、戰場廝殺,絲毫不遜色於那些成名多年的老將。那麼霍去病獲勝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他能取得前人沒有取得的功績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獲勝秘訣一:作戰戰法的革新

在霍去病之前,誰是大漢抗擊匈奴的中流砥柱呢?那邊是李廣了。李廣抗擊匈奴只要依靠的是騎射本領。漢人學習騎射,最早可以追溯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時代,此後漢人一直以騎射作為騎兵的主要作戰方式。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家傳騎射技巧,因此李廣在與匈奴作戰的時候也經常使用騎射的作戰方式。李廣跟匈奴打了很多場,傷亡比大約是1:1,這已經是很難得的戰績了,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李廣憑藉著漢人騎兵在與匈奴的對決之中能夠打出這樣的戰績已經很難了,但是漢武帝並不滿意,因此李廣一生難以封侯,由此可見在與匈奴的對決之中,依靠騎射作戰不是一個好方法。

而且即便是騎射,我們可見李廣在與匈奴的作戰之中也頗多敗績。說實話,李廣雖然很擅長騎射,但是這不能代表李廣手下的軍隊也像李廣一樣善於騎射。因此李廣的軍隊在與更加善於騎射的匈奴人的部隊比起來就遜色不少了。因此即便是李廣能打出一換一的戰績也得不到皇帝的承認。這就說明騎射的方式已經過時了,需要採用一些新招了。

因此當時一些不拘泥於俗套的大漢將軍便開始研究新的戰術與匈奴人進行作戰,其中就有霍去病與衛青,二人使用的戰術很簡單,就是白刃戰。霍去病是一個敢於創新,不拘泥於俗套的人,有一次漢武帝讓霍去病學兵法,霍去病不學,並且還對漢武帝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我們由此可見,霍去病不是那種會被過去的傳統束縛住的人,因此面對著已經過時的騎射戰術,霍去病選擇了放棄而採用了白刃戰。其實這一點我們很好理解,匈奴人的長處就是百發百中的箭法與自幼培養的騎術,如果說你衝到他們面前和他們纏鬥的話,他們的這些招數就都不好用了,霍去病便是採用了這樣的戰術。

霍去病善於衝鋒陷陣,率領著漢軍騎兵採用衝鋒貼身式的搏鬥,使得匈奴人失去了自身的騎射優勢,只能也被迫與漢軍貼身搏鬥。在這種情況下,紀律性鬆散的匈奴軍隊便不是漢軍的對手了。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多有這樣的記載:

“斬輕銳之卒……斬盧胡王,誅全甲……”

可見此時的霍去病已經拋棄了李廣曾經引以為傲的騎射戰術,而且選擇了騎兵的衝鋒戰術,然後憑藉著全新的戰術將紀律鬆散的匈奴人衝殺得不知所措。在霍去病的戰術下,匈奴騎兵被殺得節節敗退。

我們可以想象,在戰場之上漢軍的鐵甲、鋼刀對於匈奴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武器,漢軍強悍的紀律性保證了漢軍可以長途跋涉而且在艱苦的條件下與匈奴人進行作戰,這一切都是匈奴部隊所難以匹敵的。

有人會說了,那個時代沒有馬鐙,騎兵是不可能在戰馬之上衝鋒作戰的。我認為此言差矣,在霍去病之前,最為出名的利用騎兵衝鋒作戰的人就是項羽了。在項羽人生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中,項羽便用數十騎兵對著劉邦的數千騎兵進行衝鋒,並且斬殺眾多。事實證明這種騎兵衝鋒戰術在漢武帝時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我們可以說霍去病確實是一個天才型的人物,在面對著騎射戰術與匈奴作戰之中的節節敗退,霍去病敢於創新,就憑這一點,他便有著遠超過同時代人的能力。

二、霍去病手中的匈奴力量

霍去病獲勝的秘訣還有一個,那就是他善於使用匈奴力量,在霍去病的軍中有為數眾多的匈奴校尉與匈奴士兵,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直以來中原王朝便有著“夷夏大防”的觀念,認為中原王朝無法與胡人合作。但是實際上,在楚漢爭霸的時期,劉邦的軍隊之中便有著為數眾多的善於騎射的樓煩胡騎,在與項羽的戰鬥之中,這種樓煩騎兵發揮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見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並不在意這些“夷夏大防”的細枝末節,而是有著自己的想法與戰略的,霍去病恰恰就是這樣的人,在霍去病的軍中有著為數眾多的匈奴人。

在霍去病的軍中,有著為數眾多的匈奴將校,其中包括著趙破奴、句王高不識、校尉僕多、校尉復陸支、校尉安稽從等人。這一批校尉之中,趙破奴為漢人,但是趙破奴從小在匈奴境內長大,深諳匈奴作戰方式;高不識、復陸支等人為匈奴王室,而且都是有王號的,例如說高不識是句王,復陸支是因淳王;僕多等人則是匈奴底層士兵爬上來的校尉。

因此我們可見,在霍去病的軍中除了漢人校尉外,匈奴校尉其實佔據了比較多的位置。我們可以想象有了這麼一大批匈奴校尉,自然霍去病的軍中也不會缺少匈奴士兵了,因此霍去病軍團的構成很有可能是半匈奴半漢人的軍隊配置。

一直以來,漢軍與匈奴軍的拉鋸戰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迷路。當時漢軍需要在茫茫的大漠裡面找到匈奴軍的駐紮位置,在那個沒有GPS沒有衛星的時代,這簡直是一個高難度任務。一般來說,匈奴王庭肯定是有著固定的駐紮地方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漢軍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裡。

此後這一批匈奴將校的加入,便提供了GPS的作用。這一批匈奴將校基本上之前都是匈奴之中的高級貴族,自然知道很多匈奴軍隊中的內幕,例如說王庭的駐紮地點、例如說此地的地形地勢等,那就是活地圖了。在這一批人的帶領下,我們可以發現霍去病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迷過路,總是能夠準確地找到匈奴王庭的地方,然後一舉擊破匈奴人。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霍去病在作戰之時非常善於裹挾一堆匈奴人來充當自己的士兵,這樣便可以降低自身士兵的傷亡。例如說有一次和渾邪王的作戰中,霍去病就是這樣乾的:

“王及厥眾萌鹹相餎,率以軍糧接食,並將控弦萬有餘人。”

但是漢軍跟匈奴軍畢竟之間差距非常大,霍去病強行併入這一批匈奴士兵難道就不怕他們反彈嗎?這個時候就依靠這一批匈奴將校了。這一批匈奴將校在匈奴人之中素有名氣,而且熟悉匈奴人的整軍方式,在語言、飲食、生活習俗方面也是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當霍去病需要吸納匈奴士兵的時候,自然就讓這一批匈奴將校去代勞了。

三、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個人認為霍去病取勝的秘訣便在於第一是領先於同代人的戰術,即換了古有的騎射戰術而選擇了更加好用的白刃戰術。要知道,騎射戰術在面對匈奴人之時已經是一種完全落後的戰術了。

第二點在於敢於使用匈奴人才。在當時基本上人人見到匈奴人都忌憚害怕的時候,霍去病卻敢於在自己的軍中收攏大量的匈奴人才,這也正是霍去病的過人之處。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總是殺敵很多,這個能做到。但是,自己的部隊卻傷亡很少,這個神仙也做不到。霍去病不是神仙,所以霍去病做不到。

實際的情況是:霍去病的部隊所向披靡,但傷亡並不小。對於戰士的傷亡,霍去病可能一點兒也不在乎,他只在乎戰場獲勝。

1.驃騎將軍第一次逞雄風,可能真得很威風,但絕對不會傷亡很少

公元前123年,衛青主將、漢軍發難,打響了定襄北之戰。漢軍分別於春、夏兩次主動出擊,重創匈奴主力,漢軍大捷。

就是在這場大戰中,17歲的票姚校尉霍去病戰場建功,率八百輕騎、深入匈奴腹地,斬首虜兩千餘人。霍去病所部,斬殺單于祖父籍若侯產、俘獲單于叔父羅姑比在內等一眾匈奴貴族和高級官員。

但是,要注意《史記》上的這句話:

與輕騎勇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八百騎兵,斬首虜兩千多人,這當然是過當了。也就是斬殺和俘獲的人,遠遠超過自己被殺、被俘以及失蹤的人。

然而,霍去病所部,到底傷亡多少,漢武帝的詔書沒說,《史記》也沒說。但是,之所以強調“斬捕首虜過當”,就說明肯定有傷亡,而且這傷亡很可能不會太少,否則詔書上一定會說全甲而還。

2.兩次河西之戰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但是傷亡不小,雖慘勝但值得

結束河南之戰後,漢武帝把目光轉向了河西之地。

這個帝國統帥在成長,他已經開始觸摸戰爭的規律。與其沒頭沒腦地四處出擊、試圖一戰定乾坤,不如在戰略要地上做文章、在持久戰中擠壓匈奴人的生存空間。所以,他要發動河西之戰。他的敏銳目光也看到了帝國將帥中冉冉升起的星。這個人就是霍去病,他比衛青更敢於冒險、更擅於長途奔襲、更適合草原作戰。

於是,在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主將、漢軍發難,打響了兩次河西之戰。此戰漢軍實現了徹底完勝,讓匈奴人真正體驗到了戰爭的恐怖。

第一次河西之戰,斬首虜八千;第二次河西之戰,斬首虜三萬二千,整個河西之戰殲敵總數超過四萬。

這個勝利有多大?幾乎超過漢匈正式開打以來歷次作戰殲敵總和。這是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作戰的空前之作。如果說漢武帝能把匈奴打哭、打怕,那就只能從河西之戰開始。

但是,此戰中就傷亡很少嗎?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河西之戰,霍去病千里奔襲,從匈奴人的正面給了人家一刀,而且這一刀捅得是足夠疼。但是,此戰打完仗之後,霍去病要返回漢境。而就在返會途中,漢軍遭遇了匈奴人的強烈反擊,所以又打了一仗。

而且,此戰打得慘烈,這不是追擊戰、也不是偷襲戰,就是正面硬剛。所以,漢武帝的詔書中才說“合短兵”。短兵相接,必有死傷,因為這是在比兩軍相遇誰更殘忍。戰場之上,只有亂刀砍來亂刀回。而且匈奴人多、漢軍人少,又是本土作戰,所以匈奴人也不會輕易逃跑。

所以,漢軍死傷就不會少。漢書說:師率減什七。儘管有文章為霍去病唱讚歌,但沒必要,該死多少就死多少,事實就是事實。所以,霍去病率軍一萬,死傷六七千,這個數字大體不差。

這是第一次河西之戰,第二次呢?《史記》和《漢書》都有記載,引用漢武帝詔書:師大率減什三。這一次是絕對的硬戰,因為霍去病不是打一戰就回來了,而是要打殘河西之地的匈奴主力,以便徹底拿下這塊土地。所以,損傷三成兵力,大體不差。

有說第一次是偷襲試探,只在為第二次河西之戰探路,所以死傷不會那麼大,因為要快打快出。

但是,誰說試探一下就不死人了。而且,你霍去病奔襲千里去試探,有這麼試的嗎?所以,遭遇匈奴主力圍困,死傷慘重,不會太差。但是,霍去病足夠勇猛,而漢軍足夠頑強,他們完成了戰略任務,回來了。這已經足以彪炳史冊了。

3.漠北之戰,這絕對是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大戰爭

《史記》和《漢書》的描述,都是比較大略的,而且突顯了漢軍之勇武。這也難怪,都以漢武帝的詔書為藍本,當然得顯示漢軍威武、大漢雄風了。

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騎,兩路出擊,霍去病路斬首虜最多,不僅封狼居胥而且殲敵7萬餘人。那麼,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史記》載:師率減什二。也就是霍去病部5萬精銳,損失1萬,應該不算多。但是,漢軍打得不是軍隊,而是糧草輜重和後勤運輸。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這只是戰馬的損失,還有糧草和錢財的損失。舟車轉運過程中,又會死多少民夫勞力。此戰之後,匈奴人確實是被打怕了,不僅漠南無王庭,就是漠北也不知王庭何在了。

但是,漢軍因為無馬,也無力再戰。

馬只是一種戰略資源,隨帶的還有糧食、金錢以及百姓徭役,這是更大的戰略資源。而這種損失,要遠比戰死沙場的一萬精兵,更難以求得,因為得靠時間來積蓄。

4.打大仗就一定會死人,名將功成萬骨枯,但霍去病確實很厲害

李廣打仗,動不動就玩一個全軍覆沒。所以,這麼比,霍去病的部隊傷亡還是少的。但是,絕對不能說霍去病所部就傷亡很少,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霍去病有自己的優勢,這種優勢是李廣所不能比的,甚至衛青也要甘拜下風。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司馬遷的這句話可能有他的主觀傾向,他喜歡李廣,不喜歡衛青和霍去病,應該是更不喜歡霍去病。但是,其中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首先,武帝有偏愛。只要霍去病出兵,漢帝國的整個後勤運輸系統,一定是超常規運作,這是別的將軍所不能比的。農牧民族打草原民族,首先要解決的,不是能不能打過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找到的問題,所以就最考驗後勤。

其次,霍去病所部優中選優。應該是不差的。這個確實沒辦法,漢武帝就是喜歡,所以打仗不僅得給最能打的精兵,還要給最能跑的良馬、最強的弓弩和最利的刀劍。

第三,就是所謂的“天幸”。但司馬遷所謂的“天幸”、好運氣,值得分析。這就是霍去病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漢武帝敢於重用他這個大外甥和捨得給他精兵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後,衛青開了個好頭,就是作戰搞迂迴,而且要搞長途奔襲的大迂迴。因為漢軍的問題不在打得過打不過匈奴人,而在能不能找到匈奴人。要找到就得長途奔襲,而找到後要碾壓取勝,就得長途奔襲加迂迴,讓他想跑都跑不了。

所以,對匈作戰的戰略戰術就完成了升級,誰敢搞迂迴、誰能快奔襲,誰就能打疼匈奴、誰就能戰場立功。因為打了這麼多年後,漢軍戰士不僅在士氣上不輸匈奴,而且在作戰技術上也不怯匈奴,再配上堅甲利刃,可以說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李廣不能封侯。原因就是李廣沒能跟上這種戰略戰術的質變升級。李廣還在沉湎於中原戰術,兩軍對陣、互相搏殺。要知道,匈奴人敢跟你對陣互砍,肯定是在人數和戰力上碾壓你的時候,也就是已經佔據戰場主動、實現了實力不對等。但凡對等或不利,匈奴人絕對會利用自身的機動性,避而不戰。

而搞奔襲、搞迂迴,漢軍將帥中,誰最厲害?只能是驃騎將軍霍去病。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為什麼霍去病不學兵法?

因為孫吳兵法的適用環境是中原戰場,而霍去病要面對的是草原戰場。正是沒有中原兵法的教條,所以霍去病才能快速學會、熟悉和常常使用這種大奔襲、大迂迴的戰術。

那麼,遭遇匈奴圍困怎麼辦?比如李陵。

李陵是步兵,而霍去病是騎兵,匈奴的快馬追不上他、匈奴的戰士又打不過他,所以霍去病當然能夠“未嘗困絕”。這就是司馬遷所謂的“天幸”吧。

霍去病,對待戰士並不好,愛兵如子的是李廣,從來不是霍去病。

但是,愛兵如子的李廣,卻屢遭敗績,帶去的士兵戰死沙場,而活著回來的也不能立功。

霍去病,以農耕文明對戰遊牧文明,他能夠做到屢戰屢勝。這是霍將軍的千載武功。但絕不會傷亡很少,不僅霍去病沒有這個能力,匈奴人也不會允許。

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屢戰屢勝,可能就是因為他對於兵法、對於中原戰爭的無知。

霍去病一入軍旅,接觸的就是草原戰場,所以他能夠最快參透了這裡面的戰爭規律,所以能夠常打勝仗。

而什麼樣的將軍最仁慈?不是愛兵如子的,而是常打勝仗的將軍,死得人會盡可能得少,而活著的人也能夠得到榮譽和封賞。


減水書生


談到大漢帝國對匈奴作戰的兩大功臣,其中之一是衛青,另一個就是天才戰神霍去病了,兩人被稱為帝國雙壁,在漢武帝時期,正是因為漢武帝重用了兩人,才導致對匈奴作戰產生了巨大的優勢,自劉邦建立西漢帝國以來,大漢對匈奴開始真正的揚眉吐氣。

根據《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記載,霍去病對匈奴作戰的戰功甚至超過了衛青,衛青出擊匈奴7次,斬殺和俘虜的敵兵有5萬多人,跟隨衛青作戰的校尉有9人封侯,14人當了將軍,而霍去病在5年時間內,6次出擊匈奴,斬殺和俘虜的敵兵有11萬多人,跟隨霍去病作戰的校尉有6個封侯,2人當了將軍。

霍去病

單看數字的話,霍去病的戰績是超過了衛青的雙倍,要知道霍去病取得這些戰功的年齡是相當小的,霍去病17歲第一次帶兵出戰,到22歲率領5萬精騎發動漠北之戰,獲得“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冷兵器時代武將最高戰績,霍去病是如何做到的?他是如何打仗的?

華夏民族在衛青與霍去病之前對匈奴作戰的歷史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了,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力正處於歷史最強,蒙恬率領30萬大軍大敗匈奴,把匈奴向北趕走800裡,到了劉邦時代,與匈奴在白登山一戰,因為輕敵冒進,差一點被匈奴圍困無法逃脫,之後才採取和親政策,一直到漢武帝初年都是如此,在漢武帝時,已經快一百年沒有與匈奴進行大規模作戰了。

大漢帝國雙璧:衛青與霍去病

匈奴是遊牧民族,也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其軍事力量百分之百的是騎兵,沒有其他兵種,騎兵全部善於騎馬和射箭,這是最基本的技能,匈奴人全部是游擊戰術,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匈奴兵機動性非常高,時不時還燒殺搶掠,漢朝想要對付匈奴只有組建騎兵,漢朝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組建了大量的騎兵,但是對於大規模騎兵作戰,根本還沒有經驗,也沒有戰勝匈奴的經驗。

對於漢朝常規的作戰來說,肯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軍都是騎兵與步軍混合的,然後還有輜重部隊在後面負責運輸糧草、物資、兵器等,然後整體向草原向推進,最初衛青就是這樣與匈奴作戰,衛青善於結陣,同時運用騎兵從兩側迂迴包抄,再打匈奴一個殲滅戰,雖然經常會有漢軍迷路,或者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導致前功盡棄,但總體來說,衛青對匈奴的作戰是勝多敗少。

霍去病

在衛青沒有成名之前,漢武帝派出主動出擊匈奴的軍隊是不設主帥,沒有統一指揮,由漢武帝在背後遙控,漢軍是分成幾路,各自協同作戰,比如衛青第一次出戰時 ,與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共四路大軍每路各率領一萬人,最終結果是隻有衛青這一路俘虜700人,其他兩路被匈奴打敗,一路無功而返。

衛青成名之後,則是衛青作為出擊匈奴軍隊的主帥統一指揮,而霍去病作為衛青的外甥,顯然是有格外照顧的,比如霍去病第一次作戰只有17歲,17歲就以驃姚校尉身份能夠獨自率軍800人出擊匈奴,同時取得斬獲敵人2028人的功勞,霍去病如何做到的?

史書上沒有記載霍去病是如何取勝的,但我們可以從相關記載來推斷一下,首先霍去病作戰是獨自率軍的,而且奔襲數百年,直接奔到匈奴的大後方,這在當時完全不敢想,獨自奔襲數百里就意味著霍去病是沒有後勤補給的,也沒有輜重部隊跟在後面,換句話說,霍去病就是孤軍深入、出其不意,這是霍去病首戰,也就是漠南之戰取勝的原因之一。

霍去病

以匈奴人的觀戰來看,漢軍一般的戰術都是步步推進,再迂迴包抄,顯然匈奴人能算到漢軍的主力推進速度以及範圍,但是霍去病這種長途奔襲的戰術是完全出人意料的,換了別的將領,你敢不敢率領800人直奔匈奴的大後方,這都是個問題,看看之前公孫敖率領一萬騎兵損失七千,李廣全軍覆沒,本人都被俘虜,公孫賀沒有遇到敵人,也沒有任何功勞,可見帶兵打匈奴是沒有那麼好打的。

17歲敢率領800人直奔匈奴大後方,這本身就是一種膽識和勇氣,無疑霍去病是很有膽識和勇氣的,居然還俘虜了比自己人數多近3倍的匈奴人,這簡直就是奇蹟,一個漢軍要俘虜近3個匈奴兵,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衛青分給霍去病的騎兵都不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二是年輕的霍去病不僅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很有膽識和勇氣,不懼怕敵人的數量,敢打敢衝

再看霍去病的漠北之戰,22歲的霍去病與衛青各率領5萬騎兵,從兵員質量上看,霍去病的騎兵質量最好,多是精壯青年,而且軍中有不少匈奴投降過來的將領和士兵,原本就是霍去病來對付匈奴單于的主力,結果陰差陽差,衛青遇到了單于主力,而霍去病直接向北奔襲2000多里,長途奔襲,就地補給,根本就不用輜重部隊,完全靠在敵區補給,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冒險。

霍去病大破匈奴

5萬人不是小數目了,10萬騎兵可以說是當時漢朝的舉國之力了,騎兵在當時是最昂貴的兵種,漢武帝把所有最好的裝備、馬匹和士兵全給了霍去病,這等於是拿漢朝國力去拼命了,霍去病是年輕人,也喜歡用最厲害的軍隊發起最直接的攻擊,這5萬精銳騎兵沒有遇到匈奴單于,卻把匈奴左賢王打慘了,左賢王可是匈奴單于的繼承人,相當於漢朝的太子,霍去病一戰打到了瀚海,成就了“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的戰績。

這是表面成績,背後有霍去病無數的付出,首先是長途奔襲擊2000裡如何不迷路,霍去病靠的是軍中的匈奴人將領和士兵來協助,因為這些人有匈奴生活的經歷,他們知道匈奴人的習慣和風俗,知道在哪裡能補充糧食,在哪裡能找到單于,更可貴的是霍去病相信他的士兵和將領,這叫用人不疑。所以才能在茫茫草原不迷路,要知道那個時候沒有GPS,也沒有指南針,完全要靠天氣來辯認方向。

霍去病另一個取勝的原因就是快速突破。霍去病所率領的全部是精銳騎兵,沒有步軍,也沒有輜重,所以在北進的時候在人馬限度範圍內是很少停留的,前進的速度非常快,從匈奴人毫無防備來看,也沒有意料到霍去病來得這麼快,正因為出人意料,霍去病獲得的戰績非常大,漠北之戰,霍去病殲敵70400人,又超過自己的軍隊人數。

霍去病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漢軍的損失也很大。史記記載衛青和霍去病發動漠北之戰時,漢武帝一共準備了14萬匹馬,最後戰爭結束時,只有3萬匹回來,損失了百分之79的戰馬,這個損失是相當大的,只有百分之21的馬匹活下來,在茫茫的草原,沒有馬,人是走不回來的,雖然馬匹損失這麼多,不代表騎兵也損失這麼多,因為可以俘虜匈奴人的馬回來,正是因為如此強度的損失,說明戰爭非常激烈,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漢朝的綜合實力是比匈奴強大的,所以霍去病最後獲勝也有漢朝強大實力在背後支持的原因。

綜合起來,霍去病取勝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霍去病孤軍深入、出其不意。

2、霍去病手下全是精兵強將。

3、霍去病很有膽識和勇氣,敢打敢衝,不懼生死。

4、霍去病信任手下的匈奴籍士兵和將領,用人不疑,才在草原中沒有迷路和獲得補給。

5、霍去病後面有強大漢朝的綜合國力支援。

6、霍去病的突襲速度非常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霍去病稱得上是中華千古名將,霍去病打匈奴的戰術非常非常厲害。

首先,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肯定也沒少得倒衛青的教誨,而霍去病本身也是熱血青年,也不會甘於平庸生活,同時霍去病肯定也是好學的,總結了李廣等前輩失敗的教訓,這也為霍去病日後的輝煌打下基礎。

霍去病初次上前線就大獲全勝,這絕對不運氣好,而是霍去病很好的抓住了匈奴的弱點同時吸取了匈奴作戰的長處,眾所周知,匈奴號稱是馬上民族,作戰的長處就是快,而且匈奴基本不築城,典型的遊牧民族,打起仗來基本就是搶完就跑,看漢軍勢大也是躲了,基本就是跑的快,而漢軍當時騎兵少步兵多而且每次作戰都要攜帶大量淄重,而這些無疑限制了部隊的機動性,而霍去病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問題,所以霍去病就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沒有用老將完全是自己指揮。霍去病率領自己的部隊去尋找戰機,而霍去病充分發揮了騎兵快的特點,同時霍去病肯定也不好看運氣瞎蒙,肯定也啟用了匈奴降兵做嚮導,有匈奴嚮導在可以保證霍去病部在草原沙漠不迷路,同時也容易找到水源,而霍去病肯定也不會攜帶大量的糧草,因為那會影響速度,而吃的問題怎麼解決呢,霍去病部可以說就是破釜沉舟,就是打了勝仗就有吃的也就是搶匈奴的糧草,如果打不過匈奴那就餓死,這一點霍去病肯定和部下也都交代清楚了,所以霍去病部能做到上下一心,在匈奴嚮導的帶領下準確無誤的打到了匈奴的七寸,打了勝仗就能吃牛羊肉吃飽飯,還能換匈奴的馬和武器繼續作戰,也就是說打到哪吃到哪,這招非常厲害而且實用,霍去病每次作戰基本都是這戰術。

漢武帝非常欣賞霍去病,戰果大不說而且成本低,漠北大戰時霍去病部直接打殘了匈奴左賢王部一直追殺匈奴幾乎到了天邊,做為軍人霍去病達到了巔峰,而相對於衛青李廣等名將,霍去病部傷亡最小戰果最大,漢武帝怎麼能不得意霍去病,這也是霍去病射殺李敢後漢武帝不追究的原因。

霍去病的早死直接影響了漢匈戰爭走勢,漠北大戰漢軍並沒有完全消滅匈奴,只能說是重創匈奴,匈奴還是經常南下騷擾漢朝邊境,如果霍去病不死匈奴不敢犯境,即使敢來有霍去病在匈奴也不是對手,而接任的李廣利就是草包一個根本打不過匈奴。

最後說,霍去病的戰術其實就是今天的特種作戰戰術。


天宇的文史情懷


渾邪王和休屠王一共才十萬部眾,對於數百萬人口的匈奴來說,就是個小數目,更何況不是單于的直系部隊。其影響力遠不如左賢王4萬騎兵被李廣4千擊敗,李廣此戰後,匈奴士氣跌落谷底。匈奴南下進攻時,全是作戰的將士,無拖累戰力強大。而漢軍進入匈奴腹地進攻時,匈奴營地家屬較多,即使抵抗也難免首鼠兩端有所顧忌,戰力明顯下降。所以誰攻誰就無顧忌,優勢自然明顯。

要是掏人老窩的,趁著匈奴主力和友軍在前線火併,偷偷摸進人家老窩,專殺老弱婦孺,這些人在精銳士兵面前沒啥抵抗能力,戰損肯定小。再看看霍去病的同行,全都是打的匈奴主力,戰況慘烈就可想而知了。趁著人家青壯年出去與衛青、李廣等名將死磕,他帶著精銳偷襲人家老巢,盡殺的是老弱婦孺(當官的也肯定待老巢裡),戰果當然大,自身損失當然小了。要知道,人家遊牧民族又沒有堅固的城防,住的都是帳篷。

霍去病,中國歷史上抵禦外敵之真正的、唯一的戰神,其短暫的一生,都在踐行“犯我中華,雖遠必誅”。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前夜,這樣的民族英雄,我們應該隆重紀念之,其事蹟應選入中小學大學教材。人家就當是自駕遊,去到哪裡吃到哪裡,反正都是敵人,,不拿白不拿,一於三光政策,加上運氣好,去二千多公里外轉個圈,回來就升職加薪了,跟著的一班兄弟也發了財,古時候很難跟個好大佬,如今碰到了,個個跟著玩命,加上本身夠狠,不經意間創造了經典。就是最早期的特種作戰,以放牧為生的遊牧民族在水草最豐盛的時候,要集中在優質牧場放牧,霍去病抓住了這個特點輕騎兵突襲,出其不意的攻擊並殺死大量青壯匈奴和大批畜牧,基本上使匈奴失去了遠距離大兵團襲擾漢朝的能力,而且為了防備漢朝的突襲匈奴不能在漠北分散放牧,只能集中防衛,而這又給了漢朝集中全殲匈奴主力的機會,戰術正確加上將領執行力強,成就了大漢戰神。

從科學的角度說,霍去病可能是誤飲被汙染的水,中了瘟疫,再加上當時醫療條件差。從迷信角度講,他幹了一件不該乾的事,就是代天封禪,雖然也是得到漢武帝的批准,但封禪這種事,也不是他該乾的,老天不答應啊!霍去病是中原王朝第一騎兵將軍,雖沒有攻城拔寨,但是對付北方草原民族霍去病是第一耀眼的戰神。先進的戰術戰法,出其不意,深入敵後,斬首行動,補給靠敵方。各朝都有霍去病,就省下修長城民力國力,省下守長城的兵力。

匈奴人牛羊巨量,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所以肯定是逐水而居。沒有城池防守,被人找到部落就相當麻煩! 霍去病只要帶幾個嚮導,沿著水流,就肯定能找到匈奴。 而且,漢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就糧於敵,戰馬也隨時能夠補充。 這樣的三光政策對匈奴危害非常巨大,又行之有效。

漠北決戰,霍去病帶的是最精英的精英,目的就是和伊稚斜大單于主力決戰。結果衛青軍團正面以少勝多,大敗伊稚斜。追擊到了趙信城,伊稚斜抵擋不住,再次北逃。衛青燒燬了匈奴全部的糧草,物資。而霍去病一路追亡逐北,大破匈奴各種王,一路打到了貝加爾湖。漠北決戰是漢朝一次登封造級的軍事勝利!但是你們說霍去病如何厲害,確實厲害!千古奇將!但不談衛青的功勞!這樣是不公平的。

世人只知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的赫赫戰功千秋偉業,誰管當時百姓的死活。武帝繼位初期倉庫糧食多的發黴,庫房中成串的銅錢繩子都爛了,百姓富足人民安樂。到了武帝晚期只看這四個字“戶不過半”,自己體會當時人民有多慘,青史留名是多少人民的血淚換來的。

霍去病的戰法目的性很強,而且作戰的準備也很縝密。他手下有大量的匈奴降兵,還有塞外漢民嚮導,所以他的情報蒐集非常迅速,並且鐵腕治軍效率極高。他的軍隊遠出漠北只要遇到匈奴營地都殘酷殺掠一空,並且把死去的牛羊丟進附近的水源,汙染水源帶來瘟疫,匈奴的補給全靠牛羊馬的遊牧,這些沒了他們餓都要餓死,霍去病抓住了他們命門!看起來他勞師遠征,實際上是以逸待勞。他太清楚如果一意孤行去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在茫茫的大草原那是累死三軍的節奏,而且還會中敵軍圈套,他是展開情報蒐集破壞敵軍老巢,在敵軍疲敝回援時候展開伏擊,加上正面現場還有衛青等做牽制,所以他屢立奇功。這種戰術類似於現代戰爭敵後特種作戰,只是他是大規模的特種作戰。


歷史深度揭秘


大漢朝經過長期準備,最初,漢武帝派的是衛青。衛青帶著大部隊去攻打匈奴,但老是找不到匈奴的大部隊。為什麼?因為匈奴根本就沒有大部隊。匈奴的男人全民皆兵,不打戰時各自打獵和放牧,一有戰事才招集起來。

【收集情報,知己知彼】

霍去病參加的第一次戰爭,是領八百精選出來的騎兵作為衛青的機動部隊。好傢伙!霍去病領著這支小部隊深入匈奴的腹地,去幹什麼?去做戰爭情報收集,不得已時打一些避實就虛的小戰。有一個小插曲,霍去病領十六個騎兵去偵察敵情,發現進入了敵人的重兵腹地。情況很兇險,趁著夜色掩護霍去病用疑兵計擾亂敵人後從容逃跑。親自去偵察敵情,可見霍去病對敵人情報的收集是多麼認真到位。

儘管是一次以收集敵情為主的小戰爭,但這次戰果卻砍殺了兩千餘匈奴。被砍殺的其實就是一些正在打獵的匈奴散兵遊勇,或正在放牧的牧民。別誤解,匈奴的牧民也是士兵。這次戰鬥,霍去病基本上把八百人的小部隊完好無損地帶回來。這次小試牛刀的戰爭成果不在殺了兩千匈奴兵,而是情報價值。霍去病發現了一個秘密......匈奴們會經常聚集在一起祭天。

祭天的時候,匈奴們手無寸鐵,這時,他們不是士兵,而是尋常的老百姓。祭祀是少數民族地區最為重大的活動。平時,匈奴老百姓都在各自的部落裡打獵、放牧,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會聚到一起,放下所有武器,放下所有作戰準備,虔誠而專注地供養浮屠。

發現這個秘密後,霍去病第二次領兵攻打匈奴時,制定了詳細的戰術方案。這次霍去病領兵一萬, 這一萬人是漢軍的精銳騎兵。

機會來了,霍去病掌握了匈奴有一次祭拜活動。他們正在祭拜的,就是休屠王保管的祭天金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霍去病提有做好作戰部署,等匈奴在虔誠地祭拜時,帶幾千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正在做祭拜的匈奴人發動襲擊,對幾千個匈奴人進行圍剿。這時他們完全沒帶武器,就如同是老百姓。手無寸鐵的匈奴人不管多麼強悍,也沒法對抗全副武裝的漢人騎兵,他們就這樣被殺了。如果正式開戰的話,霍去病就算打勝了,也會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所以,這不是真正意義的軍事行動,而是一次偷襲,這就是歷史的真相。但這種偷襲竟然在後面一次次地獲得成功。

後來,霍去病摸清了匈奴的規律,他知道匈奴什麼時候祭祀,也知道匈奴除了殺馬祭天那個時間點,其餘的時間都會放下武器。所以,他每次都趁匈奴祭祀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首先攻打其中一個比較大的部落,滅了它,然後再消滅其他的部落。霍去病的屢屢得勝,靠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換句話說,就是一次次的偷襲。這輪戰爭,霍去病的一萬騎兵殺匈奴人三萬多人,自己這方的損失僅只有三千人。匈奴的傷亡人數是漢軍的十幾倍,這是戰爭史上差距非常大的戰損對比。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霍去病的戰術純粹是偷襲,是不光彩的戰爭行為,是勝之不武。但請明白,所謂兵不厭詐,歷史上有哪個名將在打戰時通知對方做好準備,然後再打的?那些趁著敵軍半夜睡覺時才去偷營放火燒,這些不比霍去病的戰術更加不厚道嗎?

這輪作戰不僅對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精神層面上更是摧毀了匈奴人的信仰。對匈奴人來說,信仰太重要了,信仰就是他們的生命,代表了他們整個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祭祀上天的時候遭遇血光之災,他們會怎麼想?他們會覺得,老天怎麼不保佑他們了?

因為這次戰爭,匈奴人的信仰被徹底摧毀掉了,才讓漢軍在後來的漠北之戰中,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最後做個點評總結:戰爭其實就是為了消滅對方,霍去病的偷襲沒有道義上的責任。孫子兵法都說,兵者,詭道也。用兵的法則就是要使用陰謀詭計,古之名將用兵都是這樣,沒有人會按常理出牌,不可能去通知對方做好準備才開戰。連白起和項羽坑殺投降的士兵都不受到譴責,霍去病的偷襲是完全正常不過的戰爭行為,是一種正確的戰術運用,無任何問題。


K哥說道


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大舉反擊,揭開了波瀾壯闊的漢匈戰爭之歷史大幕。西漢王朝對匈奴用兵,大獲全勝,所憑藉的大將不過兩員而已,一為衛青,一為霍去病。少年英雄霍去病自18歲開始馳騁疆場,22歲時已將匈奴打得聞風喪膽,再也不敢肆意侵犯漢境。但天妒英才,僅僅兩年後,他就匆匆逝去。其生也短促,其功也至偉。論戰功,論膽魄,千百年來,浩浩青史,再也未有可與之比肩的了。

霍去病和其舅衛青一樣,也是私生子,父親是平陽縣衙的衙役霍仲孺,曾在武帝之姐平陽公主的府裡當差,母親是公主家裡的侍婢衛少兒(衛青、衛子夫之姐),私生子卑賤的身份註定了霍去病悲慘而屈辱的童年生活。霍去病一生下來就生活在最底層的奴婢之中,艱辛無依,但他隨舅父衛青習武,練就一身驚人的騎射、擊刺功夫,技藝超群,體魄強健,寡言守信,智勇兼備。

由於姨母衛子夫姿容俏麗,擅歌舞,通音律,被漢武帝選進後宮,後生子劉據,榮寵無比,被冊為皇后。從此,衛、霍兩家化繭為蝶,都成了地位尊崇的外戚。

霍去病是衛皇后的外甥,身份特殊, 18歲時就成為武帝的侍從(侍中),可以隨意出入宮禁,乃與聞政事的顯要之職。然而,在邊患熾烈、烽火連天的漢匈戰爭之關鍵時刻,霍去病這位熱血沸騰的有為青年顯然志不在此,富貴優裕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不願意在輕歌曼舞的宮廷中平靜度日,而是渴望投身血火疆場,期望著親身參與充滿刺激、冒險與死亡的漢匈鏖戰。

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率公孫敖等六員大將二出定襄攻伐匈奴。渴望建功立業的霍去病主動向武帝請纓,要求隨軍出征,漢武帝用人一向不拘一格,立即頜首同意,衛青奉詔任其為“嫖姚校尉”。 霍去病告別了舒適安逸的宮廷生活 ,從此開始走上了刀光劍影、硝煙瀰漫的歷史舞臺。

漢軍此番出塞,目的是與匈奴右賢王爭奪水草豐美的河南地(今內蒙、寧夏之河套地區)。霍去病雖然第一次參戰,但初生牛犢不懼猛虎,他主動請求大將軍衛青,願自率800驍騎 ,遠離漢軍主力數百里之遙,尋找戰機,單獨作戰。霍去病挑選的都是年輕精幹的勇士,率領他們孤軍深入,迂迴穿插到匈奴後方,以狐狸般的狡黠、獵狗般的嗅覺、餓狼般的勇猛,終於捕捉到了有利戰機,不待大軍趕到,就一舉搗入右賢王的大營 ,打了匈奴人一個猝不及防 。據《史記》記載,是役共斬首兩千餘級 ,單于祖父籍若侯產被漢軍擊殺,單于叔父羅姑比、匈奴相國、當戶等四十餘貴人都成了漢軍俘虜。

河南之戰,是霍去病處子之戰,第一次出戰即大獲成功,斬首擄獲無數。就在霍去病千里奔襲,奮勇殺敵,屢建奇功時,大將軍衛青麾下的六位宿將表現卻相形見拙,前將軍趙信(原匈奴小王,後降漢)兵敗投降,右將軍蘇建(蘇武之父)作戰不利,棄軍逃跑,其餘四位將軍雖未大敗,但皆戰績平平。

霍去病首戰告捷,武帝大喜,封其為“冠軍侯”。

之後,在漢軍凌厲的打擊下,匈奴主力被迫遠遁漠北,河西走廊的匈奴右部勢單力孤。公元前121年春,年青的霍去病被晉升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出隴西, 攻伐匈奴右賢王(匈奴轄西部地區最高統治者,相當於副王)諸部,霍去病再次使出絕招:長途奔襲,用6天時間連續攻破5個匈奴部落,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差一點就生擒伊稚斜單于(匈奴最高統治者)太子,渾邪、休屠二王見漢軍如此生猛,驚恐萬狀,督促將士日夜築壘以提防漢軍正面進攻。霍去病並非死打硬拼的蠻勇之夫,他見匈奴人防備嚴密,就令勇士們口銜竹箭,包裹馬蹄,摘掉響鈴,悄無聲息地沿焉支山(甘肅山丹東南)往東疾馳一千餘里至皋蘭山(甘肅蘭州以南)下,與盧侯、折藍二王的軍隊遭遇,隨即短兵相接進行肉搏。彼時,漢軍因長途跋涉,早已人困馬乏,但霍去病一聲怒吼,躍馬衝陣,身先士卒,接連斬殺匈奴兵於馬下。漢軍見主將奮不顧身,士氣大振,人人奮力衝殺,一舉斬殺盧侯、折藍二王及其部眾近9000人,生俘渾邪王子,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攜合騎侯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出北地郡(今甘肅永昌),兵分兩路征伐匈奴右賢王部,戰略目標是徹底殲滅盤踞河西走廊的匈奴有生力量。由於沿焉支山北往西挺進的公孫敖部迷了路,未能按期會師,霍去病並未慌亂,他隨機應變,率部越過居延海(內蒙西北),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大漠腹地達兩千多里,從祁連山麓出其不意地猛攻渾邪、休屠二王的側翼,霍去病果然是軍事奇才,不僅有勇,而且善謀,關鍵是他果敢決斷,一旦獲取最佳戰機即迅猛出擊,從不猶豫 。因為事發突然,渾邪、休屠二王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漢軍斬殺三萬餘人,損失慘重,已無力再戰,迫使匈奴人徹底退出河西走廊,遁入更荒寂苦寒的極北之地。匈奴人失去了世代遊牧的河西之地後,哀慟不已,為此悲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由於匈奴單于以作戰不利,喪師失地,欲將渾邪、休屠二王治罪,二王恐懼,決定歸降漢朝。武帝惟恐匈奴人詐降,命謀勇兼具、機智靈活的霍去病率萬騎前往受降。

霍去病還沒抵達受降地,休屠王果然已經反悔,決意降漢的渾邪王情急之下,刺死了休屠王,兼併其軍。風雲突變,霍去病立刻決定改道渡過黃河,令一萬騎士在四萬匈奴軍隊前一字排開,列陣緊逼。渾邪王的一些部屬本無意投降,見漢軍像是要發起進攻,紛紛撥轉馬頭欲逃跑,導致陣營大亂,大有頃刻間土崩瓦解之勢。霍去病當機立斷,立刻縱馬突入渾邪王的部眾中,控制住被部下裹挾的渾邪王,穩住了惶惶不安的匈奴諸部。經過談判,逼渾邪王處死八千作亂的匈奴官兵,派人將渾邪王護送至長安,自己帶三萬多匈奴降兵降將,緩緩退到漢塞,大功告成。

漢廷將歸附的匈奴人安置在隴西等邊塞五郡附近,又沿祁連山到羅布泊(古稱鹽澤)構築邊防烽燧。在原匈奴渾邪、休屠王駐地設置武威、張掖二郡,與酒泉、敦煌並稱河西四郡,不僅迫使匈奴人遠遁,還基本打通了通往西域(新疆、中亞)的古老商道。

公元前119年,武帝決定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五萬鐵騎,步兵數十萬,戰馬十四萬匹,合圍漠北,準備全殲匈奴主力。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一觸即發。

史載,霍去病率軍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之右北平,衛青出定襄(內蒙和林格爾),分兩路穿越大漠,尋求伊稚斜單于主力決戰。

霍去病大膽選用一些匈奴降人為軍校,同時起用一批曾留居匈奴、熟知漠北山川地理、風土民情的漢人做前導,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有匈奴軍校做嚮導,漢軍騎兵猶如輕車熟路,出塞後直接深入大漠,直搗匈奴腹心,“取食於敵(意思是所有的補給都從匈奴人那兒奪取)”,長途奔襲兩千餘里,目的就是直奔伊稚斜單于而去,尋找匈奴主力部隊,一鼓聚殲之。單于聽說漢軍大舉襲來,被迫往西遷徙,霍去病探聽到消息後率軍翻越離侯山(其地不詳),強渡弓盧水(蒙古克魯倫河),與匈奴左部(匈奴東部地區)軍隊激戰。漢軍氣勢如虹,俘獲匈奴頓頭王等三小王以及將軍、相國、都尉等高官83人,陣斬七萬餘人,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沒。霍去病與衛青勝利會師於瀚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之貝加爾湖),為慶賀大捷,在狼居胥山(外蒙德爾山)築祭天高壇,在姑衍山(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開祭地廣場,祭祀天地後,大軍班師凱旋。

是役,衛青也深入大漠千餘里,擊潰單于主力,斬殺一萬九千餘人,但因伊稚斜單于逃脫,大將李廣失期自刎,副將趙食其下獄治罪,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漠北之役,漢軍大獲全勝,不僅一舉搗毀了匈奴王庭,還收復了大漠以南所有的土地,漢軍在那一帶屯田築壘以防禦匈奴。《史記》記載:“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一舉解除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巨大威脅,霍去病居功至偉,被武帝晉升為大司馬驃騎大將軍。一時間,霍去病的鋒芒 、權勢與威望竟蓋過了身經百戰的大將軍衛青。

兩年後,常年征戰、餐風露宿、鞍馬勞頓的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霍去病被隆重安葬於武帝陵墓茂陵以東,封土堆外形模仿祁連山勢,墳前有“馬踏匈奴”圓雕,碑銘上鐫刻有霍去病蕩氣迴腸的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很少指揮大兵團作戰,他吸收了匈奴騎兵的作戰特點,每戰必選精銳,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匈奴核心,有點像現代的特種作戰:以小博大,以長擊短,局勢不利時從不與敵糾纏,佔據優勢時一擊即中,故而能以最小的損失取得最大的戰果 。加上他善於騎戰,長途奔襲,行蹤飄忽,敵人很難尋獲他,他卻總能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敵人面前,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很小的傷亡代價迅速擊垮敵人,大量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作為一位年青的將領,霍去病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