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兵败八里桥,朝廷追责,为何被讥笑是“昙花一现”

1860年(咸丰十年)9月,清军为阻击进攻北京的英法联军,在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指挥下,与侵略军厮杀于京郊八里桥。

满蒙铁骑挥舞马刀冲向敌阵,那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历练的英法联军,则用猛烈的炮火和来复枪轰击、扫射,将僧王爷的勇士们打得人仰马翻。

英法联军仅以5死46伤的微弱代价,令清军死伤数十倍于己。

结果,数万清军一败涂地。咸丰皇帝吓得逃往热河,京城圆明园被联军焚毁。

清军兵败八里桥,朝廷追责,为何被讥笑是“昙花一现”

如此惨败,令北京城防卫洞开,大清帝国颜面丢尽,追责已是难免,首当其冲当是领兵的主帅僧格林沁。

此前两个月,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卫,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闻讯心中不快,下旨拔去僧格林沁头上三眼花翎,削去其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

僧王爷戴罪继续作战,又先败于张家湾、惨败于八里桥,致使英法联军顺利攻入北京。朝廷主和派大臣见此,齐声埋怨是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并弹劾僧格林沁。

于是,咸丰帝一怒之下,革去了僧格林沁郡王爵位,保留钦差大臣职。他所属蒙古骑兵被下令撤归游牧,其余士兵并入其他军营。

算起来,只不过一年多时间,僧格林沁就从人人称赞的大沽口保卫战抗夷英雄,变成了失陷京城的有罪之臣,从神坛跌落深渊。

僧格林沁的出身很高贵,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道光年间他立下不少军功,道光皇帝驾崩时,他是顾命大臣之一。

清军兵败八里桥,朝廷追责,为何被讥笑是“昙花一现”

《清史稿》记载其人:“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于天性,名震寰宇,朝廷依为长城···”

咸丰元年(1851年)出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后在围剿太平天国作战中,击溃太平军北伐部队,俘获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因功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一直很受咸丰皇帝宠信。

如今兵败,且后果严重,咸丰帝也不得不做做样子,给朝野上下一个交代。

咸丰末年,大清帝国在内外交困中已经颓势明显,像僧格林沁这样敢于出战迎敌的战将更是凤毛麟角。

敌军破城,咸丰帝自己逃往热河避难,安排恭亲王奕䜣等人用丧权辱国的条约安慰英法侵略者,僧格林沁兵败的的过失已经无人再提。

更没想到,还不及一年时间,逃亡热河的咸丰帝竟然病死在那里。

随后,懿贵妃联手恭亲王奕訢与“顾命八大臣”展开夺权斗争,双方都极力拉拢虽被革职、但在军中有影响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这时没糊涂,他坚定的站到了太后这边,反对八大臣把持朝政。宣称自己只是一个武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对大清皇家忠心不二。

此时,英法侵略军已经撤退回国,南方的太平天国老巢虽被剿灭,但其残部还在各地游击,并且联络江淮及河南山东一带的捻军,仍对清王朝构成很大的威胁。

不情愿让曾国藩、李鸿章湘淮两军再次做大的慈禧,立即重新启用僧格林沁带兵。

很自然,咸丰朝的事到此翻篇了。慈禧或许会想到,没有僧格林沁八里桥兵败,咸丰可能不会逃往热河而死,那也就不会有她的垂帘听政。拐弯算起来,僧王爷说不定还有功呢。

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时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与捻军作战。

如此一番,因皇权更替的机遇,使僧格林沁东山再起,之前对他的追责,被人讥笑为“昙花一现”。

重上战场的僧格林沁扬眉吐气,率领蒙古骑兵在山东横冲直撞,反复进剿,他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

清军兵败八里桥,朝廷追责,为何被讥笑是“昙花一现”

但年过半百的僧王爷已经力不从心,经常疲惫不堪,有时连马缰绳都抓不住,必须用布带把缰绳栓在肩膀上才能行军。

虽是疲劳征战,但收获颇丰,捻军的首领张洛行被僧格林沁俘获处死,捻军大势已去,清军最终胜利指日可待。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求胜心切,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不料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在曹州西北吴家店受伤坠马,被捻军小兵张皮绠斩杀在麦田里,终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朝廷命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同年七月,朝廷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