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當太陽不在適合生存,帶著地球流浪成為一種比較時尚的旅行方式。年初,一部《流浪地球》斬獲了46億的票房成績,這部影片以磅礴恢宏場景佈置,富含家國情懷,收穫了超高票房的同時,也宣佈中國科幻電影正式啟航。在《流浪地球》中,當地球文明因為太陽氦閃而面臨滅亡的時候,人類不但決心徹底拋棄太陽,還要給地球掛上強力發動機,推著他一起運行,直到2500年後抵達四光年以外的南門2(半人馬α),一切在重新開始。但是這樣說走就走真的沒問題嗎?


如果站在地球、站在全部生命的立場上,人類到底給地球帶來了什麼呢?想來想去只有一條,例如有一天太陽爆炸了或者變成紅巨星,沒有人類的話,地球直接死定,只有人類才可能給地球帶來一線生機。所以女媧造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太陽不在適合人類生存,那就帶著地球滾出太陽系去。太空航行,飛出太陽系可能堅持到宇宙滅亡之日,而且這似乎是一項為有智慧生命才能達成的壯舉,把整個地球都帶走,大概是太空航行的一種登峰造極的形式了吧,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被迫流浪的直接原因看起來很簡單,地球即將遭遇氦閃,我們都要完蛋了。不過按照現有的恆星模型,氦閃本身持續的時間極短,瞬間釋放出的大量能量,並不能對外界產生重大影響,相反,氦閃之前的恆星膨脹危害更大。不過反正隨著太陽的演化,總會走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階段,這不是一個關鍵傷。


但是要流浪地球的話,也得有一些生活質量標準,只送大腦或者無線電信號什麼的可不成,人類的流浪之旅,至少要滿足在2500年的行程裡,到達目的地,還能恢復可持續的生活,這才算是合格的流浪方式。因此流浪的目的不是簡單的離開太陽,而是離開太陽之後還要好好活著。如果人類好好活著的方式就是儘量維持現狀的話,那麼帶走整個地球看起來似乎不錯,因為地球上好像也找不到沒用的東西,寒冷的兩極地區是深海洋流傳送帶的起始點,而洋流傳送帶幾乎塑造了全球的氣候面貌。


廣闊的大洋提供了地球一半的光合作用產量,無人居住的熱帶叢林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源泉,就連看似無用的內部岩漿,其實也是地球物質循環的主導者。如果沒有岩漿帶來的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只需要30萬年就會全部變成碳酸鈣躺在海底,這時候光合作用當然也就得全部中斷了,更別提地幔還是地磁場的來源,而沒有了地磁場就失去了對宇宙射線的主要防護,人類試圖製造簡裝版地球的努力,迄今為止尚未成功。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但問題是地球不是一個孤立體系,驅動它運作的是源源不斷的太陽輻射輸入,而人類在離開太陽的過程中,竟然沒有對這一缺失作出任何彌補。我們知道來自太陽的能量不但維持了地表溫度,導致了光合作用的進行和生物圈能量循環,還直接驅動了大氣環流和洋流,促成了地表的物質循環。說合格的太陽輻射是宜居星球的第一標準,並不圍觀,難怪NASA僅僅是確認了一個太陽輻射正合適的行星,而別的信息幾乎還一無所知,就急著要開個新聞發佈會了。


其實太陽輻射到也不是無可代替,理論上我們可以像《詩云》那樣拿著一個小白洞,繞著地球轉,冒充太陽或者給地球圍上一層發光膜,後者花費的能量大致相當於每秒消耗1kg反物質,還沒到"完全不可能"的程度。話說回來,如果這種科技都有了,地球的人可能也不需要逃跑了,但流浪地球中不僅沒有任何補救,還明確出現了這樣的描寫。這時的太陽已成了一個棒球大小,一動不動懸在天邊,它的光芒只能在自己的周圍印出了一圈晨曦色的靚影,天空城暗暗的深藍色,驚醒仍清晰可見,舉目望去哪有海?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如此溫度劇變,原有地球生態系統當然是基本全毀了,看來人類的目的並不是保存全部現有生態系統,而是到了目的地再重建。


這期間人類將獨自度過2500年的漫漫長夜,這是帶著一顆殘破的地球,流浪真的能拯救人類嗎?地球尚且可以算是一個封閉體系,但人類社會就是要徹頭徹尾的開放體系,我們需要大量來自地球生態系統的物質輸入,但現在地球生態系統毀了,人類就要面臨一些基本又很難堪的問題,比如食物和空氣從哪來?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每年22億噸的穀物出產來養活70億人,很難想象沒有了生態系統,人類從哪裡搞來這麼多食物,作為光合作用副產物的氧氣,又從哪來?理論上一切這類物質都可以是化學合成的,我們可以手動拆散所有的化學界,以最徹底最得我的方式和出我們需要的產物,相關的技術如果誕生,大概會徹底改變人類工業的面貌,當然成本也是驚人的。


那麼只剩下一條路,全力發展大規模地下溫室、無土農場,這樣的農場總佔地面積一定會遠遠超過全部人類地下城市總和。也許會是一個龐大的透明培養箱系列,其間穿插著錯綜複雜的水培管線和不計其數的機械手,地下城應當有廉價的地熱能源,所以工人照明大腦可以滿足對光線的需求,條例通氣設施則負責栽培區和居住區的氣體交換,這些倒不是什麼新鮮技術,但是總計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溫室、真理海洋想想都熱血沸騰。


經過了2500年的漫長征程,我們終於抵達了半人馬α星,當你從地下城走出來,好像看到了半人馬座,三顆金色的太陽在地平線上一次升級,萬物沐浴在它溫暖的光芒中,固態的空氣融化了,變成了碧藍的天,2000多年前的種子從解凍的土層中復甦,大地綠了,你看到第1百代孫子孫女們在綠色的草原上歡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銀色的小魚,但是且慢,復甦很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首先我們要避開冷卻的岩漿區,強大的發動機推力一定會促使板塊運動更為活躍,帶來大量的火山爆發,含硅量高的酸性岩漿問題還不大,因為他們比較粘稠,最多形成一大批新的富士山,但是含硅少,流動性極強的基性岩漿怎麼辦!歷史上著名的西伯利亞玄武岩以此噴發的覆蓋面積高達700萬平方公里,就算只是考慮最低限度的影響,它所覆蓋的全部土壤和裡面的生物也都肯定完蛋了。


然後件事殘餘的地表考慮到地球之前經歷了快速的溫度變化,地表植被一定早就大批死去了,由此帶來的嚴重水土流失也會損失大批的土壤。


最後還要考慮土壤裡的種子,鑑於地球的降溫不可能像人體冷凍技術那樣迅速,其中的水分一定都結成冰晶了,這就宣告了絕大多數植物種子的死刑。可能相當一部分土壤微生物也不能倖存,這些生物會重建出怎樣的生物圈我們不清楚,但很可能會讓人類覺得相當陌生。至於多細胞動物肯定是幾乎全滅了,水熊蟲這樣極個別頑強的無脊椎動物可能倖存,別的根本不抱什麼希望。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如果人類是先做些準備會不會好一些?比如預備一堆冷凍胚胎,但就算人類有能力為已知的物種各被胚胎,也將永遠損失絕大部分種類基因多樣性,畢竟胚胎只能帶一少部分,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中生活的個體數目,例如只保存數字化的基因序列倒是會容易一些,但是純粹的基因序列從零開始造出細胞生物目前還是科幻中的科幻。


更何況地球上絕大部分生態系統是漫長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而演替出來的一個典型頂級群落,通常要幾百年才能產生,無法簡單復刻,把一堆生物扔在一起,是不能立刻變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也許在目的地,我們還要花上1000年,一點一點的耐心播種,緩慢的分批引入新物種,改造地表環境,直到類似地球的生態系統在新世界逐漸紮根!


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類有足夠的理性,足夠的知識和足夠的耐心,這些東西我們都很缺,所以目的地大概會有朝霞,但其他的東西我們不知道。大劉筆下的人類之所以選擇了流浪地球的方式,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四光年之外的目的地就有一顆完好的恆星在等待著我們。我們盼望帶著行星過去,經過2500年的長夜和噩夢之後,人類可以從頭開始,重新恢復很久以前那種有希望的、高貴的、傳統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怕改變,我們害怕的是永不回頭的改變。雖然名為流浪地球,但其實在人類心中這只是一次漫長的短途旅行,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家的,一種共同的情感,往往可以壓倒一切技術難題。太陽即將毀滅,帶著地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沒問題嗎,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評論,點贊,收藏,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動力,晚安,明天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