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五十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老厲9992


七七年我還在內蒙農村過著農民生活,我報一下當地的一些物資價格。

土豆二分錢一斤,一匹好馬二百元,指在馬群裡隨便指哪匹就給套住。一頭牛摔斷腿村幹部賣三十元錢,誰買都行,牛肥又大,把牛皮歸生產隊。村中賣兩頭驢共七十元,也是驢皮歸生產隊。

一大群肥豬趕往土特火車站,中途一大肥豬走不動了,我們六知青買下共三十元,大豬二百多斤。

帶骨頭羊肉當地村民兩毛錢一斤,知青價一毛一斤,就是吃幾頓後再拿不出錢。

羊頭按個,每個五毛錢,牛頭按斤,每斤一毛錢。一般四十三四斤按四十斤交四元,兩個角別打壞還賣八毛錢。

一般一匹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元,當地最貴的是災年的乾草,可賣五分錢一斤。


李287275412李澤祥


真巧,1977年我的工資就在50塊錢左右,在一家國有煤礦工作,基本工資三級工43.5元,加上其他補貼接近50元。


那時的50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可以滿足5~6口人家庭的全月生活費用,估計相當幹現在的5000元上下的水平。

1977年還是計劃經濟年代,文革剛結束不久,國家還沒有推行改革開放,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整個社會呈現出低收入、低物價、低消費狀況,像我們幾萬職工、家屬的礦區生活均在溫飽線上,那時還沒有什麼萬元戶,80年代之後才漸漸出現了萬元暴發戶。


70年代社會供求關係總起來是求大於供,各類商品相對緊缺,城鎮市民購買商品須使用名目繁多的票據,如布票、糧票、油票、肉票等等,沒有票據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物品。當時不少參加工作的青年人追求盯髦,喜歡戴手錶、騎自行車,像上海牌手錶、鳳凰牌自行車等一些好的貨物直接去商店很難買到,需要託人找到票才能解決問題。1978年我託人找了一張票,買了一輛大飛輪金鹿牌自行車,記得當時價格不到150塊錢,後來又在市場上以車換車換了一輛小飛輪鳳凰車,又向對方車主多交20塊錢,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70年代社會物品是很緊缺的。當時流行一斷話,聽診器、方向盤、殺豬刀子和營業員,說明這四種職業是當時社會上最熱門的職業,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由於當時社會物品短缺的狀況,讓賣肉的和商店營業員成為社會上"萬人求"的紅人。


千山車神


1977年,我某火車站任聯接員,工資加糧貼39元5角,當時物價豬肉一斤6角8分,大米一斤(有糧票)1角4分2釐,雞蛋5分一個,生了病花5分錢掛號費在鐵路醫院就能解決,単身漢的我,一個月的工資完全花不完。如今退休六年了,養老金從最初的5400增加到了6千多元,比四十年前上漲了一百多倍。但是在當今高物價下,反而覺得現在的經濟壓力比拿幾十元的時候還要大。吃穿倒不是主要問題,這個年紀身體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很擔心疾病纏身,醫療費用會是一個大的開支,就總掛念著存點錢應急。另外,平時口頭對生老病死似乎不在意,其實內心深處誰不想健康長壽?於是養身保健的藥品食品方面的開支並不低於吃穿用度。說千道萬,話歸主題,我認為1977年的50元相當於現在的5千至8千元。


老頑童76114974


我記得父親工作了一輩子,在1977年時還沒有五十元,一家七口人就靠這點錢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當時,養活一個人最基本的費用是8元,現在養活一個人最基本的費用是500元。照這樣計算,1977年的50元相當現在5000元。


劉承澤3


綜合消費水平去比較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吧,簡單的打個比吧,記得70年代當年的鄉黨委書記一個月的工資是三十六元人民幣,在當年國家幹部的工資級還算是中等偏上的高工資,普通工人二十幾塊至三十塊左,學徒十六,十八塊不等。但是那時一個人的工資可以養I活五六七口人的當月基本生活一切開支費用和兒女們的學習費用同時每年還有不小的積累灬可現在呢?即便是(農村縣城)一個當家的五千塊錢一個月能養活三口之家(老婆加一小孩計算)能行嗎?而且家人一個也不能生病住院的平安情況下呵,所以答案出來吧,七十年代有五十塊錢月工資的人相當現在的

大提琴深


我1982年參加工作,當時一個月工資是十九元。雖不富裕,但精打細算生活一個月還是沒有問題。(還能剩下個兩三塊錢)現在按照京城普遍人群的月收入一般也就是五、六千元,所以大概可以估出1977年的五十元相當於現在的一萬五到兩萬左右。


閒聊的豬


1977年我兩歲,據我媽說,因為她和我爸工作忙,照顧不過來我和我哥(我哥大我兩歲),請了鄰居幫忙照顧,白天鄰居帶,晚上接回家,每個月給鄰居3塊錢。那會我媽的工資每月差不多30幾塊,我爸多一些,四十幾塊。所以根據這算,1977年的五塊錢大概相當於現在的5000塊左右


Lingling407


七七年的時候,我的工資一個月是47塊錢,在國營鋼鐵廠上班。中午在食堂吃一頓飯,3角至5角,當時的茅臺酒是8元錢一瓶。家裡邊兒吃麵條買5角錢肉炒菜就夠了。雞蛋當是一角錢一個。西紅柿是5分錢一斤,菜基本上都是論堆買的。西紅柿上市的時候就買一大堆回來,自己做西紅柿罐頭放起來冬天吃。工資雖然只有47元錢,但是每個月還能結餘幾元錢。


託隆貝尼


我是遼寧人,1976年大米是0.14元/斤但是有定量,每人每月只供應2~3斤其餘都是高粱米或玉米麵,小販有賣0.3元/斤收一斤糧票(當時黑市一斤糧票0.3元左右),我當年知青下鄉到盤錦,當地口糧基本都是大米,農民賣大米換錢一般是0.5~0.6元/斤我們回家時都買一些大米,這應該算是市場價格,村裡有衛生所有赤腳醫生看一次病 5分錢,一般只看頭痛腦熱的,一般家庭大病也看不起。(但當時得大病的比現在要少很多)。當時一輛上海產永久或鳳凰牌自行車130~200元要購車票(一張購車票黑市上賣50~100元)所以一輛上海產自行車市場價應該是150~300元 ,1979年上海產凱歌或金星牌12英寸黑白電視機大約450元左右,憑領導批條購買。77年工資50元/月一般都是文革前參加工作的,文革期間十年沒漲工資,現在一般十年工齡的工資按購買力折算應該在3500~5000元左右。


亞軍kou


1977年我正在上高一,那個時候沒記的交過學費,並且還有住宿補助,每學期最高的補助兩元,一般的都是1一一1.5元。每週都是回家自帶乾糧,自帶鹹菜,每週5毛錢就夠花費的,一根鉛筆1分5,帶象皮的三分。農村那時候還是生產隊,麥季一人不到50斤,秋天全靠疏菜充飢,生產隊種的菜都是一分一斤。年底決算勞動力多的餘錢不過百,缺的最多50左右,我記的我家那年缺53元,拿不起,只好把一年辛辛苦苦養的一頭豬賣了還了賬,那頭豬才賣48元,我記的很清楚。那時的50元比現在5萬元都難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