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反逼宫设局,老十三所说的“耳目”到底指谁?

青灯问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八王爷廉亲王允禩组织的利用关外的铁帽子王通过“恢复八王议政”来进行“兵柬”的逼宫事件,是这部电视剧当中最后的一个剧情高潮。

围绕着“逼宫”和“反逼宫”,雍正和廉亲王允禩进行了一场决定命运的斗争,也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宫斗”大战。

廉亲王允禩之所以下决心以“逼宫”来把雍正赶下台,是他对当时局势的判断的结果。雍正的一系列“新政”在朝野上下,满汉之间都遭到了非常强烈的反对和抵触,一时间雍正快要变成“孤家寡人”了。这样的背景下,雍正不得不“变相赦免”了和他拼死对着干的清流领袖李绂。

这种局面,让廉亲王允禩得出了一个结论:雍正已经“民心尽失”,只要他顺势推上一把,雍正就必然倒台,按照他的说法,他们此次逼宫已经有了九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是天意了。

在廉亲王允禩的整个计划当中的,有两个人是整个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另一个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时,并且允禩已经买通了隆科多,并成功的忽悠弘时加盟其中,看起来允禩这一次似乎是“胜券在握”。

但是,廉亲王胤禩还是没有真正的看清他的四哥雍正,对他四哥的敏锐的判断和应对的果断和担当明显估计不足。

实际上,当弘时在他的皇阿玛雍正面前拐弯抹角的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的建议的时候,雍正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是谁给你出的这个主意?

这其实反映出了雍正开始对弘时产生了警觉,他警觉的依据,就是不相信这个基本上不参与朝廷政务,并且也没什么学问见识的弘时,会有这么深刻的见地,这一定是有人指点,他心中深信不疑的指点之人就是廉亲王允禩。

在弘时否认了有人指点之后,雍正对于弘时的建议,并没有否定,只是含糊的说“再想想”。

雍正是一个在长达十几年的“九子夺嫡”斗争当中成长起来的皇帝,他的心思很敏捷也很深重。过了不久,他就去找了身患重病正在家里养病的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他们只谈了一件事: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逼宫”。

对于招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雍正告诉胤祥:倒不是整顿旗务非这些铁帽子王不可,只是觉得让他们进京,给他们说清楚推行新政对江山社稷的根本好处,争取关外铁帽子王对新政的支持。

雍正准备“将计就计”。

这基本上就算是拉开了“逼宫”和“反逼宫”的序幕,廉亲王允禩要利用铁帽子王逼宫,雍正要争取铁帽子王的支持。

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很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联络关外铁帽子王的是廉亲王允禩,所以这个事让允禩来办,他不放心。

这个时候,雍正表达了自己必须要解决老八的问题的决心:是脓包早晚要挤了它!

胤祥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让弘时……跟着老八去办,一来让他们历练历练,另外,也算是有个“耳目”。

胤祥似乎刻意回避了一个人的名字。

单从这段对话来看,胤祥是想把弘时当做耳目,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无论是雍正还是胤祥对弘时的信任,都是非常有限的,让弘时当耳目,恐怕两个人都不放心。

如果仔细分析在这个问题上雍正和胤祥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谁来当这个耳目”还是有一些默契的。

胤祥提出让弘时跟着老八去办理关外铁帽子王进京事宜的时候,说的是“让他们可以历练,也可以有个耳目”,这个“他们”肯定不仅仅是指弘时一个人,应该还有别人。

雍正可以出来办差的儿子也就是弘时,弘历,弘昼三个,在胤祥提出这个“他们”的时候,雍正连忙告诉胤祥:我不想让弘历搅进这个事,我想让他出去躲躲,到李卫那里去“体察民情”。

雍正是想告诉胤祥:后事我已经处理完了,弘历作为“储君”到李卫那里一方面防止京城出现“不测”而被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也是给弘历“扭转局面”的机会。因为李卫几乎就是雍正的“干儿子”。

这样下来,那个可以当耳目的人,就非弘昼莫属。并且弘昼作为“耳目”并非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看似与世无争的弘昼,当耳目的时间应该是不短了,而且他是十三阿哥胤祥亲自安插的“耳目”。

首先,旗人们暗地里买了朝廷分给自己的地,抵抗新政这件事,是弘昼告诉他的皇阿玛雍正的,这也是弘时提出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的由头。问题是,几乎不问政事的弘昼为什么会这么关心“旗务”了?难道是“一时兴起”?

第二,从雍正和胤祥的对话当中,弘昼这个名字,两个人都刻意回避了,胤祥回避的原因只能是他不愿意让雍正知道弘昼这个耳目是“为他服务的”,毕竟弘昼是皇子。

而雍正不提弘昼,是变相告诉胤祥,你安排弘昼当“耳目”的事,我很清楚,算是默认了。所以他只是强调:不能把弘历牵扯进去。

第三,当弘时和弘昼到丰台大营问候铁帽子王,并利用弘昼“误传圣旨”之后,弘昼认为这件事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向雍正汇报,而是直接告诉了十三阿哥胤祥,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弘昼害怕担责任,因为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被雍正追责的,早说比晚说要主动的多。

找胤祥汇报,只能说明弘昼这个耳目,是胤祥安排的。他只向胤祥负责。而在他的皇阿玛那里,他是坚决的保持“与世无争,当个好儿子”的立场的,该说的他说,不该说的他坚决不说。

弘昼算不算一个成功的“潜伏者”呢?


步武堂


八王逼宫可谓《雍正王朝》中最为惊魂动魄的一场戏,是老八胤禩精心为雍正挖的一个坑,目的就是要架空雍正,独揽朝纲。


首先,胤禩秘密安排关外八位旗主王爷,以整顿旗务为名带兵进京,然后通过弘时假传口谕,与八位旗主王爷控制丰台大营。再利用隆科多对雍正的不满,把他拉倒自己麾下。至此,京城内外内外的兵马都掌控在胤禩的手中。至此,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胤禩才带领众人气势汹汹找到雍正,以新政损害旗人利益为由,向雍正发难。此时,雍正最感意外莫过于隆科多的反水。


若非十三爷的及时力挽狂澜,雍正真的要接受城下之盟了。老十三是在听弘昼说丰台大营被人接管后,意识到要发生兵变。他临危不乱,一面派弘昼去雍正那里传话,让雍正先稳住局势,一面以带病之躯,赶赴丰台大营夺回兵权,而后带兵入城,守城的是隆科多的人马,十三爷劝他们听皇帝的,别跟着隆科多一起造反,十三爷有威望,这些当兵自然愿意听他的。到此,城内外的兵马重新被十三爷掌控,一场巨大的危机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这里除了十三爷的机智、果敢外,主要是胤禩策划的这场兵变,不得人心,没有谁愿意为他卖命。


如果说雍正对胤禩的阴谋没有一点察觉,那你就太小看雍正了。只是他没有想到来的这么急,这么快,更没想到,自己一直视为心腹的隆科多会临阵倒戈。这才出现他面对逼宫几乎崩溃,多次即将晕倒在地。欲使人灭亡,必先是其疯狂。胤禩对雍正一直阴奉阳违,他在朝内外的羽翼究竟有多少,雍正心里没底。胤禩秘密安排八位旗主王爷带兵进京,这么重大的事件,雍正绝对心知肚明,他之所以无动于衷,其实就是在撒一张大网,以求把胤禩的党羽一网打尽。

至于十三爷口中的耳目,应该就是八位旗主王爷中的其中一个,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当胤禩与几个旗主王爷对雍正发起咄咄逼人的攻势时,有一个王爷显得不那么积极,甚至无动于衷,这个王爷就是雍正安排在八爷党内耳目。可以说胤禩精心策划的这场逼宫戏,从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命运。

当然,八王逼宫是杜撰而来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事。历朝历代的皇帝,睡觉时都会睁着一只眼盯着军队,和平时期,八王带兵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呢!


洛水清风


对于反逼宫设局这样的说法,本人不能完全苟同。我个人觉得,八爷胤禩逼宫,并不是雍正的钓鱼执法,而是雍正意料之外的情况。但即便是在丰台大营和京城九门都被胤禩控制的情况下,雍正其实依然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这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重点是,所谓的“耳目”是谁?

很显然,这个“耳目”是弘时。

当时的情形是,雍正打算整顿旗务,但老十三胤祥病重,弘历在外办差,朝中无人可用。此时弘时恰好提出整顿旗务的建议,雍正就此试探他,问他能不能把这差事接下来,弘时却说怕办不好。



雍正转而又去咨询老十三胤祥,胤祥说可以让老八胤禩接下这个差事,然后让弘时协助他去做,一方面历练一下弘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弘时当个耳目,以防止胤禩背地里搞事情。

可以说,直到这时,雍正其实还没有看破弘时的心机。他之所以试探弘时,是想看看他有没有借此事和弘历争宠夺嫡的动机,并没有考虑到他会和胤禩沆瀣一气。或许是因为胤禩多年蛰伏,让雍正和胤祥放松了警惕,以为时隔多年,胤禩再无复起的野心,而且整顿旗务也不涉及兵权,所以他们才将这个差事交给胤禩去做,并让弘时跟着一起,一来历练,二来也是为了安插个自己人。



但没想到的是,八爷胤禩竟然能借此事再掀波澜。他力主让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然后借关外兵马夺丰台大营的兵权,弘时也与胤禩配合,干起了假传圣旨的勾当。而弘时又把弘昼拽过来一起干,本意是想找个背锅侠,可这个举动却在无意间帮助雍正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耳目”。因为弘昼看出了其中的蹊跷,在最后时刻将共管丰台驻军一事告知了胤祥,最终导致老八胤禩满盘皆输。


达摩说


很多人对《雍正王朝》逼宫一段有很深刻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认为,八爷党逼宫乱政早在雍正与十三爷预料之中,并做好了反逼宫的准备,坐等老八一党入圈套,以坐实他们的罪证,把这个一直以来使邪力打横炮的“脓包”给挤掉。

的确,精彩的逼宫戏其实早被雍正老十三所察觉,也许他们不知道最后是以逼宫的形式出现,但是防备工作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掌握之中,这其中的兵权问题首当其冲,绝不会轻易为人所掌握。

这场反逼宫的布局是从弘时受到老八的蛊惑,跑到雍正面前要为他分忧开始的,并提出整顿旗务开始的。

雍正显然很警觉,问道:这话是谁教你说的?

弘时有备而去,雍正叫他去整又说整不好,其实是欲擒故纵,看雍正下一步的态度。雍正考虑到他的话有些道理,才找到老十三商量。弘时的表现出乎雍正和老十三预料,已经感觉到老八在背后的动作了,于是,开始了反逼宫的布局。

而要从中掌握弘时及老八与关外旗主王爷们的阴谋,就必须要有人随时向雍正既老十三汇报情况。老十三说出“有个耳目”,这个耳目指的是谁?

要知道,这个耳目不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密探,他必须要能参加或者参与老八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弘时,老八及旗主王爷们发现。一旦被发现,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老十三所说的这个耳目,不仅身份职位要高,而且不容易察觉,要让这场戏最终能完美收官。

而在这段,我们突然看见了一个身影,突然间变得傻乎乎的人,完全没有之后的灵透感,这个人是谁?对,正如你所想,皇五子弘昼。

身在皇家长在皇室,从小对书倒背如流,善于自保,灵透无比的弘昼为什么在这期间完全像是一位什么都不上心的小学生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作为皇子,他对朝政的变化有着比弘时更敏锐的嗅觉,他也感受到弘时请命定有问题,于是,为了躲避是非,装出一副小可伶,最好希望自己别卷进去。所以,他对雍正说,他能力不如弘历,想事不如弘时,他只有一副好身板儿,就指望着将皇阿玛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表孝心。

但是这次,当弘时提出要为皇阿玛分忧的时候,弘昼翘边的时候,雍正显然没有同意的意思,他拉过弘昼,对他说,你不能光有好身板,也要为朝廷分忧。聪明透顶的弘昼立刻感觉到雍正的意思,在此关键时刻,作为那么有孝心的皇子,暗地里担起任务是他应尽的孝心之一。

随后,尽管老十三说让弘时和老八他们去整顿旗务,但是我们却看见了弘昼的身影(剧本原作中老十三是建议弘时弘昼和老八一起去,但是拍出来的时候,老十三只说了弘时和老八,没有说弘昼,这更加断定弘昼就是雍正和老十三的“耳目”。)

能够骗过弘时不算什么本事,但是能够骗过八爷胤祀,弘昼也算是有本事的一个人。尽管老八后来说过,三兄弟灵透无过弘昼,但是这一次,老八却被他的傻乎劲儿骗了,也不能不说是天命如此。

估计老八认为弘昼虽然灵透,无心政治,不愿意搅入是非,所以才有这幅傻乎乎的劲儿,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在丰台大营的时候,老八故意偷换概念,将整顿旗务说成连同旗营兵务一块儿整,弘时顺带假传圣旨,还要弘昼作证说是雍正的意思,这么大的事儿,再糊涂的弘昼也能分辨出来,何况他本来就十分聪明灵透,但是他却作了这个证。这说明,他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在忽悠弘时和老八呢。

回去的路上,弘昼才提出他的看法,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因为作为弘时的兄弟,他也许带着雍正的旨意,试探弘时,并希望弘时不要陷得太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弘时完全没有意识到。

第二天的朝会就是逼宫的开始,弘昼本可以不参加。但是他却在路上拦住了老十三,告诉了他丰台大营的事,并随后入宫参加朝会,在朝会上,他支支吾吾的表现却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老十三去丰台大营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头天老八和旗主王爷们到丰台大营的时候,几个提督一同表示没有十三爷和皇帝的旨意是不会听命的,弘时的传话也很简单,按照一般的程序,应该是统统跪下,跪听上谕或者接圣旨,然而,当天弘时和老八只是嘴上一说,没有拿出圣旨或者传达任何正式口谕。

丰台大营其实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控制之下,老十三跑去丰台大营并不是要夺回兵权,而是将那几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可能扰乱兵营的参将实施逮捕。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只有四千,相比于丰台大营上万的兵力就是小菜一碟。

弘昼一路傻傻的表演忽悠了所有的王爷贝勒,充当了雍正和十三爷的耳目,在反逼宫的布局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弘昼,反逼宫会不会有这么成功,还真的很难说。


青灯问史


炒米以为《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不存在雍正和老十三允祥所谓的“反逼宫设局”。拿结果推导过程来解读合理性,则必然不合理。解读根据剧情走,老十三提到的所谓耳目,应该就是雍正的儿子弘时。

弘时提出帮忙整理旗务的时候,大背景是胤祥已经生病,雍正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弘历已经被派到江南处理因为新政引起的麻烦。


此刻儿子弘时提出帮忙整顿旗务,对于雍正来说本来事此间暖心的事,毕竟儿子长大了懂得替父皇分忧了。

但是由于此前弘时并没有处理过政务,而且上来就提整理旗务这样的大事。这让雍正不禁警觉。但是警觉的并非是怀疑这是允禩在背后的动作,而是警觉的是弘时“有意识”开始跟弘历争储。弘时背后必定也有一个智囊团。

于是下意识问道:“这话是谁教你说的?”这句话反应了雍正对弘时本人才干的认识,也反应出了对其背后势力的担忧。

但是当雍正故意让弘时去做得时候,弘时却又虚晃一枪,说自己办不好。这说明弘时也在观察雍正反应,当雍正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弘时就开始采取避嫌的方式。之所以雍正看不上弘时,从这个“短兵相接”种就可以看出一斑。但是这个自作聪明的举动也骗过了雍正,雍正认为弘时仍然不成熟,只是受背后那帮“谋士”的怂恿,避嫌的方式运用仍缺火候。


雍正去找老十三商议此事的时候,老十三允祥提出让弘时和八哥一起去办这事。言下之意,因为办理旗务涉及不到兵权,所以可以放权给权给允禩去办,让弘时一起去办,弘时有心帮忙,但经验不足,一来可惜学习,二来可以充当耳目。毕竟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主观理论上更倾向于雍正。但凡允禩有点出格举动,他还是要顾及一下弘时也在场的。

实际上由于胤禩长期未接触过兵权,此刻雍正对胤禩的警惕正在放松。于是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但是弘时背后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弘时的心是虚的,因为“八王逼宫”的整个计划中,有一个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假托圣旨让铁帽子王爷们接管京外两营的兵权。


弘时在这个关键点上,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表现出自己未必能胜任,于是弘昼就被雍正派给他一起去,这样万一逼宫失败,“假传圣旨”的责任就扣在了弘昼的头上,自己就摆脱干系了。

但是也正是弘时在这个点上留给自己的后路,拯救了雍正,弘昼先是对那件事情产生了疑问,让旗主王爷协办旗务,并不等于接管两营。于是他向弘时求证。


然而弘时的表现再一次,让弘昼意识到这是个阴谋,而且弘时和允禩他们是一伙的。弘时因为任务完成,所以心情出奇放松。他甚至有点辛灾乐祸的口气,反问弘昼的时候,让弘昼明白这就是弘时的一个圈套,涉及兵权,必然有大阴谋。

毕竟弘昼也是聪明人,他在丰台大营,听的真真的,京外两营只听命于除了皇上的圣旨,就是十三爷的手谕。要发生事情就在今天,此刻雍正就算立马发布圣旨,怕圣旨也是难以出紫禁城。他知道能解决问题的核心人物,就是尚未进宫的十三爷允祥。于是,弘昼就在宫门外等允祥,但是,弘昼又担心自己的猜测是错的,于是顾左右而言他,把旗主王爷已经掌握京外两营的兵权的消息告诉胤祥。



胤祥也是从这个时候对弘昼刮目相待,判断处弘昼没有“夺嫡”的心思,是可以凡事多留点心,多体贴雍正的。也是此刻开始重点怀疑起弘时来了的。

在八王逼宫的现场,弘昼挨了雍正一记耳光,也洗脱了自己的嫌隙;而弘时是撇得越干净,结果越证明了他和允禩洗脱不净的嫌隙。因为这件事情弘时个弘昼全程都参与了,雍正对他们的怀疑是一样的,而弘昼因为及时透露了消息给允祥,使得允祥力挽狂澜,因此他也得到了胤祥的力证清白。而弘时似乎什么事都没做,什么错都没犯,但是这恰恰说明了弘时就是因为清楚结局和后果的可能性,才可以规避每一种牵扯到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允祥临终前,向雍正袒露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而允祥的判断从哪里来?不言而喻!



炒米视角


五皇子弘昼!!《雍正王朝》这部剧,环环紧扣,每个剧中人都是高手,要是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

弘昼在八王逼宫中做的很好,但后来他又和雍正说~儿臣百无一用!他为什么要这样贬低自己呢?其实,他做的并不好,弘昼差点被八王利用夺了雍正皇位,虽然他是无心的,但是如果后来只能通过自损的方式躲过一劫。弘昼彻底明白了一件事,不能干预朝政,这也是他最明智之举!


历朝历代,大凡过多干预朝政的那些皇子阿哥,有几个有好结果的?外表荒唐不代表这个人的内心,有时,一个人还是糊涂一些好,特别是在官场,当你认为某个职位的竞争过于强烈,而对手又过于强大,这时就没必要再去争了。及时回头,对谁都是一个好结果!历史上之所以发生了这么多争权夺利的惨案,就是那些人不会审时度势,人~该服软的时候,一定要服软。只要有命在,一切都会慢慢解决的!


筱易


《雍正王朝》是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部剧,很高兴也有很多人关注。很多人说雍正登基有猫腻,各种流言纷纷,我个人感觉,雍正登基是天意,也是他自己综合实力的体现,自古成王败寇。雍正之所以有这么多流言蜚语,其中最大的助攻是党争,这些流言蜚语也是八爷党的人宣扬出来的。


雍正被反逼宫,也是八爷党在背后设的局,八爷在幕后掌舵,利用弘时想做皇帝,却无太大谋略,同时又心狠手辣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众人对雍正苛政这点大做文章,企图扭转乾坤,岂不知这个局里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便是弘昼。


老十三说的耳目,最大的肯定是弘昼,装傻充愣,欲拒还迎,一步步将八爷党引入陷阱x,又恰到好处地对十三爷和皇上进行提醒,一举终结了八爷党。剩下的耳目便是八爷党笼络的文武大臣里的一些亲信。


Shirley西兰花


雍正皇帝在历史上就有血滴子,粘杆处等等特务机构。并不都是空穴来风的。雍正皇帝登基座殿以前?这些特务机构发挥出不少的作用。当历尽千辛万苦的爱新觉罗.胤禛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雍正皇帝,会轻易的放弃掉这些花费巨资培养出来的特务机构嘛?所以说,对于八王逼宫?雍正皇帝早就洞若观火了。只所以不早发动?为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公开的跳出来,这样一来,雍正皇帝就可以合理合法的收拾掉他们。毕竟爱新觉罗.胤禛所处的环境?是封建帝王专制时代。反对皇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这样一来雍正皇帝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给爱新觉罗.胤禩(也就是老八)定罪了。最后又不杀掉他,用以彰显他爱新觉罗.胤禛的仁慈。


爱看爱思考


自古皇帝都害怕逼宫以及造反,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里当然包含自己的亲兄弟,也包括亲骨肉,所以雍正王朝这部剧中,耳目是谁其实可以有多种。

1首先老四防着老八,必然会安插人手在其管理部门作为及时报告行踪的人。

2生活中也一定会安排服侍老八的人,皇上安排人,就算老八不顺眼也得要,所以耳目在这里也是有的。

3大部分这样的官员都有幕僚,所以,他身边的幕僚当中也不缺乏被策反的可能性。

4当然剧中的弘昼有可能比较明显了,但应该也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

5老十三是掌管过军队的,但凡逼宫都要有军队支持,所以军队内应也不会少。

综上所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皇帝的耳目应该是遍布各处的。


东哥哥侃球


弘昼是一个成功的潜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