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消息,姜金玉是在手機上刷新聞看到的,彼時她還是首鋼三號高爐的留守工人,雖然心情激動,但姜金玉只覺得這種國家大事離自己很遙遠。此刻坐在冬奧組委辦公區的她,那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能參與其中。

從北京天安門沿著長安街往西18公里,永定河東岸,是佔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的首鋼廠區。在2008年奧運會前,首鋼集團為服從首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逐步停產搬遷。這座成立於1919年,中國最大的鋼鐵廠之一,最終於2010年底全部停產。在企業轉型的同時,6萬多名職工也面臨轉型安置的問題。從產業工人轉變為服務人員,姜金玉是其中之一。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首鋼園區內保留完好的巨型鋼筋混凝土筒倉和貫穿空中的鋼架結構轉運通廊,讓人彷彿依稀看見多年前高爐中生產的轟烈場面。

“灰頭土臉”的天車女師傅

1995年考到首鋼技校時,姜金玉尚不滿18歲,97年下場實習,98年正式跟首鋼簽署合同。姜金玉回想起剛進車間那會,有師傅帶著,機加工、車洗刨磨這些活她都幹過。首鋼停產前,姜金玉的崗位是天車工,即橋式起重機操作員。天車是在離地面20米左右的高空作業,操作吊運工作,所以跟同事唯一的溝通就是靠地面信號工的手勢。用她的話說,“就是一個人一個崗,平時很少用語言交流,再加上本身性格也內向,不太善於溝通,整天灰頭土臉的。”

停產之後,首鋼被北京市教委作為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基地。而姜金玉所在的三號高爐一直是首鋼對外接待參觀的一個窗口,在生產時期就經常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包括來了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中小學生們。留守時期的姜金玉感到內心很荒蕪,不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當時的班長詢問她是否願意做一些接待參觀的工作。姜金玉覺得眼前一亮,雖然沒有信心但還是決定試試。相比起大嗓門、大塊頭的男師傅,女師傅接待小朋友們有天然的親切感,姜金玉在三號高爐的接待工作也幹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左:天車師傅姜金玉在停產前的三號高爐中。右:姜金玉在操作天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停產前,姜金玉與同事們在首鋼集團大門前合影留念。(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西十筒倉,當講解員,為奧組委工作”

2015年起,一些轉型的首鋼職工開始陸續來到首鋼西十筒倉坐班,當時這個區域正在對外招租。年底,傳聞奧組委要來辦公,姜金玉的同事們都覺得不可能。因為“停產之後,這裡就是一片廢墟。”姜金玉說。

2016年3月7號下午,這一天,姜金玉記得特別清楚。領導打來電話,讓她去陶樓報道,為奧組委的工作學習講解。姜金玉當時的心情是“又想幹又覺得自己駕馭不了。”培訓進行了9天,從迎賓、講解到會議服務,姜金玉全都學了一遍。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講解員姜金玉在首鋼園區中,出入證上的照片是她剛進廠時拍的。

首鋼陶樓建於1988年,是首鋼集團舉辦展覽、召開會議的重要場所。陶樓一層的展廳展示著首鋼百年發展史。第一次來到這間展廳,姜金玉就覺得這裡簡直太漂亮了,天堂一樣。“誰能來這裡工作,簡直太幸福了吧!”她興奮的說。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一束清晨的陽光穿過姜金玉工位上的一盆綠蘿照進屋內。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坐在陶樓展廳門口接待處的姜金玉,回想起剛來這裡時的情形,眼睛裡依然閃爍著亮光。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在展廳中為客人講解首鋼發展歷史。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帶領參觀的客人走在首鋼老工業園區北區,他們身後的冷卻塔是首鋼工業遺址的重要部分。陽光下,對面的滑雪大跳臺投影在巨大的冷卻塔上。這裡將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大跳臺和單板滑雪大跳臺比賽項目場館,也將成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臺場館。

“也許我只會這一點是他們不知道的。”

雖然現在的接待工作已經步入正軌,但提起剛到崗時,姜金玉本以為會像剛進廠那樣,有人帶著幹。但來了才發現,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篇最基本的類似名詞解釋的講解詞。姜金玉便把自己當成客人,幻想客人來了想知道什麼?然後帶著記下來的問題,去找在之前這個區域工作的師傅獲取解答。再抽空去首鋼檔案館,查閱資料。姜金玉想“也許我只會這一點是他們不知道的。我要把這點東西講明白。”

除此之外,奧運知識也是必學內容,包括三個賽區的情況,連接賽區的交通設施,以及具體的7個大項,15個分項,109個小項的一些情況。為了記住如此龐大繁雜的信息,好久沒背過東西的姜金玉想了各種辦法,把手機用上,在家也聽。她自己編講解詞,再根據接待人群的具體需求調整講解內容:老人多半是看熱鬧,小朋友則是學知識。那麼給小朋友就要從鋼鐵跟我們生活的關係講起,一點點引申,讓他們理解這些信息。

對外接待,英語也是一道關,姜金玉下決心學。現在,雖然還不能做到英文講解,但簡單幾句已經可以說了。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左:姜金玉的學習筆記本,右:姜金玉工位上貼的英語單詞。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在滑雪大跳臺裁判席為參觀的客人講解。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從滑雪大跳臺裁判席向外眺望,遠處為首鋼群明湖。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引導參觀的客人上車。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參觀行程結束於北京2022冬奧會和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大門口。

變化

跟兒子聊起現在的工作時,兒子用了”今非昔比“這個詞,姜金玉印象深刻。

在廠裡那會,姜金玉的形象是標準的工廠女師傅:140多斤,披散著頭髮,金耳環、金項鍊、大金戒指帶全套。因為需要遠距離溝通確認手勢,當時說話也基本靠吼。在家裡,兒子常抱怨:“媽,你小點聲行不行?”

來陶樓上班的第一天,領導就對形象提出了要求,大金首飾肯定都不能戴了。姜金玉把耳釘換成了一朵銀色的小花。再盤起頭髮,畫上淡妝,穿上合身的工作服,身邊的人都說:“換上這一身,確實不一樣了啊。”另一方面,轉型服務人員後,學會用電腦用微信的姜金玉與兒子的共同語言開始增多。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在家中,這片家屬區位於首鋼園區北側。姜金玉每天步行上班。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家中牆上掛的十字繡,“留守時期大家都在繡這個。”姜金玉說,這幅畫她繡了一個月時間。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兒子小時候給姜金玉做的新年賀卡。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家中留存的各類證件證書,其中包括,剛進廠的工作證,首鋼技校的畢業證等等。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從姜金玉家中的窗戶向南方望去,山的那一邊是首鋼園區。

“這種轉型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講,真的非常艱難。”轉型伊始,姜金玉做夢都在背講解詞,那會兒雖然詞背得熟,但一站在客人面前,腦子常常一片空白。直到有一次接待,姜金玉正在給客人背講解詞,對方打斷她直接問:

“你是首鋼人嗎?”

“是啊。“

“你一開頭沒跟我介紹。“

姜金玉一愣,才發覺自認為不值得一提的自己也是講解的一部分。而那次的講解也成為她覺得最自然最成功的一次。姜金玉把這些事情都寫在了日記裡。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姜金玉的日記:2019年9月18日,姜金玉接待中日友好會館荒井克之理事長。雖然有翻譯陪同,但他的中文也說得非常好,這令姜金玉特別佩服。其實因為歷史的原因,姜金玉對日本人一直非常牴觸,但在接待了荒井克之後,姜金對此有了改觀,她意識到對方也是一個與自己一樣熱愛和平的人。

回顧每天忙碌的接待工作,姜金玉說,自己像“浴火重生”了。“這段經歷也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吧。”她感嘆道。

從首鋼到冬奧:一位天車女師傅的身份變遷

高架橋上,一輛重型貨車伴著巨大的轟鳴聲駛過,整座大橋隨之微微震顫。強烈的日光下,透過飛揚的塵土,遠處大片的首鋼工業遺址包圍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亦真亦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