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称:“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孩子出生月份有讲究吗?

眉如新月557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实际上讲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时期普通家庭一年的财富变化规律。一个普通的家庭每年最富有的时期就是六月和八月,而最困难的时期就是正月和腊月。而当时的老百姓家中所谓的财富就是粮食。



华夏民族依托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发达的农耕文化,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地位和特征。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把农业看作是国之根本,同时重本轻末,抑制商业的发展。

而且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也依赖于农业赋税和粮食生产,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时期全国大部分百姓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间接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也依托家中存有的几分薄田或者租赁的田地耕种为生。


农业生产的时令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全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农业生产的规律是很明显。

中国的农业生产根据作物生长期的不同存在着两个收获季节。一个是夏粮收获季节,一个是秋粮收获季节。夏粮的收获季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五六月份进行。而秋粮的收获季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份进行。

因此每年农历的六月和农历的八月便已经完成了粮食的收获,此时都是一年之中老百姓家中最为富有之时。毕竟在古代社会时期一旦遭遇粮食歉收的年份,那么这一年之中很有可能出现断粮的月份。

此时如果家中诞下新生婴儿,那么是最有可能保障生产孕妇和婴儿奶水的时期。因此生于这两个月份的新生婴儿算是有福之人,意味着命好从小不缺粮食吃。

与上述两个月份相对应的便是一年之中最可能断粮的月份。也就是从每年的腊月和正月一直到夏粮收获这段时间。那么为什么腊月和正月也要比春天生的孩子命更苦呢?

这是因为过了正月之后,便进入到了春天,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各类野菜也已经发芽。因此即使家中断了粮食也可以彩石各类植物的嫩芽和花骨朵果腹。比如说春季我们常见到的野菜有荠菜、香椿芽、榆钱、槐花、马齿苋、蕨菜、蒲公英(婆婆丁)都可以帮助古代农民渡过难关。因此情况会比腊月和正月要好一点。

同时腊月和正月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这对于新生婴儿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自然环境。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生婴儿都是诞生在农户家中。又没有暖气等现代化取暖设施。物质又不是很丰富,缺医少药、缺衣少被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很容易造成新生婴儿因环境恶劣加上奶水供应不足而夭折。

所以古代的人才留下了“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的说法。当然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说法已经过时。但是通过这一俗语也可以窥视到历史的真象。


珞珈山的猫


信则有,不信则无。我就是出生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据说在古代这一天出生的女婴都会被丢掉,尤其是深宫内院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天出生是天煞孤星。但是我父母却认为我的生日非常好,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首先比较好记,而且在节日出生带着好运气的。有一句话说“男怕初一,女怕十五”据说这两个日子出生的人命硬,真假不得而知!个人感觉涅槃重生还得靠自己!


尘与雪


我是八月初生的,刚好是收了粮食那几天,命运坎坷也不见得有啥好的!!四岁时掉进抽水井里,深有十几米,差点淹死,后来给人救了,水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还是大冬天的!!后来掉进农村那种茅厕两三次,那臭的洗澡几次还是臭,小的时候老是出事,现在大了总算苦尽甘来了!不提了……


花若为谁开


俗语称:“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孩子出生月份有讲究吗?要我说,要说有讲究,也就有讲究,要说没讲究,也就没讲究。此话咋讲,自有我的道理,要想明白究竟,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话兴时于古代,在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平时能吃饱肚子都是难事,如果孩子出生在六八月,大家省吃俭用还好抚养,加之气候温暖适宜,是不是孩子就成了“有福之人六八月”的有福之人了;

假如孩子“不幸”出生在正腊月,你想想,寒冬腊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气候天寒地冻,不容易保暖,物质方面,又是一年最短缺的时候,挨冻受饿,大人尚且自顾不暇,还不说是抵抗力极低的婴儿了。这是不是应了“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

当然了,对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俗语,我们要批判的学,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话,放在现在就不那么准确了,因为不论春夏秋冬,现在的婴儿管护水平都达到了一流,再也不会出现古代那种因资源缺,技术差而导致的“人生人吓死人”的那种局面;再也不会出现新生婴儿那么高的死亡率了。

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欢迎留言讨论,谢谢了!





默然诗歌


我来解释一下“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以前留下来的一句明间俗语,其实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在六月和八月出生的小孩有福气,在腊月和正月出生的小孩没福气。

这句话的字外之意是这样的,因为以前我们生活条件差,六月和八月正是大丰收的时候。在这两个月出生的小孩不愁吃喝,大人呢也好调理身体。相反在腊月或者是正月刚好是寒冷的时候,又是一年到头的时候,所以家里的食物一般比较少。因此说在这两个月出生的小孩没有福气。

小结:这句话当时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条件,也是有依据的一句话,并非是迷信,在现在这个不愁吃喝的年代不用在意这句话的意思呢,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


石榴聊育儿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6月份或者8月份出生的人是有福气之人,而在正月或者腊月出生的人则没有福气,众所周知,俗语一般是很久之前就流传下来的,这话现在看来是有些牵强的,但放在当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前物质条件很艰苦,粮食蔬菜都不是很充沛,人们常常饿着肚子,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很简陋。假如一个孩子在6或者8月份出生,那么至少温暖的天气不会让孩子受冻,夏天各种果实蔬菜也都相对丰富一些,尤其一些野果子,味道好营养价值高;

与之相反,如果在正月或者腊月出生,天气寒冷不说,而且粮食也有限。所以这句俗语,放在以前还算合理的。

孩子出生月份有讲究吗?

个人觉得,孩子的出生月份没啥讲究,每天都会有很多婴儿出生。没有谁的出生时间更好一说。因为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只要想吃的几乎都能买到,不分季节。所以,以前的那种说法,放在现在就不合适了。


虽说出生月份没有讲究,但是个人觉得:如果从坐月子的角度来看,正月腊月生宝宝刚刚好,或者是4、5月份也可以,4、5月份的时候天气刚刚回暖,各种应季的新鲜果蔬都刚好。

坐月子最好不要赶在7、8月份,因为夏天坐月子太难熬了。孩子也热得慌,更容易起热痱子,产妇不敢洗澡、洗头,不卫生又难熬。


但如果是正月腊月冷的时候坐月子,就好多了,整个月子还是比较舒服的。我儿子是年底出生的,我感觉整个月子坐的还算可以,我姐家老大是8月份生的,当时坐月子可把娘俩热坏了,天天一身汗,月份在那里呢,开空调也还是很热。

其实,类似这种俗语,信则有,不信则无!不管6月8月出生,还是正月腊月出生,只要孩子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人生的福气还是靠自己挣得!


~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我是格格斗,2岁男孩的妈妈,喜欢读书,热衷儿童心理学研究,育儿路上与宝宝共成长。欢迎你关注我的头条号@格格斗爱baby)

格格斗爱baby


过去有讲究,现代也有讲究,但讲究的点不同。

一、过去的讲究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一说是因为过去条件相对艰苦落后,而每年的6~8月是一年中气候最好、温度最适中的时候,且一般是粮食较为充足的时候,新生儿存活率更高;而正腊月是天寒地冻、荒草遍地的时候,新生儿相对危险一些,可能要面临挨饿受冻的困境。

二、现代的讲究

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照顾新生儿的知识水平等都有了十足的提高,过去正腊月可能面临的挨饿受冻情况不再是个难题,所以这方面不太有讲究了。

但与此同时,现代人对于生娃在几月会有新的讲究,不同月份各有不同

1、护理

新生儿很脆弱,抵抗力也很差。六八月出生太热容易捂出湿疹或痱子,正腊月出生天冷,容易生冻疮或者感冒着凉。

2、发育

六八月和正腊月出生各有利弊。

六八月出生的话前3个月可以活动的开,可以快速成长发育,但到宝宝4~8个月可以开始练习抓握、翻身、爬行的时候正值天冷,衣服穿得多会影响锻炼。

相反的,正腊月出生的宝宝前三个月裹得多可能更好,直接用衣物防宝宝惊跳反应了,等到惊跳期过了,到宝宝4~8个月的时候天气转暖,衣服逐渐穿的少了,能放开手脚练习,有利于宝宝的发育。

3、教育

现在入学年龄一般会按照9月1日前和9月1日后来划分,有的爸妈为了让孩子能够早点入学,想尽办法赶在9月前生娃。

但其实顺气自然更好些,因为六八月的孩子在同一届里会偏小,身高体重、学习能力、自理能力可能都会偏弱,可能会产生自卑感,正腊月出生的孩子相对较大,在同龄人反而更容易优秀和自信。

4、星座

对应孩子星座的看法因人而异,有的人信星座,觉得星座和孩子性格、与自己关系等有关,会希望宝宝生在对应的月份里,但这是少数,且相对来说较难实现。

总之,这句话说明过去人们对孩子出生月份有讲究,但主要是来自落后的生活水平,而现在的讲究则更多来自对宝宝未来成长发育的考虑。


纸上光阴


民俗是劳动人民一代代的经验总结,是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正是一条民间俗语,那么它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先看它的字面意思:

出生在农历六八月的孩子是有福气的,出生在农历十二月的孩子是无福之人,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物资比较匮乏,农历六八月正好是各种农作物收割的时候,特别是小麦,一般在公历6月前后收割,到了农历六月已经收获满满了。古代农作物是靠人力收割,劳动人民就一起高高兴兴地下地劳动,这个时候,粮食比较充足,气候又宜人,所以在农历六八月出生的孩子就不会挨冻和挨饿。

反观在农历十二月出生的孩子,天气又冷,在六八月收割的食物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新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所以在农历十二月出生的孩子被看出无福之人。

但是,在现在社会,以上的问题都不存在了,科技发达,物资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再也不用担心俗语的说法了。

与之相对的俗语言还有”会生生八月,会死死腊月“。

那么孩子出生月份有讲究吗?

我觉得不用讲究孩子的出生月份,原因有二点:

第一、在今天物质和气候已经不是问题了,孩子无论在那个月出生都不会挨饿挨冻了;

第二、有些人过分执着于生辰八字的吉凶,一定赶在固定月份或固定时辰生孩子,这当然是不对的,生辰八字对人的影响太复杂,原因是万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根本没有百分百吉或凶的八字,强行行之,恐产生变数而偏离当初的预期。

所以我觉得在现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根本不用讲究孩子的出生月份。


榴莲晕倒


【这句俗语放到当下已经不太适用了。】

1. 在过去适用

正月(一月)、腊月(十二月)是寒冬期,过去生存力不发达、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别说孩子,大人都生活艰难。

举个例子,大冬天的,没有纸尿片或者说纸尿片仍然是一种母婴奢侈品的时代,对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来说,每一次换尿片就是一种灾难。

从对待产妇的角度来说,大冬天的,保暖依靠着棉被等“物理防御”,而且身体恢复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也难以获取。再加上一些迷信思维,认为此时出生的孩子是来报仇索债的,也就不出奇了。

2. 在当下已经不在适用

经济发达的现在,即便是冬天,也有空调、暖气的存在,而且普通人家已经完全用得起这些设备了。科技发达的现在,气候已经不再是制约人们生存生产的第一因素。

3. 放在国外也不适用

这不是崇洋媚外,因为外国的气候和我国的气候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我们的寒冬腊月,人家那边正值穿暖花开时。

4. 有福无福选择权在父母,与孩子无关

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孩子是全无选择权的,他可不能指定父母是谁,也不可能指定自己在什么时候诞生,什么时候被生产。


淅爸育儿记


“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这句俗语在南方稻谷种植区来讲的是老人死亡,与孩子出生月份无任何关系。

(端午习俗)

我国民俗中孩子出生的月份的讲究,除了农历五月外,都没有特别的讲究。旧时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又称毒月,诸事不吉。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五月初五是九毒日之首,这日称为端午,为了辟邪驱毒,民间在端午这天喝雄黄酒,院门和房门两边要插艾草、昌蒲等植物。旧时,为了回避恶月,民间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至于五月出生的小孩,民间只说不是一个好月份,但并未说这个月出生的小孩到底有没有福气,也许五月是恶月的缘故吧,人们讲的话也就比较隐晦。因为孩子经十月怀胚后,要生下来,谁也拦不住,面对这种女人生理上的客观事实,旧时的民间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附会太多的迷信说法。

那么为什么说“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不是说小孩出生,而是说老人死亡呢?有人说,六八月是收获的季节,生小孩有粮食吃,而正腊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没有粮食吃。这种说法明显不懂农时和农村生活。我国只有春荒和夏荒之说,这“两荒”才是真正的青黄不接。春荒多指北方的小麦种植区,到了夏季,这些地方小麦就熟了,可收割,称为夏收。而水稻产区既有春荒也有夏荒,春季是水稻播种和抢插的季节,夏季则是水稻成长和扬花结实的季节,在旧时还没有普及双季稻种植的时候,六月才是真正的青黄不接的时候。旧时南方穷苦人家最难熬的月份就是六月,家里无精,田里的稻谷未熟,连借粮都非常困难。至于八月确实到了秋收的季节,但也是农事最累人的季节,有句俗语“男人有毛怕八月,女人有膘怕腊月”,说的是八月秋收季节,是男人们最劳累的季节,腊月是准备过年的一个月,是女人最累的一个月。

(秋收季节)

腊月和正月,一个是准备过年的月份,一个是正当过年的月份,可以说在中国民间,这两个月是民间生活最好的两个月。按民间的说法,这两个月是旧时女人受孕率最高的两个月,因为这两个月生活好,女人容易怀孕,这种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旧时女人十月怀胆后,到九月和十月是小孩出生率最高的月份。

民间很多地方说,六八月死的老人为有福之人,原因和旧时的土葬有关。旧时人们认为,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最炎热的时候,而地气是最冰凉的时候,这时候下葬的人最不易腐烂。而腊月和正月正好相反,是天气最冷,地气最温暖的时候,此时下葬的人最易腐烂。民间根据风水方面的传说,尸体在土里保存得越久,就越能荫庇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死去的老人越有福气。这就是旧时民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祖坟“冒青烟”。那时人们往往把老人埋葬入土后,尸体腐烂的快慢作为有福还是无福的判断标准。老人埋葬后,亲人看不到土里的尸体,人们一般以坟堆隆起来还是塌下去来判断,坟堆隆越久,子孙越兴旺发达,坟堆塌下去越快,子孙越萧条。因有此一说,清明节的时候,子孙后代不断往祖坟添土,保证祖坟始终隆起。民间的此种说法未必有道理,但这就是旧时人们带有迷信色彩的思维方式。

(忙碌的腊月尾)

从旧时的社会现实来说,老人去世后,在家里停得越久,家里的开销就越大。旧时平民百姓普遍比较贫穷,老人去世是一笔节省不了的开支。六八月天气炎热,过去没有制冷设备,尸体停在家里的时间不宜太长,所以办丧事时想方设法缩短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三天,一般都在两天内;而腊月正月天气冷,尸体保存得久,办丧事可以少则三天,多则六七天。两相对比,六八月死的老人,仅办丧事就为家里节省不少。确切地说,六八月死的老人是为儿孙省钱,是儿孙之福,根据旧时人们的传统观念,儿孙之福就是死去老人之福。

炎热的六八月,其实并不是孩子出生的最佳季节,有过这方面经验的人都知道,热天生孩子,大人易感染,小孩子也不太好照料,往往生出一身的痱子,挺难受的。旧时习俗,生了孩子的大人和生下来的孩子,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冷天,都捂得挺严实的,那就更难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