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之戰(三) 奇怪的軍陣 結果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奇怪的軍陣

先登所用軍陣的獨特佈局,讓公孫瓚以為先登所列陣只是一個未完成佈陣的反騎兵圓陣,決定趁著其圓陣未成陣勢不穩之際,搶先發動攻擊。戰鼓隆隆,公孫瓚以帥旗發令白馬騎兵從兩翼衝擊而出。按慣例遼東騎兵先釋放羽箭以求殺傷先登陣士兵,騷擾其運作,打亂其陣勢。鞠

義命令士兵藏身大盾之下,以減少傷亡。當遼東騎兵衝至陣前幾十步時,鞠義下令招展軍旗鼓號齊鳴,陣中強弩手聽到指令立刻在各自隊官的指揮下按梯次對遼東騎兵齊射。強弩齊射是每一個騎兵最為恐懼的場面(主要因為這一時期騎兵裝備較差,尤其是遼東輕騎兵,很少能裝備優質鎧甲),剛才還看上去軟弱可欺的敵兵忽然變得如此可怕,強勁的弩箭穿透了騎兵的身體,也擊碎了公孫瓚軍士兵的膽氣。

需要注意,擺出這個陣目的在於應對從兩翼包抄的敵軍騎兵。陣形要向前突以方便陣內弩兵向兩側放箭。陣形縱深不宜過大,否則會遮擋後排射界,不便弩兵放箭。每一排弩兵分為左右兩隊,各有隊官以令旗指揮齊射,形成梯次射擊,保證箭雨不斷。

倒斃的士兵和馬匹的屍體阻擋了公孫瓚騎兵繼續前衝的路,前排騎兵無法前進,後續的騎兵不得不減慢速度。看到公孫瓚騎兵減速了,鞠義立刻下令弩兵棄弩持戟(當然不是真把弩丟掉,而是交給專人來保管,價格昂貴的強弩很多時候比士兵的生命還要珍貴),盾牌手也持盾拔刀一同上前,所有士兵和對方騎兵攪在一起混戰——步兵使用小群組戰術,數個步兵協同對抗一名敵騎兵。

失去了速度的騎兵被突如其來的反攻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此時袁紹的主力步兵也開始進攻了。

界橋之戰(三) 奇怪的軍陣 結果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幽州騎兵很少遭遇能頑強抵抗的步兵

騎兵進攻失利,還被先鋒敵軍步兵黏住混戰,敵軍主力步陣也將進入戰場。面對如此亂局,公孫瓚必須當斷則斷,如果自己的寶貝騎兵再不能擺脫混戰,就要直接面臨袁紹的主力,白馬騎兵將會損失慘重。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只有趕緊鳴金讓所有騎兵撤下來,重新整隊再發起攻擊。可是事與願違,騎兵們撤是撤下來了,但是看著散亂的騎兵撤下來,步兵方陣也一起動搖了。公孫瓚看著袁紹軍陣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大軍,只能承認自己敗了,隨即下令全軍撤退,步兵先撤,自己帶著白馬義從和騎兵殿後。再用小規模反突擊來遲滯袁紹的追擊,保證儘可能多的士兵逃回自己的大本營,為以後的戰爭保存力量。

鞠義在反衝擊中,陣斬包括先鋒嚴綱(此君被公孫瓚任命為冀州刺史,但是官印還沒捂熱,便丟了性命)在內的一千名左右白馬騎兵。公孫瓚只得率主力後撤,並放棄了先前的營寨。鞠義的追兵趕到界橋後,公孫瓚為了保證自己後撤的安全,再次組織防禦。然而狹窄的橋頭正適合鞠義的精銳步兵發揮戰鬥力,公孫瓚的斷後部隊再次被擊敗,同時還被鞠義奪得了營寨。


界橋之戰(三) 奇怪的軍陣 結果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先登軍陣示意圖


袁紹親自帶領精銳衛隊——強弩兵數十人、大戟士百餘人追擊公孫瓚,因過於深入,遭到了對方兩千餘騎兵圍攻。由於抵抗有力,同時對方也不知道是袁紹在其中,且戰意已失,只以弓箭攻擊,沒有直接進攻。隨後鞠義統領的主力前來救援,袁紹才安全脫險。

此戰公孫瓚在先鋒受到打擊後主動撤離戰場,雙方損失都不大——之後雙方還有足夠實力進行幾次更大規模的會戰。此戰袁紹主要是在戰略層取勝了,界橋的失敗讓公孫瓚瞭解到此次已經無法安全地控制冀州地區。

沒有萬能的軍陣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萬能的軍陣,只有優秀將領和善戰的士兵。鞠義的這個小軍陣有著嚴重的侷限性:

一、該陣規模只能保持在千人上下,如果再大,可能會導致軍陣中央強弩無法有效射擊自兩翼突擊而來的敵軍騎兵。

二、

這一陣形不能應對太多騎兵。東漢羌戰中,漢軍每戰需要應對的只是數個部落族群所擁有的羌族騎兵,單個部族所能擁有的騎兵數量不是很多。此戰中如果不是事先偵知公孫瓚軍步兵素質差,騎兵受挫便會動搖,同時袁紹主力步兵又在後,鞠義斷不敢用此陣。

三、大盾強弩混編陣雖然適合應對小股騎兵,但是如果面對精銳步陣則會很無力——戰馬的屍體堆積起來會擋住後續騎兵的衝擊路徑。但是同樣數量步兵的屍體不足以阻止步兵軍陣推進。本戰正是因為對方步兵無力才取勝。

四、大盾與強弩的組合在對抗騎兵時,主要還是起了消除對方衝擊力的作用。真正的戰鬥還要靠步兵上前混戰才能解決,如果遇到裝備精良的騎兵下馬步戰,則勝負難料。

五、強弩很貴重,尤其在古代,其侷限性也很大;強弩雖然威力強,但一次也只能殺傷一名敵兵——就像現代戰場上狙擊手看起來很厲害,但是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只依靠狙擊手來打贏所有戰爭。

步騎對戰關鍵在於哪一方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能力和衝擊力,步兵優勢在於堅陣與嚴整性。更重要的是,一支軍隊不可能只靠一個兵種打天下,本戰中公孫瓚由於步兵貧弱才導致失敗。按原本的計劃,兩翼騎兵是夾碎對方的鐵鉗,步兵應該成為黏住對方的鐵氈,也是整把鐵鉗的轉軸,但是軸壞了,鐵鉗也就不能使用。反觀袁紹方沒有足夠騎兵,戰場控制力不足,導致袁紹本人遇險,追擊中讓絕大多數公孫瓚軍士兵逃掉了,為此雙方不得不在河北地區打了多次會戰,才決出勝負。戰役取勝真正的關鍵在於優秀的將領對戰局的把握,以及優秀士兵的奮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