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女共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首先,我們不要覺得這種行為好奇怪呀,好變態呀。其實只是不同國家對不同行為的認知理解不一樣而已,“泡澡”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泡澡在日語中叫做“お風呂”,很多日本人每天都會泡澡,特別是寒冷的冬天。處在泡澡的延長線上的“溫泉旅行”,也被極度追捧,被視為消除工作、生活疲勞的不二法門。

至於為什麼日本人如此喜歡泡澡,有很多說法。例如:受佛教思想影響深遠的日本人,重視去除身體的汙垢、保持清潔;或者,日本的房屋構造透風,需要泡澡取暖;再或者,日本多火山、多溫泉等等。

這些理由,是真是假在這裡就不一一考證了。總之,泡澡是很多日本人的摯愛,對他們來說,泡澡的時間是緩解一天的疲勞、犒勞身體的幸福時刻。

日本男女共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那麼,既然如此享受泡澡,一家人排個順序,一個人一個人的來不就行了嗎?不大的澡盆裡,何必非要擠進去兩個人呢?

原來,對於有小孩子的家庭來說,泡澡除了有清潔身體,放鬆心情的功效之外,還有另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提供珍貴的親子互動的機會。跟父母的親密互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這一點自不必說,父母也非常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刻。

日本男女共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日本男女共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去去去去去去群群群群群群群群

可是在日本,爸爸為了工作大多數都要早出晚歸,他們能在家陪孩子的時間實在不多。無盡的加班、不知道要到幾點才結束的飯局、漫長的通勤時間,堪稱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勞累了一天的爸爸要泡澡,要從小養成愛衛生好習慣的孩子也要泡澡,於是,浴室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父親跟孩子們的親子樂園。而且,還有不少父親是想通過陪孩子洗澡,分擔母親的家務,看來日本的大男子主義也在慢慢的改變。

近些年,日本還流行起了“浴育”這一說法,稱浴室是一個讓人放鬆的空間,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加輕鬆順暢;同時,浴室還是一個能令人集中注意力的地方,所以很多父母還會在浴室裡教孩子背九九表、學假名、記英語單詞等等。

當然啦,能在澡盆裡輕鬆快樂的玩耍也是相當重要的,很多日本人都有跟父母在一起泡澡的美好回憶。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吐槽,不要跟我們扯什麼幼兒教育了,說好的“青春期少女跟父親共浴”或者“不論女兒多大,一定要在父親節的這天給父親搓背”呢?

其實,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的家庭在孩子小學畢業以後,就不會讓孩子再跟大人一起泡澡了。當然,也不能否認,仍有大約不到百分之十的家長認為,認為孩子上了初中之後仍然可以跟大人一起泡澡。(詳情見東京天然氣公司屬下的“風呂文化研究會”的調查報http://www.toshiken.com/bath/series/pdf/vol1/yokuiku_p08.pdf)

所以,簡單一點來說,“父女共浴”在日本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一般的家庭都會在孩子長大後選擇分開泡澡。

至於像前一陣日本的娛樂節目《有吉反省會》中播出的,退役棒球選手爸爸還在跟20歲的女兒一起泡澡這樣的案例,我認為應該考慮到這是一檔娛樂節目的本質。而且,本身這件事要被專門提出來大大的報道一番,也足見其特殊性了。

其實,這反而可以說明日本的電視觀眾跟中國的網民們的興趣所在還是相通的:引用孔子他老人家的話說,就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

說到日本娛樂界,確實有人會宣稱自己到現在還會跟老爸一起共浴。網上一查,就發現武田梨奈、、平佑奈等人似乎都曾“大方”地宣佈自己會跟父親泡澡。

日本男女共浴!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雖然這些“共浴宣言”的真假無法驗證,可是女藝人們拿這個話題搏出位是肯定的了,所謂人氣指數不夠,荷爾蒙素來湊。

其實,對於沒有年齡限制的“父女共浴”,大多數日本人還是持反對意見的。

例如有一位母親就因為這件事頭疼不已,還把自己的困擾貼到了網上,求大家給出主意。原來,她家的女兒已經上高中一年級了,卻還在跟爸爸一起泡澡。

這位母親的求助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建議,例如“跟丈夫好好談一談,讓他認識到,這樣持續下去會影響女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形成”、“讓女兒跟周圍的同學聊一聊,讓她發現這個年紀還跟父親一起泡澡,在一般人眼中是多麼難以接受的事情”,甚至還有人分析說“母親跟女兒的交流不足,導致了女兒過度依賴父親,才產生了這一現象”等等。

看來,這個問題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日本人來說,還是挺棘手的。

怎麼樣,經過這一番研究,你是否對日本“父女共浴”這個問題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了呢。其實,很多中國家庭沒有每天泡澡的習慣,也不那麼“迷信”泡澡的神奇功效,就給我們理解“父女共浴”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再加上一些媒體喜歡單點聚焦,最後弄得好像每個日本女生都要跟爸爸泡澡一般。

 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外國(外族)文化呢?要說起來,這可是一門大學問。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這個說法,相信不少人也聽過吧。小通覺得,只有養成了全面瞭解,不偏聽偏信;不隨便拿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別人這些習慣,才能說具有了跨文化理解力。

 中日之間,在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上乍一看有很多相似之處,可是細看起來差異比比皆是,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還要費一番功夫。而所謂“跨文化”並不需要跨國,正月十五吃的那個小圓圓球,到底應該叫“湯圓”還是叫“元宵”?男人和女人,是不是來自同一個星球?細想起來,我們每天都在努力地進行“跨文化理解”。

當然啦,尊重外國文化的價值觀,並不是說一定要認同,或者同感。通過認識外國文化,更重要的是實現平等、順暢的交流,以及對自己的提升吧。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