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真的與關羽約定過三件事?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真的與關羽約定過三件事?


《三國演義》第25回的標題是“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在這一回中,《三國演義》主要為我們講述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就是劉備兵敗,關羽被曹操圍困在土山,關羽與曹操約定三個投降條件;第二個故事則是關羽陣斬袁紹大將顏良,解除袁紹對白馬的圍困。

話說劉備被曹操擊敗以後,三兄弟失散,劉備北上去青州投靠了袁紹關羽則被曹軍圍困於下邳城。之後,曹操帳下謀士程昱獻計擊敗關羽,奪取下邳,將關羽圍困在土山之上,隨後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投降曹操,但是關羽提出了投降的三大條件,表示只有曹操同意這三個條件,他才同意投降。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真的與關羽約定過三件事?


關羽提出的投降三條件是:

一:我和劉皇叔曾經立下共同匡扶漢室的誓言,我如今只投降大漢天子,不投降曹操。

二:我的兩位嫂嫂,請用劉皇叔的俸祿供養她們,所有人,都不許進她們房間。

三:假如我得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劉皇叔距離我多遠,我也會向曹操辭行。

對於第一個條件,曹操當時乃是東漢丞相,名義上還是可以代表東漢朝廷的,所以關羽所謂“降漢不降曹”這句話說了和沒說一樣,至於關羽是否承認並不重要,曹操自然能夠同意這個不算條件的條件。

第二個條件,曹操既然要拉攏關羽為己所用,自然不會虧待關羽的嫂嫂,所以這個條件曹操也欣然接受。

但是關羽的第三個條件,曹操就有些難以接受了,假如關羽得到劉備消息就離開,那豈不是白費功夫來籠絡他,但是在張遼的勸說下,曹操最終還是同意了關羽的三個條件。

之後曹操為了讓關羽死心塌地的為他效力,對他不可謂不厚待,又是重賞,又是封爵,甚至連呂布當年騎的赤兔馬都贈予了關羽。曹操以國士之禮對待關羽,希望關羽能夠以國士之禮回報他,關羽也沒有讓曹操失望,連斬袁紹帳下顏良、文丑兩大名將,先後取得白馬、延津之戰的勝利,之後又擊退汝南黃巾賊劉闢、龔都,再立一功。

但是,當關羽得到劉備在袁紹處的消息後,依然準備向曹操辭行去尋找劉備。曹操不願意讓關羽離開,於是故意閉門不見關羽,於是關羽掛印封金,自行離去。那麼歷史上,關羽與曹操真的約定三事了麼?

且不說正史,在野史中,都沒有關羽與曹操約定三事情的記載,由此可見,關公約三事,是《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故事。羅貫中為了突突出關羽對劉備的“忠義”,這才虛構出關羽投降曹操的三個約定。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稱: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操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三國志》只是記載了劉備投靠袁紹,而關羽被曹操生擒,被封為偏將軍,並未記載關羽是如何被擒,關羽又如何投降曹操的。

有人說,《三國志》惜墨如金,記載不是更詳細,《三國志》雖然沒有記載關羽提出的三個條件,不代表關羽一定沒有提。但是從《三國志》接下來的記載,卻可以看出來關中約三事完全是羅貫中杜撰的。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真的與關羽約定過三件事?


在關羽投降曹操以後,同樣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記載: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假如曹操一開始就知道關羽得到劉備消息就會離開,那麼他又何必要派遣張遼去試探關羽呢?假如曹操一開始就知道關羽得到劉備消息就會離開,那麼他就能夠理解關羽為啥心神不定,就沒必要去試探他了。因此,歷史上並不存在關公約三事。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