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新大风歌


这个问题但凡老农都知道,土地耕的太深都会减产,只有程度不同而已。但他们却都讲不上个大理论,只是说把地下的死土翻上来了,所以,庄稼就不能正常生长了。

根据我的看法,老农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作物一般都是较浅的毛细根吸收营养和水份供给上部的茎叶,如果土壤深耕,就会把上面经过多年培养的肥沃

土翻到下面去,上面就会是下面的老百性说的死土了,缺乏营养,当然小麦苗不能正常生长,就会减产,别说3成了,严重时还会减产更多。

一块好的肥沃的土地,也是要经过多年的耕种培养,才能使作物正常生长,不可能一块没有种过庄稼的地,种植上作物就能丰收。它不但缺少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三要素,即氮.磷.钾肥,更缺少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等。所以,作物得不到正常生长的营养元素,必然会减产。

根据我们农村老农民的试验,深耕的土地,只有加大农家肥的同时,加大钾肥,种植土豆还是比较好的。种植其它作物,一般情况都是要减产的。








老农大黎


这件事我还真见证过,那一年我并是故意的深耕,是正好遇上一个好机手,人家实实在在尽心尽力的给我深耕了那片地,翻上来的全是底层新土,当时我高兴的不得了,还送了人家一盒好烟(耕地钱照样),结果是出苗直接就不算好。第二年减产。当时我就纳闷,和我一梗之隔的另一家的地,在1958年大跃进时,民兵连曾经一夜之间把几亩地深翻1米,结果是58年大丰收(听那代人说的),再后来就和普通地一样了。

第二年我的麦子减产,我就加大了投入,那时我家养鸡,不缺鸡粪,后来就正常了,那一年只减产了一季,由于我家肥料充足,又是鸡粪有机肥,从来都是高产。


驿动星期六


对于题主这样的情况我也曾在2017年年的时候遇见过,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首先来说跟种植玉米茬的秸秆还田有一定的关系。

这几年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的效果不是太理想。比如说外2017年的时候由于我自己直接用大型收割机收割的玉米,就觉得大型收割机也带秸秆粉碎机再加上也想深耕一遍,所以就没有再用秸秆还田机处理一遍,进而导致了在犁地以后地上有一层玉米秸秆。

播种小麦前我还特别的用铁耙子把玉米秸秆又都耧了一遍拉出来了,但是即便这样在播种小麦以后缺苗断陇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那一年再加上“倒春寒”的影响,一亩地的小麦只有500斤收成。

其次就是跟土壤的属性有关联,深耕一遍最好不要超过30.厘米,由于我们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旋耕犁地一般都是20厘米左右,所以有营养的图层基本上在25厘米,再往下的土壤由于没有见过阳光,也没有被雨水滋润过,有机肥也没有翻到这么深的土壤中,土壤的肥力不是太好。

由于这些年干旱和大量追施化肥的原因,导致肥料中不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下沉到深层土壤中特别是钠离子。钠离子过多会形成盐渍化,这样的一个土壤环境就会造成种植的农作物减产减收。

应该这样做比较好,深耕一遍土地的时候先把玉米秸秆还田,最好再撒施一些尿素,这样有利于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烂从而形成有机肥。

对于不是玉米茬的土地可以在深耕前撒施碳酸氢铵,深耕以后再撒施农家肥或者有机肥和复合肥料比较好。


豫东小农


深耕犁地,小麦却减产了3成,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最易出现的现象,从事多年的农民都有这个体验。

为什么深耕了土地未增产反而减产了呢?一般说来深耕土地,使土壤的肥沃土层增加,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提倡深耕深翻土地有利于增产,为什么题目所说倒减产了,问题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说明近年来整地方式多为旋耕机耕地,至少三年内没有进行过深耕或深翻。偶尔深耕一次,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旋耕机耕地,耕层较浅,一般耕深约在15~20厘米左右,达25厘米时极少。加上机手如不细心,往往更浅。因为作物常年在这样深度的耕作层种植生长,每年施入化肥农肥等,已形成了这层肥沃层,因而小麦基本年年稳产。

突然改变耕地方法,深耕达25厘米以上,把一直未耕过的深层不肥沃的生土,耕翻起来了,如果还按往年的施肥量管理,土壤肥料含量相对就显得稀疏了,因土层厚了。小麦根系范围所吸收的营养相对淡薄了,必然减产。唯有,偶尔深耕一次,必须加大施肥量,才能弥补这种不协调,连年或隔二年深耕一次,就不会出现减产现象了,而且土壤肥沃层加厚,肥料跟上,会肯定高产的。

二、现在多数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总说是不错的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利弊关系,秸秆还田于土壤中,它的发酵腐熟需一定的时间、温度、或借助于化肥中的某些元素如氮元素,来完成它的腐熟分化过程,继尔发挥它的肥效作用。这也是农民朋友的一个困扰,说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力,怎么感觉不出来呢,秸秆还田反而不增产呢?因为它腐熟有个过程,往往当季庄稼感觉不到它的优点,但是,下茬作物总有用得上的时候,连年秸秆还田,它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了。

所以,深耕后,出现不增产或略减产都是很正常的事。唯有偶尔深耕一次的土地,为保证高产,当季必须加大肥料施入量,如果能做到隔1~2年深耕一次,耕深也不要求过深,一般在25厘米以上即可。也不需年年增加施肥量,第一次深耕加施即可。这样整个耕作肥沃层已培养好了,更利于作物吸收成长,必然高产。个人观点,望友交流!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农民深耕地后没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了?我曾经种过二十多年的丘陵地,因为产量低,年年的粮食产只是维持在中等水平而效益低下。

后来痛定思痛,雇佣挖掘机深挖,挖的时候是腊月很冷的季节,买了好几车养鸡大棚里的鸡粪,因为农村的养鸡大棚比较简单,小鸡苗刚进棚要铺垫许多麦杆和软草,所以买的鸡粪里有许多草,按照每亩五吨左右鸡粪撒在地里,然后用挖掘机深挖六十厘米左右,把鸡粪翻进地里面。

第二年春天,我在挖过的地里播了春花生,随播种机补使了一百斤左右的复合肥,小苗长出来之后很肥胖,虫害还减少了,只是比没有深挖的地晚熟十天左右。

收花生的时候,花生的叶片几乎没有掉,只是有点黄,一镐头下去,把花生提起来看看又数数个数,每株平均也得四.五十个双果,亩产一级大粒花生米达到七百多斤,总产达八百多斤,深挖之后一亩地的产量甚至是没挖之前的两倍,花生米的优质率达近百分之九十。

我觉得题主说深耕之后减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肥没跟上,深耕把上面的肥沃土地翻下面去了,当年土肥化肥施少了影响了产量,第二个是种子不是高产优质品种,或者是管理不到位。


狐步独狼


我们家是个家庭农场,有两辆大拖拉机,到农忙播种时,老公和儿子一人一辆,有耕有播,如果忙得过来,也给别人干些,对如何才能耕好地不陌生。

大拖拉机耕地,造成小麦减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耕的太深了。

如果地耕得太深,就把阳土全翻到下面去,阴土

翻到上边来了,没经氧化的阴土,咸度大,没营养,不好出苗,也不发苗,庄稼自然就长不好了。

大犁耕地,一般要掌握在18至25公分,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如果是碱地,一定不能超过20公分。



李文霞4968


“深耕浅种,薄地里上粪”这是我们农民人经过多年的农田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句农谚俗语。就是对土地在耕种前进行适当的深耕,但在播种的时候要浅种,并且对不肥沃的土地要加大农家肥的施用用量,粮食才能稳产高产。

深耕还田确实能提高产量,但要选对季节和时间,我们这里一般在冬小麦收割后,如果对原地块不准备继续种夏季农作物,而留着秋后继续播种冬小麦的话,就可进行伏耕,可以多接纳雨水,特别是雨季后期的雨水,能增多土壤蓄水量;还可延长土壤风化过程,增强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质分解,提高有效养分的含量。翻到土壤的麦茬,当年大都可腐烂,能增加培肥地力。

伏耕后不要立即耙耱,让它多晒一晒,加速风化,多接纳些雨水,待深秋耕后再耙耱镇压。

如果在小麦播种之前想深耕,深度不要超过30厘米,过深了会把肥沃的熟土翻到下面,不含营养的生土会留在地表层,当然会造成来年小麦减产。

如果已经对土地进行深耕了,营养成分差的土壤,没有疏松熟化的生土壤已经翻到上面了,要么就再浅耕一遍,然后进行播种,或加大农家肥和化肥的施用量,同时浅种,能提高出苗率,小麦返青后,及时加强春季管理,就能稳产。


用户自知自爱WWW


我们以前搞深耕,在大犁铧后面加一个小犁刀。大犁铧在熟土层作业,翻转熟土土壤。小犁刀在熟土层下面的生土层松动生土,打破犁底层。几年后,松动的生土就变成熟土,加厚了熟土层,改善了土壤结构。如果一味蛮干,把底下生土翻到土表层,生土肥力不够当然会影响当年的农作物生长。不过对以后几年的农作物生长还是有利的。


greatmy


种植小麦时,深耕地后小麦反倒减产30%,主要原因是打乱了土壤结构,使小麦根系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造成的。当然,打破土壤结构,一方面说明了原先的土壤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深耕后没有很好的相应的施肥措施。

现在种植小麦的状况

现在种植小麦耕地,一般用旋耕犁。我们当地的旋耕犁耕地后,我多次量过,就暄土还不到20㎝,蛰实后在15㎝左右。播种的小麦种子在5㎝左右。而小麦生长,按要求根系在土层的20cm左右较为适宜,现在的根系层仅达到并只能生长在15㎝左右。这就是近凣年小麦稳产而不增产的原因。因为没有增产潜力可挖,只能靠增加肥、水达到小麦在这种条件下的最大效益。

深耕后反倒减产的原因

【1】小麦根系生长对土层深度的基本要求我们种植小麦的时候,一般要求深耕在25一30左右。目的是:深度20㎝以上,是小麦80%根系生长的区域,为扎根层,这层土壤最为关键:基肥充足,土壤肥力好;深度20㎝一30㎝之间,为耕作层,这层土壤是为了蓄积养分,并保存水分等,可称作是后备力量:当扎根层养分、水分减少后,有耕作层提供。当然缺失后需用追肥、浇水来补充,但耕作层从整体上来说是小麦根系汲取养分的后盾。

【2】深耕后反倒减产的原因原因的扎根层(实际是耕作层)仅15㎝左右,而深耕一般在25一30㎝,也就是说把犁底层的板结层加耕深了10一15㎝。本来深耕是好事,但由于把扎根层(耕作层)翻到了底部成了新的耕作层,而板结的土壤成了新的扎根层,致使根系生长不利。

板结土壤的缺点,就是团粒结构差。

团粒结构差,表现在土壤孔隙度低,而且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且孔隙单一。因为良好的团粒结构,可以:①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②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③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④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小麦根系伸展。

种植小麦正确的深耕方式

【1】利用逐年加深的方法耕地:

多年施用旋耕犁耕种的麦田,“暄土”仅15㎝左右的一层表皮。如果使土壤“暄土”加深需要深耕,达到25一30㎝以上,需要分两年进行:第一年保证深度在22㎝左右,这样的好处是:既使从板结层翻上7一8㎝左右的土壤,由于小麦主要根系在20㎝左右,仍有12一13cm往年的根系层保其根系正常扎根、生长。按照逐年加深的方式,在第二年再加深7一8㎝,就不会出现减产30%的现象。

【2】增施农家肥板结的土壤,所含的营养元素较少,不利于根系扎根、发芽、发苗和壮苗,因此深耕地后,要增施腐熟的农家肥:农家肥不仅含有小麦生长需用的氮、磷、钾三元素外,还含有较多小麦生长需用的微量元素;最主要的,是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深耕地追施农家肥,要改变先施肥后耕地的习惯:在深耕地25一30㎝后,再施入农家肥、化肥后,需要再一次浅耕地20㎝后,多次细耙,达到土壤、肥料有机结合,土质疏松、细腻的目的。

总之,雇深耕犁后种植小麦,反倒减产30%的原因,就是由于打乱了小麦扎根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关系。由于犁底层转变为扎根层后,由于土壤团粒结构差、营养元素降低所致。因此土壤耕作层加深要逐步递进,才能达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要求,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泰山农家人


我们北方农村一般都是在收完玉米种小麦之前也就是秋天进行犁地,我们老家这边就是旋耕机犁地,其实说实话单纯旋耕机犁地的话做不到深耕这个层次。其实土地深耕还田好处也是不少的,减少病虫害和草害,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并且有利于还田后秸秆的腐烂。但是题主提到的深耕还田小麦却减产是怎么回事呢,我说下我个人的分析。


第一点,没有施农家肥,也就是有机肥。你把耕地下面20-30公分的土壤翻到上面来,翻到上面来的土壤肥力不够,我们要施农家肥来做底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其它复合肥进行追肥。

第二,要对小麦灌溉越冬水。土地小麦这种农作物既怕寒又怕旱,深耕还田以后种植上小麦,等麦苗都长出来以后要进行灌溉,立冬以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灌溉,这次灌溉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又能避免干冻。灌溉越冬水也给小麦春季返青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现在都基本上实现了秸秆还田,但是隔2-3年深耕一次对耕地和农作物还是比较有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