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會聚焦】“紅利”背後的結構性失業

【宏觀】梁中華、吳嘉璐(研究助理):大學生工資增長趕不上農民工?——“紅利”背後的結構性失業-20200307

近幾年,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的一些特徵挺有意思:一方面是“民工荒”時常出現,薪酬過萬的月嫂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每年都面臨“最難就業季”,甚至出現“畢業就失業”的現象。根據麥可思的調研數據,過去這些年大學生的工資漲幅越來越趕不上農民工,花三年時間讀研帶來的收入增長,比不上直接本科畢業就工作三年帶來的收入增幅。如何理解這些現象?

在經濟的轉型階段,“工程師紅利”的概念越來越火,我們不否認教育帶來的積極作用,但“大學生”多就一定意味著“工程師”多嗎?就一定能夠釋放出“紅利”嗎?根據我們分析,雖然我國大學畢業生很多,但工程師數量並不多,要實現從大學生到工程師的轉化,似乎還需要其它方面的機制調整。本文我們重點討論我國就業市場面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

1、大學生的工資增長,趕不上農民工?過去十多年,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從500萬以下提高到接近800萬,而農民工每年新增數量從1000萬以上降至不足200萬。工廠招工越來越難,大學生找工作也越來越難。2009年時大學畢業生工資是農民工的1.7倍,而截至2018年底,二者差距收窄到了1.4倍以內。

2、大學生就業難:是否供過於求?2015年以來我國本科就業率開始緩慢回落;2017年以來,高職高專就業率開始反超本科生。與此同時,教育帶來的工資溢價也越來越低,花3年時間讀研帶來的工資提升幅度,比不上3年工作經驗帶來的工資漲幅。即便如此,依然沒能擋住“考研大軍”,每年國考和省考人數也居高不下,而這一現象折射出的也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壓力之大。

3、民工逐漸變老:誰來工廠接力?近幾年農民工數量增速大幅放緩,背後主要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6年負增長。農民工的老齡化也在快速加深,我國40歲以上的農民工佔比從2008年的30%快速升至2018年的47.9%。長期來看,我國經濟肯定會實現轉型,告別“世界工廠”的模式。但短期內,農民工快速退出勞動力大軍,大學生很難彌補部分缺口,也會帶來結構問題。

4、大學生多工程師少:改革才能釋放“紅利”。我國大學生很多,但工程師數量並不多,反而有些稀缺。與我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相比,我國研發人員佔比明顯偏低,說明我國大學生向科研人員的轉化率不高。儘管我國研發投入佔比沒有其它主要經濟體高,但並不是研發人員少的限制因素。大學生轉化成工程師,發揮出紅利來,還是要從別的機制改革上著手。否則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用工荒”的問題依然會同時存在。

風險提示:政策變動、經濟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