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為什麼“農家樂”變成了“農家哭”


我來說為什麼“農家樂”變成了“農家哭”

在網上大家討論為什麼“農家樂”變成了“農家哭”,有網友在評論上留言,因為是餐飲價錢太貴,或者衛生條件不好,再一個就是食材不是農家自產等等很多說法,我感覺箇中一定有他的原因和道理在裡面,但主要還是我們近年來整體經濟處於一個下行階段,旅遊不是我們的必需品,特別是農家樂這一塊,沒有了資金和利潤的回籠,農家樂就缺少了升級、優化和維護的機會,就沒有了一個不斷成長的市場。

那麼這個下行市場的影響來自哪裡?當然一定有大環境的因素,但也有我們老百姓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第一借貸過度 ;第二消費過度。借貸過度就是大家都有房貸和車貸;消費過度就是我們的提前消費和信用卡,就比如我們原來囤積的食物,你一天就把它全部吃完或者吃得太多,第二天就沒有了一個道理。再一個就是我們的製造業停滯,產品在某些行業的過剩,比如建築材料,家裝產品和日用採購等,隨著行業的飽和和生產產品效率的提高,產出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少,發展下去市場就會“壞死”,另外就是購買力不足導致的生產過剩,製造業利潤越來越少,大家放棄經營,失業!購買力急劇下降。籠統原因,整個市場發展是一個萎縮、向下、僵化的過程,很多人湧入餐飲、藥店、美容護膚、日用消費和家庭採購市場,當市場空間變得越來越窄、越來越小,過度競爭就不可避免。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主流意識或社會化的結構推動認為需要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時,它必須是一個緩衝過度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強式的依賴某個經濟體的解散(比如公費吃喝),必須另有一個替代體的形成(同等消費能力),而我們理想中的一次性改變,有時是非常不理智的。錢,在少數特殊群體手裡,一刀切式的禁止消費,只能影響資金的活力流通,說實在“農家樂”沒有了公司的活動和單位福利,消費是無力的,淡寡的,基於老百姓口袋裡的那幾個錢,掰開撕碎也不能維持他們當下的基本生存,談何旅遊的奢侈。市場如此,金融更加劇了這種趨勢惡化的可能,17年的金融借貸市場噴發式激進,去槓桿橫空棒打,三年不到的還貸期限,市場極速下轉,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反應,徵信的討伐和金融行業的催收,已讓很多人不堪重負,很多羸弱的、來不及轉型的新生實體死了,有的定性為“老賴”,事至今止,無辜者還是想不清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我們賤賣一輩子的心血,為了還債,甚至已無家可歸!

目前鄉村市場是一個偏離了主流趨勢的存在,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是被擱置和忽略的,放眼現在,我們還有多少鄉鎮企業的影子?當大家聚焦龍頭、智能、數字化、區塊鏈還有我們的大基建的時候,是不是會產生一批批比貧困更貧困的群體——我們的鄉村個體和鄉村的小微企,以及生活在這片貧脊土地上還需要依靠勞動生存的人們,尤其是在偏遠山區,實際上環境、空氣、氣候,以及土產和體驗,它和城市是一個錯位的空間,是一個可以加以利用的環境資源,是可以進行保護性開發的,這些年我們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的鄉村變得越來越貧弱,處境變得越來越尷尬的時候,有錢人的消費大多去了境外,甚至是狂掃購物,這些和我們鄉村企業所需要的支持和發展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城市的消費需要不需要鄉村呢?例如這幾年圍繞鄉村旅遊的設施採購,花卉種苗的淘寶購物,我們農莊花費將近30萬,有了收入我們也有想去城市走走看看,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為什麼沒有這種良性主導的訴求?國人對政策導向一向來是極其敏感的,市場潛力挖掘的空間是無限大的,釋放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巨大的人口基數市場。

可想而知,“農家樂”又怎能離開這種現實的存在而獨善其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