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国人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与村之间的械斗?

孔代亲王


因为无知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日本战国时代前中期人数少”,这些都是村战导致的谬论。



实际上吧,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口大约在一千多万左右。就拿中国的三国时代做对比吧,领土面积不过是三国十几分之一都不到的日本,人口却能达到中国的二、三分之一的程度(按照有的人的观点,三国时代中国人口才一千万不到,那更少)。

因为人口密度大的关系,日本往往能在战场上动员起很庞大的军队,再加上国家领土小,军队出征距离近,后勤压力也小得多。


拿万历朝鲜战争做对比就好了,当时明朝最多派遣入朝的人也就十多万人,第一次甚至只有四万多人。这是因为明朝拿不出更多军队吗?明显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后勤问题。军队出征在外,后勤压力太大,打仗不光光是出人就可以的,武器、防具、粮草还有鞋、衣服、照明工具等等这些消耗品都得计算在内。

所以,日本战国时代大多数战争的规模其实都不小。

另外,战国时代前中期正是守护大名割据的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家族都坐拥数国领地,规模也不会太小。


指尖看日本


这劳什子问题有意思,一看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想起美剧《权利的游戏》第六季十岁萝莉熊女莱安娜。

咋的这么像咧,当时剧情是这样的。

跟随北境之王少主罗伯出征的熊岛家族,因为血色婚礼,死了不少人,连熊女老爸都死了,于是年仅十岁的小女孩莱安娜,被推到家族族长位置。

这小萝莉虽小,但人很精明,面对珊莎和囧诺找她要求援兵。他是有理有节,来来回回弄了无数次,终于松口了。最后珊莎和囧诺问他,亲爱的小熊,你家有多少军队啊。

最后小丫头来一句,包括我在内,62个。

当时珊莎和囧诺那绝壁到位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所谓熊岛领主,能调动的精锐只有62人,而她还是维斯特洛大陆的受封爵士。这就是西方封爵制度下的征兵体验,权利的游戏虽然是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真实再现了西方封爵制度特点,而他和日本战国时期有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日本封爵制度其实和西方差不多都是如此。

二战中日本,号称大日本帝国,其实看上去也确实如此,够大啊,跟我们国家浙江省面积差不多,人口也比较多,约七千万,可要是将时间拉回几百年前,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春秋时代类似,有个名义上老爹。中国叫周王,周王共主吗?日本叫天皇,万世一系吗!不过这两都一样是傀儡。中国春秋时期据说有分封国家100多个,在面积大约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00多个国家平均下来大约就是一个国家3万平方公里不到,看上去小,其实不小了。

那日本啥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做数据类比,战国时期日本国土还没有现在大,北海道和冲绳一个没开发,一个还不是日本领土。

日本面积大概28万平方公里。而割据势力有多少,有说500多,有说200多,这里我算平均值350吧,那么每个面积就真很小很小了,比村子肯定大点和乡镇差不多,再加那时候日本人也少,估计几百万,每家肯定就万把人咧?

这还是平均值,要是大点势力土地多点,就不平均啦,一家几百人也是有可能的,这不就是村子和村子打仗吗?

当时日本人打仗是这样打的。

某天,当地最大的村长接到更大一级县长织田信长命令。

哥几个,明天要和武田家开战,准备动员,你们自己招呼自己的足轻记得过来集合。

然后记得自己带好家伙,你们是武士,记得武士道荣誉哦,别和足轻比。

足轻,就是日本平民,武士就是分封的村长还有村长家人或者是贴身家臣。

于是接到命令村长,开始去村里各家各户召集足轻,只见那些足轻们也是方便,跟老婆告个别,拿起几个饭团,顺起自己的竹刀就上路了,讲究点的会带个竹甲。

来到村长家的足轻,在村长指引下来到合战集合点,跟着村长旗帜后面,就是一个村子就位。

只见对阵双方,足有3000人。

左边旗帜大概有50多个,就是说50多个村长带足轻参战,5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右边旗帜大概40来个,就是说40多个村长带着足轻参战,4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二军对垒后,日本人会先假模假样的来场单挑,这个是真的哦,他们和中国不一样,学习三国演义学习的很彻底。

二个骑着日本特色矮脚马的1.6米壮汉,就这样开始单挑,背后背着比他们身高还高的旗帜,手拿大关刀这样你来我往

大概打十来回合后,指挥战斗人看不下去了,于是开始指挥冲锋。只见织田信长指挥自己的铁炮队精锐,开始三段击远程覆盖,随后平均身高大约1.5米的日本足轻大军开始冲锋。另一边,甲斐之虎,武田家,也指挥着自己的风林火山骑兵队,也开始冲锋。

铁炮队那铁炮强大的后坐力,让日本猛士无法承受,都越打越偏,冲锋的武田骑兵队也因此幸运的避过铁炮,原因吗也很简单,平均高度1.2米的马,配平均高度1.5米的日本人,一打高,当然打不着,太矮呀。

远距离交火完成,近身搏斗开始,双方就用各种武器互相K.。k来k去,趴下一地人,但死的不算多,足轻都讲分寸,大家都种地的,不到你死我活下手都有分寸,于是从早上到中午。

然后,然后,然后

战斗当然就结束了啊,回家老婆孩子还等着吃饭哦。

谁想陪你玩过家家?

哈哈哈,以上就是日本的小规模合战场景演绎。

日本战国持续数百年,按照我看《德川家康》感官,最大一次合战就是,决定德川家康统治地位的“关原合战”。交战双方兵力合计10万。

被日本人称呼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合战,其中出兵最多的德川家康,出兵3万人,而这3万人还有1.2万不是他自己的兵。

这就是日本,一个最大合战,十万人的战国时代,一个被吹嘘跟三国时代一样英豪辈出的战国时代。

我们的人中吕布,身高193

他们的日本吕布“本多胜忠”,身高153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明确回答,日本战国时代就是村和村打仗,最大规模县级别。

不过我还要加一句,这是初中生参加的战斗,平均身高大概153左右。


阿斗不傻


不多说,我直接把我头条上的文章放过来了,日本人古代身高如此,说是村里械斗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制作的三国游戏很火爆,所以,日本人很喜欢拿他们的武士和咱们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比较。

比如某一个著名日本制作的三国游戏里,日本武士本多忠胜就把三国战神吕布打得嗷嗷乱跑(自动脑部郭敬明追打姚明....)

真要打起来,可能是下图这样的场景......

,所以 今天小编就把三国时期著名武将和日本著名武士的真实身高列出,进行比对,打破他们的幻想症...让赤裸裸的现实照进他们的心里。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跳起来锤你的蛋蛋“。

三国时期一尺等于现在23厘米。

首先是三国几大著名武将!刘关张三兄弟和蜀汉名将。

关羽九尺,张飞八尺,赵云八尺,马超八尺有余,魏延八尺有余 诸葛亮八尺,刘备七尺半 ,下图换算成现代身高↓

由图可见,关羽可以说是一个魁梧的壮汉了,其他五虎将,除了刘备身高在现代来说都是非常高了,诸葛丞相竟然都有一米八八......

然后是曹魏政权猛将(曹操绝对是捡的...儿媳妇都差点比过他...)

我很好奇...曹丞相,你的表弟表哥的都这么老高...你咋还这么矮呢...差点让儿媳妇比下去了。...

然后是东吴的伙计们,关羽果然没说错啊...

东吴身高...着实不高...超过一米八的都没几个。关羽说的东吴鼠辈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人家是两米高的大高个...不过可能跟生活环境在南方有关吧,吃喝没有北方这么豪气,

最后是三国其他各路猛人(包括蛮族孟获兀突骨)

吕布竟然也有207cm...兀突骨竟然到了213cm ,怪不得诸葛亮当时七擒七纵呢...蛮族的基因太可怕了.....貂蝉这么貌美如花的弱女子竟然也有168....(剧透下。。。日本大部分不到这个数。。。)

下面!精彩的地方来了!各位看官擦亮自己的眼睛!

日本方面第一位选手!正宗高富帅,标准五头身,一代剑圣!羡慕去吧!你等凡人!!!

(笑了的麻溜的去关注去!!!)

第二位选手!还没有弓箭高的神弓射手!

这只是预热...下面..日本武士身高大揭秘!!!!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丰臣秀赖....据说还是个私生子。.... 其他战国名将统统还没有貂蝉高....

而在游戏里吊打吕布的日本战神本多忠胜据资料查证只有140 cm.....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的话...下图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

这样一整是不是就清楚多了...下面是我们天朝人民吐槽时间....

  1. 倭人武将个头矮小极具优势,你拿大刀抡,他妈的一缩脖子基本就和地面平齐了,抡不着,你用枪刺,丫跟个跳蚤那么小,刺不准。另外还有优势--一顿饭吃一个小包子就撑着了,后勤辎重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你算算吧

  2. 丰臣秀吉140 丰臣秀赖185cm (⊙_⊙?)(言下之意是丰臣秀赖不是丰臣秀吉的儿子...而是.....)

3.四娘如果生在日本战国 那就是战神一样的人物啊(郭敬明: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4.本多忠胜高达据说也是一米四,他们本国人都说他是——“勇猛的矮个子”。

5.大约两千个矮个子,骑着狗一样大的马,在一个山岗下跑来跑去

— —日本战国某次惨烈大战的实录

不过现在的日本人因为牛奶政策已经在平均身高上高于中国了,我们要加油了!!!!!


伯牙子期


因为很多人的想法:小日本啊!

日本相对于中国来说,确实很小,但是跟其他西方国家比,还真不一定小很多。

日本国土面积比德国要大一点点,比很多欧洲发达国家要大。

主要还是

战国前期百十来个各方势力,本来人也不多,一分散确实没有多少兵力了。

战国时代中后期确实不是村长打架了,因为日本地形狭长,山地多,还是非常考验战术策略的。

日本战国时期,战争周期比较短,国土狭长,所以后勤补给上没有那么困难。

而且应征农兵(足轻)也比较方便,一场战役往往一个月左右就能打完。

春天播种完应征入伍,打完这场仗正好回家收麦子。

关原合战满打满算才打了一天。

关原合战阵型图

我国幅员辽阔,官渡之战就打了半年多,对后勤补给能力非常具有挑战性!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日本战国时期1467年-1615年

中国比日本提前一千多年就能打出如此壮观的战争。

《三国演义》里,动辄二十万大军,百万大军,雄兵几十万,都是吹出来的。

三国时期一场普通战役双方两万人都是非常多了。平均八个农民养一个士兵,这种消耗量和战役距离长度在日本战国时期也很难达到。

最考验日本后勤补给能力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已经是动员全国了。

当时的明朝已经是衰落期了,明朝先后派军近二十万,与日本全国兵力相当(日本战国后期颠峰时期),日本重火力可以忽略,基本没有,让明朝拿大炮一顿锤。

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明朝的骑兵在当时强于日军,日军的火绳枪比明军的鸟铳更加精准。

日本在作战经验上面优于明朝,明朝在科技上优于日本。

万历战争后,八旗和绿营入关,废了明朝,这是后话了。


他在東京


俏皮话可以这样说,但还是要剥析其中的意义。

日本战国时期时期大约在我国明朝中后期,日本本土也不大,相当于现代我们国家的二个省。但究其日本战国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大多在本州岛上,你说他就是我们国家一个省之间 的内战,也不为过。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其范围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争霸战,争夺范围大致有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这六省为中心地区,其余的属于边角,算边缘地区。

日本那么小的地方,物资人员自然与中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日本战国有能力参加角逐天下的大名,基本条件要达到一万石高,一万石通常可养兵250人,这二百五十人基本是步兵,想到养骑兵,那可不是小大名可以做到的。

比如日本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会战——关原之战,双方参战数量加起来达二十万,但这场战争总共就持续一天。说话不好听的,这场战争幸好是一天,依日本那点国力,时间一长,整个日本都会被这二十万人吃光。

再说械斗。

日本那可真是械斗。日本地盘小,打一场仗,几百人到一二千人不到,每人准备三五天干粮,走数个时辰,到达目地的,开打,战斗也就持续几个时辰,分出胜负。

中国,开战动员上万人,除了自己带粮食,还要有专门的运输队,先走十多天,到达目的地,这要是像日本只带三五天粮食,军队早就散了,攻城还要有攻城器械。战争时间也长,不是数月就是数年,没有后面运补给的,这一场战争就打不下去。而且这补给部队还比作战部队要多,长平之战,秦国约六十万,赵国约四十五万,这其中大部分应该是补给部队,这场战争双方都是赌国本。

所以你说日本是械斗也不错,就与黑社会打架一样,比狠。

一旦真正的作战数量达到上万,时间拖长,那么械斗也就进入真正的战争模式了。而与战争相比,消耗资源的数量级就不是械斗能比的。

这就造就了一个特点,日本不注重大的战略规划,特别中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东西,他们的“策略”与我们所说的“策略”不是一个东西,在这一点上,喜欢大河剧的同学应该理解。他们的“策略”应该是具体的作战方式,从那冲突,在那个时间,打那里,根本目的在于赢得这场战争。我们所说的“策略”都是指大的战略意图,并不指具体战争应该怎样打,这场战争的输赢,才是我们“策略”的基本点。


另一个,关于日本战国,有意思的特点。

日本战国,大多是小大名之间的战斗(给点面子,不说械斗),往往是强者收服弱者,小大名变成大大名。在这其中就在关于弱者失败,而投降强者的事,这种事很多。他国地盘小,个人能力再强,也建立不起诸如中国诸侯国一般的势力,也就是说一旦强者死亡,继任者没能力,等待他的只有灭亡,与依附另一个强者。

这与中国战国七雄不一样,开创者打下国家,继任者能力差,也能凭借父辈留下的资源活下去。

如此就造就了,日本人跪舔强者的性格。而中国这边,特别看不起“三姓家奴”。

题外话,在三国文化流行的日本,许多人喜欢吕布,就是这个理;中国人可没谁真心喜欢吕布,除了游戏中靠他的武力值攻城略地,还行外。


艾洛布


事实本就是如此。从微观看,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本来就是村长之间的械斗。让我来谈一谈一些另类看法:

一、日本战国的政治制度

日本的大名豪族制度类似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大地主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地主。小地主才是日常争斗的主要参与者。木栅栏围起来便可以称为城的“村子”。(即使有些天下有名的坚城也不过是石头堆砌起来高度不足十米的垣)所以他们的战斗主要参与者就是“村长

”。

二、日本合战的主要参与者

日本战国合战的军事力量演变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日本军队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武士(就是地主)+足轻(职业军人)+农兵(拿起锄头的农民),其中农兵占据了八成。日本战国前期开展都只能选择在农闲的冬夏两季。后期大名家族实力扩张,战争的频发,战争变成以武士+足轻的职业化。

三、日本战国的经济基础

除了个别位置好,拥有区位优势,道路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商业的地方。大名所依靠都是从农民处收缴上来的年贡。而且,日本合战的发生也与农业活动有关系。大大名为了政治地位,小大名为了土地,地方豪族甚至仅仅为了充足水源或者一口粮食。所以,我认为日本战国的本质就是村民打架。

结语

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战国的合战确实是以

村民间的械斗为主

你是否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原因,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历史的拐点


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级械斗还真不是胡说: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这大致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战国时代北海道、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还没被纳入日本国土范围之内。然而就是在这么一块并不大的区域之内却被划分为六十六个分国(当时日本的地方行政单位),而每一分国之内平均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割据势力。当时号称东海道第一的今川家满打满算总兵力不过在两万左右,而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1560年的桶狭间合战中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不到四千。如果我们去看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河剧有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报告敌人大军来袭,结果一听完敌方兵力之后不禁令人感叹——吓死宝宝了,咋一下来了百十来人的大军?原来几十人、几百人也能称之为大军来袭了。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日本战国时代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所辖之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也就相当于一个乡村。一个县、一个村本来就人口有限,况且还不能全都征发去打仗,否则农活谁做啊?没粮食作为支撑能把战争打下去吗?本就人口有限,在加上生产力的限制就使当时的诸侯大名的军事动员能力大概也就只相当于中国的村级吧。

战争规模小只是导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被称为村级械斗的一方面,还有另一层原因是方式的原始: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其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在和元军的战斗过程中日军逐渐摈弃了武士之间的刀剑比拼这种原始的战法,编成了以密集的长枪为特点的步兵集团作战,在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名混战中这种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骑兵队出现了。在此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在日本有着和骑兵一样遭遇的还有火器:尽管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火药发明国,然而日本火器的诞生远远晚于朝鲜、琉球、越南等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这在日本室町时代的禅院日记《荫凉轩目录》中可以得到验证:1466年琉球官员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发射,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国人发明的火枪在跨越整个亚欧大陆传到大西洋边上的葡萄牙之后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传入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日本战国合战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合战还有另一面。战国时代恰恰是日本战争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如上文所言:在战国时代之前日本还不具备成熟的骑兵,火器更是闻所未闻。然而正是在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事实上战国后期的战争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将队伍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可这在当时却是一种了不起的新式战术。这一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平定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的军事行动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枪之后的32年就已掌握了这种新式战术,要知道欧洲直到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的腓特烈大帝才掌握这种战术,比日本完了近两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枪技术尽管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传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欧洲火器:当时日本曾发明过能在雨天照样点燃的新式火绳,而当时的欧洲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

在战争模式进化的同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在战国时代早期由于诸侯大名的领地都不大,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然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势力强大的大名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587年丰臣秀吉发动的九州征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公元1589年丰臣秀吉发动的小田原征伐动员了二十六万兵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后来陆续增兵达到三十万。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连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在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尽管此战英国取胜,但并未获得彻底压倒西班牙的优势,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尽管这一数字拿来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仍然显少,可也不至于成为村级械斗了吧?事实上这时日军的后勤动员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明王朝为应对抗倭援朝战争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这场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事实上在战前明朝方面就已对日本方面的发展有相当的认识——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就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秀吉权略亚于信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徐光启用“必为我大患”来评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说明他并没有把日本人当做一般酋长来看,而是放到了战略层面,当做一个潜在劲敌来对待的。事实上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并未轻敌,而是充分进行了战备,而被明军所打败的这个对手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应该说战胜这个对手是足以令当时的中国军人自豪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日本的战国时间,一般指从1467年应仁之乱到1615年德川幕府击败丰臣秀吉统治日本之前的混战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割据实力非常的多,因此动员兵力往往有限,因此被戏称为“村长间的战争”

图——日本战国会战

一般来说,由于日本的武士制度,通常领主们的军队主体是由一群武士和武士们各自招募来的武装农民组成。

武士进攻,农民们也跟随进攻,武士撤退,农门们跑的也飞快,武士战死了,农民们就一哄而散。而且由于武器装备的不足,大部分情况下,武装农民们都是一击而溃,所以日本战国时战争死亡率非常的低。

图——武士和他的随从部队

不过,抛开小领主之间的“械斗”,历史上的几次大战,实际上动员兵力并不小。比如德川家和丰臣家对决的关原之战,对战双方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死亡人数在两万至三万之间;小田园之战中,丰臣秀吉更是带领22万大军。织田信长发动的桶狭间之战,双方兵力十万左右,今川义元惨败,但其三万兵马也只有3000人阵亡。

图——丰臣家和德川家最后的决战地大阪城

中国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300万人的赵国,一战就死亡40万人,所以日本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战争都不算非常惨烈。极低的死亡率,可能导致很多人认为日本战国的战争有点像“村战”。

图——中国战国时的军队

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经常发生械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战”。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大量的堡垒型住宅,比如村战要塞——开平碉楼。

再比如,城墙和村舍结合的围屋。

这才是村战发展的正确方向,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无论组织形式还是作战目标都不适合称之为“村长间的战争”。


国外见闻录


说日本战国是农村械斗,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即便是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已经趋于统一,但是对外侵略朝鲜,也是动用了大量的农民作为战斗兵。在一点,朝鲜官方史料「宣祖实录」已经记载得非常明确,丰臣秀吉在他下达的军令当中提到:「以日本耕作之人,换替为兵,年年侵犯,仍向上国矣…」

试想,当日本战国已经完成统一的时代,对外侵略的战兵主要还是由农民构成的,那么在日本的内战时期,不是农村械斗又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看二战时期日本士兵写的日记,也不难发现他们其中很多人原本只是乡下普通的农民,是被临时征兆、强行动员的。连近代的日本都不能保证个个人都是职业士兵,更何况是中古时代的日本战国?

日本史料《房总军记》也同样记载了日本战国时期,发生在房总地区的一次农民械斗级别战役,参战士兵基本就是由农民构成的,规模也只有几百人。日本人自己的记载,就承认了日本战国平常就是村长械斗而已……我把原文抄写在下面,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可以广泛转载:

「天文十七年,应南城主武田信荣冦万木,城兵寡。五月上旬,发数千军……先命鹤见甲斐守以骑士七十骑、弓队百人、农兵五十人,备于龟城。佐佐木以骑士五十、弓队七十人、农兵百人,备于鹤城。信荣自率五百余骑,来营于松丸村……梶新五郎亦率骑兵二百、农兵,自岩熊村来援,向应荣军,击数骑,斩之……山中率骑兵三百、农兵三百,既备于日见坂云云」。

大家看上面的记载,在房总的战国合战里,日军的兵种构成都有农兵,而且规模都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这些农兵驻兵的基地,也都是在农村。这样的记载,很明确证明了,在日本战国平常的战役里,就是农村械斗。所以,这么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青史端红


岛上地方就这么大,战国几百股势力同时存在,大部分是村子规模,我们来看看两个稍大一点的,县规模的斗殴。

1986年山口县提出与福岛县结为友好县,结果被福岛县一口回绝。关于日本这两个地方的恩怨可以追溯至两百年前,甚至直到今天两个县的后人依然或多或少地在延续着这种仇恨。

2013年NHK大河剧《八重樱》的开播又一次让山口县人大呼无法接受,同时也让福岛对山口的仇视更增加了一分。那么《八重樱》究竟描写了什么竟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山口与福岛两县的恩怨又从何而来呢?

王政复古之后,日本开始推行明治维新,而改革的第一项举措便是废藩置县。当时全国共有两百六十多个地方大名,“版籍奉还”之后被整合成七十三个县。如今山口县的前身是“倒幕”的长州藩,而福岛县的前身却是“挺幕”的会津藩,两藩因为政治上的站队不同而最终在戊辰战争中兵戎相见。

当时坚定支持“倒幕”的主要是长州、萨摩、土佐和肥前四个强藩,其中尤以长州和萨摩两藩的实力最为强悍,而它们在后来的明治政府军中也分别演化成了陆军和海军的主力。

本来只是政见的不同,加上又是内战,自己人之间打仗只要分出胜负就够了,如果战争结束后还对失败的一方苦苦相逼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但这次战争中,长州藩对会津藩的态度用赶尽杀绝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也是一百年后福岛县仍然对山口县耿耿于怀的原因。

长州藩位于本州岛西南段,历来以民风彪悍著称,长州的藩士打起仗来也只能用一句“疯狂”来形容。作为幕府的坚定支持者,为了不让德川氏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会津藩对政府军的抵抗尤为强烈。

在历经无数次疯狂进击之后,会津若松鹤城被长州攻破,会津藩首席家老西乡赖母家的所有女性全部自尽。在战争的暴行中尤其令人发指的是长州人对死者尸体的侮辱,战死的会津武士被政府军宣布为“贼党”,继而暴尸荒野,并且不准家乡父老为其收尸。

在风吹日晒、野狗啃食之后,尸体开始慢慢腐烂,这个时候才允许会津人将死者掩埋,而政策放宽的原因并不是“死者为大”,而是尸体腐烂可能引起瘟疫。

这段历史被会津的后人牢牢刻在记忆里并一代代口口相传下去,直到今天福岛人很少与山口县和鹿儿岛县的人交往,在会津若松市如果被人听出是西南地区的口音,不仅会半夜被从旅馆里赶出来,更有可能连出租车都打不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