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一位有“龍鳳相”的角兒,京劇表演藝術家,這是自己對瑜老闆的評價。


瑜老闆就是王珮瑜,餘派女老生,受到梅葆玖,譚元壽的推崇,從而奠定了在京劇界的地位。


自“冬皇”孟小冬以後,女老生被戲迷們特別喜愛,但女老生又非常少,所以王珮瑜的出現讓許多戲迷票友們激動不已,加之一些老前輩的推崇,“小冬皇”“瑜老闆”這些誇讚不脛而走。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與君子交,怡怡如也”


她1978年3月4日生於蘇州, 師從王思及。


幼時學習蘇州評彈,8歲憑藉一曲評彈《新木蘭辭》名滿蘇州。11歲起改學京劇,後學唱餘派老生,14歲考入上海戲曲學校,成為1949年後專業戲校培養的第一位女老生。


梅葆玖先生第一次見到她就說:“這個孩子好看,眼、眉、額頭,一看就是唱老生的。”


18歲一折《文昭關》,讓臺下的譚元壽大為驚歎:“這不是活脫脫的孟小冬嗎?


1992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專攻老生行當。1994年,她在香港演《搜孤救孤》,孟小冬的弟子蔡國蘅先生說:“珮瑜一出場,我們就感覺老師回來了。”


梨園泰斗加持,王珮瑜頂著“當代孟小冬”的頭銜迅速成名,20歲之前幾乎拿遍全部京劇大獎。


“角兒”,王珮瑜


在臺上,她演老生,戴上三綹的黑鬍子就是老戲《文昭關》裡的伍子胥、《洪洋洞》裡的楊延昭、《四郎探母》裡的楊延輝。


王珮瑜的演出總是被大家讚賞,但她也有過出錯的時候。


《法場換子》對她來說是一出很熟的戲。但她在1998年的一場演出中竟然忘詞停下了,這對她衝擊很大,當晚冒雨在學校操場走了一圈又一圈,都感覺洗刷不掉那種恥辱感,反思自己為什麼沒做好。


從那之後她總會習慣性地焦慮。用焦慮來鞭策自己,保持好的狀態。


“一些意外的失利,其實也是前進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是她從那段經歷裡學到的。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辭職,迴歸,跨界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個女老生,她25歲就當上了上海京劇院一團的副團長兼支部書記,紅遍大江南北,擁有上千人的粉絲群“瑜門”。


而她在2005年初,辭職自辦了戲曲工作室,第一個以個企形式存在,自負盈虧。


她希望實現劇團股份制,固定人員只有化妝、鼓師、琴師和主要配角,每人月工資有一兩千塊即可餬口,餘下的收入全部按賣座分成。



為了實現這個烏托邦理想,她在一年中做過旅遊演出、進高校、下農村、給企業唱堂會,日常開銷還是不能保證,試驗以失敗告終。她又回到了上海京劇院,沒有了團長的職位,重新做回普通演員。


她在一次採訪中回憶起自己這段創業經歷,用光了所有的積蓄,並沒有像當初想象那麼簡單,算是創業失敗了,而且這段時間她胖了,人也失去了光彩。但是這段經歷給了她新的啟示:懂戲、聽戲的人越來越少了,時代變了,需要偶像效應,吸引年輕觀眾關注京劇這個國粹。


經過這次挫折,她更加的認清了自己,也認清了未來的路途,在藝術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懂得一個戲曲演員的安分和周全,而且始終沒有改變她對京劇的熱愛。


京劇的魅力是永恆的,但也要有符合時代的表現方式。


孟小冬以兩場《搜孤救孤》引得上海全城趨之若狂的場面,換在今天,不能重現。不是演員的功力今不如昔,只是京劇已不是強勢的大眾藝術形式,電影、電視、流行樂……現在有太多選擇擺在觀眾面前。


想要克服對京劇模式的不習慣,就要有偶像型演員的出現,王珮瑜想到了跨界。


“角兒”,王珮瑜


為了推廣京劇,她最早的嘗試是去學校演講,出席《跨界歌王》、《天天向上》等電視節目,在彈幕網站上直播京劇技巧,在“喜馬拉雅”開通講座,在“澎湃”開設問答欄目……


她說,自己對京劇有信心,不論何種平臺,只要與傳播京劇的宗旨不相沖突,自己都願意去做嘗試。


在《跨界歌王》的評委席上,王珮瑜不施粉黛,不踩高跟,第一期節目亮相時,她穿一襲素樸的長衫,留一頭利落的短頭髮,言行舉止溫文爾雅,風度翩翩,好像以前在小說中看到的所有關於公子。


她是那麼特別,很多觀眾一下子喜歡上了這位儒雅的京劇藝術家,更有很多年輕觀眾說是她將自己引入了京劇的大門。


她從容面對觀眾,嘗試將傳統藝術變得時尚,以豐富的形式傳播表現京劇,吸引青年觀眾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


2016年1月6日,她獲得了“2015中華文化人物”。她在角色裡的荒誕、沉穩或者狂氣、不可一世,她總能找到共鳴點。她扮相俊秀,氣質儒雅,書卷氣濃厚,眉目之間流露出同齡人少有的自信和從容。


王珮瑜在講座中說:“偏見源於不瞭解,希望聽眾們能喜愛京劇,並且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年少氣盛者,往往有真情懷”


電視的傳播作用比她在舞臺上唱幾年都管用,自從做了訪談節目,採訪她的記者突然多起來,人們才發現京劇界也有另類的人物。


“只要能讓京劇之外的人注意這行,別人怎麼說我都行。如果他因為我這個人,能上網查、看戲曲頻道,通過王珮瑜這三個字找到無數相關名詞,有可能成為京劇觀眾,克服開始的欣賞過程,我寧可做塊墊腳石,哪怕她們以後不喜歡我也沒關係。”


她從學戲時開始穿男裝,唯一次女裝是她20歲生日時,為了安慰母親,拍了一組女裝藝術照,生活中她穿T恤,上臺時西裝、馬褂。


電視上男旦胡文閣表示,別人把他當女人,他會非常憤怒,卸下妝他會以說髒話來顯示自己是男兒身。


而她完全是一副愛誰誰的狀態,她最喜歡的藝人是張國榮,那種戲人不分的狀態在別人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對她來說卻能體驗到一種極致的美。


張國榮去世時她大哭了一場,連著三天眼睛都是溼的,她在採訪中說,她終於體會到了用自己的眼淚訴說別人的痛苦,她很難接受張國榮去世的消息。


這段時間她說是自己最痛苦的時間,因為她和張國榮還曾想過同臺演出,其實她喜歡張國榮那種對藝術追求的那種精神,很難用語言去表達,未曾謀面卻深知的感受。


她要把這份深情轉化成對京劇傳播的動力。


在現在觀眾的品味她做了很深的研究,她覺得20歲的觀眾喜歡帥、酷,更偏重於外表;25歲的觀眾就會對藝術有理解,會更多的觀眾舞臺表現;60歲的觀眾時就會分析我的唱腔和餘叔巖、孟小冬有什麼差別,各年齡段的觀眾對京劇的喜好都有不同表現但是喜歡上京劇才是開始。


“只要能讓京劇之外的人注意這行,別人怎麼說我都行。如果他因為我這個人,能上網查、看戲曲頻道,通過王珮瑜這三個字找到無數相關名詞,有可能成為京劇觀眾,克服開始的欣賞過程,我寧可做塊墊腳石,哪怕她們以後不喜歡我也沒關係。”她說。


她說:“年少氣盛者,往往有真情懷。”她的真情懷錶達到了舞臺的表演中。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我渴望戲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來”


唱戲之餘,她最喜歡的是《絕望的主婦》、《實習醫生格蕾》這些年輕人追捧的美國連續劇。她還喜歡周星馳的電影,還曾因為《長江七號》而感動或者莫名的大哭了一場。


在朋友眼中,雖然她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她走的是符合時代的時尚派風格,愛好也多。


攝影、瑜伽、高爾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風格也很率性,講究行動力,言出必行,有什麼事習慣自己扛。


在她看來,京劇界有很多30多歲的優秀青年演員,本身包含很多商業賣點,但沒有一個類似經紀公司這樣的團隊來發掘他們。


《臺上見:王珮瑜京劇學演記》是她的新書,書中既講述了自己學習京劇一路走來遇到的人和事,也介紹解讀了一些經典的京劇劇目,這是她推廣京劇的再一次努力。


因為王珮瑜的京劇傳播,很多人開始認識她。


然後買票進劇場看戲,可新的問題又來了,很多觀眾說京劇很好看,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怎麼叫好,弄得她很尷尬。


她唱完戲回去反省了好幾天,終於想明白了,她雖然做了培育的工作,做了傳播的工作,但是忘了,她需要等待,等待粉絲變成京劇的觀眾,這個道路是很漫長的,要慢慢來,她名錶了要站在一個京劇小白的立場,帶領著新觀眾,真正的懂京劇,成為京劇觀眾。


“角兒”,王珮瑜


比如現在很多年輕大學生,他們知道京劇,但對於京劇有意思,有魅力的地方他們並不知道。如說京劇的唸白,年輕的朋友來說是無感的。


她為了吸引大家,就找一些網絡用語,用京劇的韻白,去講他們熟悉的話,這樣能容易帶入他們聽懂、看懂京劇。


在她上綜藝節目之前,已經在圖書館、婦聯、黨校、寺廟、佛學院,只要有人的地方,她都去做演講宣傳京劇,一場演講連說帶唱兩個多小時,雖然沒有大的效果,但是她始終不放棄。


她告訴自己,傳播京劇必須、堅持做的事情。


而在表演方面,她追求的是:戲人合一的境界,但她又可以隨時跳出來,這也是她喜歡張國榮的原因吧。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我還在努力,從未停滯”


《臺上見:王珮瑜京劇學演記》裡面講述了她的青蔥歲月,學戲演戲的苦與樂、對戲班規矩的瞭解、對扮相的講究、對主角配角的感悟、對京劇的一些見解等。字裡行間滿滿是對京劇的熱愛及不斷求索的信念。


出身於普通家庭的王珮瑜,在成長中受到多位名家大師的欣賞和提攜。


“轉益多師”是戲曲藝術家成長的常規路徑,尋師訪友必不可少。


很多名家大師,有的教過她,有的雖沒直接教過,但在專業上給過她指點和滋養。


現在她對京劇行業不遺餘力地推廣,是作為京劇演員的責任與信念,也是對老一輩所給予的愛與期許的回饋。

學戲是一個很需要吃苦的過程。


1992年王珮瑜去上海戲校上學,剛入校時,因為比其他同學略大兩歲,腰腿更硬一點,進校前也沒有受過專門的基本功訓練,一開始很狼狽。


“自尊心雖然特別強,但現實很殘酷。人家壓腳尖能夠到額頭,我連手都碰不到腳;人家下腰能抓腳脖子,我連眼睛都看不到腳。”後來經過艱苦訓練,可以做“領頭”。


練功的辛苦旁人難知其詳。九年戲校生涯,晨跑、壓腿、下腰、翻跟斗……這些基本功訓練,一天也不能落下。


少年時期,有過迷茫和艱難的時刻,但是經過很多事情和成長後,也越來越明白,要用自己的刻苦表達對舞臺的敬畏。


“角兒”,王珮瑜


對於頻繁的上綜藝節目,她自己心裡也非常清楚是把“雙刃劍”。她說:“上節目如雙刃劍,用好它,跟它保持距離,跟娛樂圈保持距離,但同時又要在裡面,因為京劇、戲曲界需要曝光,需要人來認識我們。”


在採訪中,她笑說自己要保持粉紅色,並不希望自己太紅,自己並不是流量明星。她的微博賬號留言也都是各種誇讚:帥氣,好看等溢美之詞。她確很淡然的說,為什麼很多人把誇讚放到臉上。


曾經,她說過,自己一共揮過1641次鬍子,在第367次的時候,就有了個綽號,叫瑜老闆。山再高也是積累。

現在的瑜老闆已經是個角兒了。



一次採訪中主持問她,“你現在更願意別人怎麼稱呼你?藝人還是什麼?”



她回答:“我不是藝人,我是京劇藝術家。”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角兒”,王珮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