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劉建傑

\\\\\\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在梨園行裡,有“看京劇就是看角兒”之說。為此,筆者採訪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京劇院二團團長劉建傑(以下簡稱劉)。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鳳凰網山東:首先恭喜您榮獲梅花獎(2013年)。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這句詩中能深切的感受到這個獎項沉甸甸的分量和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在獲獎之後,您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嗎?

劉:戲曲演員非常辛苦,打小練形體、唱腔、唱唸做打武樣樣都得學,男演員還需要經歷變聲期,嗓子毀了,飯門就沒了。能成角兒成腕兒的,非常不易。

鳳凰網山東:對,獎項不僅僅是肯定,更是鼓勵。從藝二十多年,您有過跑龍套的經歷嗎?能不能跟我們談談那段歲月。

劉:小時候在戲校學戲,龍套必須都要跑,這也是科班的必修課之一。畢業之後進了院團,團裡對我重點培養,剛畢業那幾年把劇團當家,提著行李包裹跟著團到處演出。團裡的其他演員有戲,我給他傍戲,都是這麼幫襯著走過來的。

鳳凰網山東:二十年的風雨,現在是苦盡甘來。您獲獎的劇目是新編京劇《瑞蚨祥》,那麼演繹傳統戲和現代戲有什麼不同之處?

劉:從八五年進山東戲校,接觸的全是傳統戲,傳統戲的土壤非常肥沃,裡面的精華取之不盡,對傳統戲有好的繼承,對於在現代戲中塑造人物有很大的幫助。到院團之後,編排的一些新劇目,像《戰海赤情》、《徐洪剛》、《雄風祭酒》、《馬伕掌鞭》、《鐵血鴻儒》、《瑞蚨祥》,從傳統戲中都有很多的借鑑,沒有繼承,就談不到很好的發展。

鳳凰網山東:京劇近幾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被一些年輕的朋友所接受,但是很多朋友在提到京劇時,依然會想到《說唱臉譜》,您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

劉:京劇節奏慢,通俗講就是拉長腔。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很浮躁,對於快餐性質的流行音樂,大家很容易接受,接受京劇,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沉澱下來。京劇就像核桃,殼很硬,你吃核桃一碰那麼硬,就不吃它了,但是慢慢把殼剝掉,核桃仁的香味,回味無窮。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鳳凰網山東:話劇同為舞臺藝術,像孟京輝、田沁鑫編排的很多劇目,年輕的觀眾也愛看。京劇如何改良創新,才能讓更多的受眾走進大劇院來欣賞並接受它呢?

劉: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大劇院,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現在一直在做一個活動叫“京劇進校園”,效果很好,培養了很多年輕的京劇苗子。但是不能把京劇強加給觀眾,我們只能鼓勵觀眾,希望大家能走進劇院。像看球一樣,電視上看球賽和現場看球賽,氛圍不一樣,現場的氣氛以及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呼應,使觀眾能受到啟發和戲曲魅力的感染,這就是慢慢砸碎核桃殼的過程。包括創作一些好的劇目和角色,通過名角兒的演繹,好角兒配好戲,也是會有市場的。

鳳凰網山東:以前稱名角兒為“老闆”,現在沒有這麼叫的,是體制的變化導致稱呼的變化嗎?

劉:以前一個名角兒能養活一個劇團的人。像梅蘭芳先生的梅家班,團裡的人都靠梅先生的票房吃飯,那他就是老闆。後來院團國有化,國家發工資,所以這種稱呼慢慢的就消失了。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鳳凰網山東:改制之後工作環境穩定了,演員是否會變懶?

劉:演員變懶是一種普遍現象。院團國有化之後,大傢伙衣食無憂,不像過去,演員們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五天不演出就沒飯轍,現在的大鍋飯機制造成了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的怪現象,這種體制不改變,對院團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回到改制之前院團也很難有飯吃。第一需要人脈,第二要有市場,第三要有名角兒,並且電視、電影、演唱會、話劇以及網絡對京劇市場的衝擊非常大,院團的工資停發,全靠自己演出吃飯太難了。梅葆玖先生說,中國京劇界誰也不會像過去的一些老先生一樣拉起隊伍扛起這面大旗。所以,在體制下演員自身的態度很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得靠自己的那股韌勁兒。

鳳凰網山東:在京劇的傳承和發展上,您有哪些可行性的建議?

劉:有好的傳承,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電視、錄像、網絡都是很好的繼承方式,但是學京劇講究師承,口傳心授的過程中,老師有很多“私房玩意兒”,這些東西通過錄像是學不來的。剛才提到的“京劇進校園”活動,我們就挖到了很多好的京劇苗子,通過這個活動,近幾年山東省內中專院校戲曲專業的招生情況也有很大改觀。從2012年開始,國家取消戲曲專業中專類的學費,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戲曲考生的積極性,對戲曲生源招考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現在的“角兒”卻變懶了

鳳凰網山東:您作為二團團長,是領導也是一名演員,那麼您是怎麼安排自己的行政工作和業務工作的?

劉:首先是一名演員,其次才是團長。現在的工作還是以演出為主,像梅蘭芳先生,梅家班那麼多人,他肯定不負責管理工作,遇到大事拍個板參與下意見,工作重心還是在舞臺上,我現在就是這種狀態,始終不能忘了自己是一名演員的身份。其次是團長,在團內的管理工作和業務推廣上,由兩位副團負責。

鳳凰網山東:現在您還會定期安排京劇下鄉嗎?

劉:會,京劇既要紮根于田間地頭,又要紮根於劇場舞臺,迎合不同的觀眾,服務不同的人群。文化下鄉的時候我們直接走上田間地頭為老百姓演出,有一次在威海的一個小漁村,當時零下10幾度,在海邊搭的小棚子裡樂隊把自己裹的跟空降兵似的,下面放幾個火爐子,其實西面透風也頂不上什麼用。現場的100多名觀眾讓我很感動,他們站在寒風中堅持看戲,演出結束後村民們說,第一次聽現場的京劇,沒想到那麼好聽,強烈要求我們再去演出。

鳳凰網山東:京劇才走過了二百年,以後的路還很長。非常感謝劉老師,希望您藝壇常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