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少年已然長大,不必去追

《目送》:少年已然長大,不必去追


依稀還記得,我第一次讀《目送》,是在讀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在閱讀課上,一字一句地帶著我們閱讀這篇文章。不知不覺,《目送》已然陪伴我度過了這些年,而其中的感動卻歷久彌新。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對周圍的一切顯得十分陌生與膽怯,離不開媽媽的守護。

華安小學畢業的時候,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幼稚園走,不斷地回頭,尋找那個最親近的母親在哪裡?人影錯亂,華安的視線與母親凝視目送的眼光,漸行漸遠,卻隔空交會。

而母親只能這樣站在原地,目光注視著華安瘦小的身影,直到消失在門裡,然後默默地轉身離開。

《目送》:少年已然長大,不必去追


可能作為孩子的我們,在那個人生階段,難以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擔憂與呵護。直到有一天,從一本書,一個母親的筆下,似懂非懂地明白了原來那個人一直在默默地關心、守護著你,只是從沒有告訴過你。

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告別之際,照例擁抱,母親像個孩子,矮小瘦弱,怎麼也抱不緊像樹木一般挺拔的華安,華安有些不耐煩,但仍在勉強忍受著母親的深情。

在等候護照檢驗的隊列中,華安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轉眼間一閃而過,沒有回過一次頭。而母親卻在後面,目送著華安的漸漸消失。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獨立自我的意識,在這個世界裡,彷佛沒有人比自己更重要了,包括一直關注著自己的母親,然而母親卻不知,如往常一樣,依舊默默地關心、愛護著孩子的一切。

華安上大學的時候,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即使同路,也不願一同回家,母親站在樓上,看著等候公交車的華安,深邃的眼神,卻怎麼也進不去他的內心世界。車子開走了,只剩下一個孤伶伶的郵筒,在空蕩蕩的街上,母親徘徊著心此刻也只得保持靜立,緩緩離開。

成年的孩子,和母親失去了共同的語言,在精神世界獨立,在現實世界自由,留給母親的卻是孤寂的等待。直至有一天,母親察覺到了。

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小路這頭看著他消失在轉彎處,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也不用追,這就是成長所必須要經歷的,從母親到孩子,一如始終。

母親看著孩子長大的欣喜、離開自己的冷漠以及又回到身邊的隔閡。兩代人的鴻溝漸漸凸顯,母親在等待中,在目送中,明白了那個背影的含義,不必追了,孩子已經可以獨自面對、承受一切,那個孩子已然長大成人。

也許《目送》教會我的是成長,讓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一次又一次審視華安與母親之間目光與感情的斷舍離,而在心裡聯想、回憶著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過往。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已然明白,少年用背影默默地告訴母親:少年已然長大,不必去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