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滅掉元朝後,數百萬蒙古女子的下場如何?

蘇打_vison


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在對待蒙古人的這一問題上,展現了他智慧的一面!

其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

其一,朱元璋為了不激起民族之間的衝突,選擇善待那些留下來的蒙古人。

元朝時期,蒙古人將漢人列為下等人,地位低下,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元末爆發了起義,而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中的一員,本就是窮苦出身,他深知蒙古人對待漢人的惡劣行徑。

並且歷史上的朱元璋在位時以狠辣出名,曾經殺貪官從不猶豫,而面對蒙古人時,朱元璋卻十分仁慈,這其中有他的智慧。

朱元璋沒有殺掉那些留下來的蒙古人,而是選擇善待他們。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是為了不讓他們有反抗明的心思,甚至於讓其他未留下來的蒙古人投降於自己,最終的目的讓那些蒙古人為自己所用。

畢竟當時雖然趕跑了蒙古人,但北元依舊實力強勁,當時的“天下奇男子”王保保,可是讓朱元璋很頭疼啊!

而採取這一政策,有利於安撫甚至於分化蒙古人,要知道蒙古人搞內訌那是出了名的。

其二,朱元璋為了滅掉那些留下來的蒙古人謀反的心思,選擇將他們漢化。

當時朱元璋雖然善待蒙古人,但也並不是放任自由。

他下令不允許蒙古人穿自己的特色衣服,不能說蒙語,一切要按照漢人的方法行事。

所以聽與中國為婚姻者,使其變習華風,歸於王道,衣冠威儀,習俗孝悌,身居禮義。

如果有人不服從這個命令,就會將違令者處死。

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朱元璋全方位的同化蒙古人,免去了以後的很多麻煩;

而朱元璋對待蒙古女人的方式也是有深意的,當時朝中大臣有兩派意見,一是將那些女人全部處死,二是將她們流放。

朱元璋兩種意見都沒有聽,同樣採取善待她們的方式!

不過有一點,朱元璋不允許她們與蒙古族男人結婚,只能和漢人結婚。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究其原因,還是一個血統漢化。首先在男權社會,蒙古女人和漢族男人生下的孩子定然會認為自己是漢人。而那些蒙古女人因為孩子的紐帶,自然也是站著明朝這一邊。如此便能輕鬆的搞定一切。

當然,對於蒙古來說,這些有著漢人血統的孩子,是不會被認可的,也自然會被推向明朝一邊。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還做出了表率: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為正妻!

就這樣,朱元璋通過這種比較和平的方式瓦解了殘留的蒙古人的力量,從而穩定了朝局。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一招還是挺智慧的,更是以德報怨的典範。


白話歷史君


朱元璋滅掉元朝以後,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女子很多,她們最後都去哪裡了?難道都被誅殺,或者罰沒為奴了?當然沒有,這些蒙古女子其實在明朝生活的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漢子,只要忠於大明,同樣受到優待。這一點是要給朱太祖點個大大的讚的。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純正的草根皇帝,他對於皇權的確謹慎了點。但是,朱元璋對待百姓是非常仁善的。同樣的,朱元璋對於留在明朝境內的少數民族,頒佈的政策也非常人性化,都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的。

朱元璋在《皇明詔令》中非常明確的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厲害吧,朱太祖在明初就已經有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的人同樣生在天地之間,只要肯認同我大中華禮儀文化,我們就願意平等的對待、撫養他們。

當然,認同不認同,朱太祖也並不強迫。朱元璋同時指出,“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也就是說,只要認同歸附中華,那就入鄉隨俗,安心在此生活。不樂意呢,那也不強迫,不挽留,自己走就是了。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會,僅憑這一點,相比元、清而言,大明雄渾自信的氣魄就已經出來了。

當然,不同的族群混居,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融合辦法,還是會有隔閡,甚至會鬧出大亂子。比如兩晉時期的五胡亂華,遷入中原地區的胡人,就趁晉朝衰微之時,大肆反叛作亂,導致生靈塗炭,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期。所以,朱元璋就想到了一個促進民族之間相互融合的更好的辦法。就當時而言,這項政策,絕對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朱元璋對於大量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色目人,在《明會典·律令·婚姻》篇中,特別規定:“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即漢人)為婚姻,務要兩廂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這條律令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蒙古、色目人,男人必須娶漢人為妻,女人也必須嫁給漢人為妻妾,不允許蒙古人嫁娶給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嫁娶給色目人。當然,蒙古人嫁娶給色目人也是不被允許的。反之,亦然。同時,還規定此類婚姻必須以自願為前提。凡是違反這條律令的蒙古人、色目人,都要被杖責八十,然後入官為奴。

這條規定有什麼好處呢?不言而喻。通過婚姻和血緣關係,加強了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的聯繫。不同族群之間,互相有了血緣親情關係,而且還都混居在一起,會促進互相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只會越來越親近。這種情況下,漢人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蒙古人、色目人,而蒙古人、色目人居住在漢地,也會跟在自己家鄉一樣沒有隔閡。

事實上也是如此,很多留下的蒙古人都開始忠心於大明,為了守護大明江山,以及大明境內的同胞,包括漢人,與邊塞之外的遊牧民族英勇作戰,甚至是不惜以身殉明。

《明史》記載,朱元璋曾下旨:“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許擢用。”同時,還給這些人賜漢姓,取漢名。眾多歸附明朝的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將領、大臣,因此在《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傳記。其中很多有功者,還被明朝追封為公爵、侯爵,並以忠字為諡號。

比如永樂時期的大將吳允誠,歸附明朝之後,多次跟隨明軍徵瓦剌,屢立戰功,頗受朱棣信任,死後賜諡號“忠壯”。其子吳克忠、吳克勤在土木堡之變中,拒守山崗,力戰而亡,分別被賜諡“忠勇”、“僖敏”,可謂是滿門忠烈。正是朱元璋的政策,才讓這些人得以留名青史。

蒙古的漢子們都已經忠於大明瞭,那些留下來的蒙古女子,自然也不會被虧待。她們只要願意嫁,都可以選擇漢人為夫君,徹底融入漢人的大家庭,與漢人女子一樣,生活在漢人的大家族之中。明朝皇室都毫無忌諱,大量納少數民族女子入宮為嬪妃。血脈相連了,心也自然就相通了。

正因為朱元璋奠定了不實行婚姻隔離的政策,甚至為了促進不同民族與漢人之間的融合,還出臺相應的政策,促進交融,這才讓漢人有了強大的包容性與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間也相處融洽。

事實也已經證明,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少數民族同胞,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舉世看來,其他任何國家的少數民族,都沒有像在中國這麼優厚的待遇,不但不會被歧視,享受的待遇甚至都超過漢族呀。


奕天讀歷史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遼闊的王朝,常年的征戰,讓蒙古軍隊異常強大,但是,因為蒙古統治者不善於治國,引起了元末老百姓起義,結果元朝最終被推翻了,漢人重新拿回了江山統治權。不過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王朝在歷史上存留的時間並不長,僅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便滅亡了。


但畢竟當年蒙古人也在中原大地生活了近一百年的時間,元朝滅亡之後,肯定有很多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沒有辦法回去。

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當年是怎樣對待那些蒙古遺留下來的百姓的呢?

不可否認,在我國二百多位皇帝之中,朱元璋是一位相當富有謀略和智慧的皇帝,從社會的最底層,一步一步爬上起義軍統領的位置,再到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極個別實現草根逆襲的典型。

蒙古被他推翻後,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的問題,加上各類限制,有些蒙古人不得不留下來,那這些人怎麼個安排是明朝建立之初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雖然稱得上是明君,但是他有時候也是嗜殺成性,很多開國功臣都死於他的手中。

那當年這些蒙古人就沒有遭到朱元璋的屠殺嗎?

其實並沒有。那些被朱元璋屠殺和遭到牽連的大臣,全部都是因為他們犯了罪或者是有謀反的意圖,而這些蒙古人一無所有,朱元璋並沒有平白無故的屠殺他們,而是下了將他們“同化”的命令,以便於管理他們。

回想當年蒙古人剛剛入主中原的時候,或者是後來的滿族人,他們都對漢人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相比起來朱元璋的這種政策就已經算是最仁慈的了。


而至於具體的“同化”政策則如下: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一律不得保留之前蒙古人的穿搭習慣,民族服裝、配飾等都要銷燬。由蒙古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所有人將蒙古語棄用,改為學習漢語。

上面的這些是籠統的針對所有蒙古人的,還有一項專門針對蒙古女子的,《明律》中規定,蒙古女子以後不能嫁給蒙古男人,只能嫁給漢族男人,之前已經結婚了的蒙古女子可以和他的蒙古丈夫生活。

但是,在《明律》推出之後,所有到了結婚年齡的女子只能找漢人丈夫,一旦發現女子在婚配方面違反了《明律》規定,女子將受到杖刑。


可能很多人都疑問,那些蒙古男子怎麼辦呢?

雖然《明律》上沒有對他們的婚配明確規定,其實,對蒙古女子的規定就是對他們只能和漢人女子結婚的默許。

雖然政策開始的時候,很多蒙古女子並不願意去執行,但最後她們還是在《明律》面前低下了頭。通過這種政策,朱元璋完全實現了將眾多的蒙古人同化的目標,有效的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夏目歷史君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命令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迴歸到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的之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那麼當文化碰撞,明朝擊敗元朝後實行了怎樣的政策呢?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又是如何對待蒙古人的呢?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寫道:“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誠心投降,他絕不會對蒙古人橫加殺戮。這言下之意就是,倘若蒙古人負隅頑抗就別怪他手下無情。

當時朱元璋對蒙古人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首先,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繼婚制。

在蒙古人的認知裡,父親死後,兒子會繼承除親生母親以外的小媽;兄長死後,弟弟會繼承所有的寡嫂。在傳統道德中這是不道德的,在漢人看來這是亂倫,漢人絕對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再者,在明朝的統治區域內,禁止蒙古人穿蒙古服飾、說蒙古語,並要求他們穿漢服,說漢語,簡化蒙古姓氏改漢姓。這也說明了朱元璋對待蒙古人並不是完全懷柔的政策,而是有意識地將他們與漢人同化。其實,這也是不少君王在統治期間會做的事情,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民族的思想,新建立起的思想又為統治服務。

最後,也是最為致命的一個政策——不許蒙古人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為漢人生孩子。若本族自相婚配,不僅要處以80軍棍,還要將夫婦收為奴隸。為什麼要有這樣奇怪的政策呢?其實蒙古人非常看重血統,如果孩子是混血的話,這個孩子是不會被蒙古人認可的。這種人一直處在社會底層,容易偏激,不利於社會治安。而明朝下達的命令則讓這些孩子有了名分,給當時根基非常不穩的明朝爭取到大把時間來整修,大大鞏固了漢族的統治。

對於蒙古女子來說,如果沒有實行這一政策,她們一旦被抓住之後,在她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不淪為奴隸,要不就會喪命。如果她們在大漠深處生活,那生活條件艱辛不說,更要時時擔驚受怕。相比之下,被同化而且還可以相對平等的生活,這個結局無疑是好的。

從統治者的層面來看,朱元璋的做法無疑是十分明智的。朱元璋實行這個政策並不沒有將蒙古族完全消滅掉,而是讓他們在這個交融的狀態下,慢慢為自己所用,完成一次徹底的大統一。久而久之,蒙古人非但不會反抗,反而會成為漢人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不見血,但對於民族特色而言是一種溫柔的殘忍。


鄧海春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王朝493位皇帝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他出身貧賤,一路逆襲,橫掃了陳友諒、張士城等亂世梟雄,南北征戰十六載,推翻了貌似強大的蒙元統治,重新恢復了漢家江山。


可是大明王朝建立伊始,卻面臨著一個嚴峻複雜的問題。元朝滅亡後,除了少數王公貴族隨著元順帝逃向漠北外,留下的蒙古人也有數百萬之眾,如何處置這個龐大的群體,的確考驗著朱元璋的政治智慧和心胸抱負。

從漢人的情感上來講,對蒙古人有著刻骨的仇恨。當初,元朝把全國百姓分為四等人,蒙古人為上等人,是特權階層;漢人為下等人,處於被奴役的地位,甚至還有蒙古人殺了漢人不用償命的法律。

如今元朝滅亡了,漢人的復仇心理自然很是強烈:而蒙古人呢?以前作威作福慣了,自知罪孽深重,也會擔心漢人的報復,心中難免心生恐懼。可以說,如果稍有不慎,處理不好,都會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


面對這種紛亂複雜的社會局面,明朝的權力階層產生了截然對立的兩種認識。一方堅持認為:蒙古人為外來夷族,是鳩佔鵲巢,應該予以驅逐或者斬草除根,一律殺光。

另一方則主張應該以德報怨,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大度,優待這些遺留下來的蒙古百姓,使他們儘快地融入到華夏大家庭中來。

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其實心裡早已拿定了主意。他知道,明朝新立,要想求得長治久安,必須以寬仁厚德,使少數民族心悅誠服,不滋再生侵擾之心,所以,“德化四夷”的治國方略應是最好的選擇。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明令昭示:“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為此,他制定了恩威兼施的懷柔政策。比如對於在戰爭中,俘虜了元朝的蒙古士兵,或者投降過來的降兵降將,一律不殺,反而充實到自己的軍隊之中,作為攻打元軍的急先鋒。

奪取天下後,他更是三令五申,重視各民族親睦關係,並採取各種手段,抑制民族仇恨,積極推行多民族大融合政策。

為從根本上消除蒙漢民族間的裂痕,朱元璋下令讓蒙漢人通婚,蒙古男人娶漢族女人為妻,蒙古女人則要嫁給漢族男人,並且昭示地方予以監督,絕不允許蒙古人相互通婚,否則將給予嚴厲的制裁。


作為皇帝,他不僅娶了蒙古女子為妃,而且還讓自己的兒子秦王朱樉,娶了元軍大將擴廓帖木兒的妹妹為妃。可以說,皇家的蒙漢婚配,在民間起到了上行下效的示範表率作用。

正是由於民族共溶共存政策的堅決實施,時間久了,蒙漢的血統逐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分岐日趨彌合,對穩定社會秩序和豐富華夏文明產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

為了讓政策得以順利的推進,朱元璋對欺辱蒙古人的行為嚴懲不貸,決不姑息。當初,明朝猛將藍玉追殺元順帝,深入大漠腹地,俘虜了大批的蒙元的王公貴族,其中北元君主脫古思貼兒的王妃也在被俘之列。


據說,此女美貌動人,堪稱絕代佳人,令藍玉春心蕩漾,不能自持,欲行非禮之事,沒成想,王妃性格剛烈,不忍受辱,竟羞憤自殺。 這也成了藍玉後來被朱元璋所誅的三條罪狀之一。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妥善安置中原的數十萬蒙元遺民,體現了朱元璋君臨天下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回望那段紛亂的久遠年代,不得不說,朱元璋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共存功不可沒,不愧為一代目光高遠的有作為明君。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1367年11月13日,也就是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大戰在即,朱元璋先搞了一場輿論戰。他命令宋濂起草一份《奉天北伐討元檄文》,聲明此次發動戰爭是奉天北伐。在這篇檄文中,朱元璋一改殘酷嗜殺的本性,在如何對待元朝百姓的政策中體現了他極高的政治智慧。


由於朱元璋發動北伐時,北方百姓不明真相,不僅沒有敲鑼打鼓熱烈歡迎大軍到來,反而“挈家北走”,為此朱元璋在檄文中,明確要求北方百姓和元朝統治者及時歸順,誰要是歸順他就得到永久的安寧,誰要是背叛他就將在塞外流亡。他還提出“蒙元、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不管是蒙古人,還是色目人,只要是來歸順他的,就和中原百姓一視同仁,避免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這樣的一篇振聾發聵的檄文,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蒙古和色目貴族如擴廓帖木兒的外祖父梁王阿魯溫、舅父老保、元朝將領左君弼等在內的河南山東諸地軍民,紛紛歸附。不僅讓朱元璋贏得了民心,也讓他順利的贏得了戰爭。

但是朱元璋坐在皇位、一統天下之時,又怎麼會真的對所有的蒙古人、色目人一視同仁?朱元璋性格非常多疑,他不僅提防百官,就連一起打天下的老鄉也是能殺就殺,又怎麼會不擔心蒙古人種有假意歸順的人。因此朱元璋連下三道命令,這三道命令猶如釜底抽薪,同化了蒙古人。


(一)蒙古人之前的名字就不要用了,又長又難聽的,就賜給他們華夏的名字吧。衣服也不要穿得那麼破破爛爛的了,穿上我華夏的華麗衣袍吧。蒙古語也不要說了,大家一起來學普通話吧。

(二)禁止蒙古人的收繼婚制,收繼婚制是指父輩和兄長死後,他們留下來的遺孀會當成遺物被家族內的男性收繼成自己的女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是因為草原上人口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而女人作為生育的工具,就要儘量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可是中原從漢朝開始就是獨尊儒術,儒家一直作為國家的治國之本,最為注重倫理道德,現在這些蒙古人的陋習,當然需要禁止。

(三)蒙古女子不能再和蒙古男人通婚,必須給漢人生孩子,否則就會貶為奴隸,嚴重的甚至處死。這一點尤為重要,與斬草除根幾乎無異。蒙古人本就比漢人少,如今又不能族內通婚,這樣血統純正的蒙古人幾代之內就會絕跡。


這樣一來,蒙古的文化、血統都將會被漢人稀釋,最終就成了徹徹底底的漢人。朱元璋這一招既能將蒙古人同化成漢人,讓其心甘情願的為大明抵抗北元。不而對於蒙古人來說,也是一件幸事,畢竟只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性命能得以保全。


楚風說歷史


滅掉元朝後,蒙古女子只不過不允許嫁給蒙古漢子罷了,其他沒什麼變化。朱元璋以萬萬漢人去同化百萬級別的蒙古人,自然要比滿清試圖以幾十萬人口同化上億的漢人要簡單的多,其實回頭來看,滿清入關初的一些政策和朱元璋同化蒙古人的政策有點相似,只不過走了兩個極端。

禁止少數民族族內通婚

在朱元璋時期,便頒佈了針對少數民族的婚姻法,《大明會·卷141·典律令·婚姻》規定: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意思是,只要是蒙古人、色目人,要與中國人聯姻,必須要兩廂情願,不允許蒙古人、色目人之間相互結婚,否則杖責80,男方女方還要被押解進入官府為奴為婢。如果漢人不同意嫁娶少數民族,則允許漢人之間聯姻,不受限制。

朱元璋的這項政策可謂是從根本上杜絕了少數民族勢力的崛起,所有少數民族都會深層次的進入漢族生活,只需2、3代,那麼少數民族的基因基本上就被同化殆盡了,文化同理。

非我族類,一視同仁

朱元璋發佈的《諭中原檄》中說到: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蒙古人、色目人雖然不是我華夏民族,但是同一個天地、同一個文明,如果有知道禮儀,願意為我大明朝所用的人,我族將一視同仁。

而對於,學習漢人文化禮儀的蒙古學士,則給予了上升的通道:

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體擢用

因為這些種種的法令,既有限制發展的,又有促進發展的,使得元末被趕跑到草原荒漠中的異族人重新迴歸中原的懷抱,僅洪武、永樂兩代,從塞外遷入的蒙古人就大約在七十萬左右。所以網上各種傳言朱元璋大肆屠戮蒙古人、色目人,根本就是沒有證據的一通亂說。

反而朱元璋對張士誠等部的漢人屠戮比較嚴重,而蒙古人畢竟是上朝掌權人,倘若大肆屠戮,那麼冤冤相報,恐怕大明王朝境內四處都是恐怖分子了。

這樣看來,滿清入關,試圖以滿清文化吃掉中原文化,最終只不過在表面上完成了“剃髮”,最終在文化層面上潰敗就是必然了。而滿漢不通婚亦是為了保留滿族基因,而作為少數民族掌權,這也是高層所必然要防範的,只不過此舉反而顯得不夠自信,也是無奈了。朱元璋本就是漢人,就不用整這亂七八糟的塑造自信了。

史味人生


在徐達攻克元朝首都——大京時,向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並不打算將城內的蒙古人趕盡殺絕。


反而表示造成民不聊生這種狀況的是元朝統治者和蒙古貴族。因此對於蒙古平民,他絕對不會橫加殺戮的。

同時,他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明確表示雖然蒙古人不是漢人。但大家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凡是懂得禮義廉恥,願意成為明朝子民的人,會像對待漢人一樣對待他們。

朱元璋的舉動提升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使更多蒙古平民加入了自己的隊伍。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能否勝利的根本因素。

很明顯,朱元璋贏得了民心,這場戰爭他也自然就是贏家。在戰爭結束後,朱元璋也確實履行了他的諾言,各民族一視同仁。

但朱元璋坐在這帝王寶座上,也會害怕這些願意臣服的蒙古人只是在忍辱負重,等待機會。因此生性多疑的他又連下了三道命令。以促進各民族融合發展為名,來瓦解蒙古族人的民族意識,從而和平漢化這個民族。

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繼婚制:收繼婚制是指在長輩或平輩兄長死後,以血緣關係為順序,家庭或家族內的男性有權將除生母外的妻妾收繼為己妻。

這一種婚姻制度雖然讓現代人非常難理解,但它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原因。因為人們在娶妻時,男方會向女方家獻上彩禮。這彩禮其實就是男方對女方家庭的補償。

畢竟女方家將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嫁了出去,而男方得到的不僅是一個配偶,還使家中增加了一個勞動力,經濟支出上的不對等促使了彩禮的出現。

也正是因為這些彩禮,使得人們認為女子嫁到夫家後,就是其私有財產。為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旦女子的配偶死亡,嫁給氏族以外的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除非女方歸還彩禮。


同時喪偶的女子及其孩子要繼續生活,收繼婚制便應運而生。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是亂倫。因此,朱元璋也就直接下令禁止這一行為的出現。

另外要求蒙古人一律講漢語、穿漢服、將蒙古姓氏簡化為漢姓。朱元璋的這個方法其實非常狠毒。

他在溫和地殺死一個民族。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就是通過該民族的語言、文字和風俗傳承的。

朱元璋禁止他們講蒙語,穿蒙古袍,就是想隨著時間的流逝讓他們徹底忘了自己原本是蒙古人,徹底漢化,從心底接受漢人政權。

但朱元璋知道上述命令只是給蒙古人佈下迷魂陣,給他們一種自己是漢人的錯覺,他們很可能清醒過來。

因此他頒佈的第三個命令——蒙古族女性只能和漢人結婚。而違反這個命令的後果就是,夫妻二人各打80軍棍,並且收為奴隸。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做出表率,讓秦王朱樉取一蒙古女子為妻。由此可見,這才是朱元璋的殺手鐧。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這樣做呢?究其原因在於蒙古人非常重視自身血脈的純正性。在他們看來,蒙古族人與其他民族人所生的孩子血統不純正,不能算是本民族的人。

那麼嫁出去的蒙古女性和她們生的孩子孩子都不會會認為自己是蒙古人。這就使那些懷有異心,妄圖復辟元朝的人就缺少了支持的基礎。

對於朱元璋的這三道命令,筆者想說只有第一道命令在真正促使蒙古族文明發展,其餘兩道命令都在毀滅這個民族。

但是,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朱元璋的做法是沒有錯誤的。他是在斬草除根,目的是為了自己和子孫都可以高枕無憂。而且朱元璋也不是歷史上唯一用這種方法來慢慢毀滅一個民族的人。


史之策


朱元璋滅掉元朝後,數百萬蒙古女子的下場如何?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統一王朝,明朝則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這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那麼,當朱元璋推翻元末暴政,滅掉元朝之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蒙古人的?數百萬蒙古女子的下場又是怎麼樣的呢?今天金兔就來聊聊。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表示: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檄文的意思是:只要蒙古人誠心投降,朱元璋就不會濫殺無辜。倘若不投降,負隅頑抗就別怪朱元璋手下無情了!

當時,朱元璋對蒙古人實施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歸結起來有三點。



第一,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繼婚制。

以前,蒙古人有這樣的習俗:父親死後,兒子會繼承除生母之外的其她“小媽”;兄長死後,弟弟會繼承所有的“寡嫂”。

在漢人的傳統觀念裡,此類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屬於亂倫行徑。為此朱元璋就下令禁止此類行為的發生。

第二,只要在明朝統治區域內,蒙古人只能穿漢服、說漢語,蒙古姓要改為漢姓。




第三,不許蒙古人自相婚配。

該規定下,蒙古女子只能嫁給漢人,只能為漢人生孩子。倘若蒙古女子擅自嫁給同族的蒙古人,不僅會受到80軍棍的處罰,還要將夫妻二人收為奴隸。

朱元璋的手段非常高明,可以慢慢將蒙古人漢化,讓他們成為自己人。此舉不僅少了一些潛在的敵人,還可以讓他們為大明朝的建設做貢獻,甚至是用於抵禦北元。


金兔歷史


元朝滅亡以後,都以為滯留中國的蒙古人下場會很慘,畢竟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好殺之人。但真相往往讓你意想不到,“暴君”朱元璋不僅沒有殘忍地殺害這些蒙古人,反而對待他們算是相當仁慈了,可謂之以德報怨的典範。

元朝入主中原以後,將人口分為四等,漢人是最低的一等,有時候甚至比不上一匹馬。長期的壓迫政策終於激反了漢人百姓,朱元璋順勢而起,經過殘酷的鬥爭建立的大明,並派遣軍隊進行北伐,勢必要將蒙元勢力全部趕出中國。

北伐的時候,朱元璋頒發了聖旨,表示只追究蒙元皇帝的罪過,百姓是無辜的。要求徐達不能對百姓燒殺搶奪,甚至還要善待元室宗親。最後攻破大都後,還將俘獲的蒙古人盡數釋放。這可謂是一著妙棋,被釋放的蒙古人對朱元璋感恩戴德,踴躍參軍,最後成了朱元璋手裡的一把利劍,在對付逃到草原的蒙古軍隊時起了很大的作用,真可以說是從內部分化瓦解了蒙古人。

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朱元璋還出了三道關於蒙古人的民族政策,以求從根本上解決風險。這三條政策大意是:

一、禁止蒙古人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只能穿漢人的服飾;

二、禁止蒙古女人嫁給蒙古男人,只能嫁給漢人。蒙古男人也只能娶其他民族的女人,這樣三代以後,大明國內就沒有蒙古族了;

三、所有蒙古人必須學習和使用漢語(這和當初日本人在中國推廣漢語是一樣的吧)。

三條政策雖然強硬,但卻換回了上百萬蒙古人的性命,可謂是一舉多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