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作為一位普通的中國人,我曾經為四大發明而感到驕傲,也因為萬里長城而自豪, 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中華文明的延續這樣感興趣,以至於寢食難安。直到最近讀了餘秋雨的《千年一嘆》和美國作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才發現中華文明的偉大不在於一個又一個的發明,也不在於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工程,而在於它的延續是那麼的深邃。

翻開中國地圖,不難發現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從未中斷,這得益於天然的地理優勢。就東面而言,茫茫的大海便成為古代中國天然的屏障,因為古代西方受宗教的影響難以造出像古代中國那樣高質量的船舶來從事遠航與探險。而從北方和西北方來說,又有其天然的高原與高山阻礙世界其他強大軍團的進攻和遊牧民族的威脅。儘管從世界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歐洲亞歷山大軍團曾於公元前331年進攻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阿拉伯帝國也曾751年在恆邏斯戰役中戰勝過唐朝軍隊,但是長途的征戰已成為強弩之末,面對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也只能望洋興嘆。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然而這並不是說優越的地理屏障就能抵擋少數民族的進攻。實際上在古代中國的周邊少數民族很多,而且具有非凡的戰鬥力,如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宋元時期的蒙古,最後統治中國的滿洲,他們都曾經發動一次又一次遠征,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以至於中斷。唯獨進入中國的腹地後,他們的命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被中原王朝擊敗退回草原繼續過著遊牧生活;另一種是被中原先進的中國文明所同化。也許他們最初並不情願,但時間一長都會被髮達的中華文明所吸引所感動,以至於對孔子不得不頂禮膜拜,逐步地改變自己的服飾、自己的制度、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生活需求。因此古代中華文明的先進性無疑是中華文明延續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其中與健全而發達的中央集權制度密必可分,即便是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今天,它也顯示出強大的優越性。在古代中國,中央政府可以舉全國之力來發展和維護中華文明的成果,以保證它的延續性。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除此之外,儒家學說的發展也是其文明延續的一個原因。一般來講儒家文化是保守的,但從發展的進程來講,它又是開放的,具有一種包容與開放的胸懷,每一次危機之後,儒家學說都能完成華麗轉身實現新的蛻變,以新的姿態重新站在世人的面前,如漢代新儒學的出現、宋代理學的產生以及明代心學的成熟,都無不充分了這一點。儒學不僅規範著中國人的外在的表現,而且如一種基因,深入到每一箇中國人的骨髓。正因如此,中華文明才以其獨特的魅力延續於世,傲立於寰球。

一想到這裡,我們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即文明是依靠什麼來延續。我們會馬上想到是靠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承載,也許這是對的,因為我不能否定你的答案,但我還是要告訴你,是靠文字。因為文字出現是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不管什麼樣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沒有文字的記載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因此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祖先在至少在商朝就發明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當然我們更要感謝一代帝王秦始皇,是他統一了戰國時期紛繁複雜的文字,正是這一偉大的創舉,才使中華文明不斷地延續並順利地擴展到邊疆地區。除此之外,那些古代的歷史學家們,以及那些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普通勞動者,因為中華文明的延續與他們的貢獻永不分離。因此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的合成。

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得不感謝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這麼輝煌燦爛的文明,而且是世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沒有理由不得不為這一文明而感到驕傲,我們沒有理由不得不為作為一種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