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2月下旬以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A股掀起了“抗疫”概念股炒作熱潮。

科創板上市公司博瑞醫藥(688166.SH)因“瑞德西韋”概念股價一度上漲超60%,市值暴漲近百億元備受投資者追捧。

然而短短半個月後,卻又因遭到上交所紀律處分,再度遭到輿論熱議。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事件時間軸


2月11日晚,博瑞醫藥披露《關於抗病毒藥物研製取得進展的公告》稱,公司成功開發了瑞德西韋原料藥合成工藝和製劑技術,並已經批量生產出瑞德西韋原料藥,瑞德西韋製劑批量化生產正在進行中。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2月12日,博瑞醫藥董事會秘書王徵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公司研發生產的瑞德西韋原料藥和製劑,肯定不是實驗室的那種樣品,而是可以批量生產的。

2月12日,股價一字漲停,漲幅達到20%。

2月13日,股價再度一字漲停,漲幅達到20%。

2月13日晚間,博瑞醫藥發佈股票異動公告強調,瑞德西韋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是否有效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2月14日,博瑞醫藥股票繼續大漲超10%,“澄清”公告並未澆滅資金炒作熱情。

2月25日晚間,博瑞醫藥披露業績快報,公司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23.47%;淨利潤1.11億元,同比增長51.88%。基本每股收益0.30元。

2月25日至2月26日,股價漲幅超過20%。

3月1日,上交所網站披露信息顯示,因信息披露不清晰、不準確,科創板上市公司博瑞醫藥被上交所科創板監管部予以監管關注的監管措施,公司董秘也被予以通報批評。

3月1日,博瑞醫藥股價大跌14%。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輿情概況

從新冠疫情概念的當紅炸子雞,到成為科創板0001號監管文件的主角,博瑞醫藥的輿論關注度兩度飆升。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監測數據,2月11日公告發布當天,以及3月1日上交所監管消息披露後,博瑞醫藥的輿情數據呈現出兩個明顯的小高峰。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從相關詞的詞雲回顧來看,瑞德西韋、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詞彙在博瑞醫藥的近期高頻詞中高居前列。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媒體熱文中,《券商中國》、《新京報》、《科創板日報》、《澎湃新聞》等媒體刊文均引發了較大的輿論關注度。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輿情聚焦點

輿論風評一邊倒

根據上交所披露,博瑞醫藥未能明確區分相關藥品試驗性生產與商業化生產,所披露的“批量生產”實際屬於藥物研發階段,而非已完成審批並開始正式生產銷售瑞德西韋原料藥和製劑,信息披露不清晰、不準確。

從媒體標題中廣泛採用的“碰瓷”、“打臉”、“博眼球”等貶義詞彙,輿論在本次事件中對博瑞醫藥的聲討的確一邊倒。

《第一財經》援引在法律人士觀點稱,博瑞醫藥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其行為本質上可以算是誤導性陳述,在任何法律環境下都是違規的。

有輿論稱,董秘對公告表述不準確負有責任,且還在公告披露後的記者採訪中,進一步混淆了“批量生產”的準確含義,擴大了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除了對蹭熱點行為的批評,也有媒體開始追溯博瑞醫藥蹭熱點的目的,機構席位的精準買賣成了輿論質疑的突破口。

據統計,12日至28日期間,機構席位前後共計出手博瑞醫藥3.41億元,累計約為500萬股,佔博瑞醫藥流通股的13%左右。

碰瓷、蹭熱點、博眼球?2020年科創板的首例監管正式出爐

《科創板日報》文章援引相關人士觀點稱“從賣出時機來看,機構每次都踩在股價高位。是單純在高點自主賣出了結,還是得到了相關方配合炒作股價進而獲利,還需進一步核查。”

科創板信息披露的反面教材?

除了因為與新冠神藥瑞德西韋高度相關以外,成為科創板2020年的首例監管也是博瑞醫藥被輿論關注的原因之一。

部分輿論稱,對待“蹭熱點”甚至誤導市場的不當披露,科創板監管原則是“露頭就打”。

反觀博瑞醫藥,卻將“試驗性生產”與“商業化生產”兩個簡單概念混淆,顯然是不可饒恕的。輿論稱這樣簡單的錯誤可能使博瑞醫藥信息披露工作成為科創板試驗田的反面教材。

《證券時報》文章提出,博瑞醫藥滋生的蹭熱點之風不可長,利用信息披露言辭模糊、“引人遐想”,這對於註冊制下的科創板市場來說更應嚴格制止。

《第一財經》文章稱,註冊制踐行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監管的市場化導向更強。但如果認為這意味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以隨心所欲,甚至信口開河“蹭熱點”,監管處罰可能已在路上。

對於博瑞醫藥而言,可能面對的不僅僅只是資本市場的處罰。3月2日上海、浙江相繼有律師事務所表示博瑞醫藥涉嫌證券虛假陳述,將啟動預登記程序,為受損投資者辦理索賠。一旦此案確立,很有可能成為2019年科創板創設以來以及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的第一起證券欺詐民事賠償第一案。

新《證券法》下的蹭熱點何去何從

近期,隨著新《證券法》3月1日正式實施,蹭熱點行為在新法規下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同樣引發輿論關注。

眾所周知,新《證券法》對於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將處罰上限從六十萬元提高至一千萬元,相關主體還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還把自願性信息披露納入規範範圍。

自願性信息披露,一般是指除強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形象、投資者關係、迴避訴訟風險等動機主動披露的信息,如管理者對公司長期戰略及競爭優勢的評價、環境保護和社區責任、公司實際運作數據、前瞻性預測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管理人員自主性是自願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最大特點。

《中國經營報》文章援引資本市場專家觀點稱,自願披露並非隨意披露,從近期監管措施實施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公眾號、互動易等渠道和方式並不是監管的“法外之地”。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新《證券法》修訂中最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信息披露的監管和對證券違法犯罪的打擊。這意味著,類似“蹭熱點”等違規行為雖然是A股市場老問題,但將要面對的是新法更為嚴格的定性和處罰。

對於上市公司博瑞醫藥而言,一方面積極研發藥物、協助抗擊疫情、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善意動機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儘管”蹭熱點“行為並不一定是上市公司有意而為之,但信息披露內容給投資者決策形成干擾同樣也是既定事實。

並且,事件發生在疫情備受輿論關注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出於監管的需要,還是出於輿論的呼聲,這張罰單都顯得合情合理。

”早排查、早防控、早隔離“,這句在新冠疫情下輿論朗朗上口的宣傳口號,用來處理資本市場的”蹭熱點“等不正之風同樣適用。在新《證券法》已經正式實施的當下,上市公司更應該科學合規進行信息披露。畢竟,任何小動作難逃得過輿論監督的雙眼。(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