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斬獲獎項無數,有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臺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並在不同的年代,分別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廣受觀眾好評。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於苦難帶來的憤怒,上天為何如此不公;當我第二次讀這本書,四面八方的悲涼充斥在我的心中;但是在前不久再一次讀到這本書,心中卻是一種歷盡千帆的釋懷。


《活著》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那坎坷的一生。從富貴之家到一貧如洗,從家人齊齊整整到親手把他們一個一個埋葬。生命裡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希望和溫情,卻一一被打破,最後只有一頭已然年邁的老黃牛陪著他。


這部小說讓我為之觸動的就是那些描寫的很細膩很現實的苦難與溫情。苦難接二連三的降臨,貧窮和死亡不斷光顧。在人生中,苦難從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希望與絕望、生存與死亡,人生究竟要以何種姿態面對苦難?


1、希望和絕望的交織,是生命的頌歌,也是生命的喪鐘


很多人看《活著》之後都只感覺到文字中的絕望,認為作者想給大家展示的是真正的苦難。可我卻有不同的理解,作者筆下所描寫的苦難帶來的絕望,往往都交織希望的光芒。

福貴荒淫無度,賭博成性,就是一個典型的“敗家子”。可是在他敗光家產以後,父親雖然恨鐵不成鋼,但是依舊變賣所有家產去換賭債;平時被忽略的妻子也沒有因為家裡破產而離開他,在要挨父親打的時候小小的女兒還護著他。

父親去世,妻子被老丈人接走,受盡白眼。卻也適應了貧窮的田耕生活,妻子也帶著出生的孩子回來了,把家補完整了。

母親病危,自己又被人抓走,在戰爭中艱難生存,在戰火中漂泊。可最終被解救回到了家,而且妻子一人在家帶著孩子等著他,為他留著家。

兒子去世,妻子患上了“軟骨病”。可女兒找到了一個好歸宿,女婿對自己對女兒都很好。

為了能夠活著,福貴總是接受各種苦難帶來的悲慘,一次又一次的親手埋葬著自己最愛的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雖然苦難不盡相同,但何嘗不是都面對著不同的絕望。

畢業時期,論文沒過,沒有公司願意聘請你,男朋友還在此時提出了分手;


公司裁員,你首先被裁,而每個月還有房貸、車貸和孩子的學費要付;


直到閉眼,父母記憶中的你都還是一事無成;


不管多努力,別人輕而易舉都能獲得的成就,你都得不到。


對於很多人來說,當苦難來臨,他們的眼睛就被矇蔽住了,沉溺於絕望的痛苦中。根本看不見希望的繩索。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史鐵生在《自由的夜行》寫道:沒有痛苦和磨難你就不能強烈地感受到幸福,對了。那只是舒適只是平庸,不是好運不是幸福。

沒有經歷過絕望的人是無法感受希望的偉大。

絕望和希望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各有50%的概率出現,他們相伴隨行。


2、生存和死亡的思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死是《活著》中灰暗的基調,因為兒子敗家,心力憔悴而死的父親;因為生病,兒子不見了,生生熬死的母親;因為給縣長夫人獻血,被活活抽乾的有慶;因為護士處理不當,產後大出血而死的鳳霞;因為勞累過度軟骨病而死的家珍;因為吊車出差錯,被水泥板夾死的二喜;因為太窮,吃豆子吃到撐死的苦根。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這就是福貴的一家人,一家子都已經離開的家人。而福貴的活著就是全文的光亮。就像一個帶著燈籠的人孤身走過黑暗漫長的甬道。

有的人死了,但依然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如同死去。那些逝去的親人,依舊活在福貴的身邊。而活著的福貴,靈魂卻已經隨她們而去。

可能是牛放慢了腳步,老人又吆喝起來: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頭牛竟會有這麼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邊,問走近的老人:

“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來,他將我上下打量一番後問:

“你是城裡人吧?”“是的。”我點點頭。

老人得意起來,“我一眼就看出來了。”

我說:“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這牛叫福貴,就一個名字。”


生死永遠都是人類研究不透的話題,不要看淡活著的幸福,也不要看輕死去的幸運。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3、人生那麼艱難,我們究竟要以何種姿態面對苦難?


  • 堅韌且樂觀的活著,才是生命該有的樣子


以前我有一個朋友問過我:“為什麼經歷了那麼多希望的破滅,福貴還願意活著承受煎熬呢?”

當時的我不懂,所以沒有回答他。現在我想大概是因為活著是上天給予最寶貴的禮物吧。

如果因為生活的磨難就放棄生命,怎麼可能會有精彩的人生呢。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無腿人約翰·庫提斯卻拿下殘疾網球冠軍,並用雙臂驕傲地走遍世界;盲聾啞的海倫·凱勒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光榮記錄下她璀璨的人生。

死是最簡單的,而活著才是人生中最不容易的事。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堅韌且樂觀,才是面對生活該有的態度。


  • 和苦難戰鬥,我們要做自己的贏家


我們並非戰鬥民族,但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和生活砸過來的苦難戰鬥。

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父母帶給了她生命,卻也帶給了她無盡的苦難。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母親不讓她去清華。可蘇明玉硬生生靠著自己,一個腳印一個腳印的站到了高處。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把滅頂的苦難隱藏在生命的深處,把慘痛的苦難昇華成陽光和微笑。苦難最終變成了一種記憶,一種力量。


  • 向死而生,活著的人依然要繼續


海德格爾指出,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這個存在者的一生貫穿著走向死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先於亡故的存在形式。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自己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在場”。

唯一“倖存”的福貴,經歷了無數生離死別後,只能孑然一身,只能和“福貴”相伴。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村上春樹說過: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活著的人只能往前走。


4、結語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福貴的一生,就是活著的一生,所以作者才起名《活著》。福貴,拆開來就是幸福和富貴,這是多少人畢生的追求。福貴的一生從“福貴”開始,卻在苦難下壓彎脊樑。

正如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評論:“《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苦難的一生,卻還能在田埂上歌唱,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吧。對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承受苦難,依然友好的對待世界。用平緩的筆觸,堆砌出苦難,向我們展示高尚。


我是阿黃黃,一個愛好小文藝的工科女孩,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