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帖学大家,一代书宗——沈尹默

「人物」帖学大家,一代书宗——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为尹默,号秋明、瓠瓜、闻湖蘧庐生等。斋号有瓠庵、秋明室等。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生于陕西兴安府。沈尹默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20世纪40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1961年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尹默被选为主任委员。之后,沈尹默全身心投入到书法研究和创作活动中,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上都有丰硕成果。同时,沈先生又在上海积极从事书法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才俊。沈尹默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是新诗的早期作者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沈尹默论书

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

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

我们知道要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


沈尹默及其书法艺术

沈尹默是20世纪50年代最为活跃的书法家。他在当时实际居于书法领袖的位置,左右着当时的书法风气。他与邓散木、白蕉、潘伯鹰等均为二王一派帖学大家,而以沈尹默影响最大。虽然在20世纪末“书法热”兴起时,曾经对沈尹默的书法风格有过质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和动摇他的历史地位。他儒雅的风范是当代以及之后书法家应当永远追求的楷范。

沈尹默书法以行书见长,是现代书法史上帖派书家的最杰出代表。沈尹默学书是从12岁开始的,最早学的欧体,但基本以黄自元所临欧体楷书《醴泉铭》《皇甫诞》为主,这是从塾师先生那里学来的。他家藏有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刻帖包括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书迹,虽为节选,却足够效法了。沈尹默对书法的兴趣与这套刻帖关系极大。可以说,沈尹默早年学的这些东西品位都是很低的,他后来也自谓这个阶段“不明用笔之道,终日涂抹而已”。虽然早年接触到的东西使他走上了爱好书法的艺术之路,但这种低俗僵化格调的东西影响了他一生,使他到底未能彻底摆脱早年所学对他的影响。另外,沈尹默早年的书法还受他父亲的好友仇涞之的深刻影响,从仇先生那里也沾染了不少习气。

1907年,25岁的沈尹默到杭州任教,陈独秀碰见沈尹默,一见面便直言不讳地说:“昨天在刘三处曾见你写一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从此,沈尹默对自己的书法才有所警醒,仔细研读了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论书部分,并开始用淡墨临写汉碑。

1913年,沈尹默到北京大学任教。书斋悬挂着颜平原《颜家庙碑》旧拓全幅。课余坚持临帖,主攻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又写了《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对《张猛龙碑》用力最勤。隶书研习《大代华岳庙碑》,坚持三四年之久。1916年后,沈尹默又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儁(jùn)》《元彦》等墓志,着意临习。这段时间,应酬均以楷书为之,意在克服以前习气。

「人物」帖学大家,一代书宗——沈尹默

沈尹默 楷书正可但知联

1933年起,沈尹默开始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对褚遂良更是遍临其传世诸碑。后又涉及米芾《草书七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及王羲之《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心悟神通,书法大进。在学褚书同时,也选临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从申等唐人法书及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步虚词》,宋李建中《土母帖》、薛绍彭《杂书帖》,元赵松雪、鲜于枢等墨迹。尤对唐太宗《温泉铭》用力较深。因上述诸家皆属二王系列,而二王墨迹世无真传,不得不在上述诸家中用心揣摩。

1943年,61岁的沈尹默撰写《执笔五字法》一文,这是他的第一篇论书著作。沈尹默尝临八柱本《兰亭》三种,但拘束不能放手,未能得其宽博,遂补临《张黑女墓志》以救此病。又得见褚书大字《阴符经》真迹印本,其与《伊阙佛龛碑》为同一时期的作品,仔细对勘,伊用笔始能显露。1947年,65岁的沈尹默又致力怀素《小草千字文》的临写,取其使毫行墨之精微,理解腕运之妙理。

总结沈尹默一生对书法的探索,他将汉碑、魏碑与二王唐宋元明体系打通成一片,最终形成了他典雅优美而又不失风骨的书法面貌。

在现代书法史上,沈尹默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专业的书法家,但这其实是他晚年给人的印象。他一生所从事的主要事业是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当年,他在北大是以讲授古典文学而闻名的。他在文学史上也是以新诗创作而闻名于世的。

「人物」帖学大家,一代书宗——沈尹默

沈尹默 行书《景宁杂诗》后记

沈尹默典型的书体是行书,行书是他一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果,体丽笔健、清雅脱俗可为之概括。

首先,沈尹默书法给人一种珠圆玉润、骨肉停匀的华丽之美。沈尹默用笔,讲究极为严格,他要求笔笔中锋,不能苟且。他尝言:“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如此,他的书迹出规入矩,颇为耐看,也极为秀劲。他还肯定赵松雪“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说法,认为:“凡是谨守笔法,无一点画不合者,即是书家。”正是这种严谨的用笔方法,使沈尹默的书法近乎无懈可击,线条光洁流畅,圆润凝重,给人以舒畅、流美、典雅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沈尹默先生也能追求用笔的变化。他言书法用笔为“行笔”,要有提按,要有起伏,要表现出如人一样的表情,“法书却是有多种多样的表情的”。行笔如人的步态一样起伏跳荡,自然姿态生动、变化丰富。而这种变化又被沈先生称为表情,神情飞动、表情丰富是他用笔严谨前提下的又一种追求。这样,沈尹默书法,尤其是他的行草书,表现出一种神态飞扬、活泼飞动的特点,于中锋中着力变化,非大手笔不能为。

第三,沈尹默书法的结字极为严谨。其书法整体风格表现为中正平和而接近内敛,绝非狂放一路。无论是他的正书还是行书,这个特点都极为明显。这与他早年严谨的欧体楷书训练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严谨的治学作风有关系。他的正书无论魏碑还是欧体,点画位置各得其所,前后照应,呼应连贯,结构紧凑,些无散漫懈怠之处。在行草书中,他的严谨依然不减。他的行书,字形大小与楷书相类似,基本上大小如一,极少作反差较大的对比。字中也极少有放纵的笔画,既无纵恣的竖画,也无开张的长撇大捺,而是多温润平和、含蓄内敛的优雅笔画。这一点,他的书法格调更接近于宋人,如苏轼。他将自己的诗情与学养,用十分中和雅美的方式表达于纸上,正与宋人的书卷气与写意精神相合。所以,我们不能以纯粹的回归二王书法来评价沈尹默。沈尹默书法没有晋人那样洒脱的风神,但具有唐人严谨的法度、宋人丰富的内涵、元人优美的字态,是一位帖派书法的集大成者。

沈尹默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及研究,一生中几乎每天都坚持诗词写作,平生所写诗稿在数十本以上。他对诗歌兴趣发端于唐人,而所得力处却在宋人。以陆游、杨万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晏殊对其影响最大。沈尹默的古典文化情结,使他在晚年以后不再从事新诗创作,而钟情于中国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有力说明了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虽然沈尹默从诗歌领域淡出影响了他在全社会的知名度,但却使中国书法艺术在充满革命浪潮的解放初期得以经典式的延续,更使得沈尹默的书法具备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前几年出现了批评沈尹默书法的风潮,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他拘谨的用笔方法和缺乏创造精神的书法风格。应该说他对笔笔中锋的绝对要求确实有其僵化的一面,也影响了他书法的表现力。他的书法个人风格应该是存在的,但也确实不如历史上的许多大家那样明显、那样突出。但这些都不是沈尹默书法的最大问题,沈尹默书法的最大问题还是当年陈独秀先生给他的警示:“其俗在骨。”可以说,沈尹默一生都未能彻底摆脱早年书法所养成的习气——或者说是俗气。也许这种俗气并不是其俗在骨,但他的笔墨中间的确缺乏晋人的逸气,而这种逸气是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所在。

同时,早年学习黄自元楷书所形成的相对机械的审美观,一直笼罩在他的笔下,可谓挥之不去。所以,沈尹默书法的俗气是审美观念上的,而不是作品内涵上的。他的行书极少作草书式的节奏对比变化,是他的这种审美观的反映,换句话说,沈尹默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处在儒家中和、中正观念的影响之下,而缺乏道家出世观念的影响。而晋人的玄学更多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所以,沈尹默所理解的王羲之是不很到位的,是片面的,是经过他自己改造的。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沈尹默书法在追求儒雅的同时,恰恰丢失了晋人最可宝贵的逸宕,而这是魏晋风度的实质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沈尹默书法追求的意义,更多停留在写字阶段,而不是艺术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