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諸葛亮,曹操厲害,為什麼最後統一國家的卻是司馬懿?

嫘祖


司馬懿最後也沒統一三國,是他孫子司馬炎統一的,但我覺得司馬家能統一三國,除了司馬懿的才智韜略,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天時,三分天下,硝煙四起,民不聊生,百姓需要安定的環境,渴望統一和平;地利,魏國佔據北方,歷代統一王朝的政治中心,經過曹氏+司馬家的經營,土地富饒軍力倍增,東吳和西蜀則新君繼位,外有強敵內有憂亂,蜀國更是經過了幾次武侯北伐,造成國力和財力上的銳減,在一統的實力上就失了先機;人和,蜀吳早期英雄輩出,但在後期出現了人才的斷檔,武侯諸葛亮更是死在北伐的路上,而魏國人才輩出軍紀嚴明,司馬家司馬懿更是身體康健,父子同心,可以說司馬懿的健康也是最大的優勢,好的身體很重要哈哈,熬死了曹操熬死了諸葛亮,最後完美逆襲三國歸晉。


sky米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無敵。除了自己死亡,誰都拿他沒辦法。 三國志裡,諸葛就是一個總理,司馬懿是三軍總司令。最後諸葛帶兵也是因為蜀國軍事大才都死翹翹了,只有一個將才魏延,但是諸葛壓制他,使得他不得志最後諸葛死後才撒了歡,不聽號令,惹得被誣陷致死。司馬懿是跟曹操學了很多東西,從帶兵到內政,曹操的多疑也鍛鍊了他韜光養晦的性格。真的是城府無底,幾乎很少被砍透。司馬最厲害的不僅僅是這些,他最厲害的是培養了兩個有王才得兒子。才使得三國盡歸司馬,他可以說是晉朝的奠基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的下場,司馬懿明白。他懂得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再去放手一搏天下事。否則只會別人卸磨殺驢。





月夜luck


題主提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這三個人究竟誰厲害,而且為什麼最後成就了司馬懿,這並不是司馬懿有多厲害,我們就這三個人逐個剖析一個各自的性格及所處環境的綜合對比。

諸葛亮做事謹小慎微、事無鉅細,不過頗有治國安邦之策,按照現在說法,就是做事認真、仔細、深謀遠慮。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已為劉備量身定製了一套軍事戰略規劃圖,稱為“隆中對”,這一套規劃圖可不得了,這是其他二人都無法比擬的,劉備一介草民,靠草織品吃飯,徒有一個“劉皇叔”名號,雖然人緣好,但是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這套戰略規劃,撐死也就是謀一個一官半職的頭銜,劉備絕對不會走到後期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是三國中是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但確也是稱霸一方。



曹操,此人更是厲害的角色,政治開明,人才制度更是唯才是用,不論出身,在那個尤其講究出身的朝代,更是因此舉招納了諸多人才,所用之人皆為清正之士,能行法制,其本人還廉潔自律、以儉率人。而且此人精於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作為基礎,熟讀孫武等兵法,並著書《兵書摘要》,主張“兵以義動”,強調師出有名,並對軍紀嚴明,治軍有方。善詩歌,諸如《觀滄海》、《龜雖壽》等大作,更是體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平烏丸,戰袁紹,奪西涼,曹操這一生彷彿開掛一般,雖然位極人臣,乃北方實際老總,但是一直沒有篡漢,這一點確實值得欽佩。



最後說到正主司馬懿了,其實司馬懿這人本身就很奸詐,這個奸詐和曹操絕對不是一回事,曹操那是有高度的狡詐,司馬懿的奸詐那真是市井之徒的奸詐,當初被曹操強留在身邊做事,一直忍辱負重,如果不是曹丕偏袒,以曹操用人察人的智慧眼光,司馬懿早已經死了好多次了,司馬懿此人隱忍、氣度,用兵都值得肯定,即使諸葛亮如何羞辱都不與正面對戰,真正的老狐狸。


如果說最後最後贏家,為什麼偏偏是司馬懿,可以單純的從年齡問題和身體素質問題簡單做比較,不過如果從各自的發跡史來看,都是相當厲害的角色。不一定非要以統一與否來衡量他們。


蘭陵郡主


個人覺得主要原因就是壽命長短問題。

曹操文武雙全,手下將領神勇無敵,八大虎將在曹操創業初期立下汗馬功勞。可是曹操一生征戰,到了中年得了慢性病,導致頭疾嚴重,最終在洛陽逝世。曹操的兒子曹丕雖然當了皇帝,但命也不長,才登基沒幾年便也隨著曹操而去,反觀司馬懿,司馬懿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曹操祖孫三代都沒活過他。可能司馬家族就有長壽的基因,他的弟弟都是長壽而終。

對於諸葛亮,兩個人才能都不分伯仲,但是兩個人還是有很大區別,司馬懿是想著我要奪天下,而諸葛亮想的是我要報恩。司馬懿可以以自己為中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損害到自己的利益,而諸葛亮目的是為了報恩嘛,那很多事情即使自己有所損失,也不會想太多。諸葛亮做事喜歡事必躬親,不懂得如何分配給其他人去做,再怎麼厲害最終也會拖垮自己的身體,最後活活的將自己熬幹,病死五丈原,留下劉備的子孫也沒什麼大志,等諸葛亮去世之後,群龍無主,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宿命。另外常年的北伐也將蜀漢帶入了暗無天日的戰爭歲月,並緊緊地伴隨著,直至滅亡。\r

司馬懿則是韜光養晦,雖然敗給諸葛亮,但是那有如何,這個世界有機會的總是那些活著的人,只要活著,總會有更多的機會。所以司馬懿最終奪得了天下!



陽光皓媽


不得不說,題主此問存在著強烈的唯結果主義傾向,就像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樣,難道說乘涼的人就比栽樹的人厲害?所以,與其把一統天下作為司馬懿的功勞,不如說司馬懿寡廉鮮恥的秉性使他有了無愧於坐享其成的好命。

一:引狼入室之——因政權發展需要而被引進的人才司馬懿

“曹丕早死緣數奇,司馬不死由天幸”。就司馬懿前半生的事蹟而言,並沒有什麼出類拔萃值得刻意宣揚和誇耀的地方。所謂“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不過是事業成功之後的自我標榜而已。因為,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陣營之中,才智遠勝司馬懿者實在比比皆是。若不是其世家大族的出身的身份標識,我們甚至懷疑,在歷史上是否還會司馬懿的蹤跡,如此,像兩晉這樣禍國殃民、混亂已極的朝廷也就可以成功避免了。

但世事天註定,凡人何能為?當曹操集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招徠天下英才,蒐羅當時豪傑,結交北方士族也就成為其長久執政並穩定天下的關鍵所在。再加上曹操本人出身宦官之家,這在當時注重門第品級的時代裡是備受歧視的存在。所以,與生俱來的政治劣勢,迫使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不得不盡可能的延攬士族子弟,進而獲取北方士族的認同,並與之共同經營起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而司馬懿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進入曹操集團的。

雖說早期的司馬懿曾再三拒絕曹操的招聘,但從起最終的選擇來看,又誰又能保證這不是當時士子慣用的自我矜伐,希望自抬身價的戲碼?

話說在迫於政治無奈而不得不選任士族的曹操心裡,終究是看不起這群鐘鳴鼎食的紈絝子弟的,所以,即便已然進入曹操集團的士族子弟,卻也無法獲取曹操的賞識和重用,其中的司馬懿和楊修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這終究只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所以在北方逐漸穩定,三足鼎立之勢逐漸形成的時候,渴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的曹丕就不得不釋放一些權力,以此來獲取北方士族的支持與認同,進而幫助他實現化家為天下的夢想。而這一決策的實施,無形之中也就成了出身北方最大士族之一的司馬懿的機會。至此,看似純良的司馬懿正式登上曹魏的政權,開始了他“慣性譎詐,陰謀篡權”的政治生涯。

二:生具狼顧之相,多行險詐之事的司馬懿

所謂“狼顧者,謂回頭顧而身不轉,性狠,常懷殺人害物之心。”這話放在司馬懿身上機會沒有任何差錯,話說自曹氏兄弟爭位以來,陰險譎詐的司馬懿就以謀主的身份投效到了曹丕的帳下,而因其計謀之屢奏奇效而備受曹丕之倚重,對此,雄才大略的曹操就曾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理由對曹丕進行屢次三番的警告。

索性曹丕亦是英明睿智之主,加之生性機狡的司馬懿亦是頗知謙沖自抑之人, 在曹丕功成之後及時的抽身而退,如此一來,既有效的避免了曹丕的猜疑,亦是曹丕對其頗懷感恩愧對之心,是故對其子弟多有照顧,不得不說司馬懿確實是個雅善權謀的人,他的以退為進在無意之間拓寬了家族子弟對曹魏政權的滲透,再加上北方士族之間天然存在的認同感,使他們在無形之中開始不由自主的團結在司馬懿周圍。而到魏明帝時期,曹魏集團中儼然已經形成以司馬氏為首的司馬集團和慣常以來就支持曹氏的曹魏集團。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在熬死曹氏三代雄主之後,備受恩遇的司馬懿趁著曹爽陪魏帝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的機會,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並通過誆騙、矇蔽的方式將曹爽等人一網打盡,至此,偌大個曹魏政權完全淪入司馬氏手中。當年曹操欺辱漢帝的故事在曹魏時代再次重演,但在這極端相似的情形背後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在當年曹操執政的時代,偌大個漢室天下乃是曹操真刀真槍打下來的。毫不誇張的說,彼時的曹操不僅沒有收到漢室的恩遇,甚且還有再塑乾坤的功勞,不僅如此,漢獻帝數十年太平天子的歲月也是曹操拱手相讓的。但司馬懿卻不同,首先司馬氏父子皆備受曹魏依賴,恩遇殊榮、寵命優渥在當時實不做二人之想。如今司馬懿見財起意,實在有些忘恩負義的意思。

三:人生若為司馬懿,即便稱帝亦何趣?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以成敗來論英雄,但這種具有強烈的唯結果主義傾向的思想又會使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走向極端,進而做出許多隻看重結果和目的而不注重過程,不折手段的事情來。在我看來,這種就是有欠妥當的。

所謂“大丈夫處事,有所謂為,有所不為。”不知從何時起,像司馬懿這種背信棄義、弒主篡位的人都開始漸漸流行起來,竟然還堂而皇之的被拍成電視、登上銀幕,不知不覺中又成了人們推崇、追捧、學習、模仿的榜樣。此情此景,我不禁要問,這天下到底是怎麼了?難道說古人崇拜書千百年的道義已經廉價到這個地步了嗎?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提問

曹老闆的行為,北宋的老古板,天天跟新法唱反調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不得不承認,東漢末年,天下無一地屬於漢家,曹操的江山不是從漢家手裡拿來的,是從群盜手裡奪來的。

曹老闆是正兒八經的憑藉軍功,憑藉外交手腕,縱橫捭闔,割據寰宇

司馬懿呢?

說起來,不得不提起同時代的另外一個人

諸葛亮!

同樣是託孤,劉備說“君可自取”,葛賊是痛感先帝知遇之恩,秋風五丈原,捨己忘身,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季漢。

司馬懿呢,曹叡臨終前,給司馬懿說不要忘了曹芳抱你,這種慕孺之情

主少國疑的時候,直接竊取勝利果實

可以,你竊取就竊取,你好好幹啊

結果咧,自己又沒能力,除了殺人,別的啥都不會,連既定政策都搞不好,九品官人制,好歹人家以前還能有中央把持,到你這直接下放給世家大族

清談誤國開始,世家門閥進一步開始

連司馬炎自己都說,晉朝沒有新朝風氣

果然,二世而亡

自己的子孫聽說祖宗功業,都羞愧難當

你說你怎麼比,你怎麼好意思比

阮籍窮途而哭不是沒理由的,三國被國人一代代記憶,也不是沒理由的,因為三國是一出巨大的悲劇

英雄過去,豎子成名

所以,不黑你,黑誰





淺藍君影視剪輯


要論軍事政治能力,曹操,諸葛亮跟司馬懿確實是不相上下,但是司馬懿最厲害的一點就是能活,司馬懿活到了七十多歲,把三國時期那些厲害人物基本上都熬死了,剩下的都不是他的對手了,所以說活得久也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當然了活得久是一個原因,司馬家最後統一也不只是這個原因。

司馬懿平臺選的好,要是司馬懿跟著劉備或是孫權混,估計最後統一的可能性也很小,要知道三國時期,說是三分天下,事實上曹魏的實力是遠超孫吳或是蜀漢一家的,基本上都是兩家聯合起來才能應付曹魏,在這個基礎上篡奪曹魏大權,並且沒有造成太大損失的司馬懿可謂是有先天優勢。

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代表的是世家大族,司馬家的背景很厲害,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河東司馬氏在當時也是名門望族。所以司馬懿篡權才能沒有在曹魏內部產生太大的損耗。

最後一點就是司馬懿這個人善於隱忍,心性豁達,諸葛亮和曹操基本上都可以算是被累死的,但是司馬懿不一樣,該退就退,抓準機會在出手,當然這也跟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有關係。


楓葉0829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征伐不斷,至天下三分,但最終會歸為統一,至於誰是統一者,將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曹操,亂世之英雄也,中平元年,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中平六年,陳留起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建安十二年,征服烏桓,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北方統一,意味著離全國統一又進了一步,曹操功不可沒。



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荊州,佔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進而建立蜀漢政權。劉備薨後,白帝託孤,繼續輔佐後主劉禪,發展經濟,整備兵力,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後病逝五丈原,劉禪追諡忠武侯。諸葛亮促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北伐中原,為全國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司馬懿追隨曹操西征張魯,南征孫權,善謀略獻奇策,嶄露頭角,後不斷得到重用,魏明帝時,手握兵權,負責抗擊諸葛亮北伐,成為曹魏的依靠。魏明帝死後,曹芳繼位,與同屬輔政大臣的曹爽矛盾日益激烈,後被曹爽用計,明升暗降,奪去兵權。後司馬懿趁曹爽攜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史稱高平陵之變。至此,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掌控。鹹熙二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



在魏蜀吳之中,魏國最為強大,公元263年,蜀漢被司馬氏掌控的曹魏所滅。晉國代魏後,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公元280年,晉滅東吳,一統天下。

因此,三足鼎立狀態下,必然會是強盛的一方,滅掉另外兩個。無論曹操還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不能以一己之力統一天下,他們只是天下統一的助推者,用現在的潮話說就是歷史的弄潮兒。司馬氏代魏後,在全天下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天下的統一!

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不當,還請指正,一起討論!


緣影俠


熟讀三國後,我們會發現,前期幾乎就是曹操的奮鬥史。曹操四處討伐,殺呂布,滅袁紹袁術,統一了北方。然後徵西涼,南下奪荊州,可謂是一帆風順,當時覺得大多數人都覺得,曹操能夠一統天下。可事實呢?赤壁一把大火,將曹操的凌雲之志給燒的一乾二淨。那麼,赤壁之戰真的就是曹操失敗的唯一原因嗎?當然不是,曹操雖然在赤壁大敗,然而卻未傷筋動骨,只是損失了8萬左右的兵馬,但是對於擁有9大洲的曹操來說,這不過只是皮鞭撓癢癢一般。休息個一年半載就能緩過勁來,曹操不僅掌握天下絕大多數兵馬,擁有絕大多數底盤,還擁有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又擅長謀略和傭兵。那麼,既然如此,曹操為何還是沒能統一天下呢?

其實他未統一天下的原因很多,而最為主要的,就是他做錯了三件事。

第一:害死了曹昂

曹操之所以無力南征,歸根結底是因為曹魏的內部混亂,爭奪不休。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關於曹操繼承人的爭奪戰。但是,如果有一個人還在,那就不會發生這些事了。沒錯,他就是曹操的長子曹昂。

曹昂不僅是曹操長子,還跟隨他南征北戰,文韜武略,是個全能型人才。曹操也一直把他當做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如果曹昂繼承了曹操的位置,不但會安定後方,而且還是一代雄主,統一天下自然不在話下。而司馬懿等人更不會乘虛而入,覆滅魏國。然而曹昂卻在宛城之戰中被曹操害死了,實在可惜。

第二:放走劉備

曹操有生之年,其實還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劉備。而曹操明明知道劉備的威脅(煮酒論天下中可知),但並沒有殺他,最後讓他溜走了,才導致三分天下的局勢出現。

第三:放棄益州

劉備雖然厲害,但其實力遠弱於曹操,在曹操佔領關中之後,可以乘著益州不穩,一鼓作氣拿下益州,那時候,劉備就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了。而只剩下東吳一國抗戰,是打不過強大的魏國的,那麼天下很可能就會全部歸曹操了。



恆遠遠大云云


個人覺得司馬懿的成功是七分靠運氣,三分靠野心。論運氣他剛好蟄伏在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慢慢積累自己的勢力,最終一口氣吞併了曹魏,並一步步謀得了天下。論野心可以為了保命幾十年裝弱小被曹操放過被曹丕重用,誰能比他強?所以司馬懿可以得天下是註定的。

司馬懿並不算是最早期的一批漢末群雄,最早期的算是袁紹、曹操、董卓等人,而劉備和孫權都算比較年輕的一輩,司馬懿也是。早年司馬懿的父親在朝中為官,曾經和曹操起過小衝突,這讓曹操一直記得。之後的曹操聽說了司馬懿的大名,就想讓司馬懿跟著他做事情,可司馬懿不願意,為此還假裝得了麻風病。

曹操為了這件事還親自派人前去試探,可司馬懿聰明躲過了這一劫,之後的司馬懿就在曹操的手下混日子,也許是曹操和司馬懿是同一種人,曹操總覺得司馬懿這個人不安好心,可是又抓不到他把柄。為此他還特地和曹丕說道:你將司馬懿留在身邊可以,但萬萬不可以重用他!

曹丕和司馬懿交好,又將他封為知己,曹操死了之後他就忘記了這個忠告,還重用司馬懿。暗地裡司馬懿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沒有曹操壓著的司馬懿活脫脫成了一匹野馬,自然是看不上曹丕。司馬懿為子孫鋪路,最終在司馬昭登基之後又吞併了東吳,完成了天下統一,可見司馬懿是多麼老謀深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