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鐗(第一章)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 資治通鑑 唐紀二十二 (公元7世紀)

唐代武則天馴馬的這則軼事可謂膾炙人口,鞭作為兵器也在正史中被正式提及。在北宋的官修著作《武經總要》中(11世紀),對鞭的記載是:“鐵鞭多節,系襲晉代遺制。連珠三節鞭亦系胡人器形。鐵鞭唐代已廣用之。”《武經總要》中,對鐧的記載為:“鐵鞭、鐵簡,兩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人有作四稜者,謂之鐵簡,言方稜似簡形,皆鞭類也。“(圖1)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 《武經總要》中鞭鐧圖示

從記載中可以看出,鐧是鞭的簡作。就實用性而言,鞭、鐧的殺傷力並不如刀、矛等銳器,但考慮到三國之後出現的重裝甲兵種,也就可以理解鞭鐧出現的必要性了。唐代著名的明光鎧是以優質的鋼鐵製成,陽光照在上面熠熠發光,所以被稱為明光鎧,刀劍難以穿透,而鞭鐧類鈍擊類兵器則可以對穿著重甲的戰士造成內臟的傷害。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近些年隨著狄仁傑系列電影的火爆,鐧這種兵器也更多的為人所知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裡說的“策”,指的是長而軟的鞭子。漢代蘇武在北海(貝加爾湖)牧羊,唯一和他相伴的就是手持的朝廷的旌節,“節”的實物是長八尺的竹竿,竿頭裝飾著旄羽,旄羽顏色上在漢初為紅色、後來改為黃色。

鞭從形制上來看,就是軟鞭和節杖的結合。而在軍中,執鞭者也帶有“節制”的職能,中國鞭鐧的形狀類似於國外的權杖,代表指揮權。由於鞭身呈竹節狀,加工難度大,使用時容易折斷,之後則出現了鐧,即簡化版本的鞭。

在唐代元和初年(9世紀),中國鋼鐵年產量約為1000噸,銅產量約130噸。對於一個當時2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國來說,連農具的製造都不夠,鐵製兵器的珍貴可見一斑。圖2是徐州博物館館藏的一柄唐代鐵鐧(8世紀),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鐧。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2 徐州博物館館藏唐代鐵鐧

鞭的大規模使用始於五代十國、那是一個狼煙滾滾,軍閥割據的年代。自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梁朝開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大宋建立,短短几十年裡,歷經五朝十幾個皇帝。歷時雖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特別是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中原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次被動地應戰南下的遊牧民族。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史料記載中,鞭鐧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忠勇善戰的武將,如五代名將王彥章、北宋名將呼延贊等人。鞭鐧是中國特有的鈍擊類兵器,在形制和重量上十分靈活,是對士兵尤其是騎兵衛體兵器的極好補充。古代騎兵或將領上陣,一般多喜歡在馬上攜帶數種兵器,以防損壞和丟失。同時,這兩種武器也算得上是我國特有的騎兵武器,西方騎兵的鈍擊兵器多用戰錘, 而非這種類似於劍的打擊類兵器。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影視作品中的北宋名將呼延灼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影視作品中的秦叔寶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將不過李,王不過霸。意思是就武力值而言,秦末霸王項羽(公元前3世紀)和五代大將李存孝(9世紀)是無人可以超越的。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有兩次單兵作戰,在重圍中一人殺死上百人,基本已經達到人類武力值的頂峰。

李存孝是唐代末期晉王李克用的義子。晉王李克用是西突厥分部沙陀族人,原名朱邪克用,後被唐懿宗賜姓“李”。李克用在唐末是最大的割據軍閥,但他一直對唐忠心耿耿,即使朱溫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後梁之後,他依然在病床上囑咐兒子李克勖繼續和朱溫戰鬥。

《舊五代史·李存孝列傳》中記載:“本姓安,名敬思。少於俘囚中得隸紀綱,給事帳中。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在本書“錘“的章節中對李存孝的兵器進行了描述。

而被認為五代史中的第二名將是後梁名將王彥章。小說《水滸傳》中,擅長飛石打人的沒羽箭張清連敗梁山好漢多人,宋江眉頭緊鎖,對盧俊義和吳用慨嘆:“我聞五代時大梁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今日張清無一時,連打我一十五員大將,雖是不在此人之下,也當是個猛將。”正史中的王彥章,使用一杆鐵槍,《資治通鑑》裡記載:“王彥章驍勇絕倫,每戰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但這段記載關於兵器的重量顯然不太準確,百斤重的兵器,從使用者的肉體極限和力學常識來說,在實戰中是不可能的。

王彥章除了使用鐵槍以外,還使用鐵鞭。清代馮雲鵬、馮雲鵷兩兄弟所著的《金石索》中,其中載有一幅王彥章所使鐵鞭的圖像(圖3),並標註:此鞭長漢尺六尺二寸(約140 公分),重清秤十五斤(約9 公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錘,四面環列“赤心報國”四字,字色綠,似融銅鑄就。因此這柄鐵鞭亦名“赤心報國鞭”。此鞭舊時收在汶上西門外梁王太師廟中,清道光時,移貯汶上縣庫中。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清代馮雲鵬、馮雲鵷兩兄弟所著的《金石索》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3《金石索》書中所載王彥章鐵鞭

五代後期,人稱“郭雀兒”的郭威成為了後漢的皇帝。有一次他在出兵的路上,發現了一塊“點檢作天子”的牌子,趕緊把現任的殿前都點檢換成了他最信任的趙匡胤。郭威死後,就是我們熟知的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橋段了。

趙匡胤曾經在宋州任節度使,所以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後裔。周王室滅商之後,為了安撫殷之餘民,不僅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把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封到了殷商故地,建立了宋國,而且爵位是等級最高的“公”。宋國都城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帶。但其它諸侯國看宋國的感覺,就和革命黨看滿清遺老的感覺差不多,所以“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等等地圖炮成語,基本把宋人等同於愚蠢頑固的代名詞。

呼延贊是宋太宗趙匡義非常賞識的武將, 宋史記載:“雍熙四年,加馬步軍副都軍頭。嘗獻陣圖、兵要及樹營砦之策,求領邊任。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呼延贊善使鐵鞭、馬槊,後來被封為皇帝親兵衛隊的首領。

圖4-圖7為宋代連珠鐵鞭(11世紀,84公分,覃文凱先生收藏)。鞭身呈間隔連珠狀,鞭尾部為鐵製八寶配重。中國古代一直使用甲片組成的扎甲,而沒有進化為歐洲後來使用的板甲,所以宋代鞭鐧都粗壯沉重,利於破甲。鞭的加工工藝要複雜於鐧,在沒有電動工具的情況下,在堅硬的鐵上開制整齊的鐵珠和竹節,並非易事。宋代鐵鞭存世量極為稀少,這根鐵鞭經過千年,仍保存完好,是非常難得的藏品。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4 宋代連珠鐵鞭(1)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5 宋代連珠鐵鞭(2)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6 宋代連珠鐵鞭(3)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7 宋代連珠鐵鞭(4)

圖8-圖11為宋代竹節鐵鞭(11世紀,90公分,秦川先生收藏),這柄鐵鞭碩大沉重,非勇武之士無法使用。如《武經總要》圖1所示,這隻鞭頭呈錐狀,除了砸擊還有突刺之用。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8 宋代竹節鐵鞭(1)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9 宋代竹節鐵鞭(2)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0 宋代竹節鐵鞭(3)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1 宋代竹節鐵鞭(4)

圖12-圖15為宋代雙龍吞口塔形鞭(12世紀,70公分,楊之化先生收藏)。這柄鐵鞭根部雙龍吞口,鞭柄頂部有一隻臥獸,鞭身開具的竹節非常規矩,類似塔形。鞭檔陰刻絛索紋和山字紋。在存世的宋代鐵鞭中,這柄是從鞭從實戰器向禮儀器轉化的實證。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2 宋代龍吞口塔形鞭(1)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3 宋代龍吞口塔形鞭(2)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4 宋代龍吞口塔形鞭(3)

仁者無敵的冷兵器——中國鞭鐧(第一章)

圖15 宋代龍吞口塔形鞭(4)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