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勒痕,是戰“疫”最美的妝

“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有什麼比站在抗疫第一線的她們,更能說明女性的力量?

她們是醫生、是科學家、是護士、是志願者、是基層工作者……是戰“疫”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她們展現出的非凡勇氣、職業精神和人性之光,讓人感慨不已,欽佩不已。

鏗鏘玫瑰,在戰“疫”一線綻放,讓我們向她們致敬。

愈是艱難,愈顯擔當。在廣州戰“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中,特別是護士隊伍中,女性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危急關頭,她們無懼生死、逆向而行,以過硬的專業素養救治患者,以親人般的柔情撫慰人心,撐起了救治一線的“大半邊天”。

“彷彿在與母親並肩作戰”

作為重大傳染病定點收治醫院,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見證了一對母女相隔17年的戰“疫”故事。17年前,蔣慧榮的母親是眼科醫生,只要傳染科會診需要,她都會幾乎“零距離”地給非典病人做眼底檢查,從未遲疑;17年後,蔣慧榮主動請纓加入“戰‘疫’突擊隊”,駐守東風院區的發熱門診,篩查發熱病人。“最多的一天,我們24小時共接診85名發熱病人。”

“我終於深刻體會到了母親當年在非典疫情下的心理壓力。”蔣慧榮說,這些天,她彷彿和母親在並肩作戰。

“我沒結婚我先來!”1月21日,白雲區中醫醫院內一科護士江淑君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報名支援發熱門診。“抗擊疫情比什麼都重要。身邊有好幾個女同事剛生完孩子,我既沒結婚也沒小孩,沒有顧慮。我已經申請工作到疫情結束。一個月、兩個月我都能堅持!”江淑君說。

“在實驗室常處於缺氧邊緣”

73歲的李蘭娟院士、54歲的“女少將”陳薇……在這次戰“疫”一線,巾幗智慧更是熠熠生輝。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有一支30人的檢驗團隊。雖然檢驗科不面對病人,但是接觸到的每一份標本都具有100%的傳染性。科室成員中,女性佔據了大部分。其中有一人是廣州馳援武漢的金域醫學集團實驗室技術總監張玲。

張玲告訴記者,實驗室的搭建是一項緊迫且龐大的任務。在裡邊工作,人經常處於缺氧邊緣,很容易累很辛苦,但她還是主動承擔風險最大的前處理工作。“我是軍人的後代。”張玲淡淡地說。

“疾控工作非常有意義”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在廣州市疾控中心工作的劉方華被分配到了疫情監測組,每天夜裡24時和次日中午12時,她與同事們需要把來自多個部門的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的信息收集、核對和整理好,形成精確報表。

劉方華的父母是“老疾控人”,都參與了17年前抗擊“非典”的戰鬥。“‘非典’那年我11歲,是他們讓我覺得,疾控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曾被守護的她和父母成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友”。

這些天,穿梭在城鄉社區的基層幹部,有不少女性的身影。她們挨家挨戶上門排查,把好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關口。

從春節前夕開始,黃埔街黃埔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張素華的身影就一直穿梭在社區樓宇間。得知疫情來襲,她退了年三十回湖南老家的車票,堅守在社區。

逾兩萬女志願者全力戰“疫”

記者從團市委瞭解到,疫情發生以來,廣州有41832名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其中,女性志願者23008人,佔比55%。

“把孫子送回外婆家,我就有時間到防疫一線了。”64歲的林鑽儀是越秀區一名黨員志願者。從1月28日至今,林鑽儀忙碌奔走於各個火車站、公交站,宣傳疫情防控、救助流浪人員,甚至有時候一天就站了8小時。

非常時期,林鑽儀每天上崗前第一件事情就是關注每一個上崗的志願者的健康情況,檢查有沒發熱、咳嗽症狀,提醒志願者服務結束要洗手及更換口罩。她和志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要能走能動一天,我就要盡我作為黨員的一份力量。”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餘靖、張毓、王晨陽

科技戰疫”

73歲戰“疫”英雄李蘭娟:

抗疫不成功 我們絕不收兵

自從2月1日率醫療隊抵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已經在武漢抗疫一線征戰了一月有餘。已經73歲高齡的她,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抗疫不成功,我們絕不收兵。”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新冠肺炎到現在沒有特效藥,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無計可施。”李蘭娟說,她的做法就是在抗疫實踐中進行摸索。比如說,2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其中李蘭娟院士推薦的阿比朵爾作為抗病毒藥物名列其中。在方案公佈之前,李蘭娟就已經將這一藥物在浙江用於患者臨床,發現效果不錯。

李蘭娟的行程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的。李蘭娟每次進入隔離病房前要做好嚴格防護措施,整個上午她都不喝水,通常情況下,她連中午飯都來不及吃,要忙到晚上很晚,才能有空吃晚飯。李蘭娟說,只有把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來了,那才能說疫情的拐點到了,現在還沒到可以“鳴金收兵”的時候。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圖片來自浙大一院)

“上報疫情第一人”張繼先:

從一開始就多了幾分警覺

日前,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表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上報新冠肺炎疫情第一人、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在表彰名單之列。“三八”節前夕,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發生之初,有聲音說“不會人傳人”,她當時就表示懷疑。“從一開始我就多了幾分警覺,現在看來,這種警覺是對的。”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作為一線醫務人員,張繼先在臨床和科研中“不唯書、不唯上”。早期對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比較嚴格,規定患者必須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張繼先當時就呼籲,必須對那些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有發熱症狀的人也列入篩查範圍。直到1月16國家衛健委下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 ,相關診斷標準才降低。

張繼先也是最早呼籲對所有患者實行“應收盡收”的一線醫務人員。“哪怕是輕症患者,他們在各大醫院亂竄,也會成為流動傳染源。”張繼先說,搞科研,一定要實事求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醫藥生物公司“女掌門”、女博士黃靜峰:

研發試劑 10分鐘篩查早期感染者

春節後,廣東盛澤康華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女掌門”黃靜峰一直帶著技術團隊在忙碌。通過和省疾控中心合作,他們已初步完成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的開發。目前該試劑正在展開臨床驗證、註冊檢驗等註冊申報流程。為應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疫情,他們也正準備向美國FDA和歐盟CE註冊申報。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黃靜峰介紹,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會利用宿主的細胞製造大量的病毒蛋白,這些蛋白也會從感染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因此,針對病毒抗原檢測試劑便可用於帶毒者的早期篩查和疑似患者的鑑別診斷。黃靜峰說,他們研發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可檢測鼻拭子、咽拭子、結膜拭子等採集的樣本或者淚液、痰液或血液樣本,從採集到出結果10分鐘完成。試劑卡結果可憑肉眼判斷,這意味著以後可在工廠和學校進行現場快捷檢測。

如今,在盛澤康華的生產車間,一包包的試劑盒正在封裝。目前他們正在努力推進臨床試驗工作,爭取產品早日上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錕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唐瀟瀟:

爭分奪秒找出病毒“情報” 提供給前線

疫情暴發以來,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唐瀟瀟接下了兩個任務:作為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基礎研究攻關組主要成員之一,帶領其課題組開展科研攻關;作為鍾南山院士團隊專家,受鍾院士委託,與國內外前來推薦藥物與救治方案的一些機構溝通,對藥物是否安全、是否有潛力用於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作出初期判斷。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多年來,唐瀟瀟一直致力於研究呼吸疾病發病機制與治療策略、呼吸道宿主防禦機制。出於科學家的嚴謹,她在採訪中並未透露科研攻關的具體內容和進度。但對科學家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使命,她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明:醫護人員奮戰在救治第一線直接殺敵救人,科學家則是奮鬥在後方“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爭分奪秒找出“敵人(病毒)”的特性、傳染規律及致病機制等“情報”,並將這些“殺敵策略”提供給臨床一線人員,為前方的救治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支持。

唐瀟瀟說,鍾南山院士給了她很大的激勵。“他已八十多歲,都可以對事業保有如此激情,每週有門診、視頻大查房,經常出差,我們年輕人沒有理由不去努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參與遺體解剖的女法醫劉茜:

女性體力可能沒優勢 韌性卻很強

3月4日,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發布。在這份最新公佈的方案中,有一新增章節得到了廣泛關注:病理改變——這一章節均是根據目前已進行的幾例屍檢和穿刺組織病例觀察結果總結而來。

從2月16日起到2月25日,針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共完成了11例,劉茜所在的劉良團隊負責其中9例。劉茜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副教授,也是參與此次解剖的唯一一名女教授。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遺體解剖的風險極高,劉良教授曾這樣形容:“(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穿上隔離防護服之後,不到10分鐘,滿頭大汗,在做平時科研輕鬆可以乾的活時,(也會)汗如雨下,呼吸困難,眼鏡護目鏡朦朧一片,像高原反應一樣……”

作為女性,劉茜也感到有些吃力:“這個工作量確實很大,我們平常也很少連著做這麼多臺,加上新冠肺炎解剖需要穿防護服,體力消耗很大。儘管女性在體力上可能沒有優勢,但是女性的韌性很強。”(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女性科研工作者頂起趙金存教授團隊“大半邊天”

她們在實驗室戰“疫” 屢出重磅成果

在多個省市支援武漢戰“疫”的醫療隊員中,女性人數都佔了大半;鮮有人知,在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中,女性科研工作者也“頂起了大半邊天”——25位團隊成員,女性就有18人。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對外宣佈,趙金存教授團隊聯合其他3家單位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在短短1個多月裡,這是該團隊取得的第4項重磅研究成果。

口罩勒痕,是战“疫”最美的妆

肇靜嫻教授(中)、朱愛如博士(左)、孫靜博士(右)

團隊的另一名負責人肇靜嫻教授說,實驗室長期研究人類冠狀病毒,尤其關注新發突發性傳染病,1月初,實驗室獲悉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後,他們馬上未雨綢繆,系統佈置工作。

遠在遼寧鞍山的團隊成員孫靜訂到了最早於大年初三返回廣州的機票。次日一早,孫靜便和團隊另一位成員朱愛如奔赴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P3實驗室。

將病毒接種好後,從1月29日開始,孫靜便每天細心觀察。“如果病毒進入細胞裡面擴增了,細胞肯定會產生病變,表現出來就是細胞會脹大變圓。”孫靜解釋說。為了增加分離病毒的效果,他們還分多次應用不同的臨床樣本接種細胞,以期早日分離出病毒。接種的每一個樣本都像照顧嬰兒一樣,每日悉心觀察、檢測、傳代。

大約2月3日,孫靜發現,一份綠猴腎細胞(VeroE6)接種樣本後,出現局部脹大變圓。過了一天,細胞病變越來越多。孫靜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她知道病毒分離成功了!最後,經基因序列測定結果證實,病毒分離成功了。分離出來的病毒進行大量培養擴增後,可為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抗病毒藥物篩選、致病機理研究以及疫苗研製等提供重要的“種子”資源。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陳蘋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