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柿葉贊,文



「語音版」柿葉贊,文/李生海

母親喜歡柿子樹。她常說:“栽個柿子樹,結個果木給娃們的吃比啥都強。”

  1955年春季,村裡的李大伯送給我家一棵軟棗樹(嫁接柿子的母本樹),我母親把它栽在我家後院。第二年春天又是李大伯幫忙嫁接成柿子樹。嫁接成活以後,我幾乎天天都要圍著它看,盼著它快點兒長大。在母親精心照料下,我家的柿子樹第三年就長得小胳膊粗,並且開始提前掛果。到了六十年代初,柿子樹已經長得像一把大傘,能遮起一片陰涼,每年能結近百斤柿子,且年年都在增加。夏季天氣熱時,我經常搬一條板凳或者鋪一張涼蓆躺在樹下乘涼。看著濃密而肥大的柿葉和夾雜其間的小柿子,我的心情別提有多舒暢了。後來,我發現柿樹尤其是柿葉的優點非常多,長大以後,我對柿子樹和柿葉又有了更深的瞭解。

  柿子樹的木質細膩、光滑,非常耐壓耐捶打,是農家用的一種好材料,人們常用它做支墊材料,過去還專用柿子木和其母本的軟棗木做打土坯的模子,非常結實耐用;柿子、柿餅既能食用又能入藥,肥厚的柿葉還可用來泡成柿葉茶,是降壓去火的理想飲料;柿葉是家畜的青飼料和農家燒火做飯的好燃料,甚至連柿子蒂也是一味不可或缺的中藥。柿子樹壽命長、掛果時間久,許多百年的老柿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因此民間有一句話說“千年的柏,萬年的槐,不信請問老四(柿)來,”說明柿子樹的壽命堪比松柏和國槐。唐人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一書中指出,柿樹有七德:一為長壽;二為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指樹木本身);五葉彤而美豔,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借一老者之口說:“我這村莊西去三十里,滿山都是柿果……故名七絕山。”唐僧問何為“七絕山”?老者道:“古云:柿樹有七絕:一,益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佳實;七,枝葉肥大”。

  每到初冬,柿樹葉子落了以後,柿子像紅燈籠一串串、一掛掛高懸枝頭,平添不少喜慶氣氛。北方人家喜歡在自家院裡栽種柿子樹,以圖“紅紅火火”。著名作家老舍故居小院中就有兩棵柿子樹,便給小院起名為“丹柿小院”。不但老舍自己喜歡柿子樹,其夫人也同樣喜歡,她的畫室也叫作“雙柿齋”。

  喜歡和敬重柿葉。除古人賦予柿子樹的“七德”“七絕”以外,我以為柿葉還有“五常”:一是仁;二是義;三是禮;四是智;五是信。柿葉以其肥厚的軀體和濃綠,像兄長護佑弟妹一樣,為幼小的柿子遮起一片天,使其免受夏日驕陽之烤灼,免遭風雨之襲擾。而當柿子成熟時節,柿葉會知趣地落去,把最美的時光留給柿子,此是其仁;柿葉不輕易掉落,如遇意外,或遭風雨侵襲或被人擾,導致樹枝被折斷,而柿葉仍緊緊連接在樹枝上,即便乾枯致死,或可留在樹上經年不掉,不離不棄,此是其義;柿葉的排列非常有序,先生者在後,後生者居前,依次而就其位,不逾越、不滯後,互不干擾,始終保持謙謙君子之風範,柿葉掉落時,也嚴格遵循“先生先死”的原則,依次掉落,此是其禮;柿葉極能適應氣候變化,風調雨順時,葉子肥實厚重,缺肥少水時,葉片則變得單薄,以保證有限的養料供給柿果吸收,但無論何時,柿葉從不收縮、耷拉,始終保持其英姿勃發的狀態,此是其智;正常年份下,柿葉四月中旬準時發芽,十月中下旬又準時落葉,絕不提前或推後。每年秋分一過,柿也開始由綠變紅,盡顯金秋的景象,過了霜降即到了落葉季節,不留戀、不彷徨、不猶豫,一場秋風過後,柿葉常會在一夜之間全部落掉,幾乎一片不留,此是其信。

  做人就要有柿葉一樣的品格,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立於人群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