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刀豆 文



【語音版】刀豆   文/盧兆盛

初冬時節回老家,看見掛在二樓屋簷下的五六根長約尺許的灰褐色刀豆,在寒風中輕輕擺動。我知道,這些老刀豆,是留作種子的,來年春天,又會播到泥土裡去。

  說刀豆是豆角類中的老大,應該是比較準確的。刀豆身形修長、挺拔、魁梧,成熟後,更為豐滿、壯碩,無論從長度和寬度看,還是從重量和豆粒大小看,都堪稱豆類中的“大哥大”或“大姐大”。在眾多豆角中,能與它比試一下長短的,唯有長豆角與四季豆,但後者多半也只能與嫩刀豆比一比。

  刀豆有多個別名,如挾劍豆、刀豆角、刀板豆,等等。刀豆名稱的由來,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解釋恐怕是最權威的了:“以莢形命名也。”刀豆莢的外形酷似刀劍,以刀命名自然是非常恰切的。

  刀豆何時下種、開花、結果?《本草綱目》也說得很具體、清楚:“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大,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稜宛然。”

  種刀豆,我並不陌生。小時候,跟著父母種過多次。老家一帶,刀豆下種時間跟其他豆角差不多,大多在清明前後。每家每戶都種,但不會種得很多,一般種十多窩即可,每窩兩三株;待長至尺許,藤蔓便會纏繞著先期支撐好的竹棍往豆架上奮力攀援;隨著節氣的更換,日漸呈現出蓬勃、葳蕤、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到了夏秋時節,一蓬蓬綠葉叢中,垂掛著的那一根根翠綠翠綠的刀豆,更是格外養眼,好看極了。

  不過,這些鮮嫩的刀豆莢,如果不是留作種子的話,那就要趕緊採摘下來,不然,再耽擱幾天,就皮老肉硬,不好吃了。可以說,吃刀豆,就是要吃嫩。

  那麼,怎麼個吃法呢?應該是因地域因人而異吧。李時珍老先生是這麼說的:“嫩時煮食、醬食、蜜煎皆佳。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煮食,尤美。”老先生說的刀豆嫩時的三種吃法,我只吃過前兩種,即“煮食”的和“醬食”的,而“蜜煎”的,我至今仍未嘗過。但在我看來,嫩刀豆煮的或醬的,都不如泡的和醃的好吃。刀豆煮熟後,變得綿軟,口感不太好;醬著吃吧,則總覺得生味太濃,且略帶一點兒澀味。

  老家人喜歡用罈子將嫩刀豆泡著吃或醃著吃。所謂泡,就是採用製作泡菜的方法,將嫩刀豆洗淨晾乾後,切成段,置於加了鹽的醋水罈子裡,約莫一個禮拜,當刀豆表皮由翠綠變成淡黃,那就意味著刀豆已經泡熟了,可以吃了。夾出來,可直接佐飯;喝粥時,如有兩三段泡刀豆相佐,那味道就更爽了。若還想味道更好,那就將泡刀豆切成薄片,加適量的剁辣椒、大蒜和醬油爆炒。這樣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小菜,看一眼就會讓人流口水,令人食慾大開,飯量倍增。

  而醃著吃,工序就複雜多了。先將嫩刀豆洗淨晾乾,之後,按兩三釐米寬的厚度切片,或將一根刀豆切成幾小段,再在每小段上切片,自刀豆腹部切到背脊部即止,不完全切斷,切成梳子狀。然後,將切好的刀豆曬乾,加以適量的鹽揉搓,再拌入剁碎的紅辣椒,裝壇,密封。大約半個月後即可開壇享用了。本已大大縮水的刀豆乾,在壇裡經過鹽水十多天的浸潤,又舒張開了一些。紅綠相間的醃刀豆剁椒,可以說,比泡刀豆更為蹦脆、柔韌、爽口,更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吃了還想吃……

  刀豆,泡也好,醃也罷,之所以好吃,就是因為口感極好。咬一口,蹦脆蹦脆的,勁道太足了,且已了無生澀之味,一股淡淡的清香滿溢於唇齒間……

  至於老刀豆籽兒,老家一帶是從來不吃的,故而,李時珍老先生推介的“同豬肉、雞肉煮食”這一吃法,我倒從未烹製過,也未享用過。小時候,冬天玩打野戰的遊戲,老刀豆莢是我們常備的武器,我們揮舞著長長的“刀劍”,在村前曬穀坪上衝衝殺殺,好不威風。那拇指般大的淡紅的刀豆籽兒,沒有留作種子的,我們拿錐子扎孔,一顆顆用線穿起來,編成粗壯的“手鍊”或“項鍊”,套在手上,掛在脖子上,也擺起了“闊”……

  刀豆,作為豆角類中的大個子,在餐桌上露面的機會可能比其他豆角要少。但,即便如此,它在老家人的舌尖上,永遠佔據著一席之地,誰也無法取代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