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的名將最多?

歷史知事


說到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的名將最多,我覺得張姓的將軍是不得不說的。古代的人我們就不說了,只說中國近現代史上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過貢獻的開國將軍們。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後,從1955年到1964年,國家總共授權了1614位開國將軍。其中張姓將軍最多,總共出了120位。

其中大將有一位:張雲逸。

張雲逸(1892-1974年)

1892年出生於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參加過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在紅軍蘇區反圍剿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紅軍保持實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雲逸歷任新四軍參謀長,在此期間指揮部隊奮起反擊,取得了定遠、半塔集戰鬥的勝利,為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43年任新四軍副軍長,協助陳毅指揮了鹽阜區反“掃蕩”和“山子頭戰役”。

1944年,帶領新四軍收復魯皖蘇邊區根據地,並開闢了蘇浙皖抗日根據地。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

上將兩位:張宗遜、張愛萍。

張宗遜(1908-1998年)

張宗遜陝西渭南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軍長,紅軍大學校長,八路軍旅長。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等職務。

參加了北伐戰爭、秋收起義、第一到五次中央蘇區組織的反圍剿戰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百團大戰,解放戰爭。

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愛萍

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羅江口黨支部書記,積極組織學生、群眾進行革命活動。

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中央蘇區組織的反圍剿戰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開闢了蘇皖邊區抗日根據地。

率部下進入淮海,鹽阜地區,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中將十四位:張震、張國華、張仁初、張南生、張才幹、張藩、張天雲、張令彬、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經武、張祖諒、張翼翔。

少將103位您知道哪些張姓少將,歡迎補充!


不才講史


歷史上哪個姓氏名人最多的問題,與歷史上哪個姓氏的人口最多問題有密切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考察古代的名將,按姓氏名將數量來說,李姓最多,30人;王姓第二,20人;劉姓18人,張姓10人。當然上下略有變動,不是絕對準確的數字。


按新中國開國將帥來看,張姓最多,120人,李姓第二,110人;王姓102人,劉姓78人。

綜合上面兩組數字,姓氏名將數量的順序是:李、張、王、劉。而張、王二姓的名將數量非常接近。

若從名將的數量和歷史影響或功績等綜合情況來看,很難排出名次。只能按李、張、王、劉的順序做些簡要介紹。

李姓名將

古代的李姓名將有:李世民、李抱玉、李抱真、李孝恭、李道宗、李光顏、李禕、李盡忠、李嗣業、李嗣昭、李存審、李存孝、李綱、李成梁等。

李達(1905—1993),陝西省眉縣人,開國上將。

加寧都起義後,參與指揮抗擊敵軍對湘贛蘇區的進攻,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協助軍團長賀龍、政委任弼時發起湘西攻勢,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指揮反“圍剿”作戰;參加長征後,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被紅二方面軍稱為“足智多謀的參謀長”。

抗戰時期,參與組織七亙村、黃崖底、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成功進行太行區反“六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協助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香城固、磁武涉林等戰役戰鬥和百團大戰,參與創建晉冀豫、冀南、太嶽等根據地;領導太行區反“掃蕩”,開展大生產運動;指揮太行軍區部隊進行道清戰役、安陽戰役、大反攻作戰,收復大片國土。

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時,促成高樹勳部起義。

參與指揮隴海路、定陶、鉅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等戰役;

協助劉伯承、鄧小平發起豫北攻勢和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進軍大別山。參與指揮宛東、襄樊、鄭州、渡江和進軍西南等戰役。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姓名將

古代的張姓名將有:張良、張奐、張頜、張遼、張飛、張賓、張巡、張仁願、張俊、張世傑等。

張雲逸,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人,開國大將。

曾與鄧小平等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並任軍長;1931年4月任河西總指揮部參謀長,與總指揮李明瑞率部連克安福、茶陵、安仁、遂川等縣城,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參與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參加過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

1937年3月任紅軍後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員,前往廣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工作

抗戰時期,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皖南開展游擊戰爭,在皖中組建江北遊擊縱隊,指揮部隊取得定遠、半塔集戰鬥的勝利,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鞏固發展皖東根據地;協助陳毅指揮鹽阜區反“掃蕩”和山子頭戰役。陳毅稱讚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兩淮戰役和津浦路阻擊戰、平安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中,組織上百萬民工支前,為戰役勝利做好物質保障。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王姓名將

古代的王姓名將有:王賁、王梁、王霸、、王常、王濬、王鎮惡、王玄謨、王猛、王思政、王僧辯、王世充、王方翼、王思禮、王孝傑、王彥章、王彥等。

王樹聲,湖北麻城市乘馬崗人,開國大將。

他是我國傑出的軍事家,我軍軍械裝備建設和軍事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領導人。在幾十年的革命戰爭生涯中,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立下汗馬功勞,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劉姓名將

古代的劉姓名將有:劉秀、劉植、劉隆、劉牢之、劉淵、劉鄩、劉錡、劉光世等。

劉伯承,重慶市開州人,開國元帥。

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戰、解放戰爭等。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的國防、社會事業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限於篇幅,各姓名將不能一一列舉和介紹,讀者可在評論區介紹。


鄭國柱


歷史上姓劉的名將和姓陳的名將最多。姓劉的有劉伯承、劉少奇、劉疇西、劉志丹、劉伯堅、劉光烈、劉湘、劉峙、劉震、劉亞樓、劉志堅、劉華清、劉文輝、劉存厚、劉汝明。姓陳的有陳玉成、陳化成、陳其美、陳炯明、陳銘樞、陳誠、陳毅、陳賡、陳光、陳奇涵、陳伯鈞、陳士渠、陳錫聯、陳再道、陳明仁。




有才君子


這個統計還真是沒有,因為名將的標準很難統一,數據也不準確;不過就開國將帥的姓氏而言,倒有精確統計。不出意外的是,李、王、張、劉四大姓氏強勢霸屏,其中張姓第一(120人),李姓第二(110人),王姓第三(102人),劉姓第四(88人)。

1955年至1964年,我國共授予或晉升1614位將帥,他們被稱為開國將帥,包括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


由於時間較近,資料齊全,我們很容易得出開國將帥中的姓氏分佈。

除了張、李、王、劉四大姓,再往下就是陳姓第五(62人),楊姓第六(40人),吳姓第七(38人)、黃姓第八(36人)、周姓第九(32人),而據最新人口統計,開國將帥中人數最多的九個姓氏,恰恰也位列全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十個姓氏(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只是排名不盡一致而已,看來概率論是十分科學的。

下面,我們重點看看開國將帥中的前六大姓。

1,張姓,120位開國將帥

沒有元帥。

開國大將1位,張雲逸,海南文昌人,新四軍主要領導人,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後來又組織領導廣西左右江起義,在我軍中的資歷僅次於朱德,開國大將中年齡最大的大將。

開國上將2位,張宗遜,陝西渭南人;張愛萍,四川達縣人。

開國中將14位,見下圖。

開國少將103位,名單略。

2,李姓,110位開國將帥

沒有元帥和大將。

開國上將6位,李克農,安徽巢縣人,我黨我軍優秀的情報特工事業奠基人,與錢壯飛、胡底並稱"龍潭三傑";李達,陝西眉縣人;李濤,湖南汝城人;李天佑,廣西臨桂人;李志民,湖南瀏陽人;李聚奎,湖南安化人。

開國中將6位,見下圖。

開國少將98位,名單略。

3,王姓,102位開國將帥

沒有元帥。

開國大將1位,王樹聲,湖北麻城人,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卓著功勳。

開國上將5位,王平,湖北陽新人;王震,湖南瀏陽人;王宏坤,湖北麻城人;王建安,湖北紅安人;王新亭,湖北孝感人。

開國中將10位,見下圖。


開國少將86位,名單略。

4,劉姓,88位開國將帥

元帥1位,劉伯承,重慶開縣人,早年為川軍名將,後參加紅軍成為我軍名帥,軍中儒將,擅長軍事指揮,被譽為軍神,有古代名將之風。

沒有開國大將。

開國上將2位,劉震,湖北孝感人;劉亞樓,福建武平人。

開國中將13位,見下圖。

開國少將72位,名單略。

5,陳姓,62位開國將帥

元帥1位,陳毅,四川樂至人,新四軍、華東野戰軍主要領導人,我軍名帥,新中國外交事業重要奠基人,被譽為詩人將軍。

開國大將1位,陳賡,湖南湘鄉人,黃埔三傑之一,傳奇將軍,早年從事情報特科工作,後成為我軍名將,曾指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法援越。

開國上將6位,陳士榘,湖北武漢人;陳明仁,湖南醴陵人;陳伯鈞,四川達縣人;陳奇涵,江西興國人;陳再道,湖北麻城人;陳錫聯,湖北紅安人。

開國中將5位,見下圖。


開國少將12位,名單略。

6,楊姓,40位開國將帥

沒有元帥和大將。

開國上將4位,楊勇,湖南瀏陽人;楊成武,福建長汀人;楊得志,湖南醴陵人;楊至成,貴州三穗人。前三位被譽為"軍中三楊",軍功卓著,經歷相似,為人津津樂道。

開國中將3位,楊秀山、楊國夫、楊梅生。

開國少將33位,名單略。

通過上述統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小小規律,開國將帥中人數最多的前六個姓氏共522位,佔1614位開國將帥總人數的32%強,但只有2位元帥,3位大將。

其實不論人數多少、級別高低、姓氏如何,每一位開國將軍都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傑出貢獻,都值得我們敬仰和緬懷。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哪個姓氏?你又最欣賞本姓氏中的哪一位開國將帥?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的名將最多?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名將最多,數不過來,但我們可以把範圍縮小一點,比如從中國歷史上前50名的名將中找找,看看哪個姓氏的名將質量又高、數量又多。我認為是李姓。

李姓名將

  •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按軍事能力來排的話,李牧可以稱得上戰國四大名將最厲害的一位。

  • 李廣:漢將軍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他,李廣的威名就能夠讓匈奴卻步。

  • 李靖:武廟十哲之一,中國歷史上四大絕頂名將之一,其他三位為韓白嶽,而李靖的綜合實力是他們之中最高的。

  • 李世民: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沒當皇帝之前是天策上將,最流弊的將軍稱號。

  • 李績:武廟十哲之一,大唐帝國雙壁之一啊,積小勝為大勝是他的風格,位在李靖之下。

  • 李光弼:李光弼是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大功臣之一。而李光弼的軍事指揮才能還在郭子儀之上。

  • 李存孝: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戰無不勝的戰神之一,據說五馬不能分屍。

  • 李如松:遠征朝鮮,打敗豐成秀吉,教小日本做人的人。

  • 李成梁:大明罪人,努爾哈赤的乾爹、主人。有他在,借十個膽努爾哈赤也不敢造反。

  • 李自成: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 李宗仁:抗日名將,臺兒莊戰役,打敗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不應該忘記。

  • 李天霞:抗日名將,抗戰時期是抗日鐵軍74軍的重要將領,作戰勇敢頑強,隨74軍打滿全場。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他。

  • 李先念:36位軍事家之一,軍事家排名剛好排在粟裕大將之前,很厲害是吧。

  • 李克農:隱秘戰線四傑之一。是唯一未指揮過一場戰役的開國上將。但他的作用和貢獻可比很多開國上將大多了。

  • 李天佑:四野虎將。

  • 李達:二野悍將,參與指揮了上黨、邯鄲戰役。率隊挺進大別山。智勇雙全、戰功赫赫。


綜上,李姓將領,光武廟十哲就有兩位,而且還有實力不下於武廟十哲的李世民、無敵戰神李存孝,這可是歷史上金字塔尖的存在。近現在李宗仁、李天霞等都是在抗日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軍人。而在我軍歷史上也軍事家李先念,隱秘戰線的傑出領導李克農等。


比禾觀史


這個統計還真是沒有,因為名將的標準很難統一,數據也不準確;不過就開國將帥的姓氏而言,倒有精確統計。不出意外的是,李、王、張、劉四大姓氏強勢霸屏,其中張姓第一(120人),李姓第二(110人),王姓第三(102人),劉姓第四(88人)。1955年至1964年,我國共授予或晉升1614位將帥,他們被稱為開國將帥,包括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由於時間較近,資料齊全,我們很容易得出開國將帥中的姓氏分佈。除了張、李、王、劉四大姓,再往下就是陳姓第五(62人),楊姓第六(40人),吳姓第七(38人)、黃姓第八(36人)、周姓第九(32人),而據最新人口統計,開國將帥中人數最多的九個姓氏,恰恰也位列全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十個姓氏(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只是排名不盡一致而已,看來概率論是十分科學的。


老書蟲的書架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幾乎可以看作一個戰爭史,所誕生的名將,自然燦若星辰,難以數計。從概率來說,中國人口最多的幾個大姓,所誕生的名將應該是最多的,但這沒有人統計,也根本無法統計。

僅就新中國開國將帥而言,1955年到1964年,新中國授予的1614名開國將帥中,姓氏最多的開國將帥為張姓,有高達120名開國將帥姓張。其次就是李姓、王姓、劉姓和陳姓。

不過,名將本身就沒有明確的評判標準,水平更有高下之別,僅比較數量,本身就不合理。而且將1614名開國將帥都認為名將,似乎也並不合適,因為有許多開國將帥並非戰鬥在一線的軍事指揮人員。他們中還包括政工人員,後勤人員,醫務人員等等。

不過,在開國將帥中有一個姓最有意思,或許也可以做為參考。在1614名開國將帥中,陳姓排第五位,有62名姓陳的開國將帥,不過同時,陳姓開國將帥也是唯一一個橫跨所有將帥級別的姓氏。



在開國元帥、開國大將、開國上將、開國中將和開國少將中,都有陳姓的存在。十大元帥中,陳姓有陳毅元帥;開國大將則是陳賡大將;姓陳的開國上將則有六人,分別是:陳明仁、陳奇涵、陳錫聯、陳再道、陳伯鈞和陳士榘。陳姓開國中將則有五人,分別為:陳仁麟、陳正湘、陳慶先、陳先瑞、陳康。而開國少將中姓陳的將軍則更多,有高達49位。


鳶飛九天2018


中國歷史上,李姓名將最多。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曾經大敗匈奴,滅匈奴三國。兩次以弱勝強,大敗王翦。


李靖。大唐第一名將。同時,李靖還是《封神榜》和《西遊記》中哪吒的父親。

李績。大唐第三名將,排在李靖和蘇烈之後。

李存孝。李克用手下最牛猛將。其勇武可與西楚霸王並稱——王不過霸,將不過李。


李廣。號稱飛將軍。中國歷史上,箭法最牛的當屬李廣。


李信。李廣祖父。秦國名將。

李秀成。太平天國名將。清朝後期,中國最傑出的將領。

其中,李牧和李靖的軍事才能,可排進中國十大名將之列。


楊朱學派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歷史上哪個姓氏名人最多的問題,與歷史上哪個姓氏的人口最多問題有密切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考察古代的名將,按姓氏名將數量來說,李姓最多,30人;王姓第二,20人;劉姓18人,張姓10人。當然上下略有變動,不是絕對準確的數字。

按新中國開國將帥來看,張姓最多,120人,李姓第二,110人;王姓102人,劉姓78人。

綜合上面兩組數字,姓氏名將數量的順序是:李、張、王、劉。而張、王二姓的名將數量非常接近。

若從名將的數量和歷史影響或功績等綜合情況來看,很難排出名次。只能按李、張、王、劉的順序做些簡要介紹。

李姓名將

古代的李姓名將有:李世民、李抱玉、李抱真、李孝恭、李道宗、李光顏、李禕、李盡忠、李嗣業、李嗣昭、李存審、李存孝、李綱、李成梁等。

李達(1905—1993),陝西省眉縣人,開國上將。

加寧都起義後,參與指揮抗擊敵軍對湘贛蘇區的進攻,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協助軍團長賀龍、政委任弼時發起湘西攻勢,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指揮反“圍剿”作戰;參加長征後,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被紅二方面軍稱為“足智多謀的參謀長”。

抗戰時期,參與組織七亙村、黃崖底、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成功進行太行區反“六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協助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香城固、磁武涉林等戰役戰鬥和百團大戰,參與創建晉冀豫、冀南、太嶽等根據地;領導太行區反“掃蕩”,開展大生產運動;指揮太行軍區部隊進行道清戰役、安陽戰役、大反攻作戰,收復大片國土。

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時,促成高樹勳部起義。

參與指揮隴海路、定陶、鉅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等戰役;

協助劉伯承、鄧小平發起豫北攻勢和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進軍大別山。參與指揮宛東、襄樊、鄭州、渡江和進軍西南等戰役。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朱姓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名將輩出。

戰國時期著名的《盜虎符》典故,用袖中隱藏的大鐵椎砸死魏國前線將領晉鄙的大力士朱亥。

西漢開國功臣鄢陵侯朱濞。

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朱祐。

東漢開國初期的扶溝侯朱鮪。

東漢末年平定黃巾起義的名將,與皇甫嵩、盧植齊名的朱儁。

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朱桓、朱據、朱異、朱然。

南北朝時期名將朱齡石、朱超石兄弟。

隋朝末年十八路反王之一的南陽王朱粲。

唐朝德宗年間,著名的涇原軍叛變事件,朱泚、朱滔兄弟作亂。

五代後梁朱溫手下第一大將朱珍,朱溫長子朱友裕是唐未五代著名的神射手,朱溫的侄子朱友寧也很厲害。

大明王朝開國名將朱文正、朱亮祖。

清朝時期,太平天國名將朱衣點。湘軍首先攻進南京城的總兵朱洪章。

義和團運動著名的大頭領朱紅燈。

中華民國時期,江西省政府主席,陸軍一級上將朱培德。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準確統計數據的。而且,何為“名將”,這個“名將”的標準是什麼,也是明確的衡量指標的。因此,基本上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理論上來說,姓氏人口最多的幾個姓氏,其所出的“名將”(或者說軍事歷史人物)數量,應該說也是相對於其他姓氏的要多,比如陳、李、張、王、劉等極大姓氏。在這裡,小編也不一一展開來陳述,否則很難說得完。但在這裡,小編卻想分享下馬姓的軍事歷史人物。

因為,在百家姓中,馬姓的人口只能排在第17位,並不算是最大的姓氏族群。但馬姓卻還是出了不少軍事名人。關鍵是,馬這個姓氏的起源,也正是源自於先秦時代的一名軍事名將。

馬姓的得姓始祖,就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趙國名將趙奢。因趙惠文王賜趙奢的封號為馬服君,因此其後世子孫便以“馬服”為姓,之後又改為單姓“馬”。所以說,馬姓本來就是名將之後,後世族人自然也在軍事上出了不少名人。

東漢初年,馬姓出了一名戰功顯赫的名將,他便是伏波將軍馬援。他戎馬一生,二定交趾,西平羌亂,為東漢開疆拓土。

到東漢末年,馬援後人又在西北大放異彩。以馬騰、馬超、馬鐵父子為核心的西北馬氏,割據涼州,稱雄西北。

明朝中期,有名將馬芳,雖然他的光芒被同時代的戚繼光、李成梁和俞大猷等名將所掩蓋。但實際上,馬芳絕對是一個傳奇,當時軍中素有“勇不過馬芳”之說。他八歲時不幸被韃靼擄走,但馬芳始終心繫故國,於是長大後難逃歸國,從此為大明戍守邊疆。

《明史》稱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

到民國時代,馬姓西有著名的西北四馬: 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東有東北抗日名將馬占山、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原名馬尚德)。

哈哈哈,說句題外話!到了今天的和平時代,馬姓在商業戰場上有湧現出大名鼎鼎的“三馬”:馬雲、馬化騰和馬明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