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齊桓公帶軍攻打魯國,魯莊公決定領軍迎戰。曹劌[ 姬姓,曹氏,名劌(音:guì)。其先祖是周文王的嫡六子,姬發同母弟弟,被封為曹國國君的姬振鐸(又名曹叔振鐸,現今曹姓的始祖)] 打算求見莊公,為抵抗齊軍出力。他的同鄉說:“那些卿大夫們會謀劃這件事的﹝《左傳·莊公十年》所記載的原文為“肉食者謀之”,根據周朝制度,貴族分為天子(周天子)、諸侯(齊桓公和魯莊公都是諸侯)、卿大夫(世代負責協助天子或諸侯治理國家事務,高級的叫“卿”,低級的叫“大夫”,比如著名的管仲的職位就是卿的最高一級——“上卿”)和士(最低一級貴族,一般沒有封地,也不在天子和諸侯身邊任職),並且按照周禮,天子、諸侯、大夫的的飲食中是要有肉的,士則沒有,所以這裡用“肉食者”指代卿大夫級別的貴族﹞,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卿大夫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意思是問魯國人憑什麼支持魯莊公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今山東省萊蕪)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地上齊軍的車輪碾過的印痕,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齊軍三次擂鼓,勇氣枯竭,這時候我軍第一次擂鼓,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至於一開始不讓追擊的原因,是因為齊國是大國,我們難以摸清他們是不是佯裝撤退,伺機埋伏。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發現他們的車輪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這說明齊軍不是佯裝撤退,沒有埋伏,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著名的戰例,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外各國學習借鑑。而後人也用“一鼓作氣”比喻趁精神狀態良好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事情做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