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会不会像司马懿一样篡蜀?

百里无风


极有可能!

试想,一个大权在握,一人说了算的宰相,名义上的大臣,实际上的蜀汉主人。

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表面上的鞠躬尽瘁,实际上的喜好权力之人。

人生在世,都有个爱好。商贾爱钞,皇帝爱权,男人好色,女人爱美。

你诸葛亮不爱钱,据说诸葛亮清贫一生,死后家无余财。又不好色,娶了个丑妻。

那就剩一样了,喜欢权力。人生在世总有个图的,诸葛亮就喜欢一手遮天,总缆大权。

要不,为什么刘禅已成年了,诸葛亮还不交权,还政于刘禅,仍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呢!一个忠臣是忠于皇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一味的把持住权力,把皇帝排挤在权力之外。

在封建时代,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就这么报法,刘禅只有在祭祀祖先时领个头,其余大小事都没决定权。

从这点看,蜀汉权臣诸葛亮的形象一目了然。


并且,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满满的一种家长教训小儿的口吻。把一个皇帝当做三岁孩童来管教,那种轻蔑那种不当回事儿的感觉跃然话语间。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如果打败了曹魏和东吴,一统天下的话,那诸葛亮居功至伟,作为功高盖世的大功臣,那么权力就更加的大了。

所谓功高震主,就更没有刘禅的地位了,篡不篡位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就是权力的象征,他就是一国之君,而那个窝囊的刘禅,只能一辈子在皇宫里和后妃们斗鸡弄鸟,打发余生了。

结语: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神,并且忠义可嘉,鞠躬尽瘁,是一个大忠臣的形象。

然而人无完人,人有人的弱点,人生在世总是逃不出诱惑。那权力就是对诸葛亮最大的诱惑。

诸葛亮如果晚死二十年。魏蜀吴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蜀国一统天下,那么诸葛亮可能就登上皇位的宝座,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


水壶火煮666


做个类比。在当今实行总理制的国家里,身为国家元首的总统,仅仅是国家象征,总理才真正掌握着国家实权。

在蜀汉内部呢,后主相当于是象征国家的元首,实权早已都在丞相诸葛亮手中。曾经对诸葛亮地位有点挑战能力的李严,也因为违反法纪被夺走权力。到此时,说的好听点,诸葛亮叫“托孤重臣”“国之栋梁”;而换个难听点的名称就是“权臣”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在蜀汉内部没有任何人能挑战他的地位,他如果想要篡夺江山,那恐怕早已下手了。

而司马懿的情况则不一样。

司马懿最终篡权是形势所迫,为自保而发起政变。之后,形势比人强,必须一直掌权,否则立刻被灭族。

司马懿在曹魏内部的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作为托孤大臣来说,司马懿始终是与其他人共同辅政。在前两任托孤辅政过程中,因为他虽然是原来,但不是皇室宗亲,因此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防范。但是,司马懿靠着会做人,度过了这两关。

不知是曹操的基因不好,还是他的后代太能折腾,曹魏后继之君都短命。曹叡没当几天皇帝就驾崩了。然后,曹芳继位,司马懿又和曹爽成了托孤大臣。

身为皇室宗亲的曹爽当然更受信任,于是曹爽处处排挤司马懿,终于把司马懿架空了,司马懿就装病在家。

按这个趋势,司马懿要么一直隐忍,要么就择机反击曹爽。如果他选择隐忍,不仅他这一辈子活得被动、看别人脸色,说不定随时有性命之忧;即使他能侥幸躲过危险,那他的子孙也跟他一样,战战兢兢地活着。司马懿最终选择了反击。

趁曹爽等人去高平陵祭奠曹叡的时候发动了政变,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结果司马懿成功了。司马懿终于成了摄政一把手。这个时间是公元249年,此时司马懿已经71岁。

政变成功,当然要把政敌杀掉,古代没有什么人道可说。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桓玄的六世祖)、张当等人都被诛灭三族。

好了,此时的司马懿把自己家族放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魏晋时期的政治都被世家大族主导,即士族政治。士族之间多是互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像上述被司马懿诛三族的那些人,司马懿肯定不可能把与他们相关的人都杀了。明的暗的有关系的家族都还在。只要那些一得势,那么毫无疑问要对司马家进行复仇。

因此,司马懿和司马家必须自己掌权、一直掌权,才能确保自己家族不会被人清算。

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这一路下来,为什么他们一直自己把持权力不放、直到最后篡位了。

再回到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权力基础完全不一样,行事也不同,因此诸葛亮并不用担心身后遭人清算。

在蜀汉,诸葛亮的权力并不是靠机谋巧诈夺来的,而是靠自身威信与先主托孤两方面得来的。诸葛亮得权正、得名正,总揽蜀汉大权之后,诸葛亮还做到了处事正。

陈寿评价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按现在的话就是,诸葛亮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公开,百姓的道德水平也被他教化得大大提高了。

这样做事,当然不用担心身后造人清算。

结束语

当初,娄敬听说刘邦学周朝建都洛阳,就来劝刘邦。娄敬说:周朝是以德服人,所以虽然洛阳无险可守,但周朝不担心遭到进攻,所以定都这里。而汉朝是以力服人,没法与周比,所以定都选择就要与周不一样。

同理,司马懿的权力来自阴谋加屠杀,因此他和后人必须篡位,否则家族难保。而诸葛亮权力来源光明正大,处事也是如此,他不担心被人清算。

因此,即使诸葛亮再活20年,以他生前的行事风格看,他也不会篡位。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传+关注!


凌烟阁论史


同为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胜利与洪秀全的失败,我认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洪武帝起义重用谋臣,对统军大权掌握甚牢,遣将征讨也是临时授权,从不放纵文臣武将。另外听从谋臣"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再一个当时双方武器装备无代差。最关键一点是:无列强干涉,所以朱元璋成功驱逐了蒙元,肇建了大明王朝。

洪秀全的大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方针,只能吸收下层百姓入教,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对外来宗教有天然的抵触情绪,不屑与之为伍。洪秀全在打下个小小永安城、便分封诸王,对以后的争权夺利埋下了隐患。定都天京后各王大建王府,奢侈无度,动摇了积极进取的信念。特别是"天京事变"后,三王之中、东王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诛,仅剩的翼王石达开出走,起义军上下、对"拜上帝“由虔诚受为怀疑,极大地影响了就斗力。后虽有后起之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力挽危局,但已是回光返照、未日余晖而已。再加上外国列强的干涉,洪秀全的失败已难于逆转。

但朱元璋、洪秀全成败皆英雄。一个建立了不世功勋,一个以悲剧收场!


午夜梦醒18


可以肯定回答不会!因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是蜀汉的实际掌控者,要篡位早篡位了!之所以没篡位是因为诸葛压根儿没想过,而不是儿子还小的原因!在曹魏就有一个反面教材证明了篡不篡位和儿子没有关系!司马懿把政权传给司马师,司马师传给司马昭!司马师之所以传给司马昭,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诸葛要篡位,即使他儿子还小,也可以传给他弟弟诸葛均!但实际是他建议刘禅用蒋琬费祎等人,说明人家压根儿就没想过篡位




缅怀未逝的青春


不会,简单归纳三点。

首先,在白帝城刘备托孤之于诸葛亮前,肯定是深刻了解诸葛亮的为人,才做的决定。并且他们君臣之间在刘备托孤的时候也进行了试探性的问答。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说刘备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就是等于让诸葛亮在天下人面前给他一个回答:你是想做周公呢,还是曹操。

诸葛亮肯定明白刘备的意思,跪拜于地,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就这样,刘备还是不放心,又另给千里之外于成都的刘禅下了一个诏说:汝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

一个做君主的在天下人面前话都说到这样了。试问在君臣礼节之重的古代你要是诸葛亮敢行篡位之事吗?不怕遗臭万年吗?哪怕是曹操的曹家为了保全名节也是历经两代人,才让汉禅位于魏。

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亚于汉之曹操。宫内外之事皆其躬耕。甚至诸葛亮北伐还要给刘禅指定监护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在这种情况下,名声和权利都到达极点的诸葛亮称帝不称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前是没有子嗣的,长子诸葛瞻是在建兴227年也就是诸葛亮46岁时才出生。对于即将不惑之年的诸葛亮也不会再有经力去培养继承人,况且声明已经打响。篡位又是何必呢?





橘子的橘猫


不会,因为诸葛亮已经是实际上的蜀汉统治者。

三国演义里面写了诸葛亮兴兵伐魏六出祁山,姜维继承武侯遗志九伐中原。蜀汉原本是三国鼎立中最为孱弱的一方,为什么还要不断消耗国力,穷兵黩武。因为蜀汉内部矛盾尖锐,各派势力明争暗斗。首先是诸葛亮为首的老臣派,这部分人基本都是跟着刘备打天下过来的,不可谓不忠心,也是掌握核心权力的人群,如果诸葛亮篡蜀,首当其冲,就是这部分的元老的争相反对。其次是刘璋归顺后,愿西川集团的旧部,这部分人对蜀汉态度模糊,基本无忠心可言,但接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所以只要不断伐魏,基本上还是能够赢得他们的支持。最后一部分就是马超,魏延等外来派,因为加入时间较晚,没有什么功勋,再加上并不是早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老将,属于阵营中的不安定分子。但只要能够不断征战,取得战功,也还算安定,但对外战争一旦停止,在内部斗争中,这部分人一定是破坏性力量。

所以综上来看,即使诸葛亮想要篡蜀,考虑到内外部环境,也不会轻举妄动。再加上本身武侯继承的就是兴复汉室的遗志,篡蜀后名不正,言不顺,反而会人心尽失,最后落一个无疾而终的下场。





泠喃


视频文章结合更耐看,为你详解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忠义之士不会篡位的,如果让他来生在次选择,我认为他仍旧会选择刘备,仍旧会选择蜀汉,这是人的本心决定的,他告诫自己儿子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以俭以修身,戒以养德勉励自己。当他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财产,只留下了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诸葛亮去世后,朝中一些“小人”联名上书要求刘禅清查诸葛亮的家产,他们认为诸葛亮当权这么多年,一定贪污了不少钱财。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报个人财产的政府官员。但刘禅还是听信了这些小人的谗言,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结果不查不知道,这一查,还真让刘禅大失所望,诸葛亮的家产还真如他所上报的那样,再没有其他任何值钱的东西。刘禅得知后羞愧万分,悔不该听信谗言,怀疑诸葛亮的一片赤胆忠心,惭愧之下,刘禅做出一个举动,当场把杯子摔倒在地,说了7个字:丞相,您受委屈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15c0001d9ff61937c8a\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先说答案,不会。


不是因为什么环境因素、民心因素、外部因素,就因为诸葛亮自己压根就没有这个心思!


不要妄图拿权势滔天、利欲熏心、野心膨胀那一套人性的丑恶来揣测诸葛亮,否则就对不起陈寿那句“君臣之至公,古今之令轨”的至高评价!

我们注意以下时间点:


刘备去世是公元223年,诸葛亮逝世是公元234年,这中间差了整整11年。


十一年的时间,知道一个有野心、有手腕的权臣,如果想篡位,他能做多少事吗?


然而诸葛亮用这十一年做了什么?


整顿内政民生;外交孙权,巩固同盟;向南平定雍闿、孟获叛乱以解决后顾之忧;人生的最后六年时间都在整军经武,五伐曹魏,最后活活累死在五丈原!

这十一年间,除了以上,他可有一条是安插亲信、打压异己?可有一条是架空皇权、飞扬跋扈?可有一条勾心斗角、构陷忠良?


诸葛亮集军权、行政、人事大权于一身,呕心沥血事无巨细,后主刘禅说“政则葛氏,祭则寡人”,相父您老人家就专心负责管理国家吧,祭祀这种形式上的小事交给我就行了。


像不像“傀儡+权臣”的末世王朝统治生态?问题是旁人的反应竟然是什么?


是“国人不疑”!


当时的蜀汉臣民竟然没一个质疑这有什么不妥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和操守!


你看看同时期的曹操、曹丕、司马昭都干了些什么事?其他朝代诸如霍光、桓温、蔡京、秦桧、严嵩之类的那些人都干了些什么事?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年评价张居正是“世间已无张居正”,表达了极大的惋惜和痛苦,如果他老爷子写一部有关汉末三国的书,估计会更加激情蓬勃地说:以前没有,以后更没有,丞相诸葛亮!


强哥说文史


当然不会了,造反永远是一件高风险的工作,不到万不得已,这种诛灭九族的事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尝试的。司马懿同样如此,司马懿本意并没有篡魏的想法,要不是曹爽逼人太甚,司马懿这反也未必造得起来。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拥有了造反的条件就一定会造反,这就涉及到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了。先说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秦始皇死后,胡亥派使者矫诏给他的哥哥扶苏,命他自杀。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大将蒙恬阻止扶苏,认为其中有诈,不能凭一个使者的话就草率自杀。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扶苏死后,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作为一个贤明的王子,扶苏这种愚孝让人有点不解。如果他杀死使者,凭借蒙恬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声讨胡亥矫诏的行为,也许就可以不用死,还能成为秦朝第二任皇帝,但是他却选择了自我了断。扶苏这样的人,你让他造反他都不会。

还有唐朝名将郭子仪也是如此,平定“安史之乱”,后来又击败吐蕃,收复长安。那时候,郭子仪声名鹊起,兵权在握。如果要篡唐自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后来几任皇帝都害怕他实力太强,将他革职,郭子仪二话不说,直接交权。后来宦官鱼朝恩几次三番陷害郭子仪,连他父亲的坟墓都给刨了,郭子仪都含泪忍受。最终八十五岁而善终,一生忠心耿耿。因为他的道德观里,永远是“忠”字当先。

诸葛亮也是如此,跟着刘备戎马一生,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托孤,命诸葛亮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刘禅。并且许诺,若刘禅不成器,“彼可取而代之”。如果诸葛亮有篡蜀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下手,何必等到二十年之后。当时诸葛亮身居丞相,大权在握。蒋琬、费祎和将军姜维等人都是诸葛亮心腹之人。而刘禅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孩,篡位不是跟玩似的。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世界里几乎不存在篡蜀的想法。“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生忠心不二,天地可鉴,这是一个道德至上的臣子。

而刘禅对诸葛亮也是极为信任和尊重的,刘禅在位期间大赦二十多次,只杀了两个大臣,是一个极为宽仁的君主。其中一个就是李邈,因为他在诸葛亮葬礼上说诸葛亮坏话,这也是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的最好佐证。

所以,诸葛亮是永远不会造反的。


顾空城


不会篡蜀。

首先诸葛亮不是个野心家,他一心辅助幼主。纵使看出幼主昏庸,他也只是勤加教导重未有过不臣之心。

其次性格使然,诸葛亮生性谨慎任劳任怨为蜀国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最后是对刘备的感恩。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真正的古之名士,大概就是如此吧,忠贞自持,不遇明主宁愿默默无闻,得遇明主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