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冰說海洋|中國近代海權思想雛形締造者出自晚清民族資本家?

向冰說海洋|中國近代海權思想雛形締造者出自晚清民族資本家?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張向冰攝影

鄭觀應(1842-1922),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9世紀後期中國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早年放棄仕途,赴上海學商,曾為洋行和太古輪船公司買辦,後又投資輪船公司,曾長期在上海機器織布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洋務企業中任總辦。

一、指出中國北洋海軍失敗三大內因

他主張對內改良政治,發展以工商業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工商立國”;對外堅決抵抗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與之進行商戰。鄭觀應一生有著述20餘種,以《盛世危言》一書影響最大,內容大多與洋務有關。該書中有大量關於海防的論述,尤其對艦船武器裝備、海軍基地、人才培養、海道、後勤保障等方面均有精闢論述。

向冰說海洋|中國近代海權思想雛形締造者出自晚清民族資本家?

中日甲午海戰地劉公島 張向冰攝影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鄭觀應對中國的國防危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指出當時的中國“屏藩盡撤,俄瞰於北,英睒於西,法膦於南,日眈於東”,時刻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

鄭觀應認為中國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一是北洋艦隊裝備不如日本艦隊,“中國鐵艦雖大於日本,而行駛不及日本鐵艦,雷船之速”;二是北洋海軍紀律鬆懈,缺乏嚴格訓練;三是指揮體制有問題,事權不一,尤其是“統帥,管駕均未得人”。

二、主張建立近代化海軍三大戰略方針

鄭觀應主張建立近代化海軍,一是實行海路配合、外洋與海口並重;二是分區設防、重點防禦;三是強調依靠群眾加強海防的戰略方針。這個思想突破了重陸輕海、重道輕器的傳統觀念,體現了一種進步的國防觀。

向冰說海洋|中國近代海權思想雛形締造者出自晚清民族資本家?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存 張向冰攝影

鄭觀應敏感地意識到,由於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敵人是以近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社會制度為依託,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上都遠遠超過中國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只能是防禦型的、持久的人民戰爭,必須堅持林則徐“民心可用”的思想,“所有沿海遊手善戰者,設法招募編伍成軍”。

當代學者認為,鄭觀應攻防結合、巡守兼備、依靠群眾的海防戰略思想,突破了單純口岸防守的思想,充分發揚海軍機動作戰的性能,主張到大洋中去迎擊敵人,頗具中國近代海權思想的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