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五)文物賞識:太清宮、老君臺、《老子》帛書

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河北鹿邑縣城東,是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築,始建於漢,興盛於唐,後遭戰火毀壞。現存為明清建築。

  太清宮,又名老子廟,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奉老子為始祖,老子廟為太廟,修殿建宇。666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極宮。684年,武則天封李母為“先天太后”,建洞霄宮以祀李母。725年,唐玄宗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為《道德經》親自作注,書金文鐫立《道德經注碑》。唐代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

中華傳統文化|第八講(五)文物賞識:太清宮、老君臺、《老子》帛書

太清宮

  唐代,太清宮前、後宮之間,有清淨河,會仙橋。前宮住乾道,後宮住坤道。太極殿供奉老子,殿前銅鑄八卦煉丹爐,殿側鐵柱,相傳為老子“趕山鞭”,實則是老子任“柱下史”的標誌。殿東有水井,人稱“九龍井”,相傳為老子出生時九龍取水浴體處。唐末毀於兵火。

  宋真宗公元1014年,趙恆臨太清宮,大排祀典,於太清宮東側鐫立御書《先天太后之贊碑》,下詔擴建廟宇。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太清宮又遭劫燼。金、元時期又有增修,明代公元1579年,再修;清代公元1671年,重修;2005年又開始恢復建設。

老君臺

  老君臺,原名昇仙臺、拜仙台,是明道宮古建築群中唯一遺存下來的古建築,位於鹿邑縣城東北,傳說老子在此羽化昇仙。據考證,老君臺是為了紀念老子晚年在這裡聚徒講學而建。據專家考證,老君臺同陝西黃陵的武仙台、臨漳曹操修建的銅雀臺屬同一時期,即建於兩漢時期。《鹿邑縣誌》記載:“臺前有明道宮、太清壇,建於唐天寶二年,後毀於兵,元重建,清重修。澄清亭、文昌閣、迎禧殿等鱗次櫛比,先後毀於兵燹。”

中華傳統文化|第八講(五)文物賞識:太清宮、老君臺、《老子》帛書

老君臺

  老君臺,有三十三級臺階,與道教“三十三階上青天”之說吻合,象徵老子修道悟德達到了最高層次。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維修時,發現上面檁子上寫有“明萬曆七年”的字樣,即1579年,可見在明萬曆年間曾對老君臺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繕。殿前壁兩側嵌明朝萬曆年間修繕時留下的兩方石刻:“道德真源”“猶龍遺蹟”。如今碑上的字是今人重刻的。

  大殿供奉老子漢白玉雕像,殿前配享有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

  臺上有13株相傳唐代栽種的檜柏,長年陪伴老子,似人間仙境。

《老子》帛書

  1973年12月,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古代帛書。

中華傳統文化|第八講(五)文物賞識:太清宮、老君臺、《老子》帛書

《老子》帛書

  其中的《老子》有兩種,現在稱為甲、乙本。甲本卷後和乙本卷前各附有四篇古佚書。甲本字體在篆隸之間,共4200餘字。抄寫的年代,最晚在漢高祖時。乙本整幅帛抄寫,隸書,共5000餘字。抄寫年代略晚,大概在惠帝或呂后時期。

  甲、乙兩種寫本的內容大體相同,但是與今本《老子》相對照,有不少出入。上下篇,與今本相反,《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帛書抄成於西漢初年,是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重要典籍。這兩種寫本,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老子》一書最古的本子。

  (本文選自北京社科普及叢書《中華傳統文化十四講》,圖片為原書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