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五)文物赏识:太清宫、老君台、《老子》帛书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河北鹿邑县城东,是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后遭战火毁坏。现存为明清建筑。

  太清宫,又名老子庙,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奉老子为始祖,老子庙为太庙,修殿建宇。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684年,武则天封李母为“先天太后”,建洞霄宫以祀李母。725年,唐玄宗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为《道德经》亲自作注,书金文镌立《道德经注碑》。唐代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

中华传统文化|第八讲(五)文物赏识:太清宫、老君台、《老子》帛书

太清宫

  唐代,太清宫前、后宫之间,有清净河,会仙桥。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太极殿供奉老子,殿前铜铸八卦炼丹炉,殿侧铁柱,相传为老子“赶山鞭”,实则是老子任“柱下史”的标志。殿东有水井,人称“九龙井”,相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体处。唐末毁于兵火。

  宋真宗公元1014年,赵恒临太清宫,大排祀典,于太清宫东侧镌立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下诏扩建庙宇。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太清宫又遭劫烬。金、元时期又有增修,明代公元1579年,再修;清代公元1671年,重修;2005年又开始恢复建设。

老君台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拜仙台,是明道宫古建筑群中唯一遗存下来的古建筑,位于鹿邑县城东北,传说老子在此羽化升仙。据考证,老君台是为了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建。据专家考证,老君台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临漳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属同一时期,即建于两汉时期。《鹿邑县志》记载:“台前有明道宫、太清坛,建于唐天宝二年,后毁于兵,元重建,清重修。澄清亭、文昌阁、迎禧殿等鳞次栉比,先后毁于兵燹。”

中华传统文化|第八讲(五)文物赏识:太清宫、老君台、《老子》帛书

老君台

  老君台,有三十三级台阶,与道教“三十三阶上青天”之说吻合,象征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次。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维修时,发现上面檩子上写有“明万历七年”的字样,即1579年,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曾对老君台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缮。殿前壁两侧嵌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两方石刻:“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如今碑上的字是今人重刻的。

  大殿供奉老子汉白玉雕像,殿前配享有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

  台上有13株相传唐代栽种的桧柏,长年陪伴老子,似人间仙境。

《老子》帛书

  1973年12月,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

中华传统文化|第八讲(五)文物赏识:太清宫、老君台、《老子》帛书

《老子》帛书

  其中的《老子》有两种,现在称为甲、乙本。甲本卷后和乙本卷前各附有四篇古佚书。甲本字体在篆隶之间,共4200余字。抄写的年代,最晚在汉高祖时。乙本整幅帛抄写,隶书,共5000余字。抄写年代略晚,大概在惠帝或吕后时期。

  甲、乙两种写本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与今本《老子》相对照,有不少出入。上下篇,与今本相反,《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帛书抄成于西汉初年,是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重要典籍。这两种写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最古的本子。

  (本文选自北京社科普及丛书《中华传统文化十四讲》,图片为原书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