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3個的方法:學會整塊和碎片時間這樣用,才是真正的有效時間


分享3個的方法:學會整塊和碎片時間這樣用,才是真正的有效時間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節律,而不同的時間適合做的事情類型也不一致。那麼今天呢,我們要來進一步談一談效率部分的第2個話題,叫做時間管理。

我們應該如何管理和利用時間,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呢?


分享3個的方法:學會整塊和碎片時間這樣用,才是真正的有效時間


一、一心到底能不能二用?

首先我想跟大家來聊一個很多人會探討的話題,叫做一心到底能不能二用?大家覺得呢,一心能二用嗎?

我觀察到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現在社會里人們慢慢地開始習慣於一心兩用了。

一心兩用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非常巨大的心理滿足感,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滿足感呢?因為一心兩用這個事讓你覺得自己特別的高效率。你可以一邊聽課一邊逛微博、刷貼吧,既瞭解了娛樂資訊,又掌握了知識要領,你感覺自己特別厲害。但是一心二用真的高效嗎?還是說它在給我們一種自我欺騙的高效率?我想先讓大家來跟我一起做一個腦科學的實驗。

舉個例子:“人生不設限,學習無終點”,現在我邀請大家準備一張紙和筆,把這句話寫下來。第一行請寫下“人生不設限”,第二行請寫下“學習無終點”。大家可以暫停,算一算,寫完這兩行字花了多少時間?

我估計15秒鐘的時間足夠了,接下來呢,我們增加一下難度,同樣是寫這兩行字,但是我要求你把它分成兩行,上面一行寫一個字,下面一行寫一個字,什麼意思?我們先在第一行寫一個“人”,然後再到第二行寫一個 “學”,緊接著我們回到上面寫個“生”字,然後再回到下面寫個“習”字。

你會發現,你的效率大大降低了。

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我們在一心二用的時候,大腦並不是同時在關注兩件事情。恰恰相反,我們的注意力是在不斷的,可能在0.1秒的時間內,反覆的在兩件事情之間不斷的跳躍。什麼意思?可能你的耳朵在聽我講課,眼睛在玩手機,這個時候並不是同時攝入有效信息。

這樣的一心兩用對你的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都有非常大的損害,所以我非常不建議你在做一些需要高度腦力集中的事情的時候,選擇一心兩用,一心兩用這件事情只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心理安慰,而不能夠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效率、效益上的提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在我們剛開始學習騎自行車,學習怎麼開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記住每一個步驟,怎麼剎車,怎麼換擋,怎麼轉方向盤。但是當我們反覆練習了一年之後,這個行為就已經成為了一個機械性的行為,我們就可以下意識的去做出所有的動作。那麼在開車的過程中,我們去聽一堂課也好,唱一首歌也好,它不會降低我們的專注力,所以我會鼓勵在洗碗的時候,在走路、散步的過程中,在開車的過程中,可以或多或少的聽一些課程、聽聽新聞,這是唯一我們可以一心二用的時間。其他的時間想幹一件事情,就把一件事情幹好。


分享3個的方法:學會整塊和碎片時間這樣用,才是真正的有效時間


二、如何分配整體時間和碎片化時間?

講完了一心到底能不能二用,我想來聊聊整體時間和碎片化時間到底應該怎麼合理分配?

我常常說:現在這個社會干擾因素實在太多了.我想請大家來回顧一下過去的一天,如果你有一個小時的整段時間,你是怎麼運用的呢?

我給大家來分析一下很多人普遍會做的一件事。很多人普遍會做一件事情是什麼?啊,既然有一個小時,那我就先刷十分鐘的微博吧。刷完微博之後呢,我再回個郵件、回個信息,這樣半個小時又過去了。半個小時過去之後呢,現在是時候開始看書了,看十分鐘的書。啊,這個時候又有人給我打了個電話,二十分鐘又沒了,我再去做做家務。

很多人會把整體時間碎片化,然後看上去自己好像幹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但是這是我非常不建議的做法。為什麼不建議呢?

因為注意力它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像一座座小山。小山的上坡就是我們逐漸進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而一個人往往需要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夠讓自己完全專注的投入在一件事情上。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你把整體時間碎片化了,可能你在讀書,注意力在逐漸爬升的過程中,剛剛讀到自己狀態非常好的時候,就刻意的把自己打斷了。這樣的行為在無形之中是在破壞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可能性,對我們時間的高效利用是非常沒有好處的。

所以說,整體時間一定要整體利用,整體時間可以去做一些難度較高的、需要我們靜心做的事情。如果你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認認真真的閱讀,請你把手機關掉,把電腦關掉。

說完了整體時間要整體利用,那麼碎片化時間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利用呢?碎片化時間,我們就應該做一些,沒有什麼連貫性,不需要太多技能技巧的任務。比如說什麼?回微信,跟朋友聊天,回郵件,處理家務...這些事情即使我們被打斷了,下一次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就可以重新投入,它們就特別適合大家在碎片化時間來完成。

你可能會問:“我的時間幾乎全都是碎片化的,我該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而不是去幹很多家務事和雜事呢”?

我給你的方法是:當你在碎片化時間工作時,不要把一件事情徹底做完,這個方法有點反直覺,但的確是有腦科學的研究依據支持的。

比如你今天總共就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能夠幹事情,但這兩個小時的時間散亂地分佈在早上和下午,你的目標是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寫出一篇自己喜歡的的文章。你不要花第一個半個小時的時間先把第一段寫完,花第二個半個小時時間把第二段寫完。因為這樣並不利於提高你的學習動力、讓你很好的投入創作狀態。

相反,你應該怎麼做呢?你可以在第一個半個小時把第一段寫完後,把第二段開一個小頭,甚至最好都不要完成一句話。什麼意思呢?比如第二段的第一句話是:今天我學習瞭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那應該寫成:今天我學習了……然後在這裡刻意留白。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大腦其實有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特別不喜歡一件事情沒有做完。所以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下,所有的電視劇集都往往會在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然後在下一集留一個懸念,撓得我們心癢癢。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把一句話寫完,大腦會在之後的時間裡反反覆覆的提醒你:“你快點回去把那句話給寫完,這樣我才高興”。 這會幫助你在下一個碎片化時間裡快速的投入到這個任務裡來。

所以做事情留一個小尾巴,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開始。

三、20小時法則vs10000小時定律

分享3個的方法:學會整塊和碎片時間這樣用,才是真正的有效時間


最後呢,我想分享給各位兩個特別有意思的時間法則。

一個法則叫做20小時法則;另外一個法則叫做10000小時定律。

我們先來講一講大家比較熟悉的10000小時定律,一萬小時定律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你如果想要精通一種技能, 需要花大約10000個小時的時間。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彈鋼琴彈到成為像朗朗這樣的鋼琴家,至少你得花一萬個小時。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奧運冠軍,至少你得訓練一萬個小時,一萬個小時是什麼概念?假設你每天不間斷的練習4個小時,這就是2500天——8年左右的時間。8年,每天不間斷的堅持4個小時,你才有可能達到大師的級別。

這其實對我們來說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它告訴我們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要有長久的毅力。但是呢,這個法則也會給我們帶來一個負面的影響,就是很多人一聽到10000小時,天吶,時間這麼多,8年,我堅持不下來,我還是選擇儘早放棄吧。

所以我在這裡也希望強調另外一個法則,20小時法則。

學習,它是有一個邊際效應的,什麼叫做邊際效益呢?意思就是我們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進步是非常神速的。比如說我們彈鋼琴,可能從0個月到3個月。這個階段我們不僅能認識五線譜了,我們也可以彈出一些簡單的曲子。但是越往上學,要取得明顯的進步就越難,每進步一點點可能就需要我們花出百倍十倍的精力。

但其實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很多技能,它並不需要我們達到一個大師的級別。如果你僅僅是希望對這件事情有所涉獵,那麼只用20個小時,你就可以相對熟練的去掌握它。20個小時意味著什麼?你每天堅持2個小時,十天的時間,你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學的有模有樣了。

所以,10000個小時定律告訴了我們,要在一件事情上精進需要長久的堅持,但是20小時法則,它其實是在鼓勵我們去對自己感興趣的新事物進行一個勇敢的嘗試。20個小時真的不算多,只要你願意嘗試,你可以快速學會任何一項新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